脑室内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时间:2022-02-11 03:35:01

脑室内动态颅内压监测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内颅内压(brain 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监测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重型TBI患者89例,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动态脑室内置管监测并控制ICP以指导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周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关键词]颅内压监测;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脱水剂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16X(2016)03-0218-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6.03.18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致死率和致残率在全身各种创伤中居第一位,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1]。重型颅脑损伤发生后,脑组织出现不同程度水肿,导致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升高[2]。ICP持续增高,可并发脑疝等急性并发症,甚至中枢性循环、呼吸功能衰竭,危及患者生命。脑室内ICP检测可帮助尽早发现异常,以便及时进行脱水药物应用或开颅操作,因此对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脑室内ICP检测在重型TBI中的应用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TBI患者89例,其中男64例,女25例,年龄22~75岁,平均(43.12±10.56)岁。损伤原因包括车祸损伤46例,高空跌落21例和打击伤22例。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Glasgow Coma Scale,GCS)均≤8分,平均(5.77±0.84)分,其中3~5分患者46例,6~8分43例。入院时经CT检查损伤类型包括硬膜外血肿2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23例,脑内血肿19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1例。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将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对照组4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出血量、GCS评分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2方法:患者均采用常规重型颅脑损伤治疗方法,所有病例均规范按照中国《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结合阶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原则进行救治[4],主要包括止血、抗感染、脱水及控制ICP等治疗措施。

(1)对照组:患者按照颅脑创伤治疗常规,根据GCS评分,结合瞳孔大小、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变化,及其他生化指标等辅助检查,动态复查影像学评估患者ICP高低。按经验使用甘露醇,常用量按体重0.5~1.0g/kg,连续使用1~2w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根据CT复检,有手术指征行手术治疗。

(2)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院后24h内采用脑室内置管的方法,将内径1mm硅胶管置于侧脑室额角内,连接导管和传感器,并与ICU用多参数监护仪相连,另接导管至脑室外引流装置,及时引流脑脊液以降低ICP。记录仪连续监测ICP变化并描记ICP曲线,监测时间持续1~2w。ICP监测原则包括:脑室受压无法穿刺则考虑脑实质内监测;监测损伤严重侧;双侧损伤无差异优先选择右侧;开颅手术者选择术侧。除对ICP的变化进行实时记录外,同时监测患者瞳孔、神志和呼吸等其他体征变化,根据患者颅脑损伤和脑水肿的程度和ICP变化,结合临床病情变化来决定治疗方案。当ICP25mmHg时追加甘露醇0.5g/kg并密切观察,若无效则采取手术减压。当ICP>40mmHg时复查头颅CT以排除颅内继发性病变[5]。除ICP监测外,抬高患者床头以利于静脉回流;控制体温、血糖、电解质平衡,监测血钠和血浆渗透压;维持正常容量和正常血压;必要时镇静治疗。

1.3观察指标:评价治疗后临床疗效。近期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远期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分评估预后,BI评分>85分为功能独立,>60~85分为中度残疾,≤60分为重度残疾,其中BI>60分为预后良好,≤60分为预后不良[6]。记录两组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剂量及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SPSS15.0版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患者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NIH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2.2两组患者远期临床疗效比较: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情况:观察组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表3两组患者脱水剂应用时间及剂量的比较(x-±s)

组别应用时间(d)应用剂量(g)观察组(n=45)8.15±2.13*785.49±42.57*对照组(n=44)11.26±3.481841.62±127.25注:与对照组比较*P

3讨论

近年来TBI患者人数攀升。而重型TBI患者常因脑挫裂伤、脑水肿、急性炎症以及颅内血肿等原因导致ICP增高,继而引发脑疝,导致患者多因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ICP监测作为一种有创性监测技术,其使用受医疗条件、颅脑损伤诊治指南普及程度、医生技术水平以及患者认知差异的影响。欧美发达国家ICP监测应用历史较长,对重型TBI患者ICP监测率达60%以上[7],而我国目前基层医院开展ICP监测还有待加强。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近期临床疗效NIHSS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

综上所述,脑室内ICP监测能最迅速、客观、准确地实时了解ICP动态变化,可准确指导治疗,减少脱水药用量[9],能够提高重症TBI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Bonds BW, Yang S, Hu PF, et al. Predicting secondary insults after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5,79(1):85-90.

[2]Dawes AJ, Sacks GD, Cryer HG, et al.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inpatient mortality in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J]. J Trauma Acute Care Surg,2015,78(3):492-501.

[3]Joseph B, Pandit V, Aziz H, et al. Mil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efined by Glasgow Coma Scale: Is it really mild[J]? Brain Inj,2014,11(1):1-6.

[4]江基尧.加强我国颅脑创伤临床规范化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6,22(2):71.

[5]高亮,周良辅,黄峰平,等.脑室内颅内压持续监测和阶梯式治疗重型颅脑外伤[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7):507-509.

[6]王斌,李明,吴中华,等.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在ICP监测下行侧脑室外引流术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7(11):86-88.

[7]Van Cleve W, Kernic MA, Ellenbogen RG, et al. National variability in intracranial pressure monitoring and craniotomy for children with moderate to severe traumatic brain injury[J]. Neurosurgery,2013,73(5):746-752.

[8]袁强,刘华,胡锦,等.颅内压监测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与疾病负担影响的队列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3,29(2):120-124.

[9]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中国神经创伤专家委员.中国颅脑创伤颅内压监测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1,27(10):1073-1074.

(收稿日期:2016-1-20)

上一篇:脑钠肽水平变化与急性脑梗死改良TOAST分型及预... 下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快速打开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