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现状及对策初探

时间:2022-02-10 11:49:57

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现状及对策初探

摘要:在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是高校应该重视的工作之一。文章从当前形势出发,分析了大一新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并提出了引导方法。

关键词:大一新生;职业规划;分析引导

中图分类号:G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严峻的就业形势让学生感受到了未来的就业压力。大一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比较陌生,对自己在大学期间的定位不准、自我目标缺失、不了解职业规划、职业期望值过高、主体意识淡薄等种种职业生涯规划上出现问题,以致在毕业时,很多大学生茫然无措,不知何去何从。因此了解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正确引导大一新生制定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一新生在了解自我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就业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结合社会需要开拓美好的职业前景,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一个最佳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一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根据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大一学生正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最初阶段。这是整个生涯发展阶段中最为关键阶段,个人对职业生涯探索的广度和深度会影响个人职业决策。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完善自身的未来发展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更好地学习知识,更好地进入社会。当前我国高校大一新生在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不能准确定位自我

很多大一新生对于自我的认知体现在个人兴趣、能力、性格等方面,对于自己的价值观、态度等方面的心理品质缺乏了解。受中国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学生在高考之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有些同学表示,专业是父母给选的,除了读书和考试外,自己都不太清楚喜欢什么专业,有什么兴趣和追求。

2.学生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的各项工作主要围绕教学和科研进行,较少关注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政策、资金、设施、人员等方面投入很少。另外,大学的教育体制改革迟缓,表现在专业设置、专业改革滞后,专业和市场需求脱节。

3.学生自我分析表面化

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自我分析时,有人采用自我盘点的形式对自身优缺点进行分析,有的采用SWOT分析,形式看起来是系统的,但内容上与职业规划的需求脱节。许多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是按照父母的安排前行,没有足够的空间去审视自己。进入大学后,仍然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不去主动了解社会,这是生涯责任感不足的表现。自我分析流于形式,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了他们在就业时不够主动,还是依赖家长和老师。

在求职过程中,就业自主能力不够,缺乏求职技巧、沟通方式不够有效。另外,绝大部分学生创业意识不够,创业期望值过高,创业能力不足。

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缺乏适合中国的职业生涯理论

目前国内高校教学用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还是借用国外的理论,国内外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直接借用国外理论,不一定适用于国内高校的学生。国内高校的职业规划在实践中还处于低级阶段,理论的缺乏影响了高校的职业规划生涯辅导。

2.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设置与学生的需求脱节

大部分高校还未设立专门的职业规划辅导机构,老师大多也没有接受过专业的职业规划学习培训,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帮助指导,无法满足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一些高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没有形成固定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程序化、单调化,停留在传统的填鸭式的单纯课堂授课形式,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3.职业生涯辅导的作用不显著

当前,一些国内高校引进了国外的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职业生涯辅导思想,甚至有少数高校在校园内设立了职业生涯指导委员会,向大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知识的指导,在校园内开展职业生涯辅导的有益尝试。但从总体上来看,大多数学校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由就业指导中心实施完成,而负责就业指导的部门大都没有参加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不能很好地了解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制定培养方案的部门没有很好地研究就业问题,所制定地培养目标过于单一和统一,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三、如何正确引导大一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俗语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大学生要正确判断自己的能力,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需要客观分析。通过自我分析,可以深入了解自身,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学生对自己的分析一定要客观、全面、深刻,不能回避自己的缺点。自我分析,首先要分析自身优势何在,即所拥有的能力和潜力。其次,要找出自己的不足,包括性格上的弱点、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及能力上的差距。清楚的了解自我之后,就要对症下药。

2.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职业规划

在大学校园里我们随处可见莘莘学子忙碌的身影,可是被问到“你打算将来做什么?”时不少学生定会一脸茫然。大学生们成天忙于专业课的学习,疲于应付各类考试。遗憾的是,这些学生在自己学习和前途关系上缺少应有的“功利”目的,即是说,他们没有将现在的学习和自己以后的职业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为了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具备完善健全的职业规划机构是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一所大学首先应该成立健全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机构,进而开展相当数量的工作。这些工作可以包括: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监督机制;职业生涯规划知识讲座;就业形势与政策、面试技巧及就业心理调适等系列讲座;事业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等。

3.加强学生专业意识教育

学生的专业意识亟待加强。部分学生忙于学自己的专业课,却不喜欢自己的专业,这是一个匪夷所思的现象。同时,不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情况的学生也不是少数,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是懵懵懂的。因此,加强专业知识的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首先,在对新生的入学教育中,专业知识教育应该成为不必可少的内容。通过专业知识教育,使学生在了解自己专业的基础上,进而喜爱自己的专业,并从中获取学习的原动力。其次,针对学生择业问题上的“用非所学”现象,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尽量选择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毕竟这样才有比较优势,才更容易在自己的岗位上作出成绩。

4.转变观念,增强就业的主动性

每年都有不少就业的困难户。究其根源,毕业生的主动就业意识不强。一部分学生抱着“等、靠、要”的极端错误思想,不是主动出击而是“守株待兔”。另一方面,有些毕业生在求职场上遭受挫折就一蹶不振,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进而自暴自弃,对就业完全丧失信心。因此,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就业知识讲座,帮助学生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鼓励学生自我推销;同时,帮助学生进行就业心理调试,要树立在求职场上“愈挫愈勇”的精神。

5.拓展培训项目,整合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学校应当积极鼓励新生参加职业规划比赛,每年都会有各种市级的或者国家级的职业规划比赛和创业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去认识自己,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的准备。同时,应多开展职业规划方面的讲座,职业规划类的讲座也在大学生职业规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理论学习后,利用暑期参加实践、实习、兼职等活动,找个机会去亲自体验了,从而在理论和实践上都验证自己的选择。判断自己的目标职业是否是自己的兴趣点,便于调整自己的目标,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发展需求。

大一新生从入学开始,就寻找适合自身发展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给自己尽早进行明确定位,有意识的培养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并结合社会需要开拓美好的职业前景,为走向职业成功提供一个最佳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见。

参考文献

[1]陈啸,李小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实证调查与分析.教育与职业,2009(9)

[2]黄国英.试析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9(12)

[3]刘慧瀛.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教育与职业.2013(9)

上一篇:颜色词黑BB探讨 下一篇:美术课堂引导中专学生实操学习的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