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时间:2022-02-09 12:50:54

基于供需契合原则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

[摘要]为了揭示出本科物流人才供需现状,组织了小样本就业调查,证实传统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确实导致了供需错位现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未达预期;分析了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表现、原因及潜在危害,提出要尽快构建供需契合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主要途径包括实行结构调整、总量控制的物流教育发展原则、探索可持续的校企合作模式、开拓本科层次的物流教育视野等;最后,简要汇报了所在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关键词]物流管理;就业;供需契合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36-0084-03

从招生规模和学科地位两个角度看,我国物流专业正从成长期向调整期转变,开展物流毕业生的就业调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过去几年中,中国物流学会、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组织机构一直在推动物流专业建设规范的研究,这对全国高校物流专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应该看到,在过去十年中,物流专业被冠以新兴专业的标签,众多非物资、非交通运输背景的地方高校虽然热情高涨,但普遍缺乏对人才定位及人才培养规格的独立思考,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忽视的差异,来自就业市场的反馈信息还没有对相关高校起到应有的警示作用。本文结合一项小样本的就业调查,提出要基于供需契合原则再造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并简要探讨了改革人才培养体系的具体思路。

1就业调查基本情况

1.1调查方案

课题组预先设计了调查问卷初稿,然后邀请若干名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提出修改意见,根据他们的反馈信息进行了修正,最后在网络上正式调查问卷。课题组通过多种联系方式,邀请我校历届物流管理本(专)科毕业生填答问卷,最后回收了130份有效问卷。

该问卷包含58个题项,分别测量了个人信息、职业发展、岗位现状、专业评价及工作能力评价这五个部分。在所获得的样本中,男性毕业生占62%,女性毕业生占38%;本科毕业生占49%,专科毕业生占51%。由于前些年的毕业生很难取得联系,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毕业于2009—2012年。

1.2调查结果

笔者已经单独撰文介绍了本次调查的详细结果,总体而言,物流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较高,就业单位(或岗位)与物流之间存在明显的统计相关性,65%的毕业生都曾经在物流相关企业中工作过,而目前在这类企业中就业的人数占33%,说明大多数毕业生在择业时都持有专业倾向,希望从事与专业紧密相关的工作;63%的毕业生承认自己的当前岗位与物流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这说明其中有一半毕业生虽然不在物流企业中工作,但岗位性质仍然与物流相关),这些调查结果消除了我们对毕业生就业领域的担忧。因篇幅受限,本文不再赘述其他调查数据,这里着重披露三个应当重视的现象,以证明当前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存在供需错位现象:

第一,毕业生的求职感受不乐观。大约有45%的毕业生认为目前就业“困难不大”或“没有困难”,剩余55%的毕业生都认为就业困难,其中具有较强困难感受的人大约占27%。这与近些年相关文献披露的就业状况基本一致,说明本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形势并不轻松。笔者曾与数名毕业生进行交流,他们认为找一份工作并不困难,但大多数与物流相关的招聘岗位工作强度大、工作内容单调,薪酬待遇没有吸引力,岗位提升更是无望,所以他们认为初入职场时很难找到真正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第二,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不高。超过85%的毕业生都承认有过跳槽经历,加权后的人均跳槽次数达到1.7次,他们期望通过跳槽改善工作待遇或工作环境。调查发现,尽管毕业生对当前岗位的满意率达到79%,但是仍然有43%的人计划继续跳槽,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内已经形成了跳槽“文化”,其原因主要是岗位的吸引力不足,同时也说明中小型物流企业缺乏有效的员工忠诚培育机制。

第三,对专业教育缺乏价值认同。从本次小样本调查结果看,对物流理论学习价值持有肯定态度的毕业生不足50%,这种调查结果虽然有些意外,抛开对样本典型性的质疑,笔者认为出现这种状况也在情理之中。前些年媒体对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的描绘过于乐观,但现实中并没有出现毕业生预期的火热需求局面,多数岗位对专业知识的依赖性不强,经过高等教育训练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发挥出比较优势,他们不可避免会萌生失望情绪,其中一部分人对专业教育的价值所在自然无法认同。与此同时,仅有21%的毕业生明确承认专业背景提升了他们的就业能力或工作能力,其余79%的毕业生都认为专业背景对于自己的求职或工作影响不大,这组数据充分说明目前就业市场提供的物流岗位层次较低,稍具管理知识及能力要求的专业性岗位数量少,并且要面临其他专业的求职者“侵蚀”,因此中层物流相关岗位的竞争必然异常激烈。

2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简要分析

2.1供需错位的外在表现

岗位错位是物流人才供需错位的外在表现。当前社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以操作型劳力为主,中高端人才的需求数量少,而且后者多是以内培提拔为主。但是,翻开各个职业学院以及本科院校的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不难发现大多数学校都宣称要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与操作型人才其实具有不同的含义。笔者认为,对于高校而言,毕业生的输出岗位如果是以操作型为主,整个高等教育培养体系是值得反思的,因为就工作性质而言,这类需求岗位根本就不需要专业的物流理论作为支撑,它们应当是职业教育的就业市场,比如目前用人缺口较大的理货、包装、分拣、制单等工作环节,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劳动效率及可靠性。因此,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物流教育的就业定位非常尴尬。

2.2供需错位的根本原因

各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的相互重叠是造成物流就业供需错位的根本原因,而过度扩张的招生规模则是爆发供需矛盾的催化剂。笔者认为,若根据人才需求制定人才供应方案,当前阶段物流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最为广阔,本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应该严格控制规模。而现实情况则是,各层次的物流人才培养规模都在扩张,人才需求却集中在操作型岗位上,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之间缺少一种差异化发展机制,随着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不同层次的毕业生之间将会产生更加激烈的竞争,这对本科层次的毕业生冲击最大。

上一篇:福建省中小型物流企业人才流失研究 下一篇:7—Eleven 的美国大选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