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探索

时间:2022-02-09 04:48:03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探索

【摘要】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培养从事区域规划专业人才的现实要求。分析了模块式教学方式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特点,对系统的模块式教学进行探索,目的在于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并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关键词】课程 区域分析与规划 模块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41-02

1 引言

伴随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区域规划出现了蓬勃发展新景象。其中之一是区域规划类型多样化:(1)地方政府或由发改委组织编制的“功能区划”、发展规划、城乡统筹规划、发展战略规划;(2)建设部门组织编制的区域规划、城市群规划;(3)国土部门组织编制的国土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另一种景象就是区域规划目的性、实践性性越来越强。区域规划已由过去求全求齐、面面俱到变成为设立有限的规划目标、着重解决主要矛盾的规划。

在高校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课程中,如何使《区域分析与规划》这一门课程能够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要求,能满足各类型区域规划工作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提高城规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本文对模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2 模块式教学的内涵

“模块课程”的概念最早于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在英国出现,近几年它在俄罗斯的教育研究中得到较大的反响。[1] 所谓教学内容模块化,就是以教材为基础,按照模块的形式,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教学目标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在一起,重新组织教学内容,也就是将整个课程内容分为若干个“模块”进行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有突出的重点,同时有相关的基础知识、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可以延伸的内容。[2]

经验表明,模块教学方式,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利于教师的合作交流和科研能力的成长,有利于学校特色发展。[3]

3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

《区域分析与规划》是一门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国内工科、理科、农林院校的城乡规划专业、经济地理专业、自然地理专业等许多专业都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区域分析与规划》作为教材。该书共15章56节,字数达63万字。[4] 各高等院校该课程教学时数普遍三、五十个课时。在如此短的教学时间内,要系统讲授这么多的专业内容,而且该课程涉及规划空间尺度较大,让学生短时间内融会贯通,有一定难度,效果也不一定好。如果将课程内容模块化,精心设计,突出课程重点,效果将更加理想。《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进行模块式教学的可行性理由如下:

(1)模块式设置,有机整合课程内容。

模块教学的提出是基于系统的整体观念。《区域分析与规划》教材虽然每个章节有一定独立性,但是区域规划是个有机的系统工程。各章节上下内容联系颇多,易于拆分,易于合并,也易于将课程内容模块化。各院校各专业的教师可以按照自己专业的特点和要求设置教学模块,充分体现理科、工科、农林学科不同背景的专业教学特色。

(2)模块式教学适合与规划实践结合。

该课程应用性强,本科教学应该和区域规划实践相结合。模块设置可以根据区域规划工作阶段或主题,设置相应教学模块。针对不同模块主题,采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将实际的问题融入课程,加强教学与规划实践的联系。因此,本科教育不但能承担起培养行业高端研究型人才的需求,而且还能承担起培养大量高水平基层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责任。[5]

(3)本科高年级适合进行模块式教学

我国城乡规划专业有四年制和五年制两种学制,一般到高年级才开设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如同济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安排在第7学期,中南林业大学安排在第8学期,中山大学安排在四年级学习。对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来说,有能力进行教材自学和查阅课外文献,可以适应教材内容的重新整合组织,能够适应模块式的教学要求。

4 教学模块的构建

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的要求,对该课程划分不同的主题模块组织教学。例如,教材内容为区域分析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定位”主题,可以相应延伸教学内容为区位分析、功能定位、产业定位等不同内容;教材为空间结构知识的,划分为“区域开发模式”主题,结合国家五个统筹政策,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等;教材内容为土地利用知识的,划分为“功能区划”主题,延伸教学内容为区域管治、主题功能区等。需要说明的是,课程模块的设置可塑性很大。模块主题的设置和延伸的内容都是灵活的、可变的,每个模块的授课时间和教学实践时间也是可调整的。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模块化教学,每个模块有鲜明的主题,教学活动紧密围绕主题展开,师生可以有很好的教学互动。讲师可以结合各自专业特色和培养目标,考虑目前形势和专业热点,灵活设计每个主题模块,实际上突出了课程的多样性和实践性,体现了具有特色的差异性教学,本专业学生普通反映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5 模块式教学对师生的要求

模块式教学要求师生互动和良好的协作关系。模块式教学的成功与否在于模块设置,而教师在模块设置中起到主导作用。教师本人需要精心钻研教材,还要有良好的区域规划知识积累、理论修养和一定的实践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去设置教学模块,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智力和思维的训练,有效组织教学。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自然对学生的学习就提出了新的要求。模块教育要求学生由过去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要求学生围绕模块主题,自主预习和查阅相关基本理论知识,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互动,不断培养自主学习的技能。

6 结语

区域分析与规划课程实践性强,与规划工作实际有紧密的联系,课程内容前后相关,易于划分为若干模块,适合进行模块式教学。模块式教学是课程教育方式的重大改变,改革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为开放的、灵活的师生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升教学效果,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丹. 模块教学 ―― 二十一世纪适合社会及人发展的教学形式[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6):111-115.

[2]周宝娟. 园林专业城市规划概论课程教学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1):101-103.

[3]高明海、王宝乾、靖晓英. 高等数学模块教学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9):102-104.

[4]崔功豪、魏清泉、刘科伟.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二版)[M].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2006.

[5]卜雪、运迎霞. 城乡规划学科教育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规划师《规划师论丛》:221-225.

作者简介:魏衡(1977-),男,籍贯广东省,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城市建设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城乡规划、区域规划、行政区划。

上一篇:浅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意境美 下一篇:论科学教育研究与科学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