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递的不仅仅是语言

时间:2022-02-08 09:54:38

传递的不仅仅是语言

我这一生注定和语言脱不了干系。虽然事实上凡人都离不开语言,但是语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像空气一样,尽管重要,却对它的存在浑然不觉。

小时候,面对世界上如此丰富的语言,我坚信那是人们执意要修建巴别塔的后果,只是好奇最初的最初,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学习外语的,谁又是第一个翻译。中学时期懵懵懂懂地学了英语,也不过是应试,当英语老师在课堂上大呼“这些文字太美了”的时候,我感到困惑不解。从小背唐诗长大的我,还只能领略汉语的美。

大学本科,我在一所非“211”学校中文系读书。文学理论课上老师反复引用海德格尔“语言是存在之家”这句话,借以说明人与语言的本质关系以及不同语言之间宿命的鸿沟。人从一出生就存在于语言当中,语言限定了他的视野,想要摆脱语言的控制无异于拽着自己的头发试图逃离地球表面。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又常常感到语言的无能为力,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慨叹:“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自此以后,我对语言的可能性产生了怀疑。

带着这样的怀疑,我考入北京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

对外汉语并非“小儿科”,也绝非“是个中国人就能教汉语”,它是一个涉及教育学、教育心理学、语言学、汉语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等诸多领域的综合学科。

中国的文化灿烂辉煌,中国文学(尤其是古代文学)令我心醉神驰,但却不被世界所认可。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渴望把这份财富传播到世界各地。比起通过将汉语译成外语来传播中国文化,直接用汉语传播应该更有效。我想还汉语真实的面目,不是字典上课本上的释义,而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

去年9月,时值中日之争,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伤了和气,和日本留学生相处时双方都对敏感话题三缄其口。但时间一长,难免也要触及。一次跟一群留学生一块吃饭,其间有一名日本同学突然问我:“有件事想问你,不知该不该说……”我像预感到了什么似的,立刻兴奋起来:“请讲请讲。”他迟疑了片刻,终于吞吞吐吐地说道:“为什么现在中国每天都播的天气预报?”我把眉毛一扬:“因为本来就是中国的。”见我丝毫没有拐弯抹角,他向另外两位日本留学生递了个眼色,只是依旧面带微笑,保持一团和气:“哦,好,好……”我想他一定是把我当作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了,但我早有准备:“不是因为我是中国人我才要站在中国的立场捍卫自己的利益。我说这话是有事实根据的。历史上,中国最早发现并管辖了,但恐怕这并不足以说服你。在当代,国家之间的领土争端问题是要靠国际法律、惯例来解决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小自村、乡、县、省,大到整个国家甚至国际社会都要靠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法律条款来加以约束、规范,否则就成了一盘散沙。根据社会契约论,这些法律条令代表的是公共意志,因此一旦制订出来就当为全民所遵守。你应该知道《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吧?”他的一脸迷惑已给出了答案。“就是二战之后战胜国中、美、苏、英共同协商并签订的公告,它具有不容置疑的国际法律效力,这两个文件都明确指出是中国的领土。这样你该明白为什么是中国的领土了吧?”我不知道是否说服了他,我也知道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很多观念根深蒂固,一时半会儿是不可能改变的,但他的神色显然与之前有所不同了,至少他没有表现出对抗的情绪,也没有继续辩解下去的意愿,甚至在我慷慨陈词时他微微点过头。而在座的其他留学生还似乎流露出了赞叹佩服的神情。

我并非一个纯粹的“愤青”“爱国斗士”,专业让我意识到自己和国家的利益攸关,赋予我一种神圣的使命感,于是便随时保持警惕,注意自己的言行,希望以自己的力量能影响更多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朋友,为他们还原一个真实的中国。

但我离我的梦想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来北大的留学生中相当一部分对中国本来就有好感或者至少他们有学汉语的意愿和需要,因此交流起来一则少有冲突,二则也容易达成共识,但面对更多的没有到过中国的国际友人或者在中国观光的外国游客、没有掌握汉语的外籍专家们,我常常会感到力不从心。

大学本科时我曾结识一位英国外教,尽管他长期旅居中国,也总是说自己爱中国,但在跟他沟通的过程中我依然能感到他以大英帝国子民身份自居的优越感,以及对中国文化从根源上的隔膜与误解。拥有新西兰某著名大学历史硕士学位的他,喜欢以批判的挑剔的眼光对中国评头论足,其中不乏陈见、偏见。尤其是一跟他提起中国文学,他总是以一种鄙夷和不屑的态度一概否定。有一次他声称自己读完了中国的四大名著(英译版),对其一一进行了点评,除了《三国演义》外,其他的他都瞧不上。当他质问我“为什么宋江这样一个杀死自己妻子的恶棍会被视为英雄好汉”时,一时之间我无言以对。在不断与他“交锋”的过程中,联想起我初读《水浒传》时的感受,我自己都有些动摇了。我似乎可以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文学长期遭到世界的冷落,说到底还是语言的障碍。我曾试图把这一困惑告诉身边的朋友们,以期换得他们的理解和共鸣,然而,得到的答复竟然无一例外:“这样的人,你何必理会他呢?”甚至连北大比较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也这么轻描淡写地说,仿佛跟自己没有任何关系。此时,内心隐隐感到一阵凄凉,有种知音难觅的酸楚。

然而,静心冥想,通往梦想的道路本来就是荆棘丛生,正因如此,才有必要走下去,当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之时,也是梦想开花之时。不可因一时的成就而得意,更不应因一时的挫败而失意。对外汉语教学的道路本来就不平坦,文化交流的过程原本就充满碰撞,路漫漫其修远,须上下而求索。

上一篇:“为什么考研”,重要吗? 下一篇:谈如何增强中职德育课堂教学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