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波涟涟奏乐韵 岛歌漫漫唱心弦

时间:2022-02-08 08:53:53

建东交响作品音乐会”于2010年11月27日晚在山东青岛人民会堂音乐厅举行。音乐会由青岛交响乐团(指挥:张艺)演出作曲家康建东教授创作的交响组曲《花儿》(2001年创作)、交响音画《甘藏风情》(1992年民族管弦乐,2010年改编为管弦乐)、钢琴与交响乐队《祁连山狂想曲》(1999年)、交响幻想曲《龙心岛――有感青岛的古老传说》(2009年)以及交响乐队与二胡、琵琶二重协奏曲《胶东韵》(2010年)等5部交响音乐作品。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交响音乐作品,是作者长期以来在创作道路上成果的集中展示,特别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地域性、时代性、民族性等方面都达到了相应的艺术创作水平。

多年来,康建东勤奋努力地进行中国交响音乐作品的创作,深入地挖掘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精华,积极地学习和探索,长年笔耕不辍。从他学生时期创作的第一部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探索响音乐作品小提琴协奏曲《港之夜》开始,他在交响音乐方面的创作历程已近30年,并先后创作出了在题材、体裁、内容、形式上,以及在音乐风格上各种不同类型的交响音乐作品,许多作品在国内外演出或出版发表,并获得了不同的奖励和社会有关方面的赞誉。

从本次集中向人们专场展现的这些作品中,我们能够深深地体会和感受到作曲家对中国民族交响音乐创作的热情和执著。这些作品无论在创作思想上、内容上以及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都各具特色,并富有浓郁的、鲜明的民族音乐风格和一定的地方文化创作特征。特别是在写作的技术层面,作者将西方传统的交响音乐创作理念,深深地融入在自己所探求的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之中,这在中国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作与探索方面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获山东省第三届“泰山文艺奖”的交响幻想曲《龙心岛――有感青岛的古老传说》(古筝演奏:罗F;笛、箫演奏:王莹莹),是国内第一部运用交响音乐的表现形式描绘中国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的一首作品。作品以传说中的东海龙王女儿“琴女”与“渔夫之子”相爱的古老故事背景为创作主线,结合青岛东海边上的自然景观――“石老人”① 的神话传说而创作,通过富有山东东部地域特色的音调和民间音乐素材的使用,运用传统奏鸣曲式结构框架,采用富有戏剧化的交响音乐表现手法,以生动、朴实的音乐语言,向人们述说着这个美丽而动人的神话故事。乐曲采用古筝比喻为女主人公“琴女”,用笛、箫比喻为男主人公“渔夫”与“渔夫之子”,全曲共由九个主要的“故事”段落组成。以引子《海之诉》为序奏,呈示部的主部音乐主题为《琴女韵》,副部主题为《渔夫谣》,而结束部分为《海之啸》。在展开部的写作上,重点突出两个基本音乐主题来进行音乐的展开,特别是开始和中部的乐思,采用了筝与笛为主奏的两次主题的贯穿,以此来描述爱情故事的场景。在赋格段的处理上,则是以故事中的《九龙寻妹》为主要场景而展开。乐曲的高潮是以打击乐器组的鼓乐演奏《击鼓开天》为创作主体,并将乐曲逐步地推向最高潮。随之以《天门顿开》到《心鼓破碎》,再到《天庭闭合》的故事场景去表现复杂的情感叙述,并将乐思带入到具有动力性的再现部分。最后在具有本土地域特色的、一种比较凄凉的《渔夫成石》旋律余韵中渐渐地结束。

二胡、琵琶与交响乐队二重协奏曲《胶东韵》(二胡演奏:钱栋钢;琵琶演奏:宁燕)是一部描绘山东社会历史和当地风土人情的作品。音乐的整体构成采用了三个独立乐章《戏》、《曲》、《舞》构成。第一乐章《戏》运用传统的奏鸣曲式结构形成,主部音乐主题采用山东地区独有的柳腔悲调为基本音乐素材进行创作,调式系统采用D宫与A徵为基础,由主干音构成特色的旋律进行发展,通过打击乐器组的相互转换,形成了比较欢跃的、热情的、具有胶东地区民间音乐风格的音调。副部主题由弦乐队与木管乐器组在铜管乐队的和声伴随下,运用了一种非常朴实优美的、具有浓郁山东地方民族音乐特色的茂腔曲牌《四不像》曲调构成。展开部则采用类似京剧风格的垛板素材进行发展,主要通过相互关联的几个移调,逐步地形成音色层面上的对比。在节奏的处理上也是比较丰富和多样化的,通过开始散化的乐思造型节奏,到富有民间锣鼓点特征的基本音型节奏;从比较舒缓而富有舞蹈律动的对比性节奏,到最后回归到非常自由的尾声节奏。第二乐章《曲》采用三段体结构而形成,在写作上以山东琴书和胶东大鼓曲艺音乐为主要素材进行创作,采用不同的类似变奏的写作手法,将原始旋律进行不间断的组合变化,使之在乐思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对比。第三乐章《舞》则采用传统的回旋奏鸣曲式结构形成,以胶州秧歌等民间舞蹈音乐为主要元素进行创作,乐章开始就运用了中国民族特色乐器二胡、琵琶与交响乐队的形式出现,由开场锣鼓引出铜管乐器组来模仿山东地方唢呐乐器吹奏的胶州秧歌,乐队则采用锣鼓点的节奏,力求摹仿表现当地节日闹秧歌的欢跃场景。作者紧密地抓住原始胶州秧歌的曲调来进行乐思的基本处理,在保持原有基本“秧歌”曲调不变的基础上,将多种民间音乐材料组合在一起,使音乐的整体在风格上保持一致。《胶东韵》作品是以胶东地区民族民间音乐为基本元素进行创作而成,乐曲将山东地区民间流传的舞蹈、曲艺、戏剧的音乐元素相结合,力求突出山东本土的音乐风味。而在乐思的陈述过程中,逐渐地形成独特而又丰富的二重协奏曲的音乐表现形式,并多视角、多元化、多色彩地将胶东地区的民间音乐风格特色,用交响音乐民族化的手法给予完美的艺术展现,生动地描绘了当地人们辛勤劳动的生动画面,表现了憨厚朴实的胶东人民憧憬未来和追求幸福生活的一种喜悦心情。

交响音画《甘藏风情》以甘肃省甘南藏族地区的自然风光、宗教人文和人民生活为创作背景,用朴素而真切的自然音乐语汇,描绘了辽阔的草原、悠扬的牧笛、古老的寺院、虔诚的祈祷、牧民的歌舞等场景。乐曲根据甘藏地区富有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而成。全曲由三个大部分形成A B C A式的曲式结构。在音乐的写作上采用比较简洁的创作手法,核心的音乐主题由开始的两小节引子作为铺垫,以比较宽长的主题旋律直接呈现。主题旋律是采用了甘藏地区少数民族特有的音乐素材,经过加工和艺术上的细化处理,透露出浓郁的藏族音乐风格特色。主题的音乐发展以热烈、淳朴的藏族传统“堆榭”音乐素材和抒情、优美的藏族“囊玛”音乐风格交替展现,构造出了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主题形象。中间部分的音乐发展,则有意识地围绕在以基本音乐主题不断发展的创作模式上进行,通过相应的乐思发展进行不断的变化组合,采用不同乐器之间的旋律色彩对比,再经过节奏上的调配而进行乐思的进一步陈述。特别是对“寺院”的具体描绘上,作者有意识地运用当地喇嘛吹奏的藏族号角来表现,形象化地用音乐语言描绘佛寺院大典上的场景。在尾声段落的乐思处理上,采用了藏族“锅庄舞”的原始音乐素材,通过民歌与舞蹈双主题纵向结合的特殊表现手法,将音乐推向全曲的高潮,从而生动地展现了甘藏地区特有的少数民族生活风情和神话般的壮丽图景。

获第三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一等奖的钢琴与交响乐队《祁连山狂想曲》(钢琴演奏:张俊),是以中国西部祁连山②地区的民族风土人情及当地裕固族③人民可歌可泣的生活为基本创作背景,采用早期裕固族民歌及其他少数民族传统的民歌音乐素材而创作的作品。通过钢琴协奏曲的特殊表现形式,把祁连山脉厚重博大的远景、祁连山草原美丽辽阔的图景、祁连山地区裕固族牧民们的生活风俗场景,用朴素的交响音乐语言进行了音画般的描写与渲染,集中表现了作曲家对当地各族劳动人民生活风貌、思想感情的美好憧憬和祝福。钢琴家周广仁曾评价这部作品说:“钢琴与乐队《祁连山狂想曲》,给中国的现代音乐宝库增添了一首别有风味的作品。它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热情洋溢的思想情感,将钢琴与管弦乐队融为交响曲,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④ 这部作品以传统奏鸣曲式结构写成。开始由乐队演奏背景性的音乐造型,辅以钢琴独奏较自由的引子呈现。主部主题以风格独特的裕固族民间音调素材结合作者自身构想的“乐思”相互交融而构成,同时伴以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节奏。由后半拍强节奏形成的“裕固族”风格的特色音乐旋律,把人们带入到节日般的舞蹈气氛中去。副部的主题旋律,是以单纯的裕固族民歌为原型,旋律抒情并富于歌唱性。特别是在副部中的音乐主题形象的设计上,作者巧妙地结合了当地民族结合部地区的独特音乐语汇,并将其有机地统一而进一步加工发展,形成了富有鲜明个性的和充满土风格调的主题音乐。激越浓重的乐思展现出了《从军行》(隋:卢思道)一诗中“白云初下天山外,浮云直向五原间。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⑤ 的高远意境。人们被作曲家内心的真挚情感深深地打动,被富有西部浓烈疆土风味的民族个性所深深地吸引,被乐曲呈现出来的独特音乐美深深地感染。

上一篇:通观历史 融汇批评 下一篇:打造“南洋华乐”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