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斌教授辨治高血压病临证经验撷菁

时间:2022-02-08 08:16:40

王国斌教授辨治高血压病临证经验撷菁

【中图分类号】R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7-0351-01

【摘要】本文从病因病机,宗风火痰为纲; 病症结合,分期论治; 辨病辩证,结合药理研究,随证实治;中西医互补;注重未病先防五个方面阐述王国斌教授辨治高血压病经验。

【关键词】 王国斌 ; 高血压病; 中医药疗法; 辨证治疗

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患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在欧美一些国家发病率高达20%以上,在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20世纪50年代为5. 9% , 70年代为8 % , 90年代为11. 88%,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已过亿,且每年新增患者300万以上。 由于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对人类健康威胁甚大。导师王国斌教授学验俱丰,继前贤而验,知常达变,行岐黄之术三十余载,在治疗高血压病方面具有独创见解,疗效甚好。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导师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1 病因病机,宗风火痰为纲

高血压病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等范畴。患者五脏不足,体质阴阳偏盛或偏衰,气血亏虚等是发病内在因素,而长期的生活无序,过劳紧张,情绪不稳,饮食不节,嗜好烟酒等为外在促发因素。其病机特点多为本虚标实,气血失和,阴阳失调,病变在肝,其根在肾。本病迁延日久,诸因交错,虚实夹杂,证候繁多,血瘀痰凝互见。导师长期临证体会,他认为高血病病因繁多,非一方能盖全,非一方能竟病。其病机总以风火痰为其根。

本病与风之关系甚为密切。而风有内外之分,高血压之风系指内风。“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不但指出了风与肝关系,亦说明了所出现的眩晕肢体振颤麻木等临床表现属于肝经病症的范畴。上述风的证候是高血压病的常见症状。而甚者酿 成肝风内动则见昏厥、抽搐、口眼歪斜等,则是风证的进一步发展,正合经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

痰既为高血压的病因之一,亦为其病理产物,本病之痰除狭义之痰外,包括无形之痰为患之眩晕、心悸、气短、神昏、癫狂等症。而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等功能失常有关。盖肺失宣降则水精不布可停聚成痰;脾虚运化无力,水湿不化亦可成痰;肾阳不足,水不化气亦可成饮成痰;痰浊随气之升降无处不到,上犯于头而形成高血压眩晕,痰迷心窍则神昏,痰阻经络则半身不遂,故《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的记载。特别是年老、体胖之人多见。

火为五志过极所生。朱丹溪云“气有余便是火”,即指出了脏腑功能失调、阳气郁结化火的病机。本病之火多与肝肾有直接关系,若素体阴虚阳亢,肾水不足,无以涵木或由于 心肝火旺、恼怒气郁化火上扰清窍而眩晕;进而火极生风,出现火与风的症候。故丹溪又有“无火不晕”之说。

临床所见风、火、痰三者每每相互影响,且又易于转化。风性善行而数变,尤其是风火相煽,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的情况下,预示着本病来势凶猛,变化急剧,痰郁化火,火灼津液为痰,痰火互结,蒙蔽清窍,以致昏迷抽搐。这种症状多见于高血压脑病和脑卒中。

2 病症结合,分期论治

导师经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其病因病机为风痰火所在,治疗当宗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闭者通之”“脱者固之” “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的原则;综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治标可用泻火熄风,平肝,潜阳开窍等法,治本多以滋阴,柔肝育阴益气等为法,具体当辨证施治灵活运用。从高血压病自然病程来看,认为其证候演变的规律是:I期高血压病(早期)仅是肝肾阴阳失调,多表现为肝火上亢或肾阴虚,治宜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方用建瓴汤加味,尽快恢复肝肾阴阳动态平衡,防止病情发展,因此早期之高血病,只要能够合理治疗,大多可以治愈。 lI期高血压病(中期)阴虚渐甚,阳亢有化风之势,兼有风痰瘀阻,治宜滋阴补肾,镇肝熄风,化瘀祛痰,方用镇肝熄风汤和桃红四物汤加减; IIl期高血压病(晚期),随着病情的发展,多涉及心脑肾等主要脏器的实质损害,终将成为阴阳两虚之证,治宜填精补肾,稍佐温阳之品。此时已是被动治疗,失去了早期治疗良机。

3 辨病辩证,结合药理研究,随证实治

导师据多年临证经验,还主张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也应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成果,适当应用部分具有降压作用的中草药,提高中药的降压效果。按药物的主治与功用分类,主要有:①平肝熄风类,如钩藤、天麻、草决明、石决明、龙骨、牡蛎、代赭石、莞蔚子、地龙、羚羊角等;②清热泻火类,如夏枯草、龙胆草、桅子、黄芩、黄连、黄柏、知母、、槐花、大黄、玄参等;③活血化瘀类,如桃仁、红花、土元,赤芍、丹皮、川芎、当归、益母草、牛膝、丹参、三七等;④化湿利水类,偏于淡渗利水者有猪苓、茯苓、泽泻、车前草(车前子)、玉米须,冬瓜皮等;偏于祛风除湿者有葛根、羌活、络石藤、白花蛇等⑤补益类,如温补阳气的党参、黄芪、杜仲、淫羊蕾、鹿茸、肉桂、巴戟天、肉从蓉、核桃仁;滋阴养血的白芍、何首乌、地黄、山茱萸、枸杞子、桑寄生、黄精、炒枣仁、龟板、鳖甲等;根据有关的药理学研究,这些中药除了具有一定降压作用外,还分别具有镇静、利尿、降血糖、降血脂等作用。

4 中西医互补

导师认为中医与西医在高血压病治疗目标与原则方面是一致的。高血压病的治疗目标是通过降压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心脑血管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的总危险。这就要求在降压治疗同时,干预患者检查出来的所有可逆性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同时适当处理病人存在的各种临床情况。这与中医学关于“整体观”、“辨证施治”、“治病求本”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在治疗方面,还认为中药与西药各有所长,临证不可执于一端,应衷中参西。西药的优势在于降压作用迅速,尤其是近年来研制出来的许多强效降压药物,或联合应用使得高血压急症患者在一般情况下可达到理想降压的效果。但迄今为止,西药的一些明显缺点却未能有效克服,如副作用大、降压不平稳、症状改善不明显等。 相比之下,中药降压强度虽然不如西药,却具备以下优势:①着眼于整体调整,使患者症状改善明显,减少病痛,生活质量明显提高。②作用缓和,与西药同用,可以防止或减少血压波动。③副作用少。中药辩证治疗的方法很多,除内服外,中药还可采用穴位敷贴、足浴、药枕、敷脐、药膳等,可以改善血脂、血粘度等对预防高血压、冠心病等严重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作用。

5 注重未病先防

导师认为本病是慢性病,病情发展缓慢,病程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若早期听之任之,亦未作及时治疗,一旦病情进一步发展,肝阳暴亢,化风化火,风火相煽,挟火挟痰,痰阻脉络,侵脑闭窍,就会出现剧烈头痛肢体麻木,甚至中风昏厥,歪僻不遂等高血压脑病和脑卒中的症候。治疗急当平肝熄风,豁痰开窍以挽危局。此时已是被动治疗,失去了早期治疗良机,且预后较差。因此根据中医“上工治未病”的指导思想,提倡未病先防,应采取以下措施:保持胸怀开阔,心情舒畅乐观防止七情内伤;注意劳逸结合,节制,切忌过度;定期作健康检查,有助于对本病早期发现;低盐低脂饮食,少食或禁食油炸烧煎烤蛋黄,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品;尽可能戒烟限酒;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散步等有利于调畅全身气血,脏腑功能协调;⑦减肥保持理想体重,减少可逆性危险因素。

上一篇:颈前路手术损伤的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 下一篇:中西医结合配伍耳穴压豆护理骨科卧床患者便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