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诏土主文化访古

时间:2022-02-07 11:41:22

南诏土主文化访古

“大理有名三塔寺,巍山有名巍宝山”。有朋自远方来,慕名前来巍山者,去巍宝山逛逛是少不了的。穿过山门,沿着青石铺就的山道拾级而上。友人不停地问我巍宝山最具魅力的是什么?我想了想:“是历史文化”。友人继续追问要我详细说说具体是什么景点?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是南诏土主庙里的彝族土主文化。”

巍山历史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历史悠久,是云南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早在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就在此设邪龙县。巍山是南诏国的发祥地和故都,南诏国传承的十三代王中,前四代王定都在巍山,在巍山经营93年,后迁都太和城。宋代设开南县,元明清时期设蒙化府,清代曾被御封为“文献名邦”,民国三年改设蒙化县。1954年改名为巍山县,1956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唐代,六诏兴起,巍山属蒙舍诏领地,蒙舍诏统一六诏后建立南诏国。南诏国历经十三代253年,与唐王朝相始终,是唐朝时期威震西南的地方少数民族政权,疆域大大超过了今云南省版图,到了今四川、贵州、广西、泰国、缅甸、越南的部分地域,当年的昆明拓东城就是南诏第五代王阁罗凤之子凤迦异开疆拓土时所建的。南诏奉唐王朝为正朔,在南诏13代王中有10位接受过唐王朝的封号。南诏国在和唐王朝的频繁往来中,致力引进中原文化,学习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金属冶炼、丝绸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推动了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南诏国的建立和发展,对国家统一、各民族的团结、西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原文化和先进生产科学技术在各民族中的传播,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万顷松涛声中,不知不觉就到了南诏土主庙。

别看此庙虽小,传说却是中国西南地区土主庙的鼻祖。“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对主峰海拔2509米的巍宝山来说,在群峰耸峙的云南确实算不上什么高山,但它却是云南的名山,它的“名”在很大程度上与一个至今仍闪耀着光芒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关键词――“南诏”有关,而南诏土主庙就是关于这段历史的有力的实物佐证。正所谓:“问南诏五百里山河,寸土皆非,归来福地洞天,不忘昔日耕耘处;与李唐十三传终始,雄图何在,似此闲云野鹤,获遂当年崖穴心。”

巍宝山是唐代南诏的发祥地,相传南诏王始祖细奴逻年轻时在巍宝山悉心躬耕,家业逐渐壮大,由于他胆略超群,才智过人,而且家人又乐善好施,颇得民心。一天,细奴逻夫妇正在巍宝山耕田种地时,太上老君变成一位美髯长须老者,李天师、张天师分别变作两个童子,一齐前来试探细奴逻。太上老君见他们夫妇为人善良诚实,便在他的犁耙上连敲十三下后突然升天而去,预言细奴逻子孙后代将富贵为王,果然后来细奴逻成为南诏第一代王,沿袭十三代。

据历史记载,细奴逻逐渐强盛以后,在唐王朝的支持下,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正式建立蒙舍诏(大蒙国),并在今■■图山上建■■图城,经几十年的奋斗,其重孙皮罗阁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六诏,迁都大理太和城,称之为南诏国。

土主庙建成之初,居住在蒙舍诏的蒙氏氏族定期举行祭祖活动。皮逻阁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后,南诏蒙氏王室主要亲属随之迁居。这时的土主庙,平时由细奴逻的故居今南诏镇前新村派专人看管,于每年的细奴逻登基吉旦日,居住在太和城的南诏王族就率众到南诏土主庙,与南诏王族蒙氏后裔当地百姓一起,举行盛大的祭祖大典。由于历史的原因,巍宝山南诏土主庙的祭祖日活动曾遭到冷落,但以细奴逻的故居前新村为主的当地百姓,每年都举行祭祖日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历经沧桑,成为南诏历史的见证,成为南诏政权兴衰的缩影,后人进庙悼念多有感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南诏土主庙对外影响不断扩大,到此寻根祭祖的彝族群众和参观游览的各民族游客不断增加。为弘扬南诏历史文化,顺应广大彝族同胞寻根祭祖的需求,推动旅游文化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在大理州彝学学会的积极倡导下,在各级有关部门和广大彝族同胞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下,在全国广大彝族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大力关心支持下,巍山县决定维修扩建南诏土主庙。为切实做好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工程,巍山县成立了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工程项目领导组,并由县旅游局具体负责维修扩建项目的实施。从2002年以来,省州各级有关部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从2004年7月,由巍山县彝学学会发起了“中国彝族南诏土主庙宣传性募捐活动”,在全国广大彝族聚居地区广泛开展募捐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南诏土主庙是彝族的祖庙这一历史渊源得到了广大彝族同胞的普遍认同,在整个募捐活动过程中,广大彝族同胞以及其他民族的干部群众对南诏土主庙的维修扩建工程踊跃捐款。围绕“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建设精品”的思路,把南诏土主庙建设目标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彝族寻根祭祖的圣地。”根据这一目标,南诏土主庙规划建设的主要内容为:一是在原址上扩建,将现存的一院式扩建为三进两院,总面积3264平方米,建大殿、偏殿、厢房,建筑面积为268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唐建筑风格;二是以青铜材料铸南诏十三代王及凤迦异王子、蒙舍龙夫妇、三公主等19尊塑像;三是在庙内建“南诏疆域图”、“南诏王阁罗凤出巡图”、“南诏王异牟寻议政图”浮雕,以及南诏史实文字介绍和仿制南诏时期的文物;四是在庙门前建3000平方米踏歌场,在踏歌场周边建“松下踏歌图”、“老君点化细奴罗”、“细奴罗牧耕图”雕塑;五是在前新村恢复南诏始祖细奴罗的故居,修建前新村至土主庙的步行游道;六是恢复施工中受损的植被,美化、绿化周围环境。截至2007年3月26日举行南诏土主庙全堂铜像开光祭祖活动前夕,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的主体工程全面完工,如期举行了开光祭祖大典。目前,后续工程也在组织实施当中。

通过精心组织实施,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工程于2007年初竣工,并于3月26日举行了竣工典礼暨开光祭祖活动。借南诏土主庙开光祭祖之际,全国广大彝学专家云集巍山,在巍山县城拱辰楼隆重召开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议。在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彝族学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南诏土主庙维修扩建工程竣工,对于有效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倡议,将巍山巍宝山南诏土主庙定为中华彝族祭祖寻根圣地,把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定为南诏土主庙彝王大殿祭祀彝族大土主的主祭日。

如今的南诏土主庙,已成为巍山文化产业发展和旅游事业发展的亮点和精品。每年农历二月初八,四方彝族群众都进庙朝拜祭祖。祭毕,彝家人在欢乐的唢呐声中,在院内撒上松针,席地而坐,有说有笑共进晚餐。当一轮圆月缓缓从山头升起的时候,大家便不分男女老幼,吹起欢乐的芦笙,笛子,耍起大刀,燃起一堆熊熊的篝火,纷纷围绕着火光踏歌起舞,直至天明。

大河流日月,往事越千年。南诏的辉煌,早已变成让人回味的历史。金戈远去,铁马声息,夕阳已然落向千里哀牢山莽莽苍苍里,以一抹金色的余晖覆盖着一座名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巍山古城――南诏镇。我很想请我的朋友亲自到南诏镇的前新村彝人村寨,我要亲口告诉我的朋友:1200多年前,一代君王细奴逻亲手缔造的“国中之国”就在这里起家。

(县市纵横主持 杨义龙)

上一篇:登老君山有感 下一篇:傅山“宁拙毋巧”的书法审美标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