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启语文学习之门

时间:2022-02-07 09:24:27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开启语文学习之门

摘 要: 如何培养学生对语文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针对学生实际,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因为质疑是开启语文学习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阅读理解 质疑

初一是中学语文数学的起始阶段,从引导学生质疑入手,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习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主要目的所在。我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一、质疑字音词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字词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也是组成一篇文章的基本要素,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音形义是读懂一篇文章的必要前提。初一大部分学生做不到提前自读、预习课文,更不用说自行解决生字词语了,但老师是不能包办代替、一味地填鸭式灌输的,否则只能造就学习机器,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于是,入学之初,我就降低教学难度,放慢教学进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学习习惯,把预习的内容放到课堂上完成。从对字音词义的质疑人手,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具体做法是:一篇新课文,我不去做任何指导和提示,让学生自己快速地大声朗读,要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不认识及不理解的字词和重点的多音字、形近字用笔标记下来,读完之后提出来,看谁做得最认真,找得最准,看谁能为大家解答疑难。因为初一学生有表现欲强的特点,所以学生经常是很快地投入读书的浪潮中去,并不停地用笔标画着,有的学生还拿出了小字典查阅。读完之后,学生争抢着质疑,还有的学生争着为同学答疑。一节课下来,学生互相质疑答疑的字词量远远超过了以往我给出的,而且特别全面。如:《山中访友》是篇美文,学习时本应老师范读,带领学生进入那美妙的自然之境。但这岂不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于是,我在教学时,依然放手让学生先一读为快,学生们声情并茂地读着,并用笔不停地标画着。很快课文读完了,学生提出了如下的疑难:字音有“好风”的“好”,“树冠”的“冠”,“旋转”,“唱和”的“和”,“露出”的“露”,“禅心”,“一卷卷天书”的“卷”,“津津乐道”的“乐”,“细数”的“数”,“柏树”的“柏”,“手相”的“相”,“曲”,“幽径”,“躬”,“韧”,“携”,“湛”,“玄奥”,“吠”,“凝”,“澈”,“涧”,“憔悴”,“栀”,“粹”等二十多个字音,以及“德高望重”、“返老还童”、“玄奥”、“纯粹”、“禅心”、“波光明灭”、“唱和”、“恩泽”等词语的意思。质疑过程中,许多学生争先恐后抢着答疑解惑,有的同学为了多解答一些疑难,迅速地边查阅着字典边解答,很快都进行了注音、组词和释义。通过这一课字词的学习,我更加了解了学生的基础状况,也更加体会到学生在此时所表现出的积极的求知欲和对学习的热情。一段时间下来,许多学生开始自己主动提前读课文,标画字词,自查字典解决生字词,已初步养成了自学的习惯。

二、质疑文言词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文言文,应该从字词句的解惑答疑入手,只有把文言文的字音读准了、字义理解了,才能顺畅而有感情地去诵读。所以在教学中,老师要教给学生一些方法,有了方法,学生才能主动地去探究,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点上,我的体会很深。以《伤仲永》一课为例。这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文章。文中所写仲永由“神童”最终沦为庸人的故事,学生们自幼早已耳闻,但要让学生自己通过读文言文了解故事详情,并知道作者在这里要借此事说明什么道理,就必须把文中大量的文言词语弄明白。虽然这些词语大部分都在书下的注释里,可是这对于目前学习能力和基础非常薄弱的初一学生来说,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学习本课时我就鼓励学生自己大声地初读课文,读完一遍之后,再让学生把自己在读的过程中不明白的地方认真地标画出来。待学生都按要求标画了之后,我问大家:“想自己弄明白吗?”学生们异口同声:“想,可就是不知道怎么能弄明白!”于是我告诉学生,仔细地看书中注释就会找到答案的,余留的疑难问题最后提出来由同学和老师一起解惑答疑。课堂上学生都在认认真真地读书,然后一边标画疑难,一边细心地对照课文中的注释自己解疑。在师生共同解惑答疑时学生们提出的问题少而精,如:奇、意、夫、固、生五年、可观者等。这样,我既省去了以往在黑板上抄写大量文言词语的劳苦,又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主地学习文言文,收到了以往灌输式教学所无法取得的教学效果。这个引导过程,我将其归结为文言自主学习四步法:初读文章声音大―发现疑难细标画―对照注释自解答―存留疑难靠大家。

这四步法,不仅让我的文言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真正感受到了古代优秀文化的美,提高了人文素养。

三、质疑文本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疑”是思维的发动机。学起于疑,思源于疑,疑就是问题。问题就是思维的火花,学生在阅读中能发现和提出问题,是独立思考的表现。教师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就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大胆地对文本质疑,用心与文本交流,用真情去感受文本内涵,从而使其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初读课文之后,我就对学生说:“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有什么想说,就请你畅所欲言吧!”

熊杰说:“我想知道这篇文章写的是真实的吗?”

“谁能帮老师来说说?”我问。

秦晓东说:“我觉得是真实的,因为我在家查过一些资料,这是作者在插队的时候亲眼目睹的。”

“还有谁要问要说?”我带着鼓励与期盼问道。

“我觉得太神奇了,一群自然界的动物,在生命危急的时刻,竟能为种群的延续而舍弃自己生命,简直比人类要高尚得多,真令我震撼!”夏子尧心怀几分敬意地说。

郭菲肯定地说:“我认为这不是真实的故事,因为它有好多处的漏洞,例如,写斑羚神态时,几个角度和人的位置就互相矛盾。”

“还有,它们在跳越山涧时,两两对接的技巧真高超,简直比计算机还准。”

“我在想,假如是我们人类被斑羚群逼上山崖,我不敢想象我们人类会怎样,也许不会比斑羚更无私更高尚吧!”李兆龙满怀感慨地说道。

“我认为,故事真实与否并不重要,有人说过,文学作品可以是虚构的。我认为文章之所以这样写,就是让我们学习它们那种团结、勇敢无畏的精神,同时让我们珍爱环境,保护动物。”刘汉超说。

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述说中,学生对于文本已经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接下来的第二课时,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对文本又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还有学生快而准确地将试跳过程用图示表现出来。这正如黄宗羲所言:“读书始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致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只有把对课文阅读理解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先质疑,先说自己的认识、感受,才能让学生对阅读文章感兴趣。我在阅读教学中一直尝试着这样做,实践证明,这种方式能较好地引发学生的探究心理,促使其主动地阅读文本,积极思考,主动查找资料,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

上一篇:慧眼成就美文 下一篇:打通古今:增强初中古代诗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