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夏清心祛湿除虫

时间:2022-02-06 09:04:02

夏季,天气炎热而多雨,是所谓天暑下迫、地湿蒸腾的暑湿主令季节。初夏特别在我国南方地区黄梅季节,细雨纷纷,气候潮湿;盛夏骄阳似火,酷暑炙人。夏季是万物生长最为旺盛的季节,大地一片葱绿,所以《黄帝内经》中说:“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我们人体也适应于自然界,产生了功能变化。夏季人体的新陈代谢格外旺盛,人体阳气外发,阴伏在内,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旺盛起来,并活跃于机体表面。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汗孔开疏,出汗较多,用来调节体温。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夏季的酷暑有时是难耐的,炽热得骄阳似火,很容易让人心烦意乱,贪凉饮冷又容易生病。其实,只要了解夏季人体的生理变化,在日常生活的点滴细节上稍加注意,就能度过一个清凉舒畅的夏季。

夏季避暑护心神

在中医理论中,人体五脏,心与夏季相应,心脏主血脉,主神,与血液运行和血管以及精神情志密切联系,并司属汗液。夏季,阳气旺于外,心气旺盛。若暑热过度,最先损害的就是心,使心神不安,汗出过多,还会损伤心液。因此,夏季的养生首先是要避暑。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阴居以避暑”,就是指居室要有良好的通风,中午要用窗帘挡住从窗户射进的阳光。如果能居住在高大、宽敞、整洁、周围空旷的房屋内,则温度相对较低。盛夏炎暑之时,往往汗出如雨,汗出过多而又补充不及时,不仅会影响睡眠,还会引起乏力、心慌等一系列不适症状。有一个阴凉的住所,才能有效地避免暑热的伤害。除居室要宽敞通风以外,还可以采取人工降温措施。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夏天扇子取凉的方法,发展至今,扇子不仅可以扇风取凉,还是精巧雅致的工艺品。现在,电风扇已经取代了扇子,代替手摇扇发挥更大的作用。汉代宫室中就有“凌室”,冬季将冰块收贮于内,夏季取出用于降温。如今,空调逐渐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是,如果过久使用空调,会导致居室内空气密闭,不通风,反而不利于健康,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定时通风换气。

清心除躁畅情志

由于夏季天气炎热,心火亢盛,容易产生急躁、倦烦的情绪。从养生保健的角度出发,“躁”宜“清”之,夏季要保持清静愉快的心境,切忌发怒,使人体气机通畅,顺应自然。正如嵇康《养生论》中说:“夏季炎热,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以热为热,更生热矣。”指出了“心静自然凉”的夏季养生原则,很有参考价值。心气旺盛在情志方面的表现就是“喜”,因此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对于外界事物要保持浓厚的兴趣,乐观向上的态度,可以外出旅游、消夏避暑等活动,使人心旷神怡,又可以锻炼身体,有益于心身健康。

保养阳气在平时

夏季昼长夜短,在作息安排方面,应该晚睡早起。起床后要适当进行活动,使体内的阳气,如同夏日之物候向外宣通发泄。如《颐养录・夏时消息》说:“夏月不宜晚起,令四肢昏沉,精神懵昧。”说明了夏季早起,可以起到宣发阳气的保健作用。工作、学习和劳动主要安排在上午,完成一天中的大部分任务。中午要午休,以消除疲劳,避开高温,特别是体力劳动和露天、高温作业的人,要防止日晒过久,汗出过多而中暑。夏季阳气旺盛,上午消耗了比较多的阳气,因此中午休息有利于保养元阳。下午人体的阳气渐渐收敛,故工作时间宜推迟,强度不宜过大,工作之间要到阴凉地方休息,保养阳气。此外,由于汗出多,要多补充水分,多饮淡盐水或绿豆汤等,阴液充足使阳气化生有源。夏季是不少爱美人士瘦身健美的理想时间,运动方式因喜好而定,但需注意的是,运动量不宜过大,防止汗出过多而造成脱水的危险。游泳是人们比较喜欢的夏季运动项目,除注意安全以外,游泳不宜在过饱或饥饿时进行,一次的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不要超过3个小时。夏季夜晚睡觉迟,最好不要在户外睡觉,下半夜空气较凉,应准备好毛巾被、毯子之类,盖好腹部,否则容易着凉。正如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夏不欲穷凉,不欲露卧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就是讲夏季夜晚不能贪凉,不要睡在露天,入睡后不要风,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防止着凉。这对于现在人们夜晚睡觉喜欢整夜开空调也是一个提醒。

祛暑化湿选饮品

中医讲,气候中的“六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六淫”就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自然界存在的“六气”过于旺盛,侵犯人体而致病。夏季暑热炽盛,而且雨量较多,易生湿邪,暑湿往往夹杂致病,故夏季应该防止暑湿伤人。夏季万物处于“长”的状态,蚊虫孳长,食物也容易变质,因此,夏季的卫生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此外,也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气血相对充盈,经络较为通畅,是调养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或者虚寒性疾病的最佳时节。在炎夏时节要注意防暑湿,防蚊虫,讲卫生,并抓住时机调治疾病,这些对养生保健都有积极作用。

炎暑和湿气最容易损伤心、脾二脏,易发生中暑、疰夏等病症。因此进入夏季应该注意防暑祛湿。夏季需要补充足够的水分,选择具有清凉解热、化湿祛暑的饮品,可以起到解渴防病的双重功效。比如绿豆汤、赤豆汤可以清凉解渴;酸梅汤生津止渴。也可以用鲜藿香或佩兰泡茶,具有祛暑化湿的作用,对于缓解头晕、胸闷、恶心、食欲不振等不适有较好的效果。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选用赤小豆、扁豆、薏苡仁这些食品,具有健脾益胃、祛湿除邪之功,性质平和,补而不腻。

除虫防病讲卫生

夏季是细菌、害虫最容易孳生繁殖的季节,要特别注意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每天沐浴更衣,不喝生水,生吃的西瓜、香瓜等瓜果,要洗干净后再切开吃。被苍蝇叮爬过的食品及发馊变质的食品均不能吃。俗话说“病从口入”,要把好嘴巴这一关,不注意饮食卫生,很容易发生呕吐、腹泻,或痢疾、伤寒等传染病。在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风俗中就蕴含着“杀虫驱邪”的内容。端午节为阴历五月初五,过后就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就是盛夏时节。民间有吃粽子,饮雄黄酒、菖蒲酒,插艾叶,戴香囊等的风俗。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说:“雄黄性味辛温,有毒。除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雄黄酒以雄黄末、菖蒲根和酒为饮。也可以涂小儿额部、手足心,或洒墙壁根处,以祛毒灭虫。菖蒲酒以菖蒲为药料,菖蒲具有开窍、豁痰、理气、活血、散风、祛湿的作用,《本草纲目》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可见,菖蒲酒有一定的预防与治疗疾病的功效。端午节还有在居家门上插上新鲜艾条的习俗。艾叶,也可入药,性味辛温,有芳香气味,有祛风散寒、除湿杀虫的作用,有利于预防传染病。古时候人们还用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药如苍术、菖蒲、白芷等药物制作成香囊,佩戴在身边的习惯,这对预防夏季多发疾病也有较好的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我国古代就有的“治未病”的先进思想。此外,用上述芳香药物作为烟熏剂,实验已经证明具有净化空气,消除空气中的细菌和病毒,杀灭蚊虫的效果。而且这种烟熏剂比化学杀虫剂更安全,更健康,作用持久。

冬病夏治正当时

民间谚语有“冬季三九补品旺,夏治三伏行针忙”之说,对于一些风湿关节疾病、腱鞘炎、腰肌劳损、宿伤等慢性疾病患者来说,在三伏天打银针治疗,就象身体虚弱者在冬天进补一样重要。中医学认为,伏天是指小暑至大暑的一段时间,分为初、中、末三伏,在这段时间内,气温最高,也就是阳气最旺盛的时段。此时人体经络之气通畅,行针后,穴位得气较为敏感。所以三伏天针灸,对病灶的感应信息最强,从而可以取得比较显著的疗效。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理,有阳虚病症和冬季常发疾病的患者,可以趁夏天来调养。即所谓“冬病夏治”。冬天易反复发作的慢性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以伏天阳气旺盛时调治最为合适。主要的方式有敷贴疗法、隔姜灸法以及中药内服法等。目前,许多中医医院都有开展冬病夏治的诊疗活动,患者应到医院在中医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适合自己的冬病夏治调理。

上一篇:节日盛宴 须防“四火” 下一篇:糖尿病是怎样被查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