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损基金公司想脱贫?熬四年等牛市吧

时间:2022-02-05 11:00:02

亏损基金公司想脱贫?熬四年等牛市吧

“狼”真的来了吗?

最近,有关基金公司需要重组、破产的讨论甚嚣尘上,如果出现破产、重组倒是好事,说明行业向着更健康方向发展。只有破产、重组竞争机制建立,才能让基金公司的股东、管理层清醒,维护好持有人利益,才能保障了股东利益。

基民已不再那么傻

2008年以前,在基金公司这条食物链上,包括银行、券商、基金公司的股东们都赚得盆满钵满,唯独持有人被宰了。

来自证券业协会的一个数据显示,70%的基民是2007年股票牛市顶峰时入的市,无怪乎你周围的基金投资者,大部分至今都赔着钱。

在这里,笔者既不想褒贬基民的贪婪,也不想褒贬基金公司当年采用的拆分等营销手段,只是想说,一个时代结束了,基金公司很难再用基民的“傻劲”挣钱了。

新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就是,基民不再那么傻,而更加善于用脚投票,看到情况不妙即选择“割肉”,或投资其他、或干脆离开公募行业。

证据有两个。其一,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净值在5500万元以下的基金达到5只,长期业绩都不好,且4只都是1664点以后成立的基金;其二,老基金(尤其指上证综指在2007年达到6000点以前成立的基金)规模比较稳定。从笔者周围接触到的基金持有人能感受到,因亏损过半,除非急用钱,大部分人都置之不理了。

笔者指的新时代是,基金公司未来会越来越注重客户服务,而不是只注重股东的年终考核。

在近期举办的“第七届证券市场年会”上,证监会基金部副主任洪磊说道,公募基金的股东们大多数是实业界的,他们把眼光只放在每年的净利润上,很难理解信托契约责任。

的确。基金公司一位高层就向笔者抱怨说,基金公司体现的是人力资本而非资金,让造钢筋、轮船的来干涉基金的投资,实在有些粗暴。

所以,狼来了是好事。狼来了,投资可能打水漂了,这会让基金公司股东以及管理层通过“血”的事实来明白,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前提是首先保证持有人有汤喝。

洪磊透露,证监会以后要将审核重点放在股东和高管人员的诚信记录及专业履历方面,完善基金公司股权政策,形成多元化的股权结构,推动建立持有人、员工、股东利益的有机统一,并以持有人利益优先为根本点和出发点的公司治理模式。

如果这些政策落到实处,对持有人乃至公募基金行业的发展都是幸事。

入不敷出的“破产”联想

我们通常只知道基金公司旱涝保收,却不太知道基金公司一年到底要花多少钱,更不知道,一个旱涝保收的行业为什么可能出现破产的情形。

2011年基金公司的财务报表还没出来,但用去年的数据依然能说明这些问题。基金公司如何花钱,并没有公开的数据,但不等于没有。

笔者只举两个典型。一个是国内最大的基金公司华夏,一个是成立近三年依然亏损的民生加银。

前者数据来自中信证券,后者是笔者从原民生加银的一位朋友处探知。

简单来说,基金公司费用最大的两块分别是人员成本和付给银行等渠道的费用,其他开销还包括宣传推广费、租赁物业、邮电通讯等。

由于投研人才相对缺乏,加上2009年公募基金产品扩容,人力成本大幅推高。据笔者了解到,上海一位知名的债券型基金经理年薪能达80万元,年终奖在250万元,而猎头能帮他运作出更高的价格;扩容的另外一个影响是,推高了渠道费用。

目前,银行卖基金要从公募基金管理费中提取四到六成尾随佣金,而2009年之前,这一比例大概为三成左右。这意味着,对于一家拥有100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的基金公司来说,每年计提的管理费大概为1.5亿元(股票型基金管理费为1.5%),其中银行就要拿走一半左右。

先举华夏的例子。靠着稳定的规模,华夏成为大股东中信证券的现金奶牛。2010 年,华夏营业收入为34亿元,开销中,人力成本和渠道费用分别6.59亿元、6.13亿元,分别占总开销的27%、25%,两块开支超过总开支的一半。

另外,2010年,华夏基金的宣传推广费1.25亿元、电子设备运转费0.78亿元、咨询费0.56亿元、租赁物业0.53亿元、邮电通讯费0.52亿元、折旧摊销0.32亿元、差旅费0.26亿元、长期计划1.17亿元,其他1.4亿元。

综合计算显示,公募资产规模达2247亿元的华夏,2010年业务及管理费用接近20亿元,最终落下来的净利润为10亿元。

华夏基金公司的股东当然是幸运的,过去三年,即使在2008年大熊市中,华夏也能为股东献上超过10亿元的利润。

但小基金公司就不幸了。以民生加银为例。该基金公司注册资本为2 亿元,到2010年末净资产只剩7063万元。

2010年,民生加银全年总开销为1.1亿元,其中人力成本(包括工资及社保)、渠道费用分别为4700万元、2800万元,分别占总开销的43%、25%,前者高于华夏基金,后者跟华夏基金持平,其他费用包括房租物业、差旅等分别大概为1600万、400万。

总的来看,2010年民生加银资产总规模为26.3亿元,员工60人左右,总开销1.1亿元,营业收入5857万元,入不敷出,全年亏损了5490万元。

基金公司人员成本、房租物业、渠道费用等有很强的刚性,因此,民生加银的费用支出大体反映了人员在60人左右的小基金公司的情况。

今年以来,民生加银基金公司资产规模略有下降,这意味着其营业收入也较去年略有下降,如果在节流上动作不大,可以预见全年将依然亏损5000万左右,届时,注册资本金就基本消耗殆尽,会下降至2000万左右,连下一年的开销都不够。

这样的状况,自然会让人联想到“破产”二字。根据《投资者报》数据,2010年亏损的基金公司有9家,包括新华、诺德、天弘、中欧、金鹰、天治、民生加银、浦银安盛、金元比联。

脱贫至少需要四年时间

笔者还想提供另外一组数据,对于急功近利的基金公司管理层以及猴急着向管理层要利润的股东们,以及依然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9家基金公司和今年成立的7家基金公司有很大参考价值。

结论是,除非一出生就遇上2006、2007年的大牛市,否则,在目前的A股环境中,七成基金公司要想彻底脱贫,至少需要四年时间,而且要遇上一个上涨2000点上下的大牛市。

先要澄清的是盈亏平衡点的口径,业内以及媒体此口径并不一致。早些时候,基金公司盈亏平衡点公认的基金保有量是50亿元,2010年到了80亿元左右,今年以来有媒体报道说大概需要200亿元。

但据《投资者报》统计,2010年资产规模在100亿元以下的有13家基金公司,这其中,4家盈利,9家亏损,亏损者规模均在70亿元及以下。基于此,在笔者的统计口径中,把70亿元规模定做盈亏平衡点。

2001年至2005年,是公认的大熊市,2008年至今,也称得上熊市,两个时间段有相似的地方。

2001年至2005年间共成立42家基金公司,其中31家在2007年彻底脱贫,占比73%。

平均来看,自成立起,42家公司规模超过70亿元的平均时间段为3.4年,考虑到基金管理费计提的滞后半年,所以要把利润装进口袋,平均时间应在4年左右。

这在挑战基金公司股东的耐心。

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公司内部人士告诉笔者,股东方年初明确提出,基金公司不能拖累股东的利润增长,这意味着,所在基金公司必须拼命发基金增加规模。

股东向管理层逼规模,这种现象业内普遍存在,今年换总经理的基金公司已超15个,大部分因三年合同到期而主动离任,说不好听点,多数属于“被”离任。因为从2008年至2011年三年里,大部门基金公司资产规模下降或停滞不前。

也是迫于股东压力,近两年来,基金公司陷入拼命发产品的怪圈不能自拔,集中表现为基金数量急剧增多,但整个公募基金的份额以及基金首募规模越来越小。

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事先人才培养机制没有健全,投研人才的需要跟不上产品发行速度,致使整体投研素质下降。

不止一位基金公司高管向记者感叹过,2008年前,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助理再到基金经理要7年,现在三四年研究员经历就能任基金经理,不能不引起重视。

从总结2001年至2005年基金公司牛市生存经验来看,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对基金公司股东而言,尤其对于濒临“破产”以及新成立的基金公司,夯实基础、把持有人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过冬的关键。

上一篇:宝盈两基跌破亿元 市场总监转做研究开先河 下一篇:8基金经理建言:一定要把政策微调当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