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丧葬习俗

时间:2022-02-05 03:50:30

满族,一个居住在白山黑水间的民族,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因素形成了满族极具特色的民族风俗,其中的婚丧习俗则最为直接完整地体现了这种民族风格。

满族历史上曾有过野葬、火葬、土葬等多种形式,近代以土葬为主。土葬也分先火葬后土葬及入棺直接土葬两种形式。先火葬,将骨殖装入瓦罐后再土葬,这多用于远征时阵亡在外的将士。习俗上是将死者的发辫割下,和骨灰放在一起,入罐埋葬。满族先民认为发辫是灵魂寄栖的地方,故珍重保存。另一种尸体殓棺直接土葬则是最普遍的形式。其仪式与汉族相同,难说是满俗汉化,或汉族满化,交融之处甚多,多大同小异,不作赘述。兹只记其某些独特之处。

首先是老人临终前,子女守在身边,尤其是长子必亲视含殓送终。咽气之前将寿衣穿好,咽气之后立即将祖宗板子和镜子用红布蒙上。传说死者的灵魂看见镜子以为是河,不敢离家,故镜须蒙上,遮祖宗板,是为不使祖宗看见不幸的伤心事。

人死后停放西间,头西脚东,口内放一枚铜钱。因此西为上,并不空口,死后钱粮丰足。

满族孝服前后开衩,马蹄袖,白粗布长衫,腰扎白布孝带,不披麻戴孝,不戴孝帽,只帽上围以白色孝带,妇女围孝包头,发髻放下,编成发辫。不论男女,皆白布蒙鞋,尚有父母一人在者,不蒙全,后跟处,留有鞋面本色。孙辈孝服加红布条。

满族丧仪不像汉族挂白色“岁数纸”于门外,而是在大门前或院中挂红幡,俗名“倒头幡”,即丹。幡用木座高杆悬挂,出殡时随棺送至墓地。死者埋葬后,如夫妻先死一人,在坟地将红幡去掉黑头、黑裱,拿回收藏,待后死者出殡时再用。当后死者埋葬后,在坟地上将幡抢回给小儿做肚兜,可以避邪、免灾,使孩子平安长大。红幡质地不同,标志着地位等级的差别。官宦皆绸缎,平民百姓多用红布制做(长春地区昔时多用红布),幡长一丈二尺许,将整幅红布分为四条,边条略短,头和尾用黑布装饰。用三角形黑布作幡头,底部镶以锯齿状黑穗,满族古时以红色(血色)为凶色,故用于丧事。

满族入殓,用席蔽遮,不许见日光。不走门,从窗抬灵,男走左窗,女走右窗。开光、躲钉等与汉族同。

死后三日,在关帝庙前举行“送三”仪式,满语称“拉搭链”仪式(即送盘缠)。焚香祭祀,献供品,烧纸活、烧金银箔、烧包袱(写明收者、献者)。七日为出魂日,有死者上望乡台探家之说。是日家人在死者的卧房,铺上原来用过的被褥,摆上酒菜果品,等死者魂归享用,家人则绝对保持安静,以防惊动幽魂,直到次晨头遍鸡叫,到西烟筒处烧纸哭祭。

满族棺材称“旗材”与汉族棺材“民材”不同。民材是上宽下窄的木槽式,上盖棺盖。旗材棺盖是起脊的,横断面为(五边形)型,是从火葬上尖下方的棺材演变过来的。棺材头钉一块象征火焰的风火翅,或曰(木质)五指状寿头。北京一带,此木作葫芦状,因曰葫芦材。总之旗材“体瘦而高,式如箱柜,自下而上,越上越畸。”孝子站在棺两侧,只见头顶不见面目,汉材则在人胸肩处,且旗材盖高,叩棺如两槽之相合,吻合甚好。旗棺棺头及棺内亦多讲究,常绘楼阁及日月星辰,给死者制造安适理想的境界。未婚死者用“无底棺”。所谓无底棺,即在棺底钻七个孔,是亦给死者灵魂以出入(觅侣)自由。旗材自清末大体不用,皆用汉材。

死者入殓后,棺下置引魂鸡。出殡时此鸡至墓地放生或用以酬风水先生。下葬时满族异于他族者,抬棺绕墓穴三转(男向左,女向右)而后葬,意在使亡魂迷惑,不知来路,以免回家作祟。

葬后讲“烧饭”,即烧掉死者供品、枕头、衣物,百日内不除服、不剃头。三年内不贴年画,不写对联,停止嫁娶。除一般忌日、年节祭祀外,清明祭祀比较特殊:坟上插佛托,用苞米瓤子贴上五色纸,或用秫秸头糊金银箔,象征佛托妈妈上着五彩衣饰,以为祭礼。今满族大都用火葬,繁缛的土葬仪式已成过去。

上一篇:最后一次外遇 下一篇:“谎言”成全真爱 :善良女孩的两次婚礼义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