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民居构筑的艺术特点简述

时间:2022-02-05 04:21:28

浅论民居构筑的艺术特点简述

作者:操瑞峰 单位:黄山市黟县城镇规划所

徽派建筑是由堂、楼、廊、阁、桥、天井、墙、门、顶、阶等基本要素组合而成。这些要素的基本形态是稳定的,很少有大的变化,但其组合方式、方法却十分灵活多变,相应的也有一定的规则。其中最常见的如垂直叠加,则可成楼或阁楼、阁桥;水平连贯、重复、围合、穿插、偏置、遮掩等方式则可组合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房屋。如一般民居人宅可分为四种:凹型、口型、H型和日型。凹型宅,即中间为厅堂,左右为厢房,堂前有天井的布局;口型宅,多为三间两进的楼房,实际就是两座三间式的凹型宅相向组合;H型宅,其实是两座凹型宅的背向组合,前、后进各有天井,两旁有廊房,中间为正堂;日型宅,也是三间两进,每进各有天井,各进之间两边均有廊房相连。房屋的多进式重复或偏置,或随地形而穿插、连贯,甚或多单元纵横向延伸而围合成“多进堂屋”。每进一堂便递升高一级,沿山势陡度立台阶,俗称“步步高升”,最能体现徽州文化中“聚族而居”讲求“亲亲”思想和家族内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徽派建筑形态另一种单体建筑———祠堂,是村中最具规模、耸然高出民居的建筑,雄伟宏丽,蔚为壮观。祠堂内设敬奉祖先牌位的寝殿和祭祖的享堂,执族规的议事厅。宗祠严格按照中轴对称分布,照壁、坪坦、坊门、碑亭、仪门、两庑、祭台、享堂、前后天井、寝殿、祀座等一系列建筑物均分布在自南往北的中轴线上。从坪坦、仪门到寝殿祀座自前至后逐级上升以抬高地面,使正门楼顶、大堂屋脊、寝殿屋脊在宗祠上空形成一个超过一个的高峰。牌坊是徽派建筑中的又一种单体建筑,实为封建伦理道德的物化象征。从形态构成看,它包括下部的仿木构基础单元和上部的楼两部分。命名常以间、柱、楼的数量而定。明代后期徽州石坊造型上出现立体式的,如歙县第城内的许国“大学士”石坊,俗称“八脚牌楼”,整座牌坊采用围合方法由十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侧“单间两柱(柱与前后两坊共用)讲三楼”的牌坊组合而成,是四面八柱各联梁坊的矩形立体结构。前后长11.5m,左右宽6.8m,高11.4m。该坊为四柱三楼冲天柱的石坊模式,结构紧凑,造型丰满,安稳牢固,庄重肃穆,壮丽巍峨。古民居、祠堂、牌坊被称作徽派“古建三绝”,当然这不仅仅指其单体的形态,而且还应概指其组群形态构成,包括建筑群整体形状、尺度、色彩、质感、轮廓线等要素的综合效果,以及其组群方式和规律或章法。

徽派建筑的风格与审美

徽派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中的一朵奇葩,以山地环境为天然依托,以其中占主体的徽商社会文化作人文底蕴,呈现出其独特的建筑风格。风格一词,在建筑学中概指建筑内在特征的外部显观,是“建筑物或建筑设计的一种格调,以某种可以认识的方法与别的格调相区别”。有的专家认为“徽派建筑风格大体可概括为:古拙、敦厚、凝重、规矩、清逸、精致”。徽州山川秀丽,无需多修饰,村居园林化建筑敦厚质朴。土地资源短缺,便普建楼居,紧凑精致。徽州“东南邹鲁”、“程朱阙里”的文化氛围,使徽人恪守礼仪,好古守矩。明清徽商鼎盛,贾而好儒,欣赏雅文化简单自然之美,清逸古雅。商人普遍有精打细算的积习,喜好精致小巧的审美趣味。徽州匠师的制作工艺冠于全国,则更是对徽州建筑精致的支撑。徽派建筑风格所涵盖的各个方面及其成因,由表及里都可归结为对“徽风古韵”建筑风骨的理解及其外在表观。徽派建筑风格,从局部到整体是一致的。小到民居庭院盆景的装饰,中为宅第厅堂的布局,大至祭祖的宗祠构建,其风格都是一脉相承的。如从祠堂的规模、形制和建筑工艺方面来看,徽州区呈坎的“贞靖罗东舒先生祠”是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的代表之一。东舒祠始建于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续建成,在后寝屋顶上立柱加盖一层阁楼,用以藏置历代恩纶(圣旨、诰命等),故名“宝纶阁”。祠堂共四进四院,沿中轴线依次对称,头门为棂星门,五间六石柱牌坊式木制黑栅栏,天井左右碑亭;二道门为仪门,侧有两庑。大堂五开间,六柱并列,正间屏门上枋悬“彝伦攸舒”金字匾额,为董其昌题书。寝殿崇阁两层,十二柱并列,九楹外加两个楼梯间共十一开间。台阶、扶栏的望柱上均饰以浮雕石狮。后寝走廊前立十根方石柱于台阶之上,柱基为十六角形。七十二根大柱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雀替,阁前高悬明代孝子吴士鸿手书“宝纶阁”巨幅匾额。这是一座极不寻常的祠堂,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宏阔壮观,其面阔九开间(为避免超过封建社会营造等级的禁限,开间被分为三组三开间),与故宫太和殿相比,仅少两个开间。其高台基、三道饰以浮雕的台阶勾栏,错综复杂的木构,在祠堂中实属罕见[3]。

徽派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

用朱熹的话“冀都天地间,好个大风水”来说,“古时建立村庄之际,乃依堪舆家之言,择最吉星缠之下而筑之,可谓永世和顺也”。而戴震则说“:吾郡少平原旷野,依山而居,商贾东西行营于外,以就口食。然生民得山之气,质重矜气节,虽为贾者,咸近士风。”足见徽州先民已注意到风候水土对民俗文化以及建筑的影响,自古即有“无山无水不成居”之说。按照民间风水观念对山、水的吉凶判定“,山厚人肥,山清人秀,山驻人宁”。所以山之厚、清、驻等就成了民居选址的约定标准;同时对水“取其势之高燥,无使水近,亲肤而已,若水势屈曲而又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综合两方面的标准,就要求建筑的选地讲究靠山不近山,临水不傍水,地势要求高燥,视野开阔“望向好”,水源充足方便;左右有大山“关拦”,坐向以南北为宜,有“前朱雀,后玄武,左青龙,右白虎”的对景山,及符合“山管人丁水管财”的五行学说为好。徽州村落选址布局与天然山水融为一体,大多枕山、环水、面屏,既考虑生产、生活上的便利,又满足风水说的精神上需求,力求贴近自然,将村落建成以“山为骨架,水为血脉”的有机整体。徽州建筑单体形态本身固然表现的是一种人工艺术美,但一旦众多单体建筑“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融入山山水水之中,传达的就是一种“繁中有序”的自然美的延伸。看一下徽州村落的轮廓线,就会发觉这乃是一系列由马头墙边缘黑瓦强化的水平线所构成的轨迹,其交叉、重复、贯通、递进、跳跃、转折,主要反映的是地形的起伏、河流的走向。人们常以“错落有致”来描述马头墙的各种韵律,这个“致”,就是前面所讲的内在自然秩序和统一性,也正是徽州人所刻意追求的一种独特的既尊重保护自然,又赋予生机活力的空间模式。徽州民居都比较重视室内陈设,突出部分在厅堂,这是生活起居、亲朋约聚、品茶对弈、吟诗作画的地方。沿天井一周回廊,一般用木格窗间隔,其功能有采光、通风、防尘、保温、分隔室内外空间的作用。木格窗形式多样,有方形、圆形、字形等。窗雕图案多采用暗喻和谐音方式,如雕刻寿桃和佛手暗喻“福寿双全”。雕刻花瓶插上月季花图案谐音为“四季平安”等等。厅堂正壁上常高悬匾额,下挂祖容像或中堂字画,设神案,两边上置云板花瓶等物。明厅堂前摆有八仙桌、太师椅;堂两侧设茶几座椅,两侧壁上挂名人字画。

结论

总之,徽州传统民居在构造上,力求建筑与自然界融合,使空间生机盎然。在意境上追求诗情画意,并力求与人相和谐,使之符合使用者心理要则比较考求。徽州民居无论对于建筑学、历史学还是民俗研究、石雕学,都是不可多得的素材,其丰富的人文景观更是艺术、旅游业不可缺少的内容。

上一篇:高新技术市场进展抉择透析 下一篇:高新技术对财政防范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