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谁也不信

时间:2022-02-04 09:33:08

恰到好处的怀疑能让我们变得警惕和机敏,但没有信任,则让我们的友谊和工作关系变得味如嚼蜡。因而我们更需要信任!不幸的是,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不能相信别人……

为什么,我会怀疑?

同事们本来有说有笑,一见我过来就不说话了,他们一定在防着我;我妈老在我面前说妹妹带她到外面吃饭,是不是暗示我不够孝顺;丈夫已经是第三次谈论他的女搭档能干,他们之间不会暗生情愫吧……

天哪!我的身边怎么危机四伏?是我太多疑了吗?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烈博士将正常人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生愿意信任别人的,另一种则是天生喜欢怀疑别人的。可见,怀疑本身并不是一种病态,只有过度怀疑才会导致怀疑者的自我封闭和孤独。“这种社会恐惧症通常出现在那些极端敏感的人身上,这些人出于自身脆弱的个性而拿起了怀疑这块自我防御之盾。”安德烈博士说。

那么,疑心又是如何形成的呢?让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看吧。

小荷初长成

心理分析学家们的调查表明,怀疑倾向通常成型于幼年时期。幼儿是在一种矛盾状态下成长的:一方面是出于生存原因产生的对成人的依赖;另一方面则是天性驱使下的对周围事物的怀疑。

心理学家柯蓝博士接待过一个咨询者。这位年轻妈妈告诉心理学家,有一天她4岁的儿子在儿童乐团玩耍时,从跷跷板上摔了下来,她当时正和别的孩子妈妈说话,没能在第一时间赶过来照料大哭的孩子。结果,直到现在,已经有一个月了,孩子对她很疏远,还经常问家里别的人:“是妈妈不爱我了吗?”有一天,她发现孩子在打他的玩具,嘴里说着:“不爱你了,揍死你,总有一天要扔掉你。”这位妈妈实在不明白如此幼小的孩子怎么会有如此强烈的记恨心!

柯蓝博士分析说,缺乏自我保护力的孩子受到惊吓后,本能的反应是寻求母亲的保护和安慰。如果妈妈没有及时出现在身边,孩子心里就可能会产生受“虐”感,会在潜意识中勾勒出一个“虐待”自己的“坏妈妈”形象,并且通过目光将自己的愤怒、不快甚至“记恨”传达给母亲。柯蓝博士指出,在不影响亲情的大前提下,这种反应属于正常行为,因为正常的人际关系本身都包含信任与怀疑两大要素。

不过,这种正常反应偶尔会走向畸形,原因是父母们对外部世界的过激态度。他们喜欢对孩子说:“别轻易相信别人!”“别和陌生人讲话!”这些提醒对保护天真幼稚的孩子是必不可少的,可也应该是适可而止的。过度的警告会让孩子眼中的世界变成一片茂密的丛林,神秘而危险。

理想主义者的烦恼

除了受父母影响之外,怀疑倾向还可能来自我们身边的某个人,比如一个欺骗了我的同事,一位伤害了我感情的配偶或朋友……安德烈博士指出,爱怀疑的人都有一种偏执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引导下,怀疑者由现实引发幻想:朋友的一个小小疏忽到最后就被想象成了不仁不义的背叛。正是这种错误幻想造就了一批批阿Q(“我没有人可以信任,所以,所有人都要害我!”)和极端犬儒主义者们(“这个男人一声不响离我而去,所以是男人就不是好东西!”)。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要么对自己缺乏信心,要么对他期望太高。

个案分析

皮埃尔在工作生活中都事必躬亲,不仅文件亲自察看,就连出差订票和酒店也担心秘书会搞错,自己还要亲自核实。他不相信任何人,怀疑已经变成了一股顽疾,干扰着他和周围人的生活。在心理医生的指导下,他讲述了一段回忆:10岁那年,他被送去医院急诊,因为那天是个节假日,所以医院里只有几个年轻的值班医生。他特别害怕,可他们却反复对他说。相信我们,手术会成功的!不幸的是手术最终失败了。这次事故不仅在他的身体上留下了无法消除的印记,更成了他心中永远的噩梦。对他来说,那并不是一次事故,而是一场骗局、一种侮辱。

皮埃尔的心理医生告诉他,这就是症结所在。与人交往永远是一种冒险,比如皮埃尔和医生的医患交往。手术失败有多种原因,并非年轻医生有意辜负皮埃尔的信任,这个事故并不具备普遍性。完成与人交往的冒险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从一开始就对其寄予适度的信任,如果因为一次冒险失败就杯弓蛇影,那就是矫枉过正了。

针对这种多疑者,不妨利用一些简单的手势动作向他人敞开心扉,比如向别人伸出我的手,向别人点头示意,等等。

我该怎么办?

过度猜疑,不仅伤害身边的人,也给自己带来不堪承受的精神负担。有没有减轻猜疑心的办法?专家建议,不妨按照下面的方法试着治治心病。

1、溯本求源:一段痛苦经历的打击常常使我们不敢再去信任别人,但只要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就能释然:即便曾经受伤,那伤害也只属于过去而非现在,也只是一人所为而不是所有人。意识到这一点,你就会变得宽容、随和。

2、尽弃前嫌:不是每个男人都只讲,不是每个女人都贪心爱财,也不是每个老板都挖空心思设计员工……抛开那些先入为主的偏见吧,给别人信任,也享受他人回报给你的信任。

3、追忆似水华年:平心而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与他人坦诚相对的日子,正是从这些美好时光的回忆中,我们才能学会理解与权衡:不是每个人都心怀不轨,曾经有人与我真诚地面对;我并非命中注定就是背叛与欺骗的受害者,只不过我需要给别人机会。

4、沟通无止境:有时候,我们只是主观判断别人背叛了自己,却没来得及想一想这是否别有隐情。与其武断地给对方乱判死刑,倒不如给他一次解释清楚的机会。他是否故意泄露了你的秘密?他是否意识到了自己一次又一次姗姗来迟早已伤害了你?……无论你们是恋人还是朋友,对话永远都是大家彼此消除误解、争取信任的一招妙棋。

你身边有多疑者吗?

与多疑者相处,你面前有两块暗礁一定要绕行!

暗礁1:反反复复证明你的可靠与忠诚。解释和表白是徒劳的,反倒会产生“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效果,导致你在他心中的地位一落千丈。

暗礁2:毫不顾忌他的敏感,我行我素。执意按照自我意愿行事,在他看来就是对他的“背叛”,相当于火上浇油。

身边有这样多愁善感的人士存在,你觉得自己掉进了地狱?《红楼梦》里,最初林黛玉对宝哥哥疑神疑鬼,百般折磨,但最后她终于完全明白了贾宝玉对她的感情。从中,我们是不是能借鉴到什么?

其实,贾宝玉的办法很简单,只有一点:对林妹妹的态度必须要比对不怎么敏感的史湘云更加清楚明朗,尽力多与她沟通,让她明白他那些偶尔的疏忽并不是存心的“背叛”。

你是否多疑了?

过于敏感:多疑者总能觉察到他人没有在意的事情,总是力图通过表面现象挖掘出更深层面的东西。

偏执:多疑者凡事都需要得到答案,即使没有也要。而且总是要把复杂的形势用黑白两色来划分。

易变:多疑者刚才还对你热情如火,转眼就冷若冰霜,情绪转变快如婴儿的脸。他们根据对身边人的诚实可靠的感觉来决定情绪。

戒备:多疑者完全没有“信任”的概念,从未意识到信任是发自个人内心的,而不是体现在他人的行动中。

指鹿为马:能把不相干的事情联系在一起,认为它们都是冲自己来的,全世界的人都在密谋让他们痛苦。

报复心理:多疑者认为报复是治愈痛苦的手段,但却没有认识到报复恰恰是他们痛苦的原因。

上一篇:打赢一场秋季干燥防御战 下一篇:亲爱的,小心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