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均等化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04 11:37:28

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均等化问题研究

摘 要:教育对经济增长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而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于教育均等化程度的高低。教育不均等将会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根据教育均等化的定义,从城乡、区域和个体三个角度阐述黑龙江省农村教育均等化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教育;教育均等化;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7-0036-02

(一)城乡差异

小学和中学是公共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小学和中学(含初、高中)为例,描述黑龙江省城乡教育资源现阶段存在的差异。此处以学校数、在校学生数和专职教师数代表教育资源,由这些指标构成的生师比及万名学生拥有学校数作为衡量教育均等化水平的指标。相关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15》。

从全省水平来看,2014年黑龙江省城镇小学生师比高于农村小学,师均超过7.9人,即每个城镇小学专任教师平均教授的学生数比每个农村小学专任教师多7.9人,且不存在城镇小学生师比低于农村小学的市(地)。详细情况见图1、图2。

图3和图4反映了2014年城乡中学教育资源现状,与全省小学情况以及形成的原因相近。

(二)区域差异

从图1至图4可以看出,全省13个市(地)的教育资源存在区域差异。相比城镇而言,农村教育资源在各区域的差异更大,图5和图6具体反映了这种差异。

以2005―2014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以及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这两个指标,从人均投资的角度反映农村教育资源的个体投入差异,具体数据见表1。

2005―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全年生活消费支出由2 544.65元增至7 830元,年均增长13.3%;人均文教娱乐支出由277元增至984元,年均增长15.1%。后者增速超过前者,说明农村居民的教育意识逐年增强。尽管消费支出增长率和文娱支出增长率在各年之中并不稳定,但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年人均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年人均文教娱乐支出呈上升趋势,后者占前者的比重亦呈现上升趋势。

(一)加强多元化的教育投入体系建设

教育属公共物品,投资主体期望获得社会收益,如农村义务教育的目的是农村居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农村社会风气的改善,因此,政府应该成为教育的投资主体。农村教育具有私人物品属性,个体投资农村教育期望获得收入水平的提高,企业办学的目的是为本企业输送人才。综上,各投资主体期望的投资收益不同,决定了教育投资的主体的多元化。以黑龙江省各级政府、社会力量和个人组成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应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基础。黑龙江省在建立高效的农村教育投资体系时要兼顾各投资主体的利益诉求,实现收益主体和投资主体的统一,形成投资与收益间的合理配置,建立合理有效的费用分摊机制。

(二)加强农村教师基本制度的建设

省教育部门要适时对各地编制情况进行核查和调整。一是建立小学教师流动教学制度,积极鼓励乡以上教师和其他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乡村中小学任教。要按规定落实农村、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津贴和补贴。边远农村和民族地区可通过开展远程教育和办寄宿制学校等方式,优化教师资源配置,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师资培训,提高教育质量。二是继续加强和推进教师资格和聘任制度,严禁聘用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担任教师。拓宽教师来源渠道,逐步提高新聘教师的学历层次。要将教师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工作的业绩作为选聘教师的主要依据,实行按需设岗、公开招聘、专业对口、平等竞争、择优聘任、科学考核、合同管理。

(三)推进农村助学制度的实施

一是建立健全稳定长效的助学制度。省、市、县级政府应设立资助贫困学生专项资金,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捐资助学,力争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学生都能享受助学资金,确保农村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二是实施援助农村教育工程,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建立省辖市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市县结对援助教育的制度,建立城乡优秀年轻校长、骨干教师和后备干部定期“校对校”轮流服务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享受公出补助,工资在原定基础上浮动一级,职称评定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示范性高中要在帮助和支持乡村教育发展方面发挥带头作用。三是城市的教育部门要坚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上一篇:一本恋爱账了断两年情 下一篇:“一带一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