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时间:2022-02-02 08:26:06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研究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现状是全国煤炭产业的一个缩影。煤炭从2003年起成为鄂尔多斯市的支柱产业,产量迅速提高到居全国产煤城市之首;2004年煤炭产销量达到一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煤炭生产突破亿吨的地市级煤炭基地;2007年,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过北京上海高达1万多美元,成功由农业型城市转型为资源型城市;2013年,国家取消煤炭进口关税,进口煤炭以低廉价格迅速替代了国内煤炭,鄂尔多斯煤炭首当其冲,成为最受重伤者。通过对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现状的分析,找出主要存在的问题,结合时下的政策环境,希望能从政府行政层面和市场规律层面寻找新的突破口,并借助商业模式创新之力重现鄂尔多斯煤炭企业辉煌。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现状问题

一、历史沿革

鄂尔多斯位于内蒙古西南部,黄河流经西北东侧,总面积86,752平方公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占辖区面积的70%,占全国总储量的六分之一,煤质品种齐全,埋藏浅、垂直厚度深、易于开采。

除煤炭资源外,鄂尔多斯还拥有占全国总储量三分之一的天然气储量、占全国二分之一的稀土、高岭土储量、丰富的化工资源和优质易开采的建材资源。

鄂尔多斯以前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地区,虽然自宋代就有采煤活动,但一直未形成规模,上世纪30年代,国内外地质工作者多次对鄂尔多斯东胜地区进行勘查,发现了不少煤炭点,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闭塞,受自然条件制约,勘查工作过于粗浅,煤炭蕴藏情况未能得到真实反馈。

80年代,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国家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地方国营煤矿和小煤矿。县镇煤矿在政策支持下开始进入商业化发展,1980年,煤炭工业部将鄂尔多斯盆地作为全国三大找煤区之一进行重点勘查, 1981年发现国内储量最大的东胜煤田,1984年开始修建配套的铁路专用线,拉开了国家大规模投资开发鄂尔多斯煤田的序幕。

进入90年代,随着全国经济改革和煤炭产业进入市场化阶段,经济发展对煤炭能源产生了强劲需求,促进了鄂尔多斯煤炭产业的快速发展,煤矿数量和煤炭产量迅速增加,由于小煤矿低水平重复建设、乱采滥挖和破坏资源的状况在全国都十分严重,国务院于1998年以43号文件在全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关井压产和开采治理工作,整顿后煤矿数量大幅下降,煤炭行业秩序有所好转。

进入21世纪,鄂尔多斯开始利用煤炭资源优势,实施建设全国煤炭能源基地大战略,在宏伟蓝图指引下,全国的资金开始向鄂尔多斯聚集,买矿、卖矿、买煤、卖煤成为鄂尔多斯本地人和外地人共同的话题,2004年煤炭产销量达到一亿吨,成为我国首个煤炭生产突破亿吨的地市级煤炭基地,2007年,鄂尔多斯人均GDP超过北京上海高达1万多美元,成功由农业型城市转型为资源型城市。

2013年,国家取消煤炭进口关税,进口煤炭以低廉价格迅速替代了国内煤炭,鄂尔多斯煤炭首当其冲,成为最受重伤者,往日车水马龙的繁荣景象已完全消失,公路上已难见运煤车影。

二、企业现状分析

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现状是全国煤炭产业的一个缩影。煤炭从2003年起成为鄂尔多斯市的支柱产业,产量迅速提高到居全国产煤城市之首,收入快速上升至可与北京上海比肩,曾经与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草原钢城包头并称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金三角”,繁华程度一度赶超香港,煤炭黄金十年在鄂尔多斯得到了最好的展现。

我国的煤炭消费主要集中在偏东南沿海的电力(53%)、钢铁(18%)、建材(14%)和化工(3%)四个行业,而生产多集中在西北地区,形成了西煤东送、北煤南运的运输格局,由于动力不足,时常造成煤炭供应断档,2012年我国为解决煤炭运输瓶颈导致供应不足问题取消了煤炭关税,鼓励煤炭进口以满足用煤生产需求,但满足了用煤企业的直接后果就是进口煤炭以低价格优势直接取代了国产煤炭供应,原本不愁销路只愁生产不出和运不出去的鄂尔多斯煤炭企业并没有意识到国外煤炭的进口煤炭带来的冲击,仍在用尽全力提高产量,2013年,前期的产能过剩累积终于由量变转成了质变,几乎是在一夜间,鄂尔多斯的煤炭无人问津,昔日的辉煌已荏苒不在,约70%的中小型煤炭企业停产,80%的煤炭企业出现亏损, GDP增速由全自治区排名第一降至倒数第一。

帮助煤炭企业走出困境,国家和政府方面都下了很大决心,意图通过对资源型城市的重新定位,将煤炭经济重新拉回到良性发展的轨道上来,2014年4月,鄂尔多斯市被国家发改委列为综合改革试点,促使鄂尔多斯从能源综合利用、产业转型升级、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等重点领域进行困境突破,人们也一直在期盼着困境能够尽快过去,机会能够再次重现,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鄂尔多斯并未找到重振辉煌的可行路径,困境仍在延续。根据2015年12月鄂尔多斯市煤炭局统计数据表明,2015年1-11月份,全市煤炭综合均价183元/吨,同比降低42元,降幅18.7%,除个别大型煤炭企业有原签合同保底外,其它煤炭企业仍处于困境无法自拔,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出路何在,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存在问题

多年来,由于下游电力、钢铁化工产业煤炭能源需求旺盛,掩盖了煤炭行业在发展中不断积累的大量问题,其中既有环境因素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不足,具体表现在:

(一)国家煤炭管理体制和政策不适合煤炭企业的健康发展

现行的煤炭管理体制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改进,已不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煤炭行业;对煤炭企业实行的资源管理、税费交纳等政策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痕迹,致使煤炭企业的负担非常沉重。

1.煤企税费过多。根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最新数据统计,涉及煤炭的国家税收有16项、行政性收费31项(包括资源类5项、环境类11项、经济建设类3项、行政管理类5项,企业发展类1项和社会保障类6项),是全国工业行业平均税负水平的2―3倍。

2.煤炭开采用地管理体制紊乱。土地的所有权归国家,使用权归集体,当煤矿征地时,须向国家和集体交纳双重费用,既增加了开采成本,又易形成灰色利益链,导致时常因各方利益失衡而引发。

3.煤炭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政策过于粗放。煤矿兼并整合是政府提高煤炭市场集中度和去产能的主要手段,但是兼并整合多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现统一管理、统一经营,不但未能达到去产能的目的,反而因整合后的分块外包使产能得到更大施放。二是强行的指令性兼并没有充分考虑已投资者的资本保全,严重伤害了既有投资者的利益。

(二)工业布局不合理

鄂尔多斯不是钢铁、发电、化工等高耗煤产业基地,所产煤炭主要销往南部和东部地区,煤炭生产和消费逆向分布使得煤炭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没有政策保护,价格无法与进口煤炭抗衡。详见图全国煤炭流向示意图。

(三)煤炭运输瓶颈长期存在

鄂尔多斯占有全国1/6的煤炭产量,却没有一条公用运煤铁路线,煤炭基本靠汽车公路运输,运输成本常高于煤炭本身,且运输过程常被更换成劣质煤而引发不少纠纷,成为鄂尔多斯煤炭企业的硬伤。

(四)资金链畸形运转

鄂尔多斯的煤炭主要用于火电和钢铁、化工等大型行业,由于与这些下游用户未形成稳定的供求关系,用户占据买方市场优势,常采用不平等条约进行合作,如结算方式,基本都是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资金占压情况非常严重,为了能够顺利拿到货款,煤炭企业不得不进行从上至下的关系“打点”,形成了又一灰色利益链。

(五)资源开发秩序混乱

在煤炭市场兴盛时期,许多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煤矿项目,跑马圈地、炒卖探矿权和采矿权,很多煤矿和采区被多次转让买卖,资源开发处于严重的无序状态,虽然政府多次对煤矿资源开发进行整顿,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钻政策空子将整块资源分割成小采区招标挂牌拍卖、变显性合作为隐性合作,巧立名目避开政策限制的例子比比皆是。

(六)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严重

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多数处于浅表地层,因此多为露天煤矿,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露天开采煤炭回采率为90%,小煤矿为追求短期效益,放弃回采,造成回采率低下,往年鄂尔多斯的煤炭回采率仅为35%,国务院曾两次派工作组到鄂尔多斯对鄂尔多斯煤炭资源管理不善问题进行调查督促整改,经多年整改,也仅达到60%左右,远低于国家标准要求,资源浪费的程度非常严重。

煤炭开采过程中产出的副产品煤矸石等不但未能有效利用,反而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可种植土地大面积损失,虽然政府为了减少煤炭开采对可种植土地的侵害,采取征收土地复垦保证金的方式强制煤炭企业在煤炭开采后的区域恢复土地生态环境,但是相较于政府所收费用,用于复垦的费用要高出数十倍,故企业常选择放弃索回保证金,不进行复垦,其结果是处处留下开采后露的坑体或仅进行简单的掩盖,采后残渣经风化后变为粉尘飘入空中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七)煤炭收益状况极度恶化

目前煤炭价格已降至直接生产成本以下,煤炭已处于无价值销售状态。

(八)企业转型路径未能基于长期战略规划

鄂尔多斯借助煤炭资源吸引了不少高科技和知名制造企业,希望把鄂尔多斯转型成为新型高科技工业城市,许多企业之所以愿意去鄂尔多斯,就是为了获取免费配置的煤炭资源带来的巨大收益和现金流,由于引入企业在当地没有上下游产业链的支撑,无法形成生产力,只能走走形式,完全达不到政府预期。

鄂尔多斯的另一条转型之路是发展煤化工,在缺乏整体规划,上下产业链未打通就盲目投资的情况下,不久就会与煤炭一样出现产能过剩。

基于此,无论是哪种脱困措施,都必须从政府行政层面和市场规律层面寻找新的突破口,由于煤炭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重要基础地位短期内不会有所改变,使煤炭企业借助支持政策尽快实施商业模式创新走出一条创新之路成为可能。从其它产业尤其是互联网企业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取得巨大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任何企业都是在一定的商业模式中运行,成功的商业模式是企业永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借助商业模式创新之力重现辉煌将是煤炭企业最终选择。

上一篇:基于节流的合理水价制度的建立 下一篇:医院药事管理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意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