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山区伤害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

时间:2022-02-01 09:56:19

西山区伤害流行现状及防控对策研究

摘 要 目的:分析西山区居民伤害流行的特点和分布,探索防控伤害发生的对策。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西山区的10个街道和14个居委会居民1364户,共计3689人。结果:西山区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6.07%,城市高于农村,各年龄组中以61岁组为最高(9.91%);发生地点主要为道路、家中、公共场所和劳动/工作场所。致死性伤害发生率32.75/10万,男性高于女性,各年龄组中以60岁以上组为最高(55.15/10万);发生地点主要为道路、家中。结论:伤害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居民中均有发生,且伤害类型分布不同,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控对策。

关键词 伤害 流行现状 防控对策

近年来,伤害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已日益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为了解西山区居民伤害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西山区开展伤害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在西山区科技局科技项目资金的资助下,由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承担,对2010年7月~2011年6月1年中西山区居民伤害流行现状展开了流行病学调查。现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覆盖西山区10个街道办事处中的1个居委会。共计抽查1364户,3689人的信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1789人,女1900人;0~岁674人,18岁~1573人,45岁~877人,60以上老人565人。以现居住所在地划分城市与农村,城市1387人,农村2302人。

方法:①抽样方法:根据经济条件分层并随机在10个街道办事处中各随机抽取1个居委会(村委会),按照随机的原则从中抽取150户(其中30户为备选户)进行调查。抽样人群覆盖全年龄段,分为0~、18~、45~、60~岁4个年龄组,每组人口比例与实际年龄构成一致。②调查方法:由经培训合格的医疗卫生人员,采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进行入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情况、社会经济学情况、各种伤害发生情况、致死情况,发生原因及其危险因素等。

质量控制:调查现场质量控制采取多级监督、复核和卷面审查的方法,对10%的被调查者进行回访,以确保问卷的有效性与完整性。

统计学处理:调查资料统一录入epidata3.0软件。数据清洗统计逻辑纠错符合率95%以上。统计分析使用SPSS11.5软件。

结 果

西山区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状况:不同年龄和性别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西山区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6.07%,各年龄组中以60岁以上组为最高(9.91%),其次为45岁~组(7.30%),经X2检验,年龄组之间的差别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X2=26.854,P<0.01)。男女性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分别为6.26%和5.89%,经X2检验,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X2=0.216,P>0.05),见表1。

西山区居民非致死性伤害类型分布构成,见图1。各年龄组西山区伤害类型分布不同,见图2。

城市和农村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由表3显示,城市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7.14%,农村5.43%。城市与农村居民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经X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25,P<0.05),城市高于农村,见表2。

致死性伤害:不同年龄和性别居民致死性伤害分布由表3可见,伤害死亡率32.75/10万,占全区死亡总人数的4.78%。各年龄组中以60岁以上组为最高(55.15/10万);男女性伤害死亡率分别为49.42/10万和21.59/10万,经X2检验,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316,P<0.01),男性高于女性,见表3。

居民伤害死因分布构成前3位依次为交通事故(14.26/10万)、跌倒或跌落(7.83/10万)和意外中毒(3.01/10万)。0~岁组的伤害死因以跌倒为第1位,18~岁、45~岁组、60岁组道路交通事故均为第1位,跌倒或跌落为第2位。见表4。

伤害发生地点:非致死性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道路、家中、公共场所和劳动/工作场所,共计203例,占所有伤害例数的90.63%,见图3。致死性伤害发生地点主要为道路、家中,共计149例,占所有伤害例数的80.98%,见图4。

家庭经济损失情况:本次所调查的224名发生非致死性伤害的居民中,因非致死性伤害所花费的诊疗费用共计852644元,人均3806.45元;而非致死性伤害造成的其他费用(包括交通费、营养费、陪护费等)共计197607元,人均882.17元。

讨 论

调查表明,跌倒或跌落、道路交通事故是西山区非致死性伤害和伤害致死的最主要原因,而动物伤和中毒也是导致伤害发生和致死的主要原因[2]。

本次调查发现,男性致死性伤害发生率高于女性,非致死性伤害发生率城市高于农村,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男性活动范围广、暴露于伤害危险因素机会多,因此男性较容易发生伤害;城市车辆较多,道路情况复杂以及多居住在楼梯房中所以城市发生伤害较多。不同地区、年龄和性别伤害类型分布不同,本调查结果充分证实了这点。

调查18岁以上的人群在非致死性伤害中以跌倒或跌落为第1位,且多发生在道路、家中、公共场所及劳动工作场所,尤其60岁以上组的发生率最高;在致死性伤害中以交通事故的发生为第1位,60岁以上组的死亡率也最高,其次发生于18~59岁的青壮年,多在交通运输、骑自行(或助力)车时发生意外。这可能是由于道路交通管理薄弱,超速、超载、酒后驾驶、任意横穿马路、闯红灯等原因。中毒是西山区居民18~44岁组中发生伤害死亡的最主要原因,调查中虽然居民家中均不储存农药、灭鼠药及其他有毒物质,但销售地点很多,能够很方便的购买到,致使中毒伤害死亡的机率增加。动物致伤是导致17岁以下青少年非致死性伤害的首位原因,由于在动物致伤发生中均为狗咬伤,且农村高于城市[3]。这可能是农村对狗的饲养缺乏管理,滥养乱放有关。

防控对策、措施:①政府要成立以医疗卫生为主,公安、交通、消防、宣传等共同参与的组织机构,加强领导、统一协调工作。②将伤害纳入疾病控制监测工作中。建立县、乡、村的疾病控制、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三级伤害监测网络。加强信息收集,并与死亡原因监测结合统一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工作范畴。③加强劳动工作场所及生活环境的监管。各级领导须增强安全意识与安全责任感,亲力亲为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和公共道路、场所、居住等居民生活环境的安全工作,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④目前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严峻,政府应以重视,加强社区健康服务,定期上门指导老人生活和行走,提高老人对危险性的抵抗能力,减少和防止老年人意外坠落的发生;加强对老年人的看护,改善居家及道路环境,减少跌倒伤害发生;在各个街道办事处设置集中养老院,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上少老年人意外跌倒的发生,保障老年人生命安全提高生命质量。⑤加强交通道路安全法规的宣传普及,呼吁广大市民严格遵守交通道路法规。公安交警、交通路政部门加大依法管理力度,加强路面巡逻,严格控制超速、超限、超载、超重、疲劳驾车及酒后驾驶车辆等违章行车行为,有效控制交通事故的发生,减少伤害通事故的发生;同时卫生行政部门也要加强应急救护措施,培训有关人员,开展准确、有效救护,减少和避免死亡。⑥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动物饲养特别是犬类的圈养管理及宣传教育,减少犬类动物咬伤的发生,降低动物性伤害的发生率;加强社会治安工作、农药以及其他有毒物质的销售管理。

总之,伤害种类多,发生频繁,由其导致的残疾和死亡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因此,全社会应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居民发生伤害的监测工作、加大伤害预防及控制知识的宣传力度,让群众充分认识到伤害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开展政府主导、领导重视、多部门协同、疾控监测、医疗救治、广泛宣传的“群测、群防、群控”伤害防控工作。

参考文献

1 王声,池桂波,汪宁.伤害流行病学[J].预防医学文献信息,2002,8(4):505-512.

2 杨树旺,傅义,等.湖北省伤害流行现状及防治策略[J].疾病控制杂志,2004,8(6):492-495.

3 王声.把伤害纳入国家疾病控制工作的倡议书[J].疾病控制杂志,2005,9(1):93-94.

上一篇:2岁以内患儿头皮静脉与四肢静脉的对比分析 下一篇:消毒供应室两种空气消毒方法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