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享受+宾语”结构

时间:2022-02-01 04:58:17

浅议“享受+宾语”结构

【摘 要】 在汉语动宾搭配研究中,动词对宾语的选择存在一定的限制。本文以“享受+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语境和认知心理角度考察“享受”宾语所具有的特点:享受”后面可以带名词性和谓词性的词;“享受”宾语的语义极其丰富,物质实体或者心理感知,物质或精神的载体或原因都可作为宾语;“享受”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或在语境中能够体现积极意义;很多的心理满足感可以准确表达,也可以用和它相关的实体转喻,取得一定的外延义。

【关键词】 “享受+宾语”;语义类型;认知

近两年,总在报刊、网络中看到“享受名师”这样的标题, 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思考。《现代汉语词典》对“享受”的解释:“物质上或精神上得到满足”。经验告诉我们“待遇、权利、医疗”可以“享受”,但“名师”也可以“享受”吗?如果可以,那么“桌子”、“羽绒服”也能享受吗?“享受”究竟可以带怎样的宾语?这些宾语又在悄悄地发生怎样的变化?所以本文以“享受+宾语”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从语义、语用和认知等角度考察“享受”宾语所具有的特点。

一、“享受+宾语”语义类型

1、对“享受”语义的分析

关于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问题,吕叔湘(1958年)指出,必须区分语法上的选择和词汇上的选择。邵敬敏(1997年)提出了“句法语义的双向选择性原则”。在现在的语言研究中,动宾搭配中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仍是一个基本问题。吴云芳、段慧明、俞士汶(2005年)认为“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应该发生在词语义项层面而不是词形层面,也就是将考察对象限定在词语义项,而非词语本身。”

“享受”是并列结构的复合词,意为“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满足”。虽然“享”与“受”本义相同,但有很大差别。我们试从语素义入手,通过比较下面两组词语,找到他们的不同:

享受 & 接受:相同点都是对事物接纳,不拒绝。不同之处:“享受”比“接受”有心理满足感,且主观愿意。“享”也常常和褒义语素一起搭配使用,凝固成词语,如:“享福、享乐”所以“享”受这些语素影响,多是一种偏向积极意义精神上的满足。因而,我们认为“享”具有[自主+] [可控+] [精神+]义项,它的语素义是“物质或精神上得到满足。”

享受 & 享有:相同点都是获得较好的事物或状态,如“权利、声誉、声望”等。不同之处:“享有”强调一种好的事物或状态已经存在,而“享受”则强调“得到”之义。而且,“受”经常使用的是一些中性的词语,如“受到、接受”,主观感彩上没有“享”那么强烈,只是物质上的获得而已。因而,我们认为“受”具有[自主-] [可控-] [物质+]义项,它的语素义“接受,遭受”。

2、“享受”宾语的语义分类

为了更进一步说明上面的分析,我们在北京大学语料库选取300个含有“享受”的句子,去掉名词和没有宾语的情况,将剩下167个宾语按其语义归纳如下:

宾语凸显“受”[自主-] [可控-] [物质+]语义的共有124例:

(1)表外在可以得到的物质:(共115例),其中:特权、权利类:(38例);优待、待遇类:34(例);利益、实惠类:(15例)资金、补助类:(12例)便利、条件类:(7例);教育、医疗类:(6例);特殊照顾及其他类:(3例)

(2)以上物质的原因或载体:如,政策、制度等(共9例);

宾语凸显“享”[自主+] [可控+] [精神+]语义的共有43例:

(1)表主观可以感受到的心理满足(精神):如,幸福、快乐、温馨等(13例);

(2)以上心理满足(精神)的原因或载体:(共30例),其中:表美好事物:如,自然风光、旅游等(14例);表特殊事物:如,心理咨询、自助早餐等(5例);表现象:如经济繁荣、经济增长等(11例);

可以看出,“享受”宾语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一类是可以突显“接受”之义,宾语一般是得到的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在正常状态下无法获取,只有在特殊条件下,外界才给予施事主体的,是不自主、不可控的。如“享受奖学金/享受保值补贴/享受应有的权益”另一类则是突显“精神上的满足感”,这类宾语一般可以主观感受到的,因而是[自主+]。无论该事物在客观上好还是坏,行为主体在主观上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个人化的心灵体验,因而是[可控+]。如“享受艰难/享受生活/享受温暖的阳光”。当然,有时所“享受”的物质或主观感受并未真的出现,而用它的原因或载体来转喻,即每类中的第二种情况。如“会议基本同意了视听文化产品在关贸总协定谈判中应享受‘例外’的原则”。这里真正享受的是“例外”原则给行为主体带来的实惠,并不只是原则。

二、从语境看“享受”的宾语

上面我们通过数据分析了“享受+宾语”在静态单位中的语义类型。下面我们将它放在语流当中,通过上下文语境,进行语用上的考察。总结如下:

1、宾语本身体现美好等积极意义

(1)黄金铺地,宝石盖屋,可以让人眼看佳景,口尝美味,耳听音乐,[享受]不尽幸福和欢乐。(2)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使人在读诗看画、看画赏诗之中,充分[享受]艺术美。

2、宾语中心语无感彩,但有积极意义的词语修饰而体现褒义

(1)学到尽可能多的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享受]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2)皇帝的家族和亲戚,也有[享受]荣华富贵的特权。“丰富多彩”“美国长期的无条件最惠国”“荣华富贵”词语修饰,体现积极意义,和“享受”期望得到物质或精神的满足感相匹配。

3、上下文语境中有某种暗示、对比或特定描述,表明宾语能带来某种积极意义

(1)定向培养的本单位在职人员被录取后,其学习期间不转工资关系,[享受]原工资、福利待遇。(2)限制方面,中国“入世”后,中国在设限国的配额将在现行基础上,[享受]百分之二十五的增长,以此计算,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每年可增长五千万美元。

这些事物虽然很普通,但对行为主体来说平时无法得到,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拥有。也许在别人看来并非重要的,而他从新的角度看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新体验。比如,“原工资、福利待遇”是本应有的,但是在职人员学习后不转工资关系,应无工资,如果保留自然是“特殊照顾”。“享受增长”只是表象,实际上得益于增长背后的经济利益。“享受孤独/灾难”让人匪夷所思,实则是灾难和孤独带给人们的与众不同的思索。

以上可以看出,“享受+宾语”在语境中要体现积极意义,要么宾语构成的词或短语是褒义,要么上下文语境赋予它偏向正极的意义。所以,“享受名师”的存在是有理由的,而且“享受桌子”“享受羽绒服”也不见得不可,只要给予一定语境,桌子和羽绒服带给人们满足的话,未尝不可“享受”一下。

三、从认知心理看“享受”的宾语

我们在表达“享受名师”时,其实是说在享受名师带给学生的讲课内容、讲课气氛和方式等等,这些肯定优于一般教师,此类情况还有“享受单身/享受摄影/享受极致”等等。那为什么不表达完整呢?下面我们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

1、“享受名师”能够涵盖名师给人带来的一切知识和心理感受

人类最初的生存方式是物质的,人类对物体的经验为我们将抽象的概念表达、理解为“实体”提供了物质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和表达感受时,具有空间概念和清晰边界的事物往往比抽象的事物更容易把握。所以,人们常常将那个抽象的和模糊的思想、感情、心理活动、事件、状态等无形的概念借以具体的、有形的实体表达。因而“享受名师”能够涵盖名师给人带来的一切知识和心理感受。借用这样的物质外壳既能表达难以概括的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感受,表达上又很经济。

2、时代在发展和人们价值取向也在变化

从“享受待遇”到今天“享受名师”等五花八门的新鲜事物,反映出了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认知心理的转变。人们不再仅仅满足于物质水平,现在更多地追求精神享乐、刺激和新鲜感,而且还愿意从多元化视角看原以为很普通的事物和现象。比如“享受宽带”“享受手机铃声”“享受分别”“享受上涨”“享受购物打折”“享受软件”“享受亲情”“享受平静”“享受足球”“享受自我”“享受高度文明”等等。

3、转喻的表达方式新奇,吸引人们注意

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无限遐想。如“享受体育”,很难准确而清楚地表达出体育给人们带来的感动、震撼和冲击力,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象,因而这种表达很受新闻标题和文学体裁青睐,能起到耳目一新的效果。

四、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结论,“享受”的宾语有四个特征:1、“享受”后面可以带名词性和谓词性的词(一般是名词和形容词)或短语。2、“享受”宾语的语义极其丰富,物质实体或者心理感知,还有获得这些物质或精神的载体或原因都可作为宾语,只要能给行为主体带来愉悦和满足,一般都可作为享受的对象。3、“享受”宾语一般带有积极意义或在语境中能够体现积极意义。4、很多的心理满足感可以准确表达,也可以用和它相关的实体转喻,取得一定的外延义。

本文旨在用事实描写“享受”所带的宾语,“享受名师”究竟是不是规范语言,还要看它以后能否在人们言语活动中稳定下来,但我们认为如果“享受名师”可以的话,“享受桌子”“享受羽绒服”在一定情况下,也未尝不可,这受语义、语法、语用和人们认知心理的限制。但语言的发展规律并不是语言学家制定的,也不一定就能按照他们预测的路线发展,是否能发展下去,还要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个人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吴云芳,段慧明,俞士汶.动词对宾语的语义选择限制[J].语言文字应用,2005.2.

[2] 徐志林.再论汉语宾语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上一篇:西部地区高职院校发展情况浅析 下一篇:论大学生主题班会平台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