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初探

时间:2022-01-31 02:30:10

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初探

【摘要】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这大大增加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难度。本文从分层次教学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提出采取分层教学法来改善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以此希望对教学实践有所借鉴。

【关键词】分层次教学 小学 信息技术

一、 分层次教学的内涵

随着我国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进,针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与此相应的课程改革也随之出现。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其相互之间存在的素质教育也出现了巨大差异,这不得不要求学校应针对学生差异采取分层次教学,实施因材施教。因此,所谓的分层次教学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以及个人性格特点等为依据,将学生分为几个或多个层次,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具体有效的指导,让每个学生得到更为适合自己学习和发展的教学模式。就拿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大,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这给信息技术教学也带来一定的难度。基于此,实行分层次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将学生进行分层,并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是解决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二、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

受地域、家庭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表现出较大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学习基础、操作能力、接受水平以及生活体验的各个方面。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大多采取统一的教学手段,这会导致原本信息技术基础较为优秀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表现较为突出,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表现出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不但不利于课堂的学习,久而久之,会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表现出厌学的情绪。实践证明,若要使信息技术教学达到较为理想的课堂教学水平,就必须直面学生的客观因素,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另外,通过一些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在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分层次教学能极大的刺激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性,不仅对信息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都有所提高,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绩。

三、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分层教学的实施建议

1.对学生基础进行调查,实行动态分层。实行分层教学的前提是建立在了解、熟悉以及掌握学生的学习基础之上。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时,首先应运采用调查、谈话以及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基础进行摸底调查。在具体了解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基本情况之后,再以学习基础为依据进行接下来的分层。

表1 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基础摸底调查表

2.教学分层。在了解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后,应对学生进行分层,如把学生分为ABC类,A类属于优等生,基础知识扎实、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B类属于中等生,各个面都较为一般化,但有一定的上进心;C类属于后进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都较为薄弱。基于此,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学生实行教学活动分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同一问题设置多个并且难度不同的问题,不同难度的问题,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能力选择感兴趣的问题,以通过问题与内容结合的教学手法,激起每个层次学生学习兴趣,使全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及时评价,有效反馈。信息技术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其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计算机的操作,因此,在实施分层教学中,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评价(如表2),通过建立课堂教学信息反馈表,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让学生参与到教师教学的效果评价,引导学生有效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并向学生提供反馈意见,有效地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表2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反馈表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可以发现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决,同时,也可以看到分层次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要求。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因势利导。在学生每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都用以上表格进行填写,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意见及时反馈,并建立反馈调控。

总之,在新课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达到素质教育的尊重性、差异性提出了要求。分层次教学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针对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施因材施教,这不仅符合小学信息技术的课改要求,也提高了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倪光一.“班内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9(6).

[2]曹燕玲.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探索[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0(3).

(作者单位:启东市永阳小学)

上一篇: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下一篇: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