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游园.惊梦》的学与教

时间:2022-01-31 09:58:22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历代先民创造了无比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蕴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戏曲正是根植于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融合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艺术门类,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又深具独特的民族审美,成为东方戏剧的代表。历史悠久的中国戏曲,经过历代文人、艺人的创造、继承,积攒下丰富的系统的表演程式,以及浩如烟海的优秀戏曲文本,曲苑“姹紫嫣红开遍”叫人眼花缭乱,称得上是“春色满园”。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玉茗堂四梦》中的《牡丹亭》,是这满园春色中的一支奇葩,堪称明代传奇戏剧压卷之作,是中国乃至世界戏剧文学中的瑰宝。作品问世后,“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

《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一部洋溢着浪漫主义精神的悲喜交集的作品。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与自己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师从陈最良读书。杜丽娘由《诗经・关雎》章及游花园而伤春寻春,游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杜宝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于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挖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以盗墓为名囚禁。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分离,纠纷闹到皇帝面前。经皇帝打圆场,杜宝才不得不接受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奇特婚姻。

该剧有《游园》、《惊梦》、《寻梦》、《写真》、《拾画叫画》等多折,其中,《游园》、《惊梦》二折最为著名,写久居深闺的杜丽娘十六岁时第一次到自家后花园游玩,看到了美丽的春色而触景生情,回到闺房后做一,梦中与一青年书生(柳梦梅)幽会。

我第一次学这出戏,是在上大学三年级的时候,由韩冬青(现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老师教授。第一课堂,韩老师给我们讲解剧情、分析杜丽娘这个人物时,我就听得入了迷,被杜丽娘这个人物深深地感动了。这个人物的最大魅力,在于她的内心充满着纯真的梦想和真挚的激情,在封建礼数的约束下,她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挣扎与叛逆。

第二堂课始,韩老师一边教我们唱腔,一边为我们解释每一句唱词的意思。昆曲唱词都是诗辞歌赋,如果没有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就不能理解人物,也就不能准确地刻画人物,于是,韩老师不厌其烦地将字面意思及内在含义都逐字逐句地做了讲解。

昆曲是百戏之师,数百年来,人们衡量一个戏曲剧种的艺术价值与发展水平,就是看它与昆曲的舞台风范与表演体系的距离;衡量一个戏曲表演艺术家的成就,就是看他的艺术造诣与昆曲的接近度。作为京剧演员,我的学习虽然自小主要集中在京剧,但也离不开昆曲剧目的学习做基础,如学习《扈家庄》、《金山寺》、《思凡》等。师从韩老师学习该剧,在很多方面让我明显地感觉到了京昆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地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

2007年,我考上MFA艺术硕士后,再一次向韩教授学习了《游园・惊梦》。此次学习,在复习《游园》的基础上,主要加工《惊梦》一折。或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或许是因为有了几年的教学经历,此次学习我对该剧乃至对昆曲又有了更多的认识与更深的理解。 就《惊梦》一折来讲,首先要注意人物,一开始就要延续游园归来的情愫,要把杜丽娘的因春感情表现出来。其次,要注意梦中的表演,例如脚步等技巧要下心思去练习。特别要注意的就是,与柳梦梅相见时的第一眼,因为这一眼注定了杜丽娘今生的情、今生的死,更注定了这个人物的整个命运。因此在表演时,“这一眼”是至关重要的!

京剧对节奏的要求非常严谨,而昆曲则更胜一筹。不仅音乐的节奏、唱念的节奏、身段的节奏、表演的节奏都有严格的标准,而且要讲究各种节奏间的配合,如身段表演的节奏与唱念的节奏融为一体,也就是说,每一举手一投足在音乐中都有对应的位置。这种唱腔委婉细致,身段丰富多彩,表演准确到位,无一处不体现出昆曲的最大特点――细腻。京剧整体的表演风格为雅俗共赏,而昆曲从审美角度上来讲,就京剧而言多了些许含蓄,属于一门纯雅的艺术。

就发声来讲,我们京剧旦行是以假声(小嗓)为主,真声(大嗓)为辅,真假声结合;而昆曲虽也是真假声结合,但真声在发声中的比例要比京剧略多一些,因此在昆曲的唱腔中有些低音部分我们京剧演员唱起来容易发虚。京剧的每一出戏,基本上都可以根据演员自身的嗓音来定调门;而昆曲则不然,它的每一出戏基本上都有固定调门,这个调门是根据不同的剧目、不同的唱段来定的。虽有时也可做细微调整,但因伴奏乐器是笛子,也就没有太大的升降余地。在念白方面,有时同一个字在京剧和昆曲中的发音也不同。

在学习中,韩老师教我如何去塑造“杜丽娘”与“春香”这两个人物。首先,在声音上,杜丽娘是清醇甜美、语速略稳、念白时调门无需太高;而春香则是清脆甜亮、语速略快、调门略高。这样,仅从声音塑造上,就区分开了主仆二人的年龄与身份。在身段表演方面,春香相对要简单,她只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十三四岁的小丫鬟,性格比较单纯;杜丽娘则是一位十六七岁年轻貌美的大家闺秀,整体的人物形象是以优美妩媚为主。久居深闺,长期受封建礼数的约束,她看到美丽的春色时,不仅仅是欢喜与欣赏,而更多的是激动、羡慕、自怜与少许的抱怨,正所谓“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在注意了这方方面面的要领后,再同老师上课时,我在学会唱念套路、身段套路的基础上,更多的是观察老师对人物整体基调的把握及眼神的运用,因为眼神是塑造人物中极为重要的表现手段。总之,通过学习该剧,使我在发声、唱念、身段、表演、节奏及塑造人物方面都受益匪浅。

自2003年本科毕业后,我就留在中国戏曲学院附中表演科任教。就该剧而言,已教过四个年级。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感教授此剧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成长的诸多益处。

学习昆曲的发声,能使学生们更好地练习真假声结合。昆曲唱腔多低音部分且是载歌载舞,因此在气息方面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沉气“;在节奏方面,无论是从唱念到身段表演,还是整个舞台节奏的把握,对学生来讲是一个最大的提高。当然,从中专教学的角度来讲,该戏的主要价值在于提高学生上下身的协调,进一步认识并掌握旦角的“美”、“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丰富、细腻表演。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个人认为,在中专教授该戏应从简到繁、由慢到快,以讲解示范为主、启发为辅。先教授唱腔念白,逐字逐句不能贪快。唱念不够扎实,势必影响后面的身段教学,因为该剧唱腔无一不带身段,可谓是“无声不舞”。教习身段,要从“杜丽娘”的脚步开始,再慢慢续上折扇在戏中的各种拿法、用法。学会身段套路后,再续上眼神的使用。在整体反复练习的基础上,开始对学生表演逐个加工,以强调唱念与身段表演相结合为主。另外,让学生尽量融入人物的内心活动,中专学生年龄还较小,要在她们能够理解的范围内,去启发并要求学生尝试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待“杜丽娘”教完后,再教“春香”,以避免两个人物性格的雷同或相互打架。两个人物都加工好后,便可进行合戏。这时要注意舞台位置及两个人物的距离,特别是两人动作上的配合。

任教至今,在我授课的几个班级里,学生通过该剧的学习,在表演各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并获得了多个奖项。不但如此,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教学相长这个道理,几年的教学实践,通过这个戏的教与学,自己在唱念做打各个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并在教学上掌握了更多的方式方法。

我热爱戏曲表演,更热爱戏曲表演教育事业。从事这个职业,担负这项使命,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不仅仅是在教书育人,而更重要的是在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通过这个戏的教与学,也更加坚定了我的认识:真情是教学的灵魂,规范是教学的核心,基础是教学的根本!

(作者单位:中国戏曲学院附中)

上一篇:界首“刀马人”彩陶造型艺术特征初探 下一篇:我国高校舞蹈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