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树:误打误撞揭了收藏界的短儿

时间:2022-01-31 07:54:13

【√】吴树说,他的义务已经完成了,至于如何规制文物市场,是当局者的事情,“我没能耐,我走不动了”

与吴树的见面约在位于北京南城的睦明唐古瓷标本博物馆,这所私人博物馆的主人白明是一位收藏家,系吴树好友。吴树告诉《方圆》记者,最近常常“泡”在这里,帮助电视台、报纸,甚至网站搞策划,不断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媒体记者。

吴树在出版完中国文物黑皮书之《谁在忽悠中国》后,比以前更忙了。因为前两部书――中国文物黑皮书之《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吴树被《文化遗产》杂志评为“2010年中国遗产保护十大人物”。

《文化遗产》对他的评语是:他在死神的追逐下,竟然还能沉疴偷闲,对中国文物市场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写出长篇纪实作品“中国文物黑皮书”。他以衰弱之躯,立于历史观的高端,在书中对目前中国文物的危机现状直言不讳,对诸多危害中国文物事业的丑陋现象四面出击,令人读而震惊,思而后愤――吴树:淡定生死,以笔为矛的斗士!”

对于这些殊荣,吴树总是谦虚地回应:我只是误打误撞揭了收藏界的短儿。

误入“收藏”深处

今年62岁的吴树出生在江西,退休前是江西九江电视台的副台长、高级编剧。他写过很多作品,比如电视剧《黎明行》、《父亲》、《黑暗的心》,电影剧本集《阿门》等。“比这个(中国文物黑皮书)好,我不断换笔名,就是不想往外报,不喜欢热闹。” 许多朋友私下里都替吴树惋惜,说他是一个苦行僧似的行文走字者。

2003年,吴树从电视台退二线,应法国方面的多次邀请,要赴法讲学和写作,没料想成行之前,竟鬼使神差般地病倒了,之后就留在北京治病。为了排遣痛苦,他跟着朋友去潘家园等古玩市场逛。“一来二去,就对这个行业产生了兴趣。”

吴树总说自己很幸运,一入行就能遇到千载难逢的好事。2004年吴树从北京回九江,回来时飞机晚点,当时他的一个学生记者跟他说:“我知道一个村庄,在陶渊明故居附近,一个老百姓挖地,挖出一窖高古瓷来,你去看看?”吴树去了,最终花了2000块钱买了十件据说是西晋的青瓷。

到北京以后,他挑了其中一个最小的水盂(古代文房用品),向店家去请教。开店的老板告诉他是“西晋的”,吴树问值多少钱,他说“200元-300元吧”。吴树谢过就往外走,一出门,专家把他拽住说:“你别走,你要多少钱才肯卖?”吴树就问:你多少钱肯要?他说“3000元”。吴树说不卖。他又一拽,“两万。”吴树还是没卖,“我又不是真想卖。但当时就想啊,这个文物市场怎么这样啊,这价格之间的差异大的离谱,也太有意思了。”

因为朋友比较多,吴树买了东西,也常常请他们掌眼,但掌眼也不成,还是买了不少高仿,但一边吃亏一边学,再加上请教各种人,慢慢的,鉴定知识就丰富起来。如今,也常常有人称他为鉴定专家,但他总是一遍遍跟别人解释:我不是专家,只是记者,我自己都说没有鉴定标准,哪来的鉴定专家!

他决定做点什么

吴树真正开始关注文物市场是在2004 年。有一天,他在国家博物馆偶遇一对父女,那个五六岁的孩子,边看展览,边指着展柜里的唐三彩、北魏陶俑对她爸爸说,“爸,这个我们家有,那个我们家也有”,继而又问父亲:“爸爸,这些也是从潘家园淘来的吗?”父亲则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这一次对他触动很大。在吴树看来,博物馆的殿堂是很神圣的,但如果后代心目中,博物馆里的珍藏和潘家园地摊上的假货是一样的,那问题就严重了。他以一个文化人的直觉,认为这个市场出问题了。当天晚上回去,他就决定做点什么。

之后,吴树开始调查文物收藏市场。先从潘家园开始,从谁在买卖、文物源头,到二贩子、盗墓的、制假的、专家,一项项地调查。“除了北京,我还到过景德镇、河南、蚌埠等各地,结识方方面面的人,专家、盗墓的、走私的、中介的都有,常常是你介绍我,我介绍他,一点点学习积累,逐渐构筑起一个人际关系网。”

在调查的过程中,吴树曾先后两次到过盗墓现场。“能到盗墓现场不容易,这里面道道可多着呢!”他得意地向《方圆》记者说出自己的秘诀。

吴树的秘诀之一是说内行话,混在文物贩子中,以此找机会进入盗墓现场。为了掩饰身份,他还把自己装扮成一个叫“老张”的文物经纪人,因为国内这种经纪人不少,不容易引起文物贩子的怀疑。

他的另一个诀窍便是用“包坑”的形式来诱惑盗墓者,也就是在没有挖开古墓之前,就事先说定一笔价钱,无论有没有文物、挖出什么文物,这笔钱都肯定给盗墓者,这种方式也能说服盗墓者带他到现场去。

“我当时的身份是买主,还给自己改了名字,现在就不行了,那些人都认识我了,再做暗访很不容易。”吴树笑着说。

写书是不吐不快的情绪使然

“传统文物,包含着祖宗的情感,我爱他,爱流传下来的文化,很爱很爱,当看到这种文化遭到破坏或者被涂上污渍时,就会不吐不快。”吴树说,调查这个市场,到后来写书,最初并不是基于多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而是这种不吐不快的情绪使然。

吴树对记者说,他决定写书还缘于收藏界的一起大事件,就是2006年史树青老人向国家博物馆捐献“越王剑”被退回一事。史树青被公认为中国文物鉴定界的顶尖级权威大师之一,据说,一件文物,到了他的手中,过目即辨真伪。史树青仅花了1800块,便买回了一把价值连城的“越王剑”,但他不想将其据为己有,便将其捐献了出去。

但让史树青没想到的是,不久,国家博物馆将剑退回,没有提供任何书面的鉴定结论,唯一的说法是:“这东西靠不住。”吴树当时去采访过史树青老人,老人很伤感,还专门写了一首打油诗排解郁闷心情,最后一句是:卞和到老是忠心。

“我不禁心生酸楚:这么权威的专家,如果看错了,是一种悲哀,倘若剑确实是真品,那对国家、对史树青老人太不公平,也是一种悲哀。我当时想:这个文物收藏市场怎么了?”于是吴树决定通过写书来揭开收藏界的内幕。

2008年,通过整理三年多的亲身调查,吴树出版了纪实文学《中国文物黑皮书――谁在收藏中国》一书。“5斤猪肉换来价值1600万的古画;假古董坐几回飞机变成真文物;暗访景德镇高科技文物制假基地;1天,4海关,仅5%抽检率,查扣走私文物15512件……”种种内幕给中国兴起的收藏热泼上了一盆冷水。

在这第一本书中,吴树还揭开了国际资本煽动了国内收藏热的惊天大阴谋,并在随后的《谁在拍卖中国》一书里揭露拍卖公司为文物市场最大受益者的内幕。

吴树的这两本书出版以后,得罪了两家国际知名艺术拍卖行。“有几次这两家公司的人听说我要上某个节目,马上就不去了,不愿意和我同台,因为我写了他们的坏话,但是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

对此,吴树表示无愧于心。“我没有跟谁过不去的意思,我是跟无能的部门过不去。我写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讲清楚,谁发了财、谁是既得利益者。”

但是,“被恨”一事也给吴树带来另一种思考:他们只是商人,不能把所有的罪强加在他们身上?除了这些拍卖公司,谁还是既得利益者呢?随即,吴树又对文物市场进行了大半年的调查。

这一次调查,吴树带来了《中国文物黑皮书――谁在忽悠中国》,并在此书中揭出了文物市场乱象中的另一既得利益者――贪官污吏,以及他们所形成的“雅贪”江湖。

至此,吴树耗费6年多时间,抱病考察国内外几十处文物市场,行程数万公里,写完了“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谁在收藏中国》、《谁在拍卖中国》、《谁在忽悠中国》。

再揭玉凳真伪

2012开年,中国文物市场又上演了一台新戏――“汉代龙凤纹玉凳梳妆台”以2.2亿人民币的天价,在北京中嘉国际拍卖有限公司举办的“2011年古代玉器专场拍卖会”破纪录成交。

这套被拍卖公司称为“让今人看后叹为观止,具有极高收藏和历史价值”的文物珍品,被吴树一语道破真伪:只要稍有历史常识的人也会知道,汉代人都是“席地而坐”,当时还没发明这样的凳子。

“按照通说,凳子的最初形态为西域的‘胡床’,尔后逐步演变为凳子,隋唐时期渐盛行。虽有一说汉代确有‘胡床’传入中原,但样式与被拍卖的‘天价玉凳’也是大相径庭,风马牛不相及。再说,似这般大件物品在汉代等级森严,能有此物者恐怕也是达官贵人,私家传世不可能,若是出土之物势必为大墓之陪葬品。而依据相关规定,拍卖公司的拍品预展前须经文物部门审核,真是出土之物能通过审查?换句话说,文物部门已变相认定此拍品是普通工艺品而已。”吴树的这番解释,很快被得到证实。

“我书里写的所有东西,圈内人都知道,不是我才发现的。”吴树称,之所以他的书引起强烈反响,是基于这几年文物市场的社会热点地位,“我正好被逮住了,被逼着上架。”

“这些东西很多人都懂,为什么我先说出来?一个是对一部分人来说‘只缘身在此山中’,与自身利益相关,有很多事情是不便往外说,二是圈外人不会说,而我误打误撞进来了,而且还深入下去了。”吴树说。

“我欲以这一波史无前例的全民收藏运动为切入点,让更多圈内圈外人透过乱象丛生的文物小局,思辨我们这个民族时下至关紧要的泱泱大局。”吴树说,他的义务已经完成了,至于如何规制文物市场,是当局者的事情,“我没能耐,我走不动了”。

吴树透露,目前“中国文物黑皮书”三部曲改编为电视剧,预计今年年底开拍。“等这部电视剧拍摄结束,我对文物市场的关注会暂时停止,计划之内还有几本书要写,写完这几本书,我也就该走了。”

“走?去哪?”记者追问。“上天已经对我很眷顾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知道,我早就看开了。”吴树笑着很平静地说。

“缺少完整的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

《方圆》:你认为现在文物收藏市场是个什么状态,存在什么问题?

吴树:市场繁荣,乱象丛生,这是我对文物收藏市场的八字评价。由于游戏参与者的贪婪,我们几千年存留下来的地下文化宝藏被盗掘殆尽,即便有些文物被民间人士收藏,但由于黑市流通频繁、原始信息丢失,导致这些文物真假莫辨、无据可考,几乎全部变成时代不清、背景模糊、失去根系的纯工艺品,丧失了应有的历史研究价值。许多珍贵文物甚至在交易过程中破损毁坏,带着它们丰富的历史信息与可供人类解读自身的密码,永远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

《方圆》:你曾说过,现在的收藏业是95%的人怀着投资的心理,用95%的钱买了95%的赝品。你把目前的“收藏热”叫“运动”,就是这群人被另外一群人忽悠了,被发动起来。这场游戏的最终推动者是谁?

吴树:我说过,谁是既得利益者,谁就是这场运动的推动者。大多数的盗墓者没有发财,他们冒着坐牢的危险,挣个几百元、几千元;做高仿的也一样,前些年做得好的高仿,通过中介卖到拍卖行,能卖出十几万元的好价钱,但大头也不是他们拿,现在做的人多了,只能卖几万元,也是辛苦钱;鉴定专家挣钱也不多,开一个证书也就几千元,要部级专家才能拿到过万元。

譬如金缕玉衣是一个特殊的案子,一个鉴定专家也就拿了几万元。谁得利?拍卖集团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拿到了高额的中介费;贪官污吏收到礼物后,只要拿出去二次包装,假的也全变成真的,所以贪官污吏是既得利益者。

《方圆》:刚才你也提到金缕玉衣事件中关于鉴定专家收受钱财的事情。据我所知,这些专家都是“国宝”级的鉴定专家。这是否说明我国的鉴定市场已经很混乱了?

吴树:主要是我国缺少针对文物市场的权威文物艺术品鉴定机构。现在的文物鉴定机构不多,而部级的鉴定机构,原则上他们不对民间服务,只对博物馆服务。各个省的文物委员会都有明文规定哪些专家不能涉及民间的鉴定。但事实上,这种规定是管不住大院子里面的专家们“走穴”的。我曾开玩笑说,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方圆》:近几年屡次爆出的文物造假事件,都将鉴定专家推上风口浪尖。舆论不只是抨击鉴定专家违规“走穴”问题,还对其鉴定水平产生质疑。造成如今的局面,问题出在哪?

吴树: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缺少完整的文物艺术品鉴定体系,缺少系统、科学的门类鉴定标准。这也是造成目前收藏市场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

现在有两类鉴定,一个是所谓的科学测试,一个是眼学,即所谓经验。目前的实际情况是,科学测试缺少相对完整的数据库,而且各个科研单位资源不能共享,各自为政,得出的检测结果顶多就是“基本符合、近似”等含混结论,让人哭笑不得;眼学方面很难应对高科技制假。不是说我们的专家不行,毕竟是人不是神啊!只要不是故意昧着良心搞假鉴定报告,出现错误从感情上是可以谅解的。

“中国文物市场几乎整体违法”

《方圆》:你曾多次在媒体上讲,按照现行国家有关法律,中国目前文物市场几乎整体违法。这怎么说呢?

吴树:道理很简单,绝大部分交易手段,不是违反《文物保护法》就是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因为市场上的东西大部分是两种,一个是所谓的真品,一种是赝品。真品大多数是出土文物,违反了现行的《文物法》。就目前的法律而言,出土文物可以交流,但交易是违法的。而赝品,小的欺诈,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大的骗局,违反《刑法》,属于诈骗。目前调查的结果,除国有文物公司之外,几乎全部违法。

接下来的问题就摆在有关当局面前:是依法查封市场还是实事求是地修改法律条文?所以,我一直在说,中国收藏市场到了必须改变的时候了。

《方圆》:怎样改?你认为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应该树立怎样的游戏规则?

吴树:这个时候,政府有关部门要有所作为了。法律完善是起码的,我认为首先应该修改《文物保护法》,按照现在法律规定,中国文物市场整体违法,何不将文物流通放开呢?让它交易,但要确定文物还是属于国家,每个人手里的文物要进行“产权”登记。这就像是房屋买卖,房屋所在的土地归于国家,但农民拥有使用权,其上的房屋可以买卖。

此外,我们的《拍卖法》也要修改。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为拍卖保真,但也没有哪个国家保假,我们的拍卖市场就保假。现行的《拍卖法》第六十一条俗称免责条款,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严重对抗,客观上起到了纵容不法商人制假卖假、拍卖行知假卖假的乱象。因为六十一条规定,只要事先声明不对瑕疵负责,那么所有一切都是合理的,不会受到法律追究,买到假的你倒霉。这不公平,也不合理,应该改变。

上一篇:民间医者的生存与尴尬 下一篇:拆迁贪腐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