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指数视角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测度与分析

时间:2022-01-31 03:14:49

h指数视角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测度与分析

[摘要] 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平台作为数据源,利用2001-2008年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军事院校除外)图书馆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从h指数的角度分析“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这些高校图书馆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普遍较低,发表国际论文数量和受关注程度低;国内平均h指数较低,59.82%的图书馆未达到平均水平;高产作者及高产研究团队对图书馆h指数的影响较大;基金论文对图书馆h指数有一定影响。针对“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能力现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h指数 高校图书馆

“211工程”是中国政府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的工程。它的实施对高校图书馆的加速发展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作为高校教学和科研重要支撑条件和信息中心的图书馆,即需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保障,同时也应该在本职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归纳、理论探索和开拓,更好地促进图书馆学、情报学的发展,打造创新型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211工程”从实施至今已经走过了10多个年头,经过三期的项目建设,“211工程”大学图书馆的研究能力究竟如何?

2005年,Hirsch提出了h指数用于评价科学家的科研绩效[1],很快被扩展用于期刊、研究小组、科学基金以及和主题词频结合用于研究热点分析等不同领域。2009年,黄娟、彭晓东、刘颖等提出h指数可用于图书馆科研能力、学术影响力的测度[2-3]。图书馆的h指数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图书馆的全部作者发表的论文有h篇论文的被引频次均不低于h次,其余论文的被引频次均不大于h次。本文选择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 平台作为数据源,利用2001-2008年全国112所“211工程”高校(军事院校除外)图书馆所发表的论文及其被引数据,计算出各图书馆的h指数,从h指数的角度分析“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能力,以期对评价他们的学术影响力提供参考。

1 数据库选择

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作为数据源是因为该库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国内9 100多种重要期刊。而Web of Science平台包括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人文艺术引文索引及国际会议数据库,收录了来自全世界近9 000种最负盛名的高影响力研究期刊及12 000多种学术会议文献,世界上多所大学将被该平台收录的论文数量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

笔者利用这些数据库,以各馆为单位检索了“211工程”高校图书馆2001-2008年间发表的论文情况。院校名单来源于“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一院校数据一入选‘211工程’高校名单”。英文检索途径和策略:选择Web of Science下的5个引文数据库,检索范围限定为“地址”,关键词为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英文名称及各馆英文名称缩写,入库时间限定为2001-2008年。中文检索途径和策略:期刊年限限定为2001-2008年,来源类别限定为全部期刊,关键词为各高校图书馆名,匹配模式为“模糊”,检索时间为2010年5月5日-2010年6月18日。剔除作者单位中带图书馆而非大学图书馆的单位,如“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等,统计第一作者单位为高校图书馆者,剔除第一作者单位为高校图书馆而所著文章非图书情报系列者,如《厦门市的市树市花――凤凰木三角梅》。

2统计结果

2.1基于Web of science的高校图书馆h指数结果

笔者通过Web of science平台检索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总数及其引用情况。表1列出了第一作者为”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发文总量、被引总量和h指数,未发文的图书馆未列入表1中。Miller[4]提出, 在h指数相同的情况下,按总被引频次来排序,表1依照此原则排序。

2.2 基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h指数统计结果

笔者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到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总量及其被引总量,并计算出各馆的h指数,具体情况见表2。

3结果分析

3.1 “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国际影响力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在112家“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只有19家图书馆有文章被Web of science收录,发文率仅为16.96%。发文总量为39篇,其中期刊文献11篇,占总数的28.2%;会议文献28篇,占71.8%。总被引频次为15,篇均被引仅为0.38。单篇被引次数最高为4,多数文章未被引用。国际h指数最高的仅为2,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h指数为1的有清华大学图书馆和吉林大学图书馆,其余16家发文图书馆的国际h指数为0。

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在国际上不论科研论文产出规模还是影响力都较低。这说明虽然经过了1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方面的研究与发展距离国际先进水平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距离。

3.2“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国内科研能力分析

3.2.1 “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国内h指数分布区间讨论从表2可以看出,h指数为21-30的图书馆有3所,占研究样本的2.67%。这3所大学图书馆分别是浙江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显示了强劲的图书馆学术研究实力和科研水平,也与所在大学的实力相当。h指数为11-20的大学图书馆有30所,占研究样本的26.78%。h指数为1-10的图书馆有79所,占研究样本的70.53%。

我们对“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国内h指数各区间段的发文总量和被引总量进行了统计。2001-2008年之间,112所“211工程”大学图书馆平均h指数为8.54;共发文11 811篇,每馆平均发文量为105.4篇;被引总量达43 279次,篇均被引达3.66次。国内h指数介于21-30之间的图书馆有3所,平均h指数为22.33;发文总量为848篇,每馆平均发文量为282.6篇;被引总量达6 778次,篇均被引达7.99次。国内h指数介于11-20之间的30所图书馆平均h指数为13.43;发文总量为5 212篇,每馆平均发文量为173.73篇;总被引频次达22 760次,篇均被引为4.36次。国内h指数介于1-10之间的79所图书馆,平均h指数为6.16;发文总量为5 751篇,每馆平均发文量为72.79篇;被引总量达13 741次,篇均被引为2.85次。

“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平均h指数仅为8.54,且仅有45所图书馆达到了平均水平,67所图书馆的h指数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不乏许多知名大学的图书馆。由此可见,图书馆的科研实力与所在大学的规模和排名并不完全一致。

3.2.2高产作者与h指数把2001-2008年以第一作者10篇以上的作为高产作者。经统计,共有44所高校图书馆的高产作者74人。其中,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的费青发文13篇,其中有6篇文章非图书情报领域;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的何永进发文49篇,其中41篇皆为农业方面的文章。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图书馆的科研实力,因此未把上述2人计入高产作者名单。表4列出了拥有3名高产作者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表5列出了个人h指数大于5的高产作者名单。其中,贵州大学图书馆的张亚军,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白君礼,上海大学图书馆的赵伯兴,江南大学图书馆的吴年、喻萍,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王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图书馆的赵光林在2001-2008年间发文都在20篇以上。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有3个以上高产作者的高校图书馆,其h指数都在10以上。同时也可以看出,高产作者对单位h指数的贡献很大。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h指数为17,其高产作者马文峰, 2001-2008期间发文17篇,最高被引213次,个人h指数达到12;清华大学图书馆的h指数为21,其高产作者范爱红、曾婷、赵阳、花芳的个人h指数分别为9、5、6、6;浙江大学图书馆的h指数为25,其高产作者陈益君、马景娣、赵美娣、金更达的个人h指数分别为8、8、6、7。

有些作者虽然发文量未达到10篇以上,但对图书馆的h指数贡献依然很大。如宁夏大学图书馆的张玉珍发文9篇,个人h指数为6,同时期宁夏大学图书馆的h指数为13。

高产作者对图书馆h指数的影响主要有两种情况:①图书馆整体科研队伍的强大,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高产作者多,而且个人h指数高;②学术带头人的贡献,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马文峰、厦门大学图书馆的钟建法等。

3.2.3基金论文统计与h指数积极申报各种课题研究项目,参与各种基金项目的研究,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金论文数量是评价研究群体科研能力及水平的一项重要标准,可间接反映出各校科研规模与实力。

经统计,共有52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在2001-2008年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了基金论文224篇,涉及各级项目132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6项、部级项目9项、省级项目38项、校级项目16项、其他项目3项。由此可见,图书馆学、情报学基金以国家级、省级和校级资助为主。表6列出了基金发文量大于5的单位。

基金论文对图书馆h指数的贡献很大。基金论文一般都发表在核心期刊上,具有较高的被引频次。从基金论文数量来看,基金发文量超过10篇的图书馆h指数都大于10,基金发文量大于5篇的图书馆除安徽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之外,其h指数均大于10。

4讨论和小结

本文运用h指数对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科研能力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国际学术影响力普遍较低,发表国际论文数量和受关注程度低。②h指数较好地分析了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国内科研能力,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在h指数上表现优异,大多数图书馆的h指数处于1-10的低位区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本文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 在“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评估指标体系中,核心考核指标是馆藏、馆舍面积、设备、人员、流通量、读者量等,图书馆的科研影响力没有进入评价体系中。无论是学校、图书馆本身还是馆员都对科研活动重视不够,认为图书馆科研可有可无,这种缺乏学术意识的环境会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安于现状, 随遇而安。

 图书馆在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欠缺。现在很多图书馆年终考核时会有“科研与学术”这一项,具体评价指标一般包括科研项目的级别和所发文章刊物的级别。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为发表文章完成任务灌水的现象,造成图书馆的科研产出规模不断上升,而科研影响力却原地不动。这种科研业绩评价模式不能体现出科研应有的位置, 在各种待遇中占比例太小, 不足以调动积极性, 反而容易刺激惰性滋长。

 高校图书馆由于意识和经费的限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机会不多、热情不高。同时,由于我国图书情报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以及馆员对国际语言的使用水平不高,导致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学术产出国际影响力较弱。

5建议

 从表2可以看出,8所师范类高校图书馆的平均国内h指数为10.625,有6所图书馆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这说明图书馆科研能力的高低与图书馆的规模、学校的知名度并无直接关系,而与图书馆对研究工作的重视、员工的素质、激励机制的引导等多种因素相关。建议图书馆在科研管理和评价中能引入h指数或者其他更合理的指标体系,重数量也重质量,以促进图书馆科研能力的提升。

 高产作者对图书馆h指数有着相当的影响,图书馆要提高科研能力,需培养学术带头人,以活跃图书馆的科研氛围,并在此基础上鼓励科研群体的合作,以培养高水平研究群体,促成图书馆的高水平科研。

 各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各级基金项目的申报和研究,提高课题研究的水平和科研成果的质量。

 图书馆应该走出国门,积极参加各种国际性会议,积极学习国外图书馆、情报领域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以提升图书馆的国际科研能力。

本文仅选择国际论文数量、国内论文数量两项成果指标对“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的科研产出和影响力做了粗线条的比较研究,若要做更全面细致的研究,还必须引入学术队伍、图书馆科技投入、资料设备、科研成果、科研管理等多项指标进行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Hirsch J E.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5,102(46):16569-16572.

[2] 黄娟,赵星,彭晓东.高校图书馆科研能力的h指数测度.图书馆杂志,2009(12):46-49.

[3] 刘颖.利用h指数及衍生h指数评价省级公共图书馆学术影响力.图书馆建设,2009(11):77-81.

[4] Miller C W. Superiority of the h-index over the impact factor for physics. [2010-09-20].省略/abs/physics/0608183.

[作者简介]张毓晗,女,1974年生,馆员,9篇。

上一篇:跋涉 第11期 下一篇:周诚望与辽宁省图书馆等作品署名权纠纷一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