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京辉 先锋大旗――我必须扛下去

时间:2022-01-30 07:02:49

在当代中国戏剧史上,孟京辉这个名字一定是无法忽略掉的一个。这个在上世纪90年代出场且活跃至今的导演,凭借自己对戏剧的独特把握,为低迷的戏剧赢得了稳定的观众群。而他本人也成了京城戏剧的一张“名片”,很多人正是冲着他的名字走进了剧场,他的戏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票房纪录。

已年近五十的孟京辉一头卷发,总是湿漉漉的,牛仔裤和帽衫是他最常见的着装。有些人认为他待人接物礼貌、客气,甚至是温和。但他频繁出现在媒体中的面孔却是一张愤怒的脸。实际上,孟京辉的戏剧一直坚持在创作上必须艺术化,但为了让更多的人看见,操作上要商业化。专业化的操作实际上就是商业化的操作,怎么推广,怎么卖票。但他不会为了让更多的人走进剧场,而改变戏剧的品质,这是孟京辉一直坚持的原则。

《恋爱的犀牛》十年来,没有看到商业对它的侵蚀,看到的就是一群年轻人对自己理想的向往,“观众的培养是要往前走的,不能永远观众喜欢什么,你就做什么。如果让所有的人喜欢,我就是娼妓。我孟京辉对那些不进步的观众,不负责任!”

穿透卑微生活的戏剧童话

那些跟孟京辉一起从戏剧学院出来的同学如今往回看,都对孟京辉很敬佩,他对戏剧有着非同寻常的坚持与执着。

当年的孟京辉出身挺苦,每天骑着辆破自行车东奔西跑,这边磨烂嘴皮子地教学生戏剧讨生活,那边筹备自己的戏剧。最初做《恋爱中的犀牛》时,没什么人愿意投资,孟京辉硬是把房子抵押了,借到20万坚持做了下来。朋友们都说孟京辉身上具备一种能和世间事物抗衡的力量和狠劲,而当年的廖一梅也是看中了孟京辉的这股意志而爱上了他。孟京辉认为戏剧对自己或对人本身有着不同寻常的影响:“戏剧会让你有勇敢献身的精神,就像平时你碰不到小孩掉冰窟窿,也碰不到车翻沟里了要去救人,但在戏剧里你却可以奋不顾身面对这事。”

“戏剧让你穿透自己日常卑微的生活,让你感觉到活着是有意义的,无论你演国王还是流氓甚至是一个普通人,你都会用你自己的精神状态经历另一个人的感受。通过戏剧,你会发现你变了别人,从你自己的个体脱离出去,然后你进入别人的想象。当代戏剧里有勇敢、有爱情、有憧憬,这是正常人应该经历的异样美感。”

把孟京辉捧上当代戏剧导演神台位置的《恋爱的犀牛》已上演十余年,孟京辉导演的戏剧像爱情一样绽放,“爱是自己的东西,没有什么人真正值得倾其所有去爱。但有了爱,可以帮助你战胜生命中的种种虚妄,以最长的触角伸向世界,伸向你自己不曾发现的内部。”一段孟京辉执导、廖一梅笔下的特立独行的爱情,让无数青年人热情激荡地走入了小剧场。

既先锋又卖座的商业神话

孟京辉在票房上的尝试,起初有点瞎胡闹的性质。《思凡》上演时,票价定位5元到10元之间,演出场场爆满,在业内出足了风头。看到观众很多,他把紧接着排演的《阳台》,定价为30元。“当时就是故意的。”他说,“搞什么商业化”,但事实上根本没什么人买票入场。1998年,孟京辉从日本观摩一年回国,日本给了他一种震撼。“我感觉需要和更多人交流,这样我就不能再任性、任意。”孟京辉说,“我必须和所有人接触,现在我的先锋是走向人民。”而走向人民,至少从字面上来看,意味着需要有更多的人走进剧场。

回国后排演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是孟京辉第二个具有“创艺”性质的代表作。“和《思凡》不一样,《思凡》还小情小调,而《无政府》已有点大抒情大写意的东西,里面有大力量,在当时中国也是没有的。”孟京辉说,这部戏以80元的票价创下中国剧场新高。但一切似乎还没发生任何改变:空前的上座率,票房却不高。

孟京辉觉得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但直到今天他也说不出具体的原因。他说那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去卖票。在此之前,他所有的戏基本都由国家投资,从某种角度看,所有人都还没有面临真正的票房压力,而他只是有这个欲望,但从未努力去实现。直到1999年,《恋爱的犀牛》上演,孟京辉决定自己来运作这部戏,轮到真正意义上的生死存亡时,票房一下就活了。“真是奇怪,突然间就开始买票了!”孟京辉说,“那真是排队买票,我们还有照片呢,从电影院门口一直排了一百多米的队。”

这可能是中国话剧史上第一次没有任何征兆的票房奇迹。在随后的十年中,孟京辉工作室曾经遇到过许多挫折:他拍的电影票房惨败、非典等等。“没钱了,我们就演它”,只要再次祭起《恋爱的犀牛》,他们就又活了过来。从此,孟京辉完成了自己的转型,从一个体制的叛逆者,转而成了最流行、最畅销的戏剧导演。这个转变让很多人觉得妙不可言。更奇妙的是,孟京辉用先锋戏剧把观众领进了戏院,“但也正是因为打着一个先锋的招牌,先引起了注意,越先锋,越多人看,所以这面先锋的大旗我必须得扛下去。”

坚守戏剧艺术品质

在北京小剧场话剧的舞台上,各种剧目花样百出、此起彼伏,但实际演出境况、收益和影响力却是乏善可陈,可似乎孟京辉的话剧总能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获得双丰收,从《琥珀》到《艳遇》,有人说这样靠明星效益拉拢观众的戏,是孟京辉戏剧对市场的妥协和媚俗,而《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这样的小剧场演出,才是他在实验戏剧上的探索和“孟式戏剧”真正的魅力所在。对此,孟京辉感到有些无可奈何,“有时候特逗,有了商业,引起了关注,观众却反而不去注意实验的东西了,由于是大剧场,有了明星的加入,反而我探索的另一面,被观众和评论忽视了。”

针对近年来,很多打着“先锋”旗号、在舞台上充当着某种噱头的一些话剧,孟京辉说:“有些人还向戏逍堂致敬,说什么他们在为戏剧争取观众。我想问一句,争取那些观众有意义吗?去看那些恶俗戏剧的观众压根就不属于我们戏剧群体。因为严格地说,他们现在看的那些恶俗戏剧根本算不上戏剧,他们根本不会成为潜在的戏剧观众。我们根本不需要这样的观众群体。”

上一篇:《美女如云》8月开播 田亮华丽变身“富二代”... 下一篇:曹禺百年:北京,有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