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2-01-30 06:50:39

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路径研究

摘 要:人才培养是农科类专业发展的关键,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有着必要性。个体价值观是影响个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以个体价值观相关理论为指导,通过发挥个体价值观的选择功能、定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可以提高农科类大学生对本专业的认同度与认知度,提升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激发大学生投身涉农职业的意愿。

关键词:专业思想教育;农科类大学生;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81-02

专业思想指的是人们在面对专业学习和面临专业工作的特定环境条件下所特有的一种认识、观念、态度和思想,也称专业观[1]。合理的专业思想有利于大学生致力于某一专业的学习,成为学术有专攻的人才;如果没有坚定的专业思想,那么大学生很容易迷失学习的方向与目标,使有限的学习精力趋于分散,从而导致大学生无法专心于自己的专业学习而荒废学业。农科类专业思想教育是指通过一定教育途径来深化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认知度,提高对农科专业的认同度,培养学生的专业学习积极性以及强化学生将来从事农科类职业的倾向等。

一、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必要性

农科类专业常被归类于冷门专业,但农业在国民经济结构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业的发展需要依靠农科类专业的人才进行科研和生产实践。部分农科类大学生,由于专业思想不牢固而呈现出缺乏学习兴趣;有的怠惰专业学习的同时也不愿从事涉农行业,对自己的人生发展缺乏合理规划;甚至有的学生申请转专业,放弃农科类专业的学习。从学生个人角度看,这不利于农科类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农科类人才供给不足将会影响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甚至会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和谐。

为推动农科类人才的培养,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农科类大学生的个体价值观是影响这一教育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从个体价值观视角探寻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路径,对培育大学生稳定的专业思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专业思想教育的个体价值观基础

专业思想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其指导思想的制约,而合理的指导思想能够促进专业思想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价值观是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主导因素,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根本价值意识,形成于社会实践又用于指导社会实践。

(一)个体价值观的含义

个体价值观是居于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个体基于生存、享受和发展的需要而对某类事物是否具有价值以及具有何种价值的规范性见解,是主体加之于客体的一种态度[2]。因此,个体价值观的内涵包括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体现为客观事物的属性对于主体是否有用或者有无意义。

(二)个体价值观的功能

从微观功能上看,个体价值观渗透于个人的自我意识之中,并且不断审查过滤自己的需要,从而形成个人为人处世的价值标准和价值目标,并使之符合社会的价值要求和指向社会的价值目标,是左右个人行为的主导因素,个体价值观主要有选择功能、定向功能和激励功能[3]。

1.选择功能。当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属性相互契合时,即客体属性符合主体的需要,那客体对主体才具有价值,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契合度越高,价值则越大。因此,主体需要明确自己的需求,深入了解客体的属性,从而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并且基于这一价值判断来进行选择。

2.定向功能。选择本身就意味着要定向,否则选择就没有结果。个体价值观的定向功能是个体在判断和选择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时所显示的功能[4]。当个体的某一价值观形成,由于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性与绝对倾向性,将会使个体的实践比较坚定地指向既定的价值目标。

3.激励功能。个体明确了自己的实践目标,认识到其实现的可能性及价值,这必然会激发人们为实现该目标所需要的兴趣、欲望、情感、意志、信念等非理性因素,这些非理性因素最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实践目标的实现。

三、农科类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的路径

(一)发挥个体价值观的选择功能,提高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认同度

1.从个体自身需求出发,激发农科类大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内在动力。对农科类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可以通过开拓学生的视野与眼光,使学生将个人发展联系到社会发展的高度来衡量自身实践的重要性,明白农科类专业的重要性,从而在内心认同学习该专业具有重大价值。其次,坚定农科类学生从事本专业学习和工作的信念。人们坚定理想的信念一方面来源于理想本身的正确性,另一方面是理想实现的可预见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剖析,使其对自身条件和自身发展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农科类大学生进行本专业学习在学习资源和学习条件方面相比于自己学习其他专业,显然有更多便利的条件,既然已经成为农科类专业的学生就应该利用已有的条件,认真学习本专业知识,这相比于在其他领域的苦苦求索,更有可能在较短时间里学有所成。学生要意识到自己每完成一个课程的学习就是在这一领域往前走了一步,离成才又近了一点。再次,要培养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强调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是要抹杀学生对其他专业领域的学习兴趣。虽然现在学校实行素质教育,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学生需要懂得分清主次,专业学习与兴趣发展要协调进行。对农科类专业缺乏兴趣不是荒废专业学习的理由,个人的兴趣爱好是可以培养的。年轻的大学生有较强的可塑性,完全可以通过自身努力,由不爱好某一专业变为爱好某一专业。

2.从农科类专业建设与发展出发,提高其与大学生需求的契合度。个体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所以,除了从主体的内在需求出发,还可以从社会外在环境出发,使客体属性更符合主体需求,从而来影响价值选择。

首先,加强专业教学与科研,促进专业发展。专业教学与科研能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的认同。良好的专业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所以农科类专业的教师应该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将课堂理论教育与学生的亲身实践互动接榫,加强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衍生认同感。其次,深化专业知识转化,促进社会专业实践。社会价值标准是个体价值判断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如果农科类专业科学知识在社会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并且得到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那么必将受到良好的社会评价,这将影响个体对农科类专业的认同,因而要促进农业科技向产业生产转化。再次,加大专业宣传,提升专业形象。由于社会历史偏见,对于农科类的专业还存在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对此,学校和社会媒体要承担起农科类专业的宣传责任。学校主要是针对学生和学生家长进行专业情况和发展前途的介绍,改变他们的狭隘认识,增强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好感,赢得家长对自己孩子学习农科专业与将来从事农科工作等方面的支持。社会大众传媒在新闻和影视作品中要为农业生产树立良好的形象,特别是在涉及农村题材时要注意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就,宣传一些发展良好的农业企业的科技应用与经营以及农业生产致富的经验等。

(二)发挥个体价值观的定向功能,提高学生对农科类专业的认知度

价值观对人的实践有指导作用,当学生对农科类专业有了正确的认知和很强的认同感后,就会认识到农科类专业学习的重要意义。当个体作出价值选择,确定价值目标以后,为了发挥个体价值观的定向功能,个体需要明确具体的实践目标,制定实践步骤,实施实践行为。

农科类专业的学生要进行学业生涯规划,首先要对本专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这样制订学习生涯规划的过程也是对专业加深认知的一个过程。同样,职业生涯规划也要求大学生对本专业将来要涉及的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只有对某一事物有正确的认知,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基于这一正确判断而形成坚定的信念。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这两种规划,比如进行规划方法辅导、规划作品评比与展示,规划有效性科研等。

(三)发挥个体价值观的激励功能,提高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

个体价值观的激励功能往往是在个体倾力于价值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为了实现梦寐以求的价值目标,个体必然会产生与实现这一目标相关的一些非理性因素。从人性论层次上说,非理性是指那些以表现和实现主体的内部欲求等为主要功能,直接参与人的意识活动的一种心理形式,如意志、情感、习惯、本能等。这一类型主要不是认识能力,它们仅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影响着主体的认识和实践活动[5]。非理性因素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我们需要利用非理性因素中积极的一面,促进个体实践的进行和价值目标的实现。一般来说,合理的个体价值观能够激发非理性因素发挥积极作用。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当个体遇到困难时,这些困难将会消解主体的实践积极性,破坏心理状态,而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与这些困难引起的消极力量对抗。所以,为了提高和维护农科类大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思想教育工作者要培养学生艰苦自强、锲而不舍的精神和自信顽强的个性,鼓励学生勤于专业学习,勇于生产实践,不断砥砺个人品性。

参考文献:

[1]简福爱.稳定中医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的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4.

[2]孙丽婷.大学生个体价值观教育的心理学思考[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3][4]陈章龙,周莉.价值观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

[5]康晨霖.论个体价值观形成中的非理性因素[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上一篇:高等中医药院校“无机化学”立体化教材体系建... 下一篇:以科研促教学:提高冲压工艺课程教学质量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