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了,逛菜园,吃倭瓜

时间:2022-01-30 06:07:07

秋末了,逛菜园,吃倭瓜

老北京的菜园子

旧时的北京,人们吃的蔬菜多是产自近郊农村。可是您大概想不到,不出北京城也能见到菜园子。西城的西直门里王家菜园子,南城的东四块玉、白纸坊、陶然亭、天坛的坛根儿以及先农坛等地都有菜园。除此以外,在恭王府的后花园里还有一个菜园,这还是老恭忠亲王亲自耕种的菜园。如果您现在到恭王府的后花园还能见到那个菜园,恐怕这是北京内城最独特的菜园子啦。也就是这样才有人杜撰出这座花园与《红楼梦》中大观园有瓜葛。不过大观园里确实有一个稻香村,不但种蔬菜而且还种稻谷。

旧时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所以说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贵族阶级,俗话说,皇上还有三家穷亲戚呢,所以在城里种菜的故事也就不足为奇啦!据已故京剧金派花脸名票王少峰先生回忆,他祖上是把西直门里的王家菜园子当作种花草对待,并没有专门以此赚钱经营,而是将新鲜的时令蔬菜当作水果青供来送给亲戚朋友。庆王府、礼王府以及其他几座贝勒府多用王家菜园子的青菜尝鲜儿。南城的菜园子在明代还有专门为内廷经营的菜园,现在还有这方面的遗迹。当时的菜园叫“官菜园”,现在的菜市口南曾有一条胡同叫“官菜园上街”,这就是当时菜园的地名遗迹。

明清以来,北京的城市人口趋于稳定。解放后,因为城里人口不断增长,京郊种植蔬菜也不断地向远郊区县发展,细菜多来自海淀、丰台、朝阳等三个区,以四季青、东升、南苑、卢沟桥、黄土岗(今称花乡)、十八里店、太阳宫等地最为驰名。而冬贮的大白菜、土豆、萝卜等大量粗项菜蔬还要由远郊区县供应上市,当时北京除了山区的门头沟、房山以及延庆、密云、怀柔等偏远区县,由于环境因素不能大量种植蔬菜,其他区县都要大量种植此类冬贮菜,用来保证城市居民需求。这种依靠京郊种植的蔬菜供应一直保持到1982年前后,这也是因为北京的城市面积不断口大,外来人口暴涨以及市民们的物质生活发生了亘古未有的巨变,所以京郊种植的蔬菜不得不退出北京的历史舞台。

如今,在北京您可以吃到全国各地的蔬菜,甚至在超市里还可以买到外国进口的洋蔬菜。可是要吃到咱京郊的自产菜就越来越困难啦!旧时的北京人讲究什么季节吃什么菜,这叫:“按节吃饭,有劲儿能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现在的北京人都很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只要是没吃过的好菜,一准儿要尝尝鲜儿,大多不会按照千百年来的饮食习惯生活,更何况您也没地方去淘换京郊种植的新鲜蔬菜啦!

旧时的北京人在秋末冬初季节会常吃老倭瓜,这可是咱们北京秋冬蔬菜中的一宝。下面就介绍几种烹煮老倭瓜的家常菜,如果您有时间,可以放在厨房自己试做一下,只有自己烹煮的菜肴才是最好吃的。

倭瓜的京派做法儿

蒸倭瓜

“蒸倭瓜”是北京深秋以后最常见的家常菜之一,说它是“菜”可又能有代替主食的资格。这是最容易制作的菜肴,无论贫富皆是一样的吃法。

将刚刚摘下的老倭瓜放置十来天,待水分减少后食用最佳,如果买来即食则不够甜。

把老倭瓜洗净开膛去子,然后用刀切成橘子瓣状。

坐大蒸锅加水后点中武火,待开锅后将切好洗净的老倭瓜码在粗瓷盘里,扣上盖蒸约半小时即可关火起锅。

将蒸熟的老倭瓜块儿放到青瓷或白瓷的大海盘里上桌,这道蒸老倭瓜可热食亦可冷食。一般的北京人不习惯蘸白糖食用,而南方外省人却喜欢蘸糖吃。

旧时,京郊人家在入冬以后只是每日两餐。因为此时农田里没有什么活计,天短夜长,在上午十点左右吃早饭,下午四五点钟吃晚饭。一般都是两顿粥,平时是没有什么主食的,只有遇到年节才有些改变。这时可以补充主食的除了蒸白薯、土豆以外还有蒸胡萝卜,当然最好吃的莫过是这道“蒸老倭瓜”啦!老倭瓜的营养比其他食物只高不低,再者既是菜又是饭。热食解饱暖胃,冷食甘甜可口。吃蒸老倭瓜正如菜市上吆喝的那样:“栗子味儿的――面老倭瓜!”

旧日,老人们骂不爱吃蒸老倭瓜的孩子们:“有老倭瓜喝粥还不算正经饭,成天价不干活儿,还想吃干的!”

倭瓜酱

这道倭瓜菜在如今的饭馆里也有出售,不过菜名叫“酱倭瓜”。倭瓜酱可荤可素,还可荤菜素吃。

先把一斤左右的老倭瓜削皮,洗净后开膛去子切丁儿。旧时贫寒人家从来不把皮削掉,这也是为了节省而已。

把两头大蒜剥皮洗净,用刀切成蒜米。所谓“蒜米”,就是把大蒜切成如米粒大小的碎末儿。

取干香菇四五枚用冷水洗净后再加开水泡透,攥干香菇中的水分后用刀切成小丁儿备用。

用泡香菇的水把二两干黄酱开,切忌不要将碗底的水倒入,否则会有泥沙,吃的时候会牙碜。

取三两带皮五花猪肉洗净,用刀切成小丁儿。要肥瘦相间,不必去皮分切。

用中武火坐铁炒锅,加入花生油一两,待油热后放大料(八角)一枚炸出香味儿捞出。再加入猪肉丁儿煸炒,只要肉丁儿变色就加入老倭瓜丁儿。

将倭瓜丁儿翻炒后改中文火,扣上锅盖儿焖烧。待倭瓜丁儿烂软后加入好的干黄酱,煸炒几番后再加入蒜米。

改中武火不断翻炒,待蒜香扑鼻时即刻关火起锅。

放置白瓷深盘或扁平汤碗里上桌,这道菜不能用筷子夹着吃,必须用银制小汤匙盛到碗里食用,用瓷勺子容易粘连挂浆。

素烧倭瓜酱的做法与荤烧大同小异,只是不放肉丁儿和蒜米。但香菇可以多放一些,出锅上桌时点上香油。

所谓荤菜素吃就是不放猪肉丁儿,把花生油改用猪油炒制,其他作料依然加入。

旧时北京人多食猪油,一般到猪肉杠都能买到各种猪油。炒制倭瓜酱最好是网子油,这种油的味道比板油重,这样做的倭瓜酱见不到猪肉又有很香的猪肉味儿。

老北京人习惯把“猪油”称为“大油”,把“猪肉”称为“大肉”。这与陕西省西安市的口语习惯相同,是大都市民众们为了尊重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民而沿用。

这道菜最好是趁热食用,如果用倭瓜酱拌饭或与馒头、花卷等主食搭配,味道最美。

在深秋季节食用老倭瓜是老北京人的习惯,这不仅是因为价钱便宜,也是因为气候渐冷,此时多食老倭瓜能起到补中益气的功效。我父亲张振启先生是卢沟桥国医院的老中医,他亦对老倭瓜情有独钟。还时常在吃倭瓜酱时对我说:“吃老倭瓜能解毒杀虫,对久病气虚以及脾胃不和等症状有好处。”或许这就是老北京人在深秋季节多吃老倭瓜的原因了。

解放以来,北京蔬菜都由国营菜站统购统销,而近几十年又是由山东以及外省输送进京,深秋上市的老倭瓜则不是大路菜,所以北京人食用老倭瓜的习惯也就渐渐消失啦。

上一篇:中国杂技的翅膀(十二) 下一篇:一张明星照引发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