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词仿写教学

时间:2022-01-29 06:10:26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古诗词仿写教学

【摘 要】在国家大力提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背景下,如何把信息技术自然地、恰如其分地融合到中职语文课堂之中,对中职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教学实践案例的角度,探究信息技术与古诗词仿写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和优势。

【关键词】信息化;古诗词仿写;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5)12-0073-03

联合国将新世纪的文盲标准分为三类:第一类,不能读书识字的人,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盲;第二类,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即地图、曲线图等常用图表)的人;第三类,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在教育教学领域,信息技术的介入,颠覆了传统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拓展了资源应用的空间,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甚至还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思想观念和组织形式。目前,中职语文在信息化教学的探索中可谓收获了累累硕果,但在古诗词仿写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教学领域中却鲜有人涉足。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上册第五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主题为古诗词仿写)中进行了尝试,摸索出整合的有效途径。实践证明,借助数字资源和媒体技术优势,可以拓展学习路径,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建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

创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针对教学内容与学情,使用现代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优势之一。就本课内容来说,学生喜欢周杰伦的中国风歌词,同时对仿写古诗词又有畏难、抗拒等情绪。如何利用学生这种矛盾心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热情,消除其畏难、抗拒情绪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学生喜欢的“穿越”为话题,采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了贴近生活、鲜活的情境,引导学生走近课程内容。

具体来说,教学情境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课前用多媒体投影播放外国人创作并演唱的中国风歌曲《寻寻觅觅》。让学生在陶醉中得到一种积极暗示:一个金发碧眼的没有中文基础的外国人通过努力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具有五千年文化积淀的当代少年,更有自身优势。新鲜的视听体验,打破了以往学习古诗词配古乐的沉闷,引起学生关注。第二层,上课之初,播放电视剧《宫》女主角穿越片段。引发问题:穿越是需要条件的,我们的诗词穿越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选择学生喜欢的电视剧片段,贴近学生生活,巧妙引入本课话题。第三层,利用多媒体播放学填宋词需要的五个条件:需要学过拼音、会背一点唐诗宋词、学过一点文言文、有一点想象力、智商70以上(正常人90以上)。这五个条件人人皆可达到,且有幽默感,能创设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三个情境层层深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媒体条件下的学习环境创设体现了对学习者中心地位的尊重。

建立学习资源库,支持自主探究学习

信息化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从接受式学习走向建构性学习,从维持性学习走向创新性学习,从班级集体学习走向协作、充满个性色彩的个性化学习。在信息化背景下,课程资源呈现多样化:信息技术将学生的知识学习、经验建构和社会体验联为一体,让自然资源、社会资源与网络资源相互融合。课程资源的媒体构成也在发生变化,包括视觉媒体、听觉媒体,特别是交互媒体、多媒体系统(多媒体学习包、计算机多媒体、超文本和超媒体技术等)。本课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四个模块的学习资源。

1. 学习指导:填词秘籍

教师精选填词技巧,化繁为简,把复杂的填词技巧归结为“平仄、押韵和词谱格式”三步,用iebook软件把填词技巧制作成填词秘籍电子书作为上课课件(如图1),再利用电子教室的硬件映射功能,把填词秘籍输送到学生电脑上,学生可以在创作时随时翻阅。

图1 填词秘籍

2. 复习巩固:电脑通关游戏

教师制作针对本课内容的电脑通关游戏(如图2),代替传统的复习形式。该游戏一共有八关,题目围绕填词需要的三个技巧而出,学生必须每一关都回答正确才能通关。在语文课上玩电脑游戏,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利用电脑游戏的形式学习,寓教于乐,是学生非常乐于接受的。

图2 电脑通关游戏《为赋新词学平仄》

3. 填词工具:诗词快车

学生使用网络上的“诗词快车”软件进行填词创作(如图3)。该软件整合了填词需要的知识,便于创作。创作界面中,左边是词牌库,任意选择词牌名即可选取词的平仄格式;中间为创作区;右边是韵脚库,任意选择韵脚,即可得到同韵脚的字库。有了该资源库的辅助,省去了大量翻印资料的程序,操作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接受。

图3 诗词快车软件界面

4. 创作辅助:电子学习辅助包

针对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教师制作了电子学习辅助包(如图4)。该辅助包包含三个创作锦囊,供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感觉无从下笔的学生,可以打开第一个锦囊,先从填字开始;词不达意的学生,可以调用“锦囊2”,进行选词或替换;创作没有韵味的学生,可以运用“锦囊3”进行调整。在这里,技术手段成了多样化学习的工具,实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学习。

图4 电子学习辅助包内容

创新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本课的学习反馈采用PPT形式,学生把自己创作的词作进行编排,配图、配乐,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词作意境的鉴赏,同时利用图、音、文立体呈现的方式增进学生的成就感。学生作品如图5所示。

图5 学生作品

在单个的作品完成后,我们可以把学生作品汇集成电子书,进行学习网站成果展,便于学生在手机或电脑上查看。

传统教学评价主要由教师主导,侧重面向学习者的学习结果,采取的方式多是考试、测验、观察等。与传统方式不同,这种新型的学习反馈形式,体现了网络评价特征,它对学习者的学习评价包括学习交互评价、资源利用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等,突破了传统纸质作业的形式,并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

本课体现了三个教学重点:强调设计环境的改变,凸显教学设计时代变迁的显性特征;强调自主建构的学习理念,突出了设计理论基础的不同;强调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采用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技术资源支持、合作解决为基本策略的教学设计路径。

从教学的模式来看,本节课有了如下改变。

(1)教学目标:学习不仅是掌握课文知识,也突出了网络时代的学习能力培养,包括从各种文本中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准确评价信息的能力、有效整合信息的能力、创造性使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素养。

(2)教学内容:更加重视学习内容的综合化和情境化,通过学习资源库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寻找学习支撑。

(3)教学方式:重视数字化环境下交流、沟通、协作活动的能力,学习方式更强调主动、探究与协作。

(4)教学评价:学习评价从“甄别”走向“发展”,重视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人人皆有兴趣点、发展点。

本课的设计,突破了叶澜教授曾说的“上课成了完成教案的过程,课堂成了教案剧,教师是主角,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群众演员和观众”的传统模式,真正指向信息化教学的“终端”――学生自主建构式学习。

总体来说,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我们可以实现教学时空虚拟化、资源形态电子化以及知识呈现多样化,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与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商贸职业高级中学)

上一篇:为学生一生的发展而奠基 下一篇:论汉语语言在儿童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