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趣味教学法探讨

时间:2022-01-29 01:22:14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趣味教学法探讨

作者简介:石巍(1971年2月3日)、女、汉族,吉林省吉林市人、吉林省吉林市昌邑区逸文实验小学校,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教学方面,,单位邮编:132002

摘要: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品德与社会是重要的课程之一,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国传统的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不仅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课堂效率也得不到提高。随着我国对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也要求教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本文从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的现状入手,分析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不足,进而提出有利于提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堂趣味教学的方法,以期促进我国小学教育的又好又快发展。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趣味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23.15

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在整个小学阶段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对小学生实施品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对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及习惯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我国当今的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容乐观的现状。我们只有找出问题的所在,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来提升教学的质量以及效率。

一、我国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教育小学生学习相关的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常识,使得小学生懂得社会生活中的相关规范,进而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最终形成最基本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等。但是,现今我国小学的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德育的真正功能并不能得到有效地l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取单向的灌输为主,教师就是课堂的主宰者,往往忽视小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这种做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个性形成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使得课堂教学枯燥乏味,部分教师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生活型以及综合性理解不足,对知识的拓展不到位,课本上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相脱节,使得理论与实践严重脱离,学生不能把在课本中学到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相结合,就造成了课本中所蕴含的那些优秀的道德品质不能内化成为学生自身的思想品质。部分品德教师只注重传授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忽视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阻碍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观念。并且在课堂上师生缺乏交流,教师以获取高分为目的,单纯的让学生勾画和背诵考试的知识点,学生缺少自主探究,以致于使得学生在道德反省和道德认知上得不到提升。

二、提高课堂趣味教学的策略

(一)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

爱学、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小学生正处于贪玩、好动的年龄阶段,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加入游戏、竞赛等情境,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欢乐的课堂氛围,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活动,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使得学生在轻松欢快的氛围中学习和成长。因此,在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利用身边的有利设施参与进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在学习《我的家》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定一定的表演情境,采用角色表演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积极地通过表演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教师让学生搜集一些自己的家庭情境,并让学生对自己的家庭进行角色的扮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创设出和谐而又温馨的家庭情境,并作出一定的引导,让学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家的温暖。在真实的家庭体验中获取自己的感悟,提升也使得学生在课本中学习的知识在现实的表演情境当中进行升华,从而引发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再如,学习《伸出爱的手》这一课时,教师可以采取插入一些音乐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在这节课中播放歌曲“感恩的心”,让学生感受到残疾人生活的不容易,激发学生对残疾人的尊重与同情,帮助小学生培养尊重、同情心和博爱等优良的品质,取得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无可比拟的效果。

(二)在教学中采取数字故事的方法

听故事,对于小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事情,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就是“小故事大道理”。数字故事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法,它集文字、视频、图片、动画、音乐等元素于一身,能够使得小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感受到课程的意义。数字故事把这些元素结合在一起,突破了传统的口头讲故事的方法,把数字故事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融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学习《阿姨叔叔辛苦了》这一课时,主要是培养小学生热爱劳动以及尊重劳动者,爱护劳动成果等一系列的优良品质。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图片和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着重突出时间,例如:天刚蒙蒙亮、中午时分、两天、三天…每天都在忙碌等词语,最后再突出表达:叔叔阿姨,你们辛苦了!让学生真正的明白从事各行各业的叔叔阿姨们的辛苦,了解到他们为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之间在生活中是相互依赖的关系,让学生真正明白我们生活中缺少哪一个行业都是不行的,最后引导学生尊重并且感谢这些来自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并且培养学生尊重劳动者的工作和劳动成果的正确态度。

结束语: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不仅仅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也是促进小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去感悟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有助于小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品质。在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依据学科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的实际内容,巧妙的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谢雷.论情景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中的合理应用,学周刊,2013.

[2]马福军.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中情景教学法的运用,知识鉴赏,2013.

[3]周洁.数字故事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以六一小学儿童哲学小本课程为例,上海师范大学,2012.

上一篇:浅谈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一篇:蒙古族小学汉语文教学新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