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时间:2022-01-26 01:50:03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摘 要: 课堂提问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综合性教学艺术,是主导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常用手段,是实现师生互动、双向交流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对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现状进行分析,尝试从注重提问的针对性、趣味性、层次性、启发性和及时性等方面进行探索,改进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策略,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性。

关键词: 小学美术 课堂提问 有效性

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巧妙提问能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信息,发现学生学习中碰到的困难和不足,便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提问不当,则会使学生情绪受抑,思维受阻,造成课堂“冷场”。因此,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在课堂中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提问呢?下面我结合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小学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种师生双向活动最常用最重要的方法――课堂提问重视不够、研究不深。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盲目提问,无侧重点。教师往往随意提问,甚至流水式提问而导致“满堂问”,且所提的大多是低思维度的问题,学生常可用“是”、“对”或“不是”、“不对”回答,这种看似活跃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在为教师讲课或板书“填补空档”服务,教学实效不高。

2.频繁提问,缺乏吸引性。某些美术老师习惯自己提出问题,学生解答或老师代学生解答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样,老师不了解学生有哪些疑问而提问,导致教师问的学生无疑问,表面上学生在思考问题,实际上被“教师牵着鼻子走”。长此以往,导致学生依赖教师提问展开学习,扑灭学生的思维火花,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

3.范围有限,缺乏层次性。教师提问那些回答问题完整的优等生,避开后进生。这就使后进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参与,而是消极等待。

4.问题缺乏挑战性。低估学生的能力,铺垫过多,只扶不放,给学生参与的思维空间不够。

5.急于求成,缺乏思考时间。教师提问的问题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提问时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有些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有些教师发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读书思考时间就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从上面这些问题中,我们不难发现低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浪费教师有限的教学实间,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学生求知欲降低,渐渐失去对美术课的兴趣。

二、改进低年级美术课堂提问的策略

1.针对性―找准切入点,探究问题。传统的问题设计往往只能将教材问题化,即设计一连串的问题,一问一答,在形式上很热闹,实际上却不能触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因此,教师在问题设计上必须有针对性。所提问题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只有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联系热点地提问,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素养。以《参观和旅行》一课为例,我先请学生回忆曾参观和旅行途中有趣的事情,并且详细描述最印象深刻的事情。在构图方面我以“游乐场”为主题,同时出示两幅画:一幅是全景式的构图,画面上景物多但层次分明;另一幅是突出一个海盗船的游乐项目,画面夸张地表现了主人公在游玩中紧张的表情。问:1.两幅画分别是怎样表现的?构图上有什么区别?2.怎样描绘复杂的场景?怎样具体画出你所要突出的事物?学生在对两幅画进行分析后得到各自想要的构图方法。即场景大的要注意层次,如果要突出某个事物就一定要画得突出,并且要尝试从不同的视角画。在色彩上我强调“近大远小”对颜色的影响,使得学生知道颜色对丰富层次的帮助,而且我亲自演示如何将颜色涂平、涂匀。

这节课的作业还是相当精彩的。学生没有因为老师的范画而束缚思维,相反更对自己所要画的内容在纸上的呈现方式了然于胸。而对学生强调涂颜色时的均匀平整让他们对美术课的态度端正很多。

2.趣味性―激发兴趣,快乐学习。兴趣是学好每个问题的触发点,小学生活泼聪颖,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特别敏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究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在学生解答完自己提出的问题后,教师还应留下具有生活化又赋有探究性的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一步探究,实现“学习动机―积极性高―学习效果好”的良性循环。例如《海底世界》的教学片段:“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不想听?生:想。师:在大海深处住着鱼爸爸(边说边手上套鱼的范画)和它的儿子。鱼爸爸胆小,怕儿子出事,不想让它上学,儿子虽然很顽皮但很想上学。有一天,请看:(播放卡通故事,儿子走失的这一段)师:鱼爸爸失去儿子该怎么办?生:打电话报警、急着去找、鱼爸爸会伤心、难过……师:如果鱼爸爸一个人找不到会怎么做呢?生:找家人、邻居、警察、朋友、亲戚帮忙……师:那如何在你的绘画中表现出来呢?”通过这样的巧妙而有趣味性的问题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丰富的情感,使学生学会了举一反三的图像联想,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安全的理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层次性―分步设问,循序渐进。所提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不能超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思维,更要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跳一跳摘桃子”。难易适度的问题,就能展开学生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沿着符合逻辑的思路分析和研究。例如:四年级《彩墨游戏(二)》一课,我设计了以下问题:师:老师拿的工具是画什么画用的?(第5册《彩墨游戏(一)》中已学,利用旧知引出,降低难度。)生:画国画。师:我可以用它们做游戏,你们可以吗?(学生先听老师说,和所学知识联系,并进行创新联想)生:能/不能。师:老师用它能画出线和点。(教师示范,学生实践。)师由一而二、由二而三,开始通过游戏的方式教授新的笔墨方法。学生通过实践,不断接受新知识,并且进行消化和创新。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不仅能在不断的思考中掌握知识,而且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失去兴趣。

4.启发性―逐层推进,有条不紊。学生的智力、知识水平有差异,接受能力、反应速度也有快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具有启发性和知识的引导性。教师通过问题引导,构成前后连贯、层层深入、引向结论的问题系列。这样才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更有利于低年级美术课堂教学的展开。例如教师出示图片《苹果之泪》提问一: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提问二:给这个雕塑作品取个名字?之后的名家雕塑欣赏中不断被强化。提问三:《苹果之泪》你看见泪了吗?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它的泪。提问四:作品想告诉我们什么?当听学生评述雕塑《苹果之泪》时说:作品想告诉我们,地球像一个苹果,正被人类蚕食,请爱护地球。于是,听课现场掌声响起。那是一件苹果腐蚀的内核的肌理效果,与残存的光滑的表皮的肌理的对比,通过对比并不直接而是婉约地表达这样一种忧思。由于老师设计提问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在交流中把美术的人文性、思想性、开放性自然而融入与课堂,因此智慧在交流中增强,情感在交流中融合,这样的教学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生命的课堂。

启发性提问容易激发学生思维延伸思考,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学生经过思考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区域,非伸手可及,但是跳一跳又能够得着。结合这一区域提问,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就都得到发展。

5.及时性―纠正错误,科学评价。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及时反馈信息。学生对问题做出错误的回答时,教师应立即纠正。学生对问题做出不完善的回答时,教师可用鼓励性方式启发学生答题,也可以请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评价方式应考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习惯、学习方式等差异性呈现出多元评价标准。同一层次的作业,美术水平落后的学生得分可超过美术水平较一般的普通生;相对一般的普通生的分值可超过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样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评价有所区别。对于美术后进生的点滴进步都应加以表扬,鼓励他们努力向更高一层次发展。对于一般的学生及美术水平较高的学生取得的进步,应采取竞争评价、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努力奋进。

因此,在美术课堂上教师运用新颖、多变的有效提问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索的欲望,促使他们千方百计地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这样既可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使美术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用勇,龚孝华编著.新课程的评价改革[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张国祥,卢兰馨.多元智能开发与评价的实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2003,6.

[4]著.课堂评价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舞蹈教学效率 下一篇:体验生活,快乐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