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风险分析与评价

时间:2022-01-26 01:07:31

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风险分析与评价

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天津300222

摘要:经营性基础项目建设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巨大的融资缺口。探索财政融资、负债融资、企业积累融资、经营资源融资以及PPP融资模式及其存在的风险,对相关融资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于促进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渠道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政公用设施;融资模式风险分析;风险评价

中图分类号:F299.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492(2006)06-0015-03

一、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模式风险识别

(一)财政投融资模式风险辩识

利用财政投融资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是紧缩性的宏观政策带来的风险。当遇到紧缩性的宏观政策时,靠财政融资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在融资时必然带来困难,审批程序复杂,资金到位困难。二是投资总量不足带来的风险。目前,我国城市建设规模的增长,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动员财政性资源来应对市场需求的模式来实现的。相对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要求,单靠财政对城市市政公用设施的投资总量仍然不足,导致供需矛盾加剧,严重影响社会福利水平的快速提高。三是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带来的风险。以政府财政信用为基础的融资无论是在融资渠道还是在融资方式上均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这导致公益性项目建设中存在一个非常普遍、非常突出的问题,在项目建设期内政府可用于项目建设的财政性资金往往难以满足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

(二)负债投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负债风险包括一是对融资项目本身造成风险。短期偿债风险通常使用的分析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现金比率,评价企业长期偿债能力。从偿债的义务看,包括按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两个方面。反映企业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负债比率、负债与股东权益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二是负债融资对社会带来的风险。地方政府负债投资整体上降低了社会投资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给当地财政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也降低了经济增长的素质和质量。同时,高居不下的地方债务积累了庞大的金融风险。

(三)经营资源模式风险分析

利用经营资源融资的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是资源急剧减少带来的经营风险。从根本上说,我国目前保护资源的经济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从地方政府、资源型企业到经营者都只是从眼前利益出发来看问题,并没有真正关心和支持保护资源的国策。将经营资源作为一种市政基础设施融资模式,将会造成对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资源的急剧减少。二是资源严重浪费的风险。政府经营行为短期化,看重近期利益。大量资源因门槛过高而难以纳入有偿使用轨道,无法充分利用,资源流失而资源过度开发使用,将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三是资源供应总量的失控带来的风险。将经营资源作为一种市政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会造成资源进入市场速度快,程序简单,市场运行不规范,容易因追求短期资源收益而出现资源供应总量上的失控。

(四)应用PPP融资模式风险分析

利用PPP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融资模式可能产生的风险有一是得不到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造成的风险。如果政府宣布其希望公共―私人合作关系,并且将允许一定的基础设施项目由私人部门按融资方式实施,私人部门对投资市政项目将兴趣大增。但是如果政府没有表示足够的支持,这必然抑制私人部门投资的积极性。二是法律体系方面的风险。一个合适的、稳定的法律体系明确规定哪些政府机构被授权开发融资项目,这对项目融资政策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发展中国家为项目融资事务制定了特殊的政策,就反映出该要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项目风险没有在各方中合理分担。在融资项目早期进行风险确定是明智的。常常出现这种情况,私人部门过于关心减少自己承担的风险,政府过于关心如何将所有风险转移到私人部门,从而导致各方不清楚项目为某个风险要支付多少。

二、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风险评价

(一)项目总体经济强度下的风险评价

1.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确定风险贴现率

2.风险贴现率的确定

首先,根据所要投资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在资本市场上寻找类似性质的公司资料来确定项目的风险校正系数?值然后,用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计算投资者的股本资金机会成本并且,根据各种可能的债务资金的有效性和成本,估算项目的债务资金成本最后,根据下面的公式对以上两种资金成本加权平均,即可得到项目投资的综合成本,也就确定了项目的风险校正贴现率R。

4.基础设施项目NPV敏感性分析

通过对关键因素做敏感性分析,可以验证项目在不同假设条件下满足债务偿还计划的能力。通常考虑的主要变量有生产水平、价格、投资成本、利率、汇率、税收政策等。将相应变量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然后考察其变化幅度对NPV的影响。

(二)现金流量过程强度的风险评价

在实际中,不仅需要关注项目的总体经济强度,而且还应注意项目的过程强度是否能够满足项目参与各方的要求。这里主要采用债务覆盖率DCR和项目债务承受比率 CR来评判。项目的债务覆盖率是贷款银行对项目债务偿还能力的基本评价指标。它是指项目可用于偿还债务的有效净现金流量与债务偿还责任的比率,可分为单一年度债务覆盖率和累计债务覆盖率。

三、市政公共基础设施融资风险防范

针对项目融资风险的细分,结合我国的实践,以电力项目融资为案例,详细阐述项目融资风险的控制技术。

1.信用风险的控制。主要措施是实地考察项目有关参与方的资信,并通过各类资金承诺函、支持函等文件获得保障。

2.建设和开发风险的控制。贷款人主要通过对合同、履约保函的控制来确保项目工程设计、设备采购和工程建设按原计划进行,以锁定建设和开发风险。此外,尽可能的建立项目自己的供给来源和基本设施,购买商业保险、确保出口信贷担保支持也都有助于降低建设与开发风险。

3.市场运营风险的控制。决定项目现金流量的因素有两个:一是价格,二是需求量,这是影响项目经济强度及贷款偿还能力的基础性指标。项目抵押系统对于项目风险的控制极其重要。特别是贷款银行对项目账户的控制。抵押账户能否直接、有效,是整个抵押系统的核心。这种账户安排保证项目公司的所有现金流量均处于贷款银行严密监控之下,从而有效保护贷款人利益。

4.金融风险的控制。人民币的可兑换性及能否汇至国外构成了国外投资者以及贷款银行的外汇风险。贷款人可以采取 以下技术措施来控制金融风险一是要求项目公司与外汇指定银行签订外汇兑换协议。二是要求项目公司在外汇指定银行开立还款储备账户。三是以开立还款信用证方式或获得政府批准文件来保证外汇汇出。四是在融资协议中包含套期保值技术以应付汇率、利率风险,或采用诸如货币与利率互换、利率封顶等技术。

5.政治风险的控制。控制政治风险主要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向商业保险公司或官方机构如出口信贷机构或多边发展机构投保政治风险。二是寻求免于征用或国有化,以及在发生这些情况时得到适当补偿的政府保证。三是争取项目有政府的直接介入。四是与地区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或援助机构一同安排平行贷款。这种协调机制将减少所在国政府干涉贷款人利益的风险。

6.法律风险的控制。对项目贷款人而言,在早期通过可靠的律师对项目所在国的法律风险进行彻底研究是必要的,最好能争得项目所在国政府的法律机构对研究报告的确认。

参考文献

1.[美]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合伙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2.:《资本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3.刘玉明、郝生跃、郭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改革研究”[J].《北方变通大学学报》2003(4)

4.和宏明“论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融资中的多元化角色”[J].《广东社会科学》2003(4)

5.秦虹“中国市政公用设施投融资现状与改革方向”[J].《城乡建设》 2003(7)

6.Nutavoot Pongsiri,(200l)Regulation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上一篇:我国汽车消费贷款持续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下一篇: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市场发展空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