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探究

时间:2022-01-26 03:09:48

高校就业指导课教学中培养大学生就业力的策略探究

摘要: 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求职就业与职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它包括以获取工作为代表的初级就业力、以适应和胜任工作为代表的中级就业力、以实现职业发展为代表的高级就业力三个层次。研究发现:树立以就业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就业力的培养讲求循序渐进、以现实需求指导教学是基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策略的三个重要环节。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力; 就业指导课;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4-0021-02

当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都把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作为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课程。其原因有二,一是为了贯彻和执行国家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制定的相关政策,二是据此平台帮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和途径、提高求职技巧、调整就业预期,从而提升毕业生的就业力和就业率。针对日益严峻的就业现状,笔者认为其成因不少,例如大学扩招带来的就业压力、国际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毕业生非理性的就业观念和就业预期、部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消化趋于饱和等等,但核心原因还是大学生的就业力不强,即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不足。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力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鉴于就业力对于大学生就业和发展的重要作用,笔者将围绕这一热门且综合的概念探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涵义解析

就业力概念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不同时期,就业力的研究重点也各不相同。如在20世纪50、60年代,就业力作为实现充分就业的社会经济目标,其研究主要关注下层民众的就业态度和自我形象,并以政府干预来激励失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到70年代,就业力的研究主要涉及如何增加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以使劳动者尽可能地具有就业力;在80年代,就业力的研究主要关注如何在员工管理上增强组织的弹性并使人力资源得到最优化使用;在90年代以后,就业力的研究不只是关注失业者和低技能者,还扩展到所有劳动者,强调每一个劳动者都要具备在内部的和外部劳动力市场获得工作和就业的能力。从就业力的研究脉络来看,长期以来都是以普通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经济走势高低起伏日趋频繁,很多国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青年就业困境,自此就业力逐渐成为各国高度重视的青年政策议题,如何在大学中有效协助学生发展就业力,也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焦点。以欧洲为例,在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等四个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Sorbonne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就业力明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1999年,29个欧洲国家的教育部部长共同签署“Bologna宣言”,再度确认“提升公民就业力”为欧洲高等教育体系改革的首要目标之一[1]。

关于就业力的定义,目前尚难统一,笔者选取四种常见的解释列举如下:(1)《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的定义,“就业力”(employability)指“能获得初次就业、保持就业以及在必要时获得新就业的能力”。(2)国际劳动组织(ILO)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人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和保持体面劳动、在企业内部或各种职务间晋升以及应对技术与劳动力市场条件变化的可随身携带的能力和资格。(3)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将就业力定义为个人在经过学习过程后,能够具备获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4)我国学者郑晓明将就业力定义为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2]。结合以上四种主流定义和大学生的角色特征,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力是指学生通过学习和训练习得的独立策划、实施求职并顺利获取工作的能力,发挥潜能去适应和胜任工作的能力、善于规划和总结并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

二、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容解析

大学生就业力具体包含哪些内容,国内外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定论,笔者试图分析现有四种主流框架以归纳当前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容构成。

(一)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提出的就业技能框架

2005年,美国联邦政府“教育、科学和培训部”(以下简称:DEST,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 and Training),向全美教育系统了一份“对未来教育系统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报告”。这个报告是2003年DEST集合全美各大学优秀培训师组成的课题组研究的。报告中要求2006年全美教育系统需要重点研究、全面植入“就业技能框架”,以取代1992年梅耶的“关键能力与就业技能框架”。全美教育系统为了支持这项伟大的创新型学科的推广,从2005年开始要求所有培训课程的开发者将就业技能的内容全面、深入地嵌入未来的培训课程开发和修订中,同时DEST将就业技能培训推广到发展中国家。经过不懈的努力,2006年底“就业技能”在美国被公认为是除了和“传统技能”以外,面相二十一世纪最不可缺少的工作技能。具体而言,DEST就业技能框架包括:沟通能力、计划和组织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团队精神)、自我管理能力、问题处理能力、学习能力、主动性与事业心(进取心)、科技。

(二)《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归纳的最重要的十项就业力

自2007年3月份开始,山东省政府委托山东经济学院和山东社科院联合开展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研究。作为该课题阶段性成果的《2009年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研究》(下称《就业力研究》)于2009年12月27日新鲜出炉。通过对就业力分项的比较发现,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分别是:谈判能力、捕捉机遇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协调组织能力、主动性、时间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处理人际冲突能力。而这10项就业力基本属于承担较高层次工作所需要的人际沟通和实际操作能力,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方面,也是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

(三)《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归纳出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

由麦可思研究院独家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于2010年6月2日正式对外。该报告是基于麦可思2010年初完成的2009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抽样跟踪调查撰写,抽样达到约50万人,回收问卷24.5万份,有效问卷22万份,主要内容包括就业与月薪,去向分布,失业与预警分析,工作能力、核心知识、职业任务,求职分析等。报告中对企业、高校和学生在就业能力的认知差异比较时发现,企业和高校均认为“责任感”是最重要的能力要素,而学生则认为“自信心”是最重要的能力要素。然而,三者在最重要的五项能力要素上看法却基本一致。具体见表1:

(四)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所归纳的核心就业能力

我国台湾青年辅导委员会组织于2006年发表的《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报告中,归纳出16项核心就业力,并再从其中选出最重要的9项核心就业力。此16项核心能力概分成三个大类,如表2所示: 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后,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力的内容构成如表3:

三、基于大学生就业力培养的就业指导课教学策略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观念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了解就业政策、掌握求职技巧、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方法[4]。在明确了大学生就业力的定义及其内容构成之后,我们可以围绕这一概念探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策略。

(一)树立以就业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树立以就业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主要体现在教学设计、内容安排、课堂组织、课程训练、课后指导等环节始终围绕就业力的培养进行,其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提高获取、胜任、发展三个层次的就业能力。此外,帮助学生树立新的以提升个人就业力为核心的学习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不少学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时或多或少的带有功利倾向,要么就是在临近毕业的年级开设课程、要么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过度看重就业政策的宣讲和求职技巧的特训,这些举措都会给学生传递“期望速成,内容浅显,对未来发展作用不大”等信息,加之授课形式单一、内容乏味、方法陈旧等原因,导致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所以,必须想办法把学生“要我学”的思想导向“我要学”的信念,具体而言就是通过帮助学生培养提升个人就业力的学习理念来加以实现。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力的定义及其内容构成的解读,让学生明白就业力是毕业工作后最核心的竞争力,其作用并不仅限于眼前,更事关个人今后的职业发展。

(二)就业力的培养讲求循序渐进

由表2可知,一级能力要素包含了以获取工作为代表的初级就业力、以适应和胜任工作为代表的中级就业力、以实现职业发展为代表的高级就业力三层,二级能力要素属于相应的能力内容,通用能力要素属于各级共有的能力内容。在就业指导课的教学过程中,就业力的培养应讲求循序渐进、由低到高的策略。在不同教学专题的讲授过程中,首先考虑的是训练和培养学生扎实的初级就业力,其次要进一步拓展和训练学生稳定的中级就业力,最后还要适时启发和训练学生宝贵的高级就业力。与此同时,通用能力要素的学习和训练必须贯穿课程教学的始终,并在教学活动中充分体现教学手段的丰富、案例材料的生动、课堂活动的有益,以此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从而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三)以现实需求指导教学

就业指导课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程,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实用性、重视互动和训练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以现实需求指导教学要求教师不能仅仅站在教育者的立场上组织和实施教学,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和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首先,以学生求职和发展的需求指导教学主要表现为指导学生学习就业的相关政策、信息、途径,求职策略与技巧,探索个人性格特征和职业兴趣的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和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方法等等。其次,以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指导教学主要表现为指导学生训练表达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责任感和专注精神、谦虚好学之心、职场发展之道等等。此外,教师还须尽量将理论知识与产业实例或实际应用相结合,协助学生了解如何将理论运用到不同的实际当中,充分运用小组讨论、小组协作等方式,帮助学生锻炼领导、协调、沟通能力和责任感。

四、教学中还需注意的五个问题

第一,就业指导课在课程规划及改进中应纳入产业界人士及毕业校友的意见,如条件允许可以邀请他们协助或参与课堂教学,毕竟他们的经验和阅历更加直接、鲜活。第二,就业指导课的专职教师应该大力提升自身对于职场现实的了解,鼓励教师与产业界之间的互动交流。第三,在课堂上多创设职场体验的活动,帮助学生通过模拟招聘、应聘等环节体验求职情境和压力。第四,鼓励学生在确保自身权益的情况下在业余时间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直接的体验感受职场生活。第五,在就业指导课中引入情感智商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自我激励的能力、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的训练。众多研究表明,情感智商水平高的人具有如下的特点:社交能力强,外向而愉快,不易陷入恐惧或伤感,对事业较投入,为人正直,富于同情心,情感生活较丰富但不逾矩,无论是独处还是与许多人在一起时都能怡然自得等等。由此可见,情感智商对于个人成功的重要。

相比就业率这一数量概念而言,就业力是一个质量概念,它并非只注重短期的就业数量,更重视大学生的现实竞争力。笔者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重视学生就业力的提升对于就业率的促进作用,把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贯穿于就业指导课程中,以此促进改善企业、高校、学生三者在就业能力培养与需求方面的差异。

参考文献:

[1] 夏鹏.创造与企业接轨的大学生就业力[J].继续教育研究,2011(2):89-91.

[2] 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5):91-92.

[3] 台湾青辅会.大专毕业生就业力调查[Z].2006.

[4] 刘欢.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现状及对策分析[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11(4):31-34.

上一篇:薄壁不锈钢箱体焊接变形的控制 下一篇: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