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的课程规定性

时间:2022-01-25 10:09:25

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的课程规定性

摘要:以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为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教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儿童主体"为课程设置的规定性和教学策略选择的原则,"审美特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构建了"四位一体"的主题教学体系,创新了"主题・整合"的教学模式,建立了主题课程资源库。

关键词: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86-01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是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单篇教学支离破碎、目标不清及教学方式僵化、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等问题,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主题教学是小学语文国家课程的一个校本补充,是把承载着中华传统道德元素的意象文学读本,包括优秀的古典诗词和进入近代文学史的优秀作品,以适合儿童学习的途径展开的语文教学。

1.理念与实施原则

主题教学中的主题,是围绕小学阶段儿童发展特点以及生活经验、语言学习规律、优秀文化传统等确定的核心语词;是与儿童的生命成长编织起来,生发语文教育意义的立体的、动态的"意义"群;是语文教学所传承、创生、发展、传递的核心价值观。主题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语词。主题选择的根本原则是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中,最初主题选择是静态的,即提取文本蕴含的关键词句作为主题。

语文教育在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创造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优势。小学语文主题教学主要基于以下理念。

语文立人。聚焦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挖掘有利于学生的生命成长的语文内容,在与主题的交融中形成学生成长的内核,为聪慧与高尚的人生奠基。

整合思维。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密切联系学生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体验,实现课堂的整体构建。

儿童立场。儿童站在课堂正中央。主题由儿童生成,儿童质疑贯串课堂,儿童反馈作为实践检验标准。尊重儿童的独特感受,张扬个性,激发创造力,提高参与意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主题教学指向儿童语文素养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升,实施主题教学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去实现"双基",但又不拘泥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的传授。课堂教学既包括听说读写等基本训练,还要注重优秀文化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使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得到提升,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得到培养。

主题教学内涵,契合核心价值观,既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方法;既在理念上引领,又提供可操作的实践体系。

2.课程目标的规定性

以传统文化达立德树人为小学汉语文传统意象教学课程的重要目标。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典型的传统文化,是打上民族深刻烙印的存在,我们应该也必须引领儿童在语言学习的关键时期浸润在民族文化的记忆里。怀特海把儿童学习的阶段划分为三个阶段,他把0到12岁划为第一个阶段,他认为这是儿童语言学习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要用德育来统领课程的整合和结构的优化。这种统领的基础就是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并且真正贯彻和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学原则。不过,我们也很清楚地意识到,学校教育中德育的目标和智育的目标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和矛盾甚至成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的非常重要的原因。找到一个在理论和实践及其相互结合上将两者关系处理好的抓手,显得异常重要。小学汉语文意象主题学习依托经典古诗词和优秀的现代作品,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濡染德行,成长品质,是知识、能力和德育融为一体的统整课程,是化育,是德育渗透于学科教育之路。

3.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如果"传统文化立德树人"说的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微型课程的缘起和目的,说的是这一微型课程的文本选择意义和原则乃至核心教育目标的话,那么"儿童主体、审美特质"则是这一课程实施的规定性。

3.1首先是"儿童主体"。汉语文意象主}教学是通过和学生共同阅读相关文本,感受并理解某一意象所承载的特殊情感或人类品质的象征意义,从而唤起我们对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并传承下去。儿童,是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首先要关注的。对于不同学段的儿童,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不一样的。大学,注重的是人文情怀;中学则是让学生明白意象中所含有的意蕴所指,因为中学生已经进入理性抽象思维的"科学阶段";小学高年段的教学则必须向中学接近,这是一个小初的衔接过渡期;而对于小学低中年段的儿童,我们展开意象主题教学时,则必须具有儿童视野。对于理性相对薄弱而感性特别活跃的小学段儿童,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不适宜挖掘得过深,不应当以传统语言美学为经纬,应该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以儿童心思为依据来发现传统意象中的童话般的浪漫想象。

3.2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遵循儿童学习的一般规定性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时的重要原则,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践行儿童主体。儿童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游戏。因为"儿童文化是梦想的,是童话的,是诗性的,是游戏的,是好奇的,是探索的,是从本能的无意识逐步走向有意识的。""儿童的学习生活是史诗般的生活。儿童在自己的生命里使文化史(神话、诗歌、思想史)得到整合,使逝去的精神情怀再次复活。"所以,教师作为化的符号在与儿童进行教与学的交往时,须得小心再小心地提醒自己永怀"游戏精神"。游戏是通往儿童内心世界的桥梁。游戏让儿童以自然的方式表达他们自己的思想、情感,探索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扮演不同的角色。在各种游戏中,儿童大胆地想象,充分地体验,尽情地享受。对于儿童来说,游戏存在着表达、沟通、体验、成长等重要价值。由于承载汉语文意象主题教学的教材是由优秀古诗词和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组合而成的,给予学科特点,我们选择的教学策略就是以"涵咏诵读""入境欣赏"和"情境演绎"为主。因为这是一个开放的课程,所以课堂的呈现方式是多元的,是带有情境――游戏性质的,有欣赏课、唱游课和活动课。

4.结语

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成长的本能需要,充分发挥儿童活动的自由和学习的主动性。不要急于一节课或多少节课就能让小小的孩子完全掌握汉语文意象的全部真谛,所以,不要把教学的设计填得太满,不要有过多的技术干扰,过多的干扰有时候可能导致致命的破坏,我们要的是陪伴儿童慢慢地走着,领略其中的一些风景,并带着对更多风景的美好期待徜徉在汉语文意象的田野上。

参考文献: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2010.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李吉林.为儿童的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4]刘晓东.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数学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 下一篇:试论图书馆管理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