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时间:2022-01-25 08:23:10

浅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摘要]我国的大学生在计划经济时期到上世纪末不存在明显的就业难问题,2003年“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开始显现,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形势持续严峻。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许多大学生排斥就业。预计毕业生在“十二五”期间供给仍将大幅增加,大学生就业在结构方面存在着巨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任务相当紧迫。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难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8-0203-02

我国在1999年实施的高校扩招计划,使得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益明显化,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关系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安定的综合性问题。当前由美国所引起的国际经济危机给大学生就业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恶劣影响,大学生就业较往年变得更加困难。政府必须大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这样才能使得国家经济和人才传承拥有良性的发展。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现状

2003年夏季是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政策以来的第一届本科学生进入毕业期的时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到212.2万人,比2002年增加了60多万人,一年的供给增幅高达46.2%。按照教育部的数据,2003年大学生的一次就业率为70%,未就业人数比上年增加26.7万人,一年的增长率高达72.4%。显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结构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大的现实难题。2004年以后至今的数年间,我国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仍然保持大幅度增长。200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338万人,比2004年进一步增加58万人,增幅达到20.7%,毕业生总量达到扩招前的2.9倍。原教育部副部长韦钰指出,我国大学生的这种发展速度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毕业生人数有413万人,而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95万人,比上年增长19.9%。2010年我国有630万大学生毕业校园,走向社会。预计2011年7月,将有671万大学生毕业,毕业人数将创历史新高。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1.就业观念与时代大背景不符。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已经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白领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这种带有偏见的社会价值取向,使得大学生们的就业观念完全不符合时代的大背景。据调查,相当多的大学生毕业后希望留在大城市,进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他们希望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优,福利待遇高,并且离家比较近等。而边远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单位,尽管急需专业性质的人才,但很少有人主动询问。

2.收入期望偏高。根据对大学生在毕业后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收入的调查中,我们知道,大学生对自己都很自信,相信工资水平挺高,这样的工资预期使得大学生就业变得更困难。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个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课题组进行实证研究之后得到的结论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后对自己的收入理想化,高于实际值,大概在20%到40%之间。名牌重点院校,985高校和211高校以及一些就业形式特别好的专业的大学生推高了这种估值。另外,具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自己毕业之后创业以及去国外发展的大学生也推高了估值。

(二)高校办学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偏离社会需求。由于我国教育本身的滞后性,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科结构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要求,大学生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不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同时,各个高校之间的专业有很大的相同性,使得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路径变窄。另外,高校没有转变教育教学模式,仍然用老一套的方式进行对学生的指导,显然跟不上时展;一些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也缺乏个性,使得学生不但理论功底不足,而且实际操作能力也欠缺。

2.高校的就业指导存在缺陷。我国的教育研究者将就业指导的内容进行了层次上的划分,比如就业环节、需求信息、心理辅导测试、职业生涯规划等等内容。据这些层次表明,存在于我国高校中的就业指导属于低层次,相应的就业指导部门力量也欠缺,知识水平也不够。另外我国高校目前仍然没有建立起高层次、高水平的职业指导的相应师资力量,对职业生涯的设计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相应的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变得相当薄弱。

3.高校的收费过高,教育投入不足。对于目前我国这样的经济发展速度,仍然有大量的学生承担不了高额的大学收费。同时,针对大学生的补助补贴,也基本上在国内普遍消失,虽然国家有一些奖学金和助学贷款等形式的帮助,但是由于政策执行的力度不到位,使得这一好的政策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另外,国家教育经费年年投入不足,GDP中每年3%的投入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比发展中国家还要低,即使符合这一比例,国家在教育上欠账也达几千亿人民币。

(三)社会市场化的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严格重要原因是公司企业的用人自扩大,对相应的大学生的要求十分严格甚至达到苛刻的程度。第一,非名牌大学不要的用人观念。用人单位在注重学历的同时还十分看重名牌高校毕业生,只录用名牌高校的学生。第二,具有性别偏见。许多用人单位不用女生,只招男生。第三,企业对人才储备的意识不足。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讲,最缺乏的是工作经验,这当然需要企业的打磨,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但有不少用人单位不招应届毕业生只招有几年实践经验的往届毕业生,但是在现实中,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学生要转变成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的是毕业后好多年的继续学习和深造。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的对策

首先,大学生应有恰当的就业定位。应当根据现实情况,转变自己传统的工作思维,并且查清就业市场上的供需程度,找到自己最适合的岗位。其次,大学生要多到社会上锻炼。大学生在上学期间,积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或利用假期,或利用课余,将自己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第三,主动寻找就业信息。通过电视、报纸、新闻、网络等等形式的渠道,寻找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位,降低自己的期望预期,使自己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锻炼自己的应聘与实际操作技能,使得自己在众多的应聘者中能够第一时间脱颖而出,让公司觉得如果失去你,那么公司失去的就是一个人才,争取达到这样的境界。

(二)高校的对策

首先,高校应该删除一些与社会不相关的专业,与时俱进地设置一些社会上即时出现的专业需求。高校应即时地关注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对于专业的新要求,并将此要求用于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水平。其次,高校应该加大对大学生毕业前就业指导的力度。高校可以设置一些课程,比如职业生涯规划,有专业老师给予学生讲解,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属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前让大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未来将适合什么样的工作。第三,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高校要尽快建立健全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建立以服务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机构,并能独立开展工作,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咨询、指导、培训等一条龙服务。

(三)政府部门的对策

首先,政府要根据经济发展方向,对结构的总体性进行一下调整。政府要大力发展国民经济,调整供需矛盾,建立高新区与开发区,发展高科技产业,这样可以增加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对他们起一个吸纳作用。其次,鼓励大学生到条件艰苦地方就业,并给予条件比较优越的待遇,特别鼓励大学生参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府提供给大学生更加适宜的就业环境,真正提高边远地区和艰苦地区毕业生的福利待遇,吸引他们到这些地方工作。第三,政府加大政策引导力度,鼓励各类中小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单位聘用大学毕业生,对于分担政府压力的这些企业,政府有一定的支持力度。另外对企业跨地区聘用的大学生,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要逐步取消落户限制,落实好国家相关的人才战略政策。

四、结论与启示

通过以上对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兼具综合性、复杂性、全局性的问题。解决这一难题,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一起共同努力,通过一系列的努力才能改变目前的情况。我们相信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政府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和决策安排,必然能解决这一难题。

【参考文献】

[1]王刚.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因分析[J].教育与人才,2007(4).

[2]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

[3]刘先雨.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8).

[4]杨新莹.浅议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J].中国轻工教育,2009(1).

上一篇:浅谈材料力学教学中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下一篇:大学外语教师话语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