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时间:2022-01-25 05:58:02

运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摘 要】探究式教学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关注学生个体学习的能动性,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突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合作性。倘若运用不得要领,仅流于形式,不仅与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要旨相悖离,也不利于推广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运用 探究式教学 历史课堂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这一理念引导下,探究式教学润雨细无声般地悄然潜入当今课堂并成为时下备受师生青睐和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授课方式,它的优点在于关注学生个体学习的能动性,注重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突出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性和合作性。这种教学方式如能在课堂实践中扬其所长,师生从中获益,对于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无疑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效果。倘若运用不得要领,仅流于形式,不仅与新课程理念的精神要旨相悖离,也不利于推广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因此,为能充分发挥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上的优越性,让师生能体验到其中的独特之处并从中受惠,笔者结合理论研习的心得和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谈谈运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找准探究问题,明确发展方向,实施有效探究

历史书中有很多值得探讨的事件和人物。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每课都要设计探究问题,组织探究活动。笔者认为探究问题的设计应当遵循三个方面的原则:(1)符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教师应从学习者的立场、心理和能力水平着眼设计探究问题才能贴近学情,达到探究效果。问题设计地过于简单,学生不假思考就能脱口而出,这种形同虚设的探究问题学生虽顺利完成但能力水平还停留在原有水平并未得到应有的提高。反之,问题设计地过难或过深,学生利用现有水平绞尽脑汁后仍探求无果,则也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言以蔽之,问题设计地过易或过难都不利于探究式教学的开展。同时,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是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应该思考的要素,要保证好学生探的过瘾,差学生探得上瘾。(2)能推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即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发挥学生现有水平,挖掘潜在水平是学生知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而这方面的发挥学生在参与探究活动过程会得到明显锻炼。作为教师在运用探究式教学时应注意问题的设置要重视通过某种纽带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提升。(3)引导学生从中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认识基本的历史规律。中学历史教学仅仅关注学生历史知识的获得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违背新课程理念精神的。无论从学生应对考试的角度考虑还是从学生成长的长远发展看,都不应该忽视历史学科实用功能和导向功能。也就是三维目标中所提及的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情感态度教育观的养成。

二、锁定目标任务,小组分工协作,合作中推成果

在教师提供了有效探究问题后,学生的探究过程也是不可忽略的环节。问题设计的再优秀,学生的参与过程没有实质性的效果,教师设计探究问题意图的计划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合理分组,一般一组由3至4个成员组成适宜。成员太少则无法进行深入探究,不利于学生潜力水平开发,成员过多则会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中没有机会或者不愿展现自己,缺乏参与探究活动热情。确定好合理数量的成员后,由每组学生成员自行分工,明确职责。每位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组内发挥各自的优势,确保每个人都有展现自我机会。高中生已具有一定质疑能力但容易钻牛角尖,有强烈的叛逆性格但也具备不服输的精神。学生对某个历史问题可能有自己想法和评价标准而与课本或者其他学生的观点相左,在探究活动中难免会出现激烈的争辩。这并不是件坏事,教师若能引导得当,学生将受益匪浅。 “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人或事都存在争议,原因是受每个人研究角度、所处立场、研究方法等因素所制约。我们应对这种多元化地看待历史持包容态度,这既达到了探究式教学强调的探究、合作、共享成果的要求,也符合高中历史新课程理念中所倡导的提高创新意识。

三、教师要学会少干预,多观察,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作为教师究竟在探究式教学中扮演何种角色一直是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这关系到教育者本身的课堂价值。笔者认为,教师既不能把自己置身与学生的探究活动之外,亦不能对学生过多的干预。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会走向这两种极端,很难把握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归根到底,这还是教师自身的问题。对学生能力估计过高,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独立地解决问题固然是好现象,可教师忽略了学生也会受已有学习水平的限制导致无法顺利解决问题,低估了教师本身从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对学生活动干预过分频繁,甚至“包办”学生探究活动,学生虽能获得结论,却丧失了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升自我的机会。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从这一角度理解,教师应从探究活动的实际出发,做到收放自如。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多从学生的眼神、表情、讨论氛围等方面观察学生的表现和反应,做一位隐形的观察者。但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教师能及时“显灵”伸以援助之手,做一位“度众”的引导者。新课程理念反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该也不能肆意剥夺学生的这种权利。同时教师也不能忽视自己的存在。课堂教学本是由教和学两部分构成。只是教要为学所服务。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当今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一大发展趋势,其中要深究和探讨的话题也绝非以上几点就能囊括。尽管研究角度不一,可大家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即用更好的方式引导学生爱探究、敢探究、能探究,用探究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中汲取更多历史养分,收获更多惊喜。

作者简介:

张皓, 男,汉族,江苏省泰州市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上一篇:稀释法CEMS在燃煤电厂中的应用及维护策略 下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任务设计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