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具匠心的探究

时间:2022-01-23 09:47:37

摘要: 本文通过对《故宫博物院》题目改为《故宫》的课堂探究,使学生领略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学到了很多读写说明文的方法,还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语文教学改革中,要让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放手去思考、去讨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那么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就会来到。

关键词: 探究; 故宫博物院; 故宫

中图分类号: G6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2-0161-01

在三尺讲台耕耘35个春秋,自己讲过多少回精彩的课,观摩过多少堂精彩的课,都已无法计算和查考,它们都已逝去了色彩,变成了尘封的历史。唯有两年多前听过的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那别具匠心的“探究”过程至今历历在目。

教者也是一名年过半百的老教师,他在执教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讲到第二节课后半段时,给学生布置了这样一个探究性问题:

查工具书,弄清本文题目中“故宫”“博物院”的意思,想想在“故宫博物院”这个短语中,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读全文,对照题目和文章完成如下选择题,并说明理由。

A、应把本文题目改为《故宫》

B、应把本文题目改为《博物院》

C、保持原题目不变

此题一出,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有词典的开始了翻查,没带词典的埋头读起了课文。经过思考和小声讨论后,他们纷纷举手发言。B选项被全票排除,A选项得到了大多数同学的认可。查了词典的同学被获准优先发言,他们认为“博物院”是搜集、保管、研究、陈列各种文物或标本的机构,而“故宫”指旧王朝的宫殿,这里特指北京的清故宫。“故宫”和“博物院”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名称,而不同的名称又代表了这一事物不同的两个侧面。之所以要选择A项,他们的理由是:本文从未介绍故宫里陈列的大量文物,主要介绍了故宫作为至高无尚的皇权象征的宫殿建筑的特点,用以表现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

另有极少数同学选择了C项,他们认为《故宫博物院》在入选中学语文教材前经过编委会专家们的审查,并被一致认可,自从入选教材以来,历经数十年,从未有人提出异议。此言一出,立刻遭到很多同学的耻笑和反驳。他们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们不能盲目崇拜名家,更不能迷信编委和专家……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故宫博物院所指的这一事物,作为“博物院”的特征未经介绍,故本文题目应改为《故宫》。

这堂课快结束时,教者总结说:学了本课,我们不仅领略了我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学到了很多读写说明文的方法,还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墨守成规永远得不到大的进步。我们不论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都要有怀疑精神,善于思考,勇于挑战名家……

我之所以推崇这堂课,其理由有以下几点:

其一,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了批判和继承的关系。毫无疑义,这篇课文,作为一篇介绍古代建筑群特点的经典说明文,无论从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顺序的处理,还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方面都无可挑剔,在说明文结构的处理上,更是与建筑物结构特点有着高度的和谐统一。因而,教者用了3/4的时间指导这些优点,而只用了1/4的时间培养学生怀疑精神,让学生在怀疑、思索、讨论的互动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精髓。

其二,探究性问题有明确的指向性。这篇课文的题目究竟应予修改还是保持原样,虽然教者没有明确表态,但从他探究性教学收到的效果来看,他是经过了深思熟虑,认为《故宫博物院》存在文与题不对等的现象,希望把这篇文章题目改为《故宫》,就连我也产生了豁然开朗的认同感。“故宫博物院”从短语角度看,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偏正短语,即“由北京的清故宫改做的博物院”,那么“博物院”是中心语,则本文应以写博物院为主。然而文章却未这样写。有人认为“故宫博物院”是并列短语,如果这一观点成立的话,“故宫”和“博物院”两者的特征在文中应并重才对,但文章显然没有这样做。有人还认为“故宫博物院”是复指短语,因为“故宫”和“博物院”实际上指同一事物,可是他们二者分别充当了这一事物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不同角色,在文中,他们应平分秋色才行吧?

“故宫博物院”作为一篇介绍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特点的说明文,无论从说明方法的运用、说明顺序的处理,还是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方面来看,都堪称经典,在说明文结构的处理上,更是与建筑物结构特点保持着高度的和谐统一。但全文除说明故宫作为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的宫殿建筑特点,表现中国古代高超的建筑艺术之外,对故宫作为博物院的特征未作丝毫介绍。故而应把题目改为《故宫》。

其三,探究性题目具有严密的逻辑性。有人认为,教学的逻辑性还只存在于理科教学过程之中,而这堂课的教者先让学生查工具书,弄清两个词语的不同含义,思考两个词语在题目中的关系,再默读课文,最后经过讨论得出理想的答案。整个过程既符合语文课一查二读三思考四讨论的学科特点,又逻辑严密地体现了教学艺术风格。

“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这些教学口号我们经常在喊,可究竟在教学活动中,尤其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操作,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教师仍然深感茫然。听了这堂课后,我深信,语文教学改革,培养创新精神,其实并非难事。只要从咬文嚼字开始,做个有心人,从自身做起,大胆质疑,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那么教育教学改革的春天就会来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盛况就会空前呈现!

参考文献:

[1] 汪莱茵.北京故宫太和门――初中《中国历史》第二册彩色插图介绍[J].历史教学,1983(04).

[2] 刘北汜.故宫沧桑(一)[J].今日中国(中文版),1986(03).

[3] 钱宗灏.故宫博物院漫说[N].文汇报,2000.

上一篇:浅谈确定分词(短语)逻辑主语的四个小窍门 下一篇:高中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