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抓机遇 破解难题 “水上漂”“双渡”人家喜上岸

时间:2022-01-23 01:26:49

在上犹江水库库区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有的生活在上犹江水库上搭建的简易木棚里,被形象的称呼为“水上漂”;有的生活在水库边或是孤岛上的,出行只能靠划船摆渡,被称为“双渡”。他们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家建设上犹江水库时靠后安置的移民,蓄起的水库水淹没了他们的良田、山林、道路和房屋,他们唯一的出路就是打渔。他们于是在库区过起了漂泊的生活,这一漂。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2011年,杰坝乡共有“水上漂”和“双渡”人家299户,其中“水上漂”农户221户,“双渡”农户78户,所辖五个行政村,村村都有“水上漂”“双渡”人家。在各级政府的关心下,随着定点扶贫、《若干意见》等一系列针对“水上漂”“双渡”人家上岸的政策出台,杰坝乡领导班子带领杰坝“水上漂”“双渡”人家,抓住这一历史机遇,破解了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努力,他们全部“上岸”。过上了“脚踏实地”的生活,更走上了脱贫致富的新路。

一、打通“水上漂”“双渡”人家出山道路

库区是没有路的,原先的路因为地势较低,早就消失在水平线已下,“水上漂”“双渡”人家长期以来以船为交通工具,不但速度慢,安全系数低。更导致他们通讯不畅、信息闭塞;就医就学不便;甚至饮水和用电都非常困难。据统计,2011年年末,杰坝不通公路的小组有5个、不能正常供电的小组有4个、无医疗点的村有1个、饮水困难小组有37个。生活在库区的“水上漂”“双渡”人家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因此摆在杰坝乡领导班子面前的第一道难题就是要修通几条能够让“水上漂”“双渡”人家更方便的走出大山的路。经过科学规划,杰坝乡先后开通了石皮至坳子背和中洞至李坑两条通组公路坳子背组属于杰坝乡长潭村,该组有20余户人家,人口将近100人,全部为“双渡”人家。原先出行靠划船,人们出行、求医、上学和生产生活资料及农副食品的运输和销售都十分不便,这直接导致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极低。通过杰坝乡领导班子积极争取,终于筹措资金近26.5万元,修好一条宽5米。全长2.3公里路的公路。公路开通后,不但解决了该组群众出行、上学、求医的困难,肥料、饲料和农副产品的运输困难,更消除了该村的“双渡”人群。

李坑组属于杰坝乡中洞村,也是一个“双渡”人家较集中的组。中洞至李坑公路,是中洞村“十二五”时期的重点工程项目,该路全长12.7公里,总投资285万元。杰坝乡领导班子争取移民和扶贫办100万元资金,通过部门扶持和乡村自筹方式筹集90万元,江西省国资委、省煤炭集团公司帮助解决缺口资金90余万元。随着项目的完工,中洞村四个村民小组的200余“水上漂”“双渡”人员告别了撑船出行的历史。

二、改善“水上漂”“双渡”人家人居环境

“水上漂”“双渡”人家的人居环境异常恶劣。他们生活在水棚里,夏天湿热难耐,冬天湿冷难熬,如果遇到雨雪天气,连个安稳觉都睡不好。他们赖以生存的水库也对他们构成威胁,由于常年在库区水面生活,许多人患有风湿病、关节病等疾病,病痛折磨加上经济拮据,让许多家庭陷入危机。他们没有安全的饮用水,生病了不能及时的就医,适龄儿童不能就近就学,这些不但是贫困的苦果,更是继续贫困的无奈原因。为了改变“水上漂”“双渡”人家的人居环境,杰坝乡领导班子贯彻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结合杰坝乡乡情,制定了引农入城安置、集中安置、分散安置、乡村统筹安置、维修加固安置等不同的安置办法供“水上漂”“双渡”人家选择。

通过逐户走访确认所有“水上漂”“双渡”农户的安置方式,有针对性的开展上岸安置工作。其中有60户“水上漂”“双渡”人家选择了引农入城安置,在过埠工业园旁“水上家园”安置小区购房。“水上家园”是政府专门为“水上漂”“双渡”人家统筹建设的物美价廉的经济适用房。根据土坯房改造政策,他们享受政府补助4万元,也就是说,他们只需支付6万元,就能在“水上家园”购得一套90平方米的安置套房。有111户住进了乡里统一规划建设的“水上漂”“双渡”安置点。安置点临近乡镇集市,学校、休闲场所、超市、卫生所、水电等一应俱全,这样的安置点,在杰坝有5个。有82户人家选择了分散自建安置,乡政府帮助他们协调好建房选址等事宜。有15户由于特别困难。无法通过自己的能力建房,政府于是出资代建,代建的房屋有60平方米,内有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很好地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对于部分“双渡”人家原先有房子,又不打算新建房屋的,他们选择对原有房子进行维修加固,政府补助3000元。

三、丰富“水上漂”“双渡”人员谋生手段

在2013年2月2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来到杰坝时指出,不仅要帮助“水上漂”“双渡”人家解决住房问题,还要安排好就业和长久生计。也就是说,不仅要为他们开通出山的道路,更要帮他们找到“出路”。“水上漂”“双渡”人家由于生产资料匮乏,人均只有0.27亩耕地和1.05亩山地,而且这些耕地和山地都是产量低下的“冷浆田”“山坑田”“望天丘”,长此以往,他们的谋生手段就只能是打渔。为了适应“新生活”,丰富“水上漂”“双渡”人员谋生手段成了当务之急。杰坝乡领导班子集思广益,结合杰坝实际,采取“三个加强”的办法,帮助“水上漂”“双渡”人员谋出路。

第一,加强引农入企,鼓励并引导“水上漂”“双渡”人员进入企业就业。对于在过埠“水上家园”买房的人员,引导过埠工业园的企业优先解决“水上漂”“双渡”人员的就业。对于入住乡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安置点的“水上漂”“双渡”人员,引导其就近就业。在杰坝,有规模以上竹制品加工厂3个,养猪场5个,油茶种植园4个,这些都消化了部分劳动力。

第二,加强产业帮扶。落实针对“水上漂”“双渡”人员的产业帮扶政策,实行单位定点扶贫、“三送”干部结对帮扶机制,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扶持他们发展油茶种植、渔业养殖以及名贵苗木种植等产业。

第三,加强技术培训。杰坝乡近两年共组织油茶种植培训6场,培训“水上漂”“双渡”人员300人次,养殖人员培训4场,培训“水上漂”“双渡”人员160人次。通过组织想创业或者学习技术的“水上漂”“双渡”人员进行培训,丰富他们的谋生手段,让他们尽早运用自己掌握的技能,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找寻到自己的出路。到目前为止,“水上漂”“双渡”人员已经全部落实就业。

如今,“水上漂”“双渡”人员彻底地告别了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活,他们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寻自己的“出路”,改变自己的生活。

上一篇:阿里“神山圣湖”转山之旅,洗净心灵的地方 下一篇:当代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