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

时间:2022-01-20 09:08:34

医院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

住院部是医院重要的组成部分,依据《综合医院建设标准》,综合医院由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医技科室、保障系统、行政管理、院内生活等七项组成,其中住院部占综合医院面积的比重为39%,是各项组成部分中所占比例最高的一项。住院部作为医院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和空间组织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住院病人的康复和在其中工作的医护人员工作效率的提高。

1住院楼与医院各组成部分的关系

住院部与急诊部、医技科室、手术部、太平间等功能有紧密的联系,与服务性用房,如营养厨房、洗衣房、中心供应、垃圾处理、机电系统保障等要有便捷的交通联系,同时要注意区分清洁污流线。从物流角度分析,进入物品包括清洁物品、食品、药品等,运出的主要是垃圾,也包括尸体。住院楼与医院各组成部分联系的路径上应注意区分洁污和使用人群。住院部有住院患者、医护人员、急诊患者、探视者以及家属陪侍等使用人群。住院部应有单独出入口,与门急诊病人要分开,保证病房的安静和秩序。为了方便病人,内科单元应接近检验科、功能诊断和理疗科,需要手术的科室住院病房宜接近手术部。要严格区分病人与医护人员及探亲者的流线,区分食物、清洁衣物与剩余食物、用过的餐具、污染的衣物等的运输路线。住院楼与医院其他建筑的间距应满足日照和卫生间距要求,且不宜小于12m,病房半数以上应有良好的采光通风条件及良好的视野。

2护理单元基本组成

一般护理单元宜设置40床~50床,病房以3床~6床为主,以少量两人间、单间、套间为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病房的床位数有减少的趋势,调查显示,90%的病人希望住3床以下的病房,新建的医院大于3床的病房已经比较少见了。护理单元应独立完整,不被其他科室人流穿越和干扰,公共交通枢纽应在护理单元大门外,护理单元内楼梯应为封闭或防烟楼梯。一个护理层有两个以上护理单元时,同科单元最好同层布置。要求单独设置出入口的护理单元一般设于住院部底层。护理单元应标准化,楼梯、井道、配餐、浴厕等用房须上下对位。单元内部应便于护士直观监护,病人表情宜能从走廊上观察到,护士站与治疗室、处置室靠近布置,其他医辅用房应相对集中,最好由内部走道联系。护理单元内应合理划分病房住院区、检查治疗区以及医护办公区,还应该有明确的污物处理、暂时存放和运输的专门通道,应设置专门的污物电梯。病房应设在护理单元内采光、通风、朝向最好的位置。护士站一般在护理单元的适中位置或走廊的转角处,尽可能的多看到病人床头,看见病房和护理单元的出入口,看到走廊及病人活动室的情况,护士站到最远病房的门应该控制在30m以内。护理单元应该配备的用房除病房外,还应配备抢救室、护士站、治疗室、处置室、医办、主任办、值班室、医护人员卫生间及洗浴用房、库房、污洗间、开水配餐间、病人卫生间、洗浴用房等。根据科室特殊需要还应该配备检查治疗用房、重点护理病房、示教室、专家办公室、病人活动室、晾晒间等。病人活动室是病人进行会客、阅读、文娱、用餐、日光浴等活动的场所,一般为大空间,可以与廊道、庭院、阳台统一设计。治疗室功能为准备输液、配药备车、准备敷料、器械等,应靠近护士站布置,处置室的作用是穿刺、灌肠、备皮等,应设在治疗室旁。换药室设在治疗室附近,供外科病房换药用。配餐室应当靠近电梯,应有良好的通风。医生办公室应与护士站、主任办相邻或成组布置,便于联系,也可设计成大空间。教学医院设置示教室,供实习医生学习、办公、听课使用。护士、医生分设一值班室,也可与男女更衣室合并设计。污洗室供处理污物使用。库房宜靠近护士站布置。高层住院楼护理单元还应该独立或结合其他功能设置避难间。一般2层及以上的住院部就应考虑设置电梯,随着住院部建设规模的扩大,垂直交通的压力也有了显著的增加,高层住院部要设置多部电梯并设宽敞的候梯大厅来解决垂直交通的问题。护理单元走廊有推行病床的需要,其宽度不应小于2.4m,考虑医院人流物流频繁密集,实际工程中护理单元走廊有加宽的趋势,走廊两侧应设置扶手和防撞护墙板。

3护理单元平面组合模式

单个护理单元有开放式、单廊式、复廊式、环岛式等基本组合的形式。早期的病房,如南丁格尔式病房就是典型的开放式大病房。目前多数重症监护病房仍然沿用类似的开放式大病房的形式。单廊式较开放式提高了患者的私密性,监护的直接性不及开放式。单廊式以一条中间内走廊联系空间,易取得良好的朝向、日照和自然通风,可单面或双面布置病室。但应注意控制护理路线。对于规模较小的护理单元,单廊式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复廊式护理单元主要是将医护走廊与病患走廊分开,并将护士站及辅助用房设在护理单元中间,从而突破了漫长、单调的单走廊,缩短了护理路程,同时功能的合理分区也有利于使用和管理,但增加交通面积。环岛式则是将护士站与辅助用房设在中间,病房则环列四周,形成环状走廊的方形、圆形或多角形护理单元,使平面更加紧凑,护理路线更短,直观性更强,但是床位受到限制。住院楼常为多个护理单元组合布置,组合形式就更加丰富了,为建筑师留下了较大的创作空间。一个护理层常设多个标准护理单元,以公用电梯厅的形式将护理单元连接,以更有效的提高垂直交通的运输效率;也有将两个护理单元组成一个护理组,设两个护士站,共用一套医辅用房,实现医护人员更高的工作效率。据相关研究,护理单元床位过少,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太多则影响护理效果,护理组和护理层的设计有利于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一些医疗研究机构认为,同层布置60床偏少,90床~120床较为适宜。

4病房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病房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医疗效果,病房设计应对病房噪声、日照和通风条件,室内装修和色调等认真考虑;同时要为医护人员工作提供方便,使医护人员走尽可能少的路而照顾更多的病人。病房设计首先要注意一些基本的尺度。病房的净高不应低于2.8m。并应注意病床的基本尺寸,成人病床长2.0m、宽0.9m~1.0m、高度在0.5m~0.75m之间,具有升降、起身、曲退等功能,我国成人病床床周空间为3.3m长、1.8m~2m宽、3.3m高。儿童床的长度有890mm,1400mm,1800mm等,宽度有500mm,700mmm,800mm等多种类型。平行两病床间距不小于0.8m,靠墙病床与墙面净距不小于0.6m,靠外墙宜适当加大,床头宜留出100mm间距以利于清理。单排病床通道不小于1.1m,双排病床通道不小于1.4m,以保证治疗用手推车、轮椅患者、推行病床的顺利通过。病房门考虑病床、担架通过,其净宽要大于1.10m,实际工程常加大到1.3m左右,病房门要设观察窗。病床应平行于采光窗排列,单排一般不超过3床,双排不超过6床。病房窗台低于800mm时应设护栏,病房窗户以高宽比为1∶1.5左右的横窗为宜。病区以多床病房为主,一般3床及以下的病房要设计独立卫生间,而不采用公共卫生间,一方面出于对病人的考虑,另外可以缩小护理距离。卫生间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影响病房使用的合理性。卫生间的门要外开,卫生间要设置呼唤信号按钮、输液挂钩。卫生间靠内墙设置有利于病房获得完整的开窗面积,有利于管线的布置和维修,但增加了医护人员的行走距离,降低了直观度,需要开间较大。卫生间前走廊实际用处不大,很多医院将病房门凹入,使得护理单元走廊空间变得丰富。有的将卫生间切角处理,对解决医护观察和患者轮椅回转有一定意义。卫生间靠外墙设置也是一种常采用的布置方式,有利于缩短护理路线,改善医护观察直观度,改善卫生间室内环境,突出的矛盾是占用了病房的外墙采光面积,卫生间可倾角布置,楔形卫生间既能保证开窗面积,又能保证功能合理,需精心布置。病房在床头墙壁设置医疗带,设置供氧、吸引、压缩空气的管道接口,可与床头灯、床间隔帘调控按钮等整合设计,使室内显得整齐美观。病房的装修设计有酒店客房化倾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病房房型也随着需求的变化而日渐丰富起来,但在装修上应注意减少死角、易于保洁、舒适耐用。阴阳角要做成圆角,墙裙和踢脚板应与墙面齐平,同时装修设计要考虑病人的心理需求。

5住院部公共空间设计

住院部除各科室护理单元外还包括住院大厅、出入院处、住院药房等,根据需要配备商务中心、理发室、浴室、更衣消毒、商店、餐厅、银行ATM机、卫生间等。出入院处一般位于入院大厅附近,邻近交通核,其办理柜台应考虑夜间患者、医保、新农合、残疾人等的需求。和门诊、急诊一样,住院部主要入口处,必须设有机动车停靠的平台及雨棚,设坡道时,坡度不得大于1/10。住院部楼梯应满足防火疏散和平时使用要求,主楼梯宽度不得小于1.65m,踏步宽度不得小于0.28m,高度不应大于0.16m。同时应做好住院部主要出入口、楼梯、电梯、卫生间的无障碍设计。住院部公共空间是患者体验住院部的第一印象,是反映医院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品味与人文关怀的窗口,其设计质量应引起足够重视。通过上面的论述与分析可见,住院部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院其他部门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内部人流、物流复杂;护理单元的组合模式多样;病房需要进行近人尺度的精细化设计;住院部公共空间设计更应注意满足多样的功能需求。

作者:王鸿宇 赵斌 单位:山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后勤管理处

上一篇:室内包装环境设计陶艺应用 下一篇:教堂建筑设计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