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量肝素钙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作用

时间:2022-01-20 04:46:47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4-0201-01

不稳定型心绞痛,以下称UAP,是一种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临床状态,极易发展为AMI或心脏性猝死。现就2002年10月~2008年10月在我院治疗的90例UAP患者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90例中男54例,女36例;年龄42~82岁,平均54岁。UAP诊断符合197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49例,对照组41例,两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两组均给予硝酸脂类、β受体阻止剂、钙协抗剂及阿司匹林等传统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5000U,每12h 1次,两组均连续用药7~10d。

1.3 观察指标: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疼痛时间、心电图、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

1.4 疗效判定:显效:心绞痛完全得到控制,心电图压低的ST段恢复>50%或倒置的T波恢复直立;有效:心绞痛次数明显减少,病疼程度明显减轻,心电图改善;无效:心绞痛发作无明显改善,心电图无改变。

1.5 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果

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研究组显效35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对照组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5%。A组的疗效优于B组。两组病例均无心血管事件死亡,未发现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等,未出现过敏反应。30例次注射部位出现瘀斑或皮下硬结,局部处理后好转,

3 讨论

UAP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一种,目前研究认为发病机制是冠状动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出血、血小板黏附聚集、凝血系统激活等导致血栓形成,并可伴有血管痉挛[1];研究表明,在UAP发作期间,冠脉造影和血管镜检查发现冠脉内血栓高达40%~85%。临床上除常规抗心绞痛药物之外,治疗的焦点就集中在肝素的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2],肝素通过其特异性的与抗凝血酶Ⅲ结合,加速抗凝血酶Ⅲ对凝血因子的灭活作用,阻断凝血酶的凝血瀑布反应,从而发挥抗凝、抗栓作用,有效缓解不稳定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显著降低其心性事件发生率,改善近期预后。但由于普通肝素副作用大,常诱发出血或止血困难,还需实验室监测,故其临床受到限制,而低分子量肝素钙与普通肝素比较,诱发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诱发出血的危险性显著降低,其作用与静脉给予普通肝素相当甚至更好[2],而且给药方便、无需监测凝血功能、节约治疗费用和住院天数少等优点。因此,低分子量肝素钙正在且必然取代普通肝素作为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首选药物。

【参考文献】

[1] 李凌,刘瑞云,董建增等.低分子肝素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8):1205~1206.

[2] 韩凌,沈路华.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机制及肝素抗凝治疗[J].心血管病学进展,2002,23(6):322.

[收稿 2008-12-16]

上一篇:希罗达与放疗同步治疗局部晚期及复发直肠癌的... 下一篇: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尿酸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