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师专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探索

时间:2022-01-19 03:21:41

幼儿师专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探索

摘 要: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要形成一种幼师语文教学观。教学实施的前提,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系列:课堂教学改革系列,实践训练系列和考核测评系列。

关键词:幼儿师专 学生 语文素养 探索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31-02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大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如何适应当前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新形势,笔者在不多的教学实践中进行过一些尝试和思考,并逐步构建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语文素养的框架,以供探讨。

这个框架既要尊重现行语文通用教材,又要体现幼师专业的个性。教学实施的前提,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主要包括三大系列:课堂教学改革系列,实践训练系列和考核测评系列。

高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幼师学生”)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应当从观念意识入手,将语文教学融于师生的专业意识,时代意识和“乡土”意识之中,使师生在增强这三种意识的同时,观念得到转变,形成一种幼师语文教学观。

增强专业意识,明确语文是幼师的“基础课”,明确语文学科与幼儿教育的关系,认识到语文学科作为幼师课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促进其专业的健康发展。语文教学要有培养学生审美悟性的观念。教育部教师[2012]1号文件《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通识性知识”要求幼师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作为通识性基础学科之一,大学语文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它是提高民族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进行文理渗透,引导文化与科技交融的基础课程。通过阅读、思考、讨论、辨析,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加强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高他们对国语较高水准的理解与表达能力。结合幼儿师专的专业特性,从美学的角度说,幼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增强时代意识,明确社会发展对语文的要求和需要。从适应当前需要来说,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对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需求越来越高,语言文字是传播知识和信息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幼儿教师,更应该掌握相当程度的语言文字功夫,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从适应未来需要来说,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将对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提出更高要求,未来教师应具有超前意识,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知识,为适应未来的需要而储备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树立乡土意识,明确语文对帮助发掘和整理家乡古老的文化的作用。每个地方都有自己古老的文化艺体形式,发掘这些艺术形式需要扎实的语文基本功。

幼师语文素养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建立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体系,包括教学、训练、测评三个方面。

1 课堂教学是幼师语文教学的主战场

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运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矛盾和关系,如何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就是教什么,谁来教和如何教等问题。

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应打破通用的教材结构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语言学、数学、心理学、美学、艺术欣赏、文艺创作等相关学科理论指导下,以培养幼师学生的现代汉语知识、应用写作、阅读理解、创作编导等基本技能为目的,构建语文教学内容系列。

“谁来教”的问题即师资问题。本课程对任课教师的素质要求最好是专业知识广、专业能力强,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如何教”的问题,是幼师语文课堂教学核心问题,其实质是确定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幼师作为高职高专的一种人文特征突出的专业,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统一与差异并存的辩证的矛盾体。它表现出较为鲜明的层次性特征。针对层次性特征,幼师语文的教学原则应为“区别性原则”。

区别性原则体现在教学内容中有两层含义:宏观上就是幼师语文教学与其他专业语文教学的区别。教师应依据通用教材有所取舍和扩展。微观上就是幼师本身带来的教学区别。两者都要求教师处理好各部分教学内容间的关系。处理这种关系,教师一方面要参照高职高专语文教学的要求安排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同时,还要针对地方特点有计划地在课程内容中补充地方特色的内容。

遵循“区别性原则”,教师应改革课堂教学。首先是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理论知识为主线。将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读、讲单向输入的方式,改革为师生听(听规范语音、听配乐诗、儿童故事等)、说(说仿唱主角、说意境、说故事训练方法、说乐器结构、说绘画技法)、读(读术语、读诗词、读地方童谣、读台词)、写(写体会、写应用文、写歌谣、写小剧、与短评)等双向交流,使学生由被动的旁观角色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角色。其次要把握好课堂教学重心,正确处理精读、略读和自读的关系,适当运用单元教学法,培养自学迁移,增加信息量。再次要学会确定、把握和运用科学化的教学手段,如语言手段、侧重于讲解和朗读,做到声情并茂,移情动容;情景手段,利用现场身临其境,根据内容创设情境,使其目见耳闻,有似当时;音像手段,通过声像发挥视听感官功能,留下直觉印象。多媒体手段,重视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加大信息量;自学手段,教会学生自学,然后教师根据幼师专业的特性,拟出与专业有关的阅读参考书目,进行自学。

2 以“分层式训练”为主线的实践系列,是幼师语文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

因此有必要对实践科学性、计划性、系统性进行探讨,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第二课堂(实践训练)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第一课堂是第二课堂的基础,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续和扩展。语言文字的教学不仅仅指课堂教学活动,它是一个多层次的综合过程,对于幼师专业而言,这种多层次还包括特定的语文要素,不仅有第一课堂的鲜明特征,也同样体现在第二课堂之中。应遵循科学的训练原则,即由易而到难,由低到高,由分析到综合,由个体到集体,循序渐进。在训练方法上变“随意性训练”为“计划指导性训练”。教师根据测评内容拟出训练计划,紧扣课堂教学安排训练内容和程序。

第二课堂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关系。思维活动与语言形影相随,应从训练的内容和方式入手,同时注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适应各种语境的思维和表达习惯。具体构想:一是训练内容管而不死;学生根据教师拟定的训练计划,自行选择训练题材,自我组织,自我管理。锻炼学生思维的开阔性、灵活性。二是训练方式多而不乱,活而不散,由单项训练(简单应用文体、童谣朗诵、人物动物局部刻画)到综合训练(如解说、小剧表演、运用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作文);由个体训练(针对个性弱点进行)到集体训练(针对重点难点组织);由有材料(书法作品、绘画作品)的语言表达训练到无材料(自己创设意境)的语言表达训练;由模仿性模仿构思(如“踏花归来马蹄香”“深山古寺”等)到创造性训练(意境构思,说唱表演等)。

教师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时,除引导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外,可培养学生的通感。打破学生的逻辑思维领域,五官各司其职互不交错常理,训练学生的五官功能由不能相互沟通、相互交错,到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交错,甚至相互取代的独特感受。紧密与灵敏地将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解触觉联系起来,加入“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境界,从而呼出创作灵感。教师可找出一些古代诗歌史上成功地运用“通感”写出的名篇佳句,如“红杏技头春意闹”“促织声尖尖如针”“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等进行分析,然后训练学生如何使声音有形状,花朵有声音,泉水飘着香味,香味闪着色彩等。

3 以“年级目标段”为主线的考核测评系列,是对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效果的检验

教师根据幼师语文教学的特点,制订“年级目标段”考核测评计划。实施系列化、程序化的目标测评。为宏观调控教学、训练流程提决策依据。测评的内容,包括现代汉语知识,阅读和写作能力等。不仅要注意测评后期的成绩量化,更重要提注重测评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测试内容的量化。参照专业因素采样命题,合理地选配组合,以期逐步建立科学化、模式化、数量化的测试资料(试题)库。教师对测试情况应作详细记载,既为测试结果的定量分析和定性描述提供了准确而科学的依据,而且测评的主要信息也可以及时反馈给学生,对其语文水平的提高起到反拨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成中.整合远程教育资源 深化学校国学教育[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0(12):110.

[2] 王璇.论高等教育的谋生功能与乐生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生态状况初探 下一篇:新时期贯彻落实《武警法》需要处理好的五种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