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消费主义的困境,建立消费伦理

时间:2022-01-19 02:23:20

走出消费主义的困境,建立消费伦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消费主义出现了抬头和蔓延的趋势,具体表现为:浪费性消费空前盛行:盲目消费有增无减:高消费泛滥成灾;倾斜性消费不容忽视。由其主导的消费方式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及伦理价值等造成了巨大威胁。人类要走出困境和危机,应从制度和文化两个层面来克服消费主义,并努力建立可持续的消费伦理。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消费主义这一主导西方消费社会和自由经济的主流价值观,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我国近年来受其影响也开始出现消费主义倾向。消费主义对我国乃至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及伦理价值都有着深刻的影响。深入认识消费主义的本质及其多方面影响,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消费伦理,对我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消费主义实质及其表现

消费主义是一种把无限占有物质财富、贪婪追求无度消费作为人生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以及在这种价值观念支配下的行为实践。它与一般消费行为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而消费。而是为了永远无法满足的贪婪和欲望而进行无节制地占有。这是消费主义的实质所在。具体表现为:

(一)浪费性消费空前盛行

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不是建立在满足需要基础上的消费,而是大大超出了人的基本需要,具有明显的奢侈性、浪费性。就消费品的过分包装而言,从出售的食品、饮料、药品、服装到大件的家用电器,一切用品的包装都越来越讲究了。这些花样翻新,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的包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加重了环境负担。

(二)盲目消费有增无减

受消费主义观念的影响。人们把能够消费、高消费和超前消费视为正当和善的,给予道德上肯定性的评价。消费水平的高低成为判断善恶是非与荣辱正邪的标准。所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理性和盲目性,他们并不知道消费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消费不再成为目的,而购买和促销成为目的,随之以商家大打广告战,大造舆论声势,人们被新广告、新产品、新包装、新式样牵着鼻子走,追时髦、赶新潮成为人们的主导消费观念。

(三)高消费泛滥成灾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拥有世界上强大的商品生产能力和丰富而健全的商品市场。资本主义追求最大利润的经济行为使高消费的生产与盛行成为必然。人们需要什么。“经济人”便会根据人们消费的需要,生产出丰富多样的产品,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消费,生产高度发达,高消费成风。与之相适应的是,资产阶级提出了“消费更多的物质财富是好事”的美学意识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欲望”的伦理观念。这样高消费现象就在整个社会出现了,穿高级名牌时装、坐高级轿车,抽高级香烟,用高级化妆品成了时尚。

(四)倾斜性消费不容忽视

消费应当包括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一旦基本物质消费需要得到满足,精神消费就决定了人的生活质量。马克思说过:“对于不希望把自己当愚民看待的无产阶级说来。勇敢、自尊、自豪感和独立感比面包还重要。”而消费主义却把消费者引向崇拜物质的方向上,使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比例不对等,形成倾斜性的消费结构,这使人陷入了在异化消费中认识不到自己真正需求的境地。使人成了消费机器。很显然,这种片面追求物质消费的结果必然造成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相对低下的精神状态。在这种倾斜性的消费结构的影响下,人们把人均占有和消费物质财富的多少与用外部自然力代替人的生理功能。作为评价生活水平高低的终极尺度。

消费主义所到之处,虽然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资源过度开采也接踵而至,严重制约看各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消费主义引起的伦理困境

消费是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层次。一方面,消费是经济运行的结果;另一方面,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运行又依赖于消费,消费是经济运行的前提。对于保证经济平稳有序运行而言,消费就有个“度”的问题,既不能超前,也不能滞后。要与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而消费主义却全然不顾这些,只有一个理念――消费,而且是追求高消费、奢侈消费。因此,消费主义的实践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必然带来诸多伦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消费主义危害自然,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

消费涉及到从环境中取得资源以及取得资源的方式,同时还涉及到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从现有环境资源的情况看,学费主义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主要表现有:第一,加速资源的消耗,同时破坏生态平衡。消费主义的盛行同人口大量增加一样,造成有限资源的加速消耗,增加对资源的压力。第二,消费主义为消费而消费,使得人均消耗资源量急剧增加,再加上人口的增加,这就使得资源总消费量按几何级数增长,产生出大量的工业和生活垃圾,加速了环境污染。第三,破坏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消费行为会引导生产行为,消费者的需求刺激了对珍稀动植物的猎杀、采集,会导致更多的动植物灭绝或处于濒危状态。

(二)消费主义导致人类代内消费和代际消费的不公正

消费主义从消费性质上看,是一种不公消费,它包括代内消费不公与代际消费不公。代内消费不公包括穷人与富人之间消费不公。地球资源是有限的,富裕者消费过多资源,就意味着贫穷者消费较少资源。在拥有全球人口1/4的工业国家,消费着地球上40%~60%的各种资源,排放了占总量2/3的二氧化碳,3/4的硫化物和氮氧化物。同时。发达国家一方面通过不平等贸易,廉价攫取发展中国家的资源,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和经济援助或在他国建厂等途径把其本国的生态危机、资源危机转嫁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另外,消费主义还导致代际消费不公,迅速耗竭的资源和加剧的环境污染实际上是当代人提前消耗了本应属于后代人消耗的资源,会给后代人的生活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消费主义导致价值观危机,严重制约了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消费主义社会中的人把人生的目的及价值实现都归结为物质消费,必然导致对精神文化的忽视,丧失辩证思维能力,成为单向度的人。其次,消费主义将物质消费作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认为自我价值只是体现于自我的消费和享受之中,否定人的内在价值,人成为被动、贪婪的消费者,丧失了道德信仰和能动创造性。再次,消费主义加剧了“人为物役”的异化倾向。人们越来越重视赚钱和享受。而忽视德性、品格以及指导人全面发展的哲学智慧的培养,导致人的道德水准逐步降低,人的智慧也为物所累呈现退化趋势,人的综合素质也变得越来越差。我们现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机,但价值观的危机可能是我们面对的最深刻的危机。我们只知道以疯狂的消费来满足感性的欲望却根本不想,也不愿意去想这样做是否真的感到幸福、进步,是否真的对人有好处,应当以什么样的尺度去评价所作所为。如果我

们在这些问题上没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梦想。

三、抵制消费主义,建立可持续消费伦理

消费主义及其生活方式,给人类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类要走出困境和危机,就必须在批判地反思消费主义的过程中,形成一种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伦理。为此,需要在社会的各个层面进行转变。

(一)在制度安排上,转换消费主义的经济模式,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如尽快进行循环经济立法,明确把生态环境作为资源纳入政府的公共管理范畴;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补互动、共生共利的关系,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配置:建立新的经济核算制度,将传统的GDP改变为绿色GDP等:可以说,制度的转变是能否克除消费主义的关键所在。

(二)在文化层面上,积极倡导建立一种持久的文化

这种文化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对家庭和社群活动的支持,对艺术和创造的追求,对教育和学习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的欣赏,因而也是一种能够持续无数代人的生活方式。能否建立一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关键在于人们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固然不能一蹴而就,但也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要有越来越多的人摈弃物质主义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并不要求人们变得大公无私,仍然可以合理地追求自我利益,但如果人们的偏好不再是物质主义的,那么物质需求将会大大减少。如果人们不再注重用物的形式来标识自我价值,地球的生态压力便会大大减轻。相信只要让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过度消费对于环境、对于幸福的无益,就能够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上导向物质的简朴并不必然导致社会的退步,或是大幅度的失业,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从事精神活动的生产。

(三)必须用可持续消费伦理的观点对消费主义进行重新评价

可持续消费伦理的内涵是:它指导人们追求真正的幸福,亦即满足基本需要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它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亦即消费不对环境造成危害,同时人类又能从环境中得到所需;它不会危及后代消费者满足其需要的能力。

消费主义的消费方式之所以是不可持续的,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消费背离了需要,消费需要不是目的而是生产经营者获取利润的手段,从而导致消费突破了需要的有限性,而无限扩张。这也势必导致经济的不可持续性。全球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局面尚未根本转变,将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使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除了要坚决抵制西方的消费主义观念,不要陷入消费的误区外,也不要走向另一个极端――保守消费,过吝啬型的生活。经济和伦理是统一的,只有转变观念,建立以“质量型”消费、“公正型”消费、“生态型”消费为原则的消费伦理原则,才可能合理调整投资和消费,实现“可持续的社会消费”。这样,既有利于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也有利于人的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哲学与管理系)

上一篇:汲取国内外经验教训走健康有序的城镇化道路 下一篇:新农村建设视角下双层经营体制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