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成自己的样子

时间:2022-01-16 01:19:08

【人物档案】

姜树华,如皋市安定小学校长,党总支书记。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学高级教师,“全国语文大讲堂”特约讲师,南通大学教育学院研究生特聘导师。一直致力于“言意共生”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曾获教育部首届“全国小学优秀课例评选”一等奖、“全国中小学公开课电视展示活动”特等奖。先后在云南、内蒙、四川、湖南、陕西、河北、浙江、广西等20多个省市执教示范课、举办讲座200多节(次),4节课例在全国展播发行,并在中国教育电视台《名师讲坛》栏目专题播出。《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的签约作者,《语文世界》《语文教学通讯》等杂志的封面人物或栏目人物,在《小学语文教与学》《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等省级以上刊物180余篇,出版专著《“言意共生”――指向人的语文教学》。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

便成了起点。

大山有坎坷,

大海有巨浪,

大漠有风沙,

即便这样,

我依然喜欢出发。

……

飘起,随风,扎下乡野的根……

1993年的那个炎夏,却给了我寒冬的感觉。

深深烙刻着乡村小农意识的我,结束了三年的师范生活,一心想着要是能回老家任教我也就满足了。但命运却玩笑地给我多出一站,我被分配到离家很远的一所更偏僻的农村小学工作。

偏远的村小,三面田野,一条不算宽的道路侧畔而过。校内几乎是纯一色的中老年教师,多是身兼教师与农民两种身份的地地道道的勤苦教育人。大家习惯了活在经验里,习惯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式教学。课间闲暇,鲜有教学研讨,更多的倒是有关时令农活的说道以及张家长李家短的议论。作为外乡人,18岁的我有种无法言喻的不安与不甘。

如果说,白天是不安,那晚上更多的则是虚空。放晚学后,我这个远乡人自然成了不需学校安排的常住护校人。送着晚霞,挥别最后一位下班回家的同事,锁上锈迹斑斑的校门,校园内只身一人,拖着长长的身影,好静好静,我的脚步好慢好慢,比夕阳下山的脚步更慢,这时还有夕阳在陪伴。夜,终究又来了。一间小屋,一盏孤灯,我像被抛弃在世界之外。幸好还有书,阅读成了我驱赶寂寞的无奈选择,没有谁比得上这位更有耐心、更富学养的“友人”了。于是,在那盏泛黄的灯泡下,开启了我精神的航程。因为缺乏深厚的阅读底蕴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当初的我很不耐烦整本书籍的阅读,拿到手上常常昏昏欲睡,阅读报刊杂志自然成了兴头。那些孤寂的夜里,《读者》《小学语文教师》《演讲与口才》等杂志成了我的案头常客,给了我莫大的慰藉。

收获,总是在不经意间渐渐生长的。有一回,学校与邻乡的一所小学进行教学联谊活动,需要提供一节公开课,我这个正规科班出身的年轻毕业生自然成了同事们的“首推人选”。可是上什么课让我犯难了,没人指导,更没人把关。情急之下,我回翻了阅读过的一叠叠杂志,硬是搬来了一份现成的教案,结果竟成功“糊弄”了来校听课的联谊学校的十多位老师。现在想来,兴许是听课老师们出于对我这位年轻教师的关爱,大家纷纷说我这小伙儿教学设计有高度,课堂有情趣。当时的我内心暗自庆幸,更增了阅读的兴致。

尝到阅读“甜头”的不仅是课例的成功“盗用”,还有许多次卖弄阅读收获时博得的羡慕眼神。跟同事们聊天时,我经常抛出一些书中的“见识”,如数家珍,卖弄效果奇佳,更陡然升腾起一种成就感。渐渐地,学生、家长、同事、领导向我投来欣赏的目光,于是,我越发珍惜这样的“卖弄”机会。就这样,阅读让我有了更为直接的“奔头”――这是一个能让人瞧得起的储备“私藏”的机会!所以,我更乐意把我的阅读说成是“被阅读”。

阅读之于我,原本就是个无奈之举,恰恰成了我度过寂寞的伴侣。与其说那段寂寞的村小十年是我人生冬天的话,还不如说是我人生厚积的启航准备。那段“冬天”,不仅给了我阅读的丰富储备,还形成了我的阅读习惯。严格地说,我的阅读人生就是从那时开启的,经由了从“一个点”到“一根线”,到“一个面”,再到“一个体”的阅读历程:

为了课堂研究,我读学科类书籍――《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例谈》《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语文教学对话论》《走进语文教学之门》《我的小学语文教学观》《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诗意语文》《名家语文教学实录荟萃》《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深度解析》《小学语文名师新秀大辩课》《提升阅读力的教与学》《言意论》《表现与存在》《文章讲话》。

为了打造学校的书香教育特色,我读儿童文学――《相信童话》《我的错都是大人的错》《夏洛的网》《昆虫记》《狼王梦》《今天我是升旗手》。

为了丰厚见闻,我读人文类作品――《历史的脸谱》《历史的真相》《品人录》《于丹〈论语〉心得》《狼性生存》《教师人文读本》《人类的声音》《文化品格》《中国古代心理诗学与美学》。

为了提升科研品味,我读哲学类作品――《尼采与形而上学》《蒙田随笔》《爱默生随笔》《艺术哲学读本》《身动心不动》《圣严说禅》《40节哲学公开课》《善良丰富高贵》《美学漫话》《美的历程》。

为了提升教育理念,我读教育类书籍――《给教师的建议》《走近教育大师》《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教育从批判走向建设》《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乡土的逃离与回归》《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著名校长的管理奇迹》《薛瑞萍读教育理论》《杜郎口旋风》《成为有思想的校长》《品牌学校的建构与传播》《完美的教学》。

为了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我每月必读几种杂志――《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语文教学通讯》《读者》《演讲与口才》《小学语文教与学》。

当然还有媒体阅读,如TED(网易公开课)、开讲啦、微信、微电影、默片……

如果说,起初的阅读是因为伴度寂寞的无奈之举,那后来的阅读则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或为了解决某个实际的教学教研问题而进行的有意行为。当初的阅读不是自然而然的,也非从心而发的,但当下的阅读已成为了我的生活常态,融于身体般的自然。仔细想来,我们生活中已获得的很多“部分”,其实起初都源自“功利”的动机。只要我们在追求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某一行为真实的意义,并且愿意投诸时间、情感,收获了成长与感动,这就是对自己最有益的。阅读,无疑让我开阔了眼界,变得更安实;让我遇见了未曾有过的生活,变得更能洞察事理,心态更为平和。有人说我一看就是个读书人,我很乐意听别人这么说我,无论是赞赏还是另有含义,我以拥有读书气质而自喜,因为我觉得这般气质对得起我的职业担当。因此,也常常检点并勉励自己:“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好文章在孤灯下。”

人们常用“孟母三迁”来说明外在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彼得・圣吉(美国管理大师)也说“人是人的环境”。我常常反观这样的论述,人的成长过程的确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不断刷新自己的过程,在赞同生活环境对人成长影响甚大的前提下,我以为还存在着个人内心环境的影响,并私下地认为这种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甚至具有决定性。每个生命个体对周遭物态的认识过程中都会存有取舍,所以与其说“人是人的环境”,还不如说“自己即环境”,佛家有语“自家宝玉”,其意概于此。

于是,虽身处在几无研究氛围的村小,我仍保持着一种职业警觉,不断积淀与审视,教育教学的“门道”渐进可见,我开始了教育的“闯荡”之路。课堂教学中,我倾心于情境教育,痴迷于一点突破教学法。我曾受许多名家风格影响,闭关琢磨,努力造就自己的教学风格,把语文课堂刻意分割成读、说、写三流程,曾用颇有诗意的文题《一半清醒一半醉》来阐述我理解的语文内容与意境的抵达方式。现在回头看看,真的窃笑自己当初的青涩:煞有介事地研究语文、自我理想化的琢磨、有失偏颇的独门论道。我也曾幼稚地想隐去这段经历,可仔细琢磨,倘若真让这段经历失忆,那怎么还能连接起后面的提足迈步呢?这是一段无意识、无规则的教学闯荡,只是来得有些漫长。理想在你迈开脚步之际便开始靠近,无意识的践行,恰恰种下了成功的种子。

几乎每年回老家都会路过早已被撤并的学校旧址,用慢镜头般的目光一一点击着依稀可见的原貌轮廓,眼前总能恍现出那段生活:曾经,孤苦伶仃地随着风任意飘落,也有过那么一段的失落与消沉。虽有些苦楚,但不悲壮,因为我拥抱了那一时段,全身心地享用了当时。所以,那段人生的寂寞沉淀,让我化苦成甘,尝到了教学研究者的快乐,广博见识的尊严。悄然间,我成了那所小学的明亮星星:文章获奖了,课题成功了,第8个年头我成了那所小学的校长,第10个年头,我到了所在镇的中心小学――百年老校如皋市白蒲小学。

向阳,肆意,渴望参天的梦……

每个人生都会有冬天,当春天真的来了,冬就化作了动情的泪水,轻柔地润湿着春的脚步。2003年11月的如皋市青年教师优课评选活动,我获得一等奖第一名。这当然是我专业发展的一个春天,但从此也被“逼”上了更多公开课教学、赛课的“场子”。阅读,备课,展示;焦虑,执着,豁然……那几年,高频率地进行着课堂教学磨砺,一心耕耘,只是未在意方向。

直到2008年进入“雉水名师”许友兰工作室(次年,进入南通市名师培养第一梯队,同属许友兰导师),开始有了厘定专业发展方向的意识。我想起比塞尔人的故事:比塞尔是西撒哈拉沙漠中的一个小村庄,1926年被发现。此前,比塞尔人从未走出过沙漠,因为不认识北斗星。只知埋头上课、不知抬头看路的我,不正是不认识北斗星的当初的比塞尔人吗?我顿悟:要想成为名师,不光能教好书,还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与教学风格,教学主张是一个教师的脊梁。

我如饥似渴地阅读起不同名家的个性教学著作。诗意语文、智趣语文、本色语文、简单语文……一时间饱览得“撑胃”。凭着个人的爱好,我在简单语文与本色语文间留连、取舍,并着手“炮制”了第一份教学主张――《追求语文教学的“素”与“实”》出炉了。怀着成就感,我将论作发给了导师们,开始等候“佳音”……

回音悉数到达:“你的表述较笼统,四海皆准,与你的教学风格不完全匹配”“‘素实’不是一个合成词,读来陌生艰涩”“专业方向的形成非一朝一夕的构想,它只属于你的课堂。教学主张的提炼,不能老盯在别人入时的教学理念上,有时要回头看看的,往往就在你的课堂丛中笑。”导师们的话语让我顿时找到了“北斗”:原来,我不自禁地跟着别人的风向,却丢失了自己。回首,我的课堂有什么呢?一直以来,在课堂内容上我坐实语文的“本基”,即“字、词、句、段、篇”;在课堂环节中我着力于读、品、述环节;在课堂深度上我起点于儿童的“视角”;在儿童阅读上我构建美好的儿童阅读时空,推行“书香下午茶”“日积月累”等活动。所有这些举措,其实都是语文的最本然做法,这不就是“本真语文”吗?不久,一张“本真语文”的设计图便递到了导师们的面前。

导师团专题为我们组织了专业方向论坛,导师们逐一评析,我也有幸得到了小学语文界泰斗李吉林老师的点评:“小姜的专业方向提法很朴实,没有做作,但现在关于‘本真’的提法很多了。我倒是很赞成你提及的‘本真语文’的价值追求――‘得意’与‘得言’……”导师团朱嘉耀团长紧随其后,话语不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得意’‘得言’的提法在魏晋时期就有了,只是当时不局限在教学,很有价值!”导师许友兰跟进补充:“的确,当下关于‘得意’与‘得言’这个主题的研究很多,我们要更进一层才有研究价值。也可以这样讲,教学主张来源于自身,又在不远的前方。”唐铁生、施建平、袁炳飞、严清等名家均给予了指点……醍醐灌顶,茅塞顿开。2010年3月,《“言意共生”:我的语文教学主张与追求》终于在导师们的反复论证中落定。“言意共生”不仅着眼于“言意兼得”“文意兼得”之意,更落点于“言”“意”的彼此交融、彼此支撑、彼此相长之实,“得意”又“得言”,“生意”又“生言”。

从明晰教学主张的那一刻开始,我猛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的课堂教学竟有拈轻怕重、喜好情感类文章的教学偏好。还是朱嘉耀团长的一句话点醒了我:“我们一梯队的学员,尤其是评上称号的学员,要敢于探索不同体裁的教学,不要老在自己熟悉的圈内原地踏步。”于是,我走上了丰满自己、建构不同文体教学体系的“登高”时段。五年多来,形成了十多节典型课例,与全国各地的老师们进行了分享。

历经这么多的课堂历练,我常常不断提醒自己:不要以为理所当然就是对的。我们常常想得更多的是课堂教学中的“器”,即实践操作层面。其实,课堂是有“道”可循的。这里所谓的“道”,就是教育之理、课堂之理、学习之理。课堂要向着“亮着”的方向而进,所谓“亮着”的方向就是课改方向、儿童方向、教育本源方向。每个人的课堂教学进步都需要用时间来换空间,永远没有一蹴而就的进步。每一次磨课都应是一场暴露,暴露是为了更本质的进步,一课一得,拾级而上。

回首“言意共生”的来路,峰回路转,风景无限。数次转身,不算华丽,但很难忘。其实,几回视角调整又何止有益于我的教学主张确立?修身养性、品人阅己、治学处世……让我受用一生。我常常喜欢把“静心”,说成“净心”。在专业发展的路上,不仅仅需要内心安静,更需要去除内心的杂念,心无旁骛,一念前行。

曾经有朋友关心地问我,你这样竭力于专业发展,还有什么新的目标期望吗?我无法将自己的心境表述准确,因为我已经走上了自己的“高原”,别人几无体验。其实,无论是专业还是管理,每个人都会遇上自己的发展高原期。有人在高原上走不出来,就此止步了,甚至缺氧倒下;有人幸运走出来,继续前行。2003年,在我取得如皋小学语文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的时候,同事惊羡,紧跟着我跨进了南通赛场;2008年,我参加南通小学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一等奖第一名时,感觉可以歇歇了;2009年,又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发展司组织的全国首届中小学优秀课例评选,获得一等奖,以为这时可以歇歇了;2010年,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应该可以歇歇了吧;2011年,正式成为南通名师培养第一梯队成员,又一轮出发了;2015年,跨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团队,再开启了新的航程……命运总是这样,有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在那儿候着你。

不断前行的另一动力,也许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提及但都必定会历经的,那就是――远离“妒忌”。我们不需要刻意回避,无论在哪个环境,都会得到一定的妒忌,当然我们也时刻会有妒忌之心。我一直以为,妒忌缘起于“羡慕”,本不是坏事。别人妒忌你,因为你原本不比他出色多少,所以才有妒忌你的可能;只有当你的专业或者管理水平提升到别人无法企及时,他就不再妒忌了,反而会乐于接受你的帮助。于是,每当遇上这样的境遇,我清楚必须一刻不停歇自己的脚步,很快走出“妒忌区”,将别人的冷眼与冷语远远甩在身后。这样的事例,不宜枚举,但很可能真实地发生在每个个体的每一时刻。

有梦的人更容易飞翔。心中有参天的梦想,脚下自然生风,肆意向阳,进发……

绿荫,成片,召唤森林的虔诚……

生态成就未来。

江海大地,一方热土,阳光充沛,甘露充盈。于是,乡野中的这棵“树”撑起了“言意共生”教语文的一片绿。滴滴感恩雨,心中自长留。从此,便有了“树”的坚定:扎根沃土,向阳繁茂,惠泽绿荫……这棵树充满了召唤一片茂密森林的虔诚。

顶层设计,给老师们一片“绿荫”

作为校长,我心知肚明:要做的不应只是专业擅长的语文学科,而是要办好一所学校。要借助学校顶层设计,让所有老师凝神聚力,心无旁骛,步入专业发展的快车道。

在教育人生步入第三个十年的当口,我来到了如皋市安定小学。这是一所拥有千年教育思想底蕴的学校,只因一个人――北宋著名教育大家胡安定先生。于是,我静下心来,以千年的安定教育思想为源头,射向新世纪的育人方向,做出一个最明朗的办学设计。经过多个层面的深入研讨,“明达”教育清晰呈现。

所谓“明达教育”,就是以胡安定先生“明体达用”教育思想为源头,以新时期育人目标为指向,从“明”“博”“乐”“商”“润”五个方面,直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我们对“明体达用”有了时代新解:这里的“体”,就是“立德明理,价值引领”;这里的“用”,就是“生活体验,社会实践”。

明:语出安定先生的“明体达用”,指向立德树人的教育本质。

博:语出安定先生的“穷经以博古,治事以通今”,指向各类学科的大阅读。

乐:语出安定先生的“游历教学”“娱乐教学”,指向课外、校外的实践体验活动。

商:语出安定先生的“切磋互商,自立新解”, 指向构建课堂新学态。

润:语出安定先生的“润泽斯民”,指向文化育人、润泽心灵的环境课程。

我们认为:小学,是人生的基础学段,给予学生的应该是丰厚的筑基,确保学生今后人生发展的选择可能。小学六年,我们实现明达教育“低控线”――“500+1”工程(简称“501工程”),即“读百本名著,访百个景点,看百部电影,品百幅名画,赏百首名曲”+“人人会游泳”。安定小学的“明达”教育,成为“2015年江苏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

安定致远,路径明晰,“明达教育”实现着“看得见”的生长。所有安定人,在办学顶层设计的“绿荫”下,笃定且惬意地前行……

理念引领,给老师们一份“依靠”

我常常跳出圈外,旁观我们的教育。对于不少教师而言,最缺的其实不是理念,而是理念的真正入心与内化,他们要么“眼高手低”,要么“眼不高,手更低”。于是,我明确了自己应有的引领担当:必须走在队伍的前面,先行明白理念的真正内涵,做好教师专业引领的“二传手”,引领教师成长,让他们感觉到我的引力时刻存在。

为了明晰“商讨学习”,我着力研究商讨的本质,设计安定小学最美的“商讨样态”:带着“无”来倾听,带着“有”来商讨,把“商讨学习”变得清晰可见。我们强调“如此听”:专注地听、欣赏地听、始终地听、思考地听、微笑地听;我们强调“如此表达”:表达观点有个性、表达观点有思路、表达观点有创新;我们强调“如此记录”:收获式记录、感想式记录、导图式记录、鉴赏式记录。

为了推进“活动学习”,我研究活动教育理念。跟老师们分享教师“上课三件事”――倾听、串联、反刍;让老师们明白课堂之“精彩”,不仅指教师“上课”的优劣,更应指每个儿童自由自在、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课堂,“尊重”创造“精彩”;合作学习的基础在于“冲刺与挑战”,合作学习的至高境界是“若无其事”一般,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课堂,更着眼于彼此间的信赖,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

为了厘清“翻转课堂”之“翻转”,我研究慕课、微课,引领教师快捷行进。我让大家知道翻转课堂不是简单的“先学后教”,本质是“让学生带着‘有’来学习”。真正的“以人为本”,是看得到每个学生在已有的“具备”基础上,实现“新生长”。

团队建构,给老师们一份“守望”

是队伍,抵达总有先后。我常常扮演一位在路边用语言激励、在下一个路口等待老师们到达的“守望者”。

这个社会太需要安静了,我用阅读守望团队的安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灵台清静,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无论是佛家还是道家,均表述了安静的重要。周国平先生也说过“丰富的安静”。能让一个人或者团队安静的前提,其实是这个人或团队拥有丰富的感知或者广域的视野。于是,我和老师们一起读书,读学生们看的书,读学生们看的电影,读学生们看的动画片;读教育本源类书籍,读人生哲学类书籍,读学科教学类书籍……“胡瑗读书会沙龙”“安定书香一刻”“好书大家谈”,阅读与分享已经成为我们的教育常态生活。我给老师们示范我的读书感想系列:《低头找幸福――谈教师特色的锻造》《人与佛――从阅读说起》《养+育:家长的应有之义》《变坏的历程》《个体磁场与同事关系》《专业成长三句话》《怎么看人类虚伪语言的出现》《教师气质之源――谈教师的阅读》《倾听需要等待》《阅读的三重境界》……渐渐地,老师们走上了讲坛,分享起自己的阅读,讲的人越来越自信,听的人越来越痴迷,阅读分享成了我们最安静、最美丽的时刻。因为阅读,安定人有了一份“文化气质”,变得越发敞亮;因为阅读,安定人有了“敬畏之心”,变得越发善良;因为阅读,安定人有了一种“大方之气”,变得越发自信。

“守望”一词,是由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贡献的。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有这样一段描述:“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总是“似曾相识”的,这就是原著的力量:守望,就是一种“守候之中的看护”,所有人的成长都需要“守望”。于是,我努力以最大包容他人的心胸,以最耐心等待他人的姿态,在下一个路口守望我的行政同事与教师同事的成长。

“我还不如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行政同事对工作埋怨的熟悉声音;“说起来容易,知道我们的难吗”,这是我们经常能听到的教师同事对学校工作埋怨的熟悉声音……我清楚:团队里这样的状态虽然很常见,但必须改善,只是需要时间。于是,每次开行政会或校务会,我便以“精神导师”为首任,约束自己布置工作的时间一定不会超过四分之一,主要讲为人修行、为事修炼。我以为这是我这样一个管理角色的应为,要让我的同事工作得更舒心,更有艺术,更加投入。我给他们讲人生、讲人际;讲管理之难,讲平和之法;讲我对“命运”的理解,“命”是天定,“运”靠自己,无论好命歹命,每个人生都有春夏秋冬“四运”,没有一直的好运。人生有规律,运不好的时候要积极运作,向好的方向发展;运好的时候,要防患未然,尽可能减弱“运”的消极牵扯。同事们笑称,我这是在“讲经布道”。渐渐地,同事们心胸打开了,视野开阔了,心境平和了,工作有思路了,出手有品味了……我也就有更多的精力抬头看路了。

守望他人的耐心其实就是一种心胸,一种姿态,是需要时间来修炼的。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守望教师的成长,善于发现教师的特长,我学橐驼种树,努力顺应树木的天性,让树木的天性得到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长成属于它(他)们自己的样子。安定小学音乐教师崔海鹏于2014年获得江苏省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回校的第二天,我便喊来办公室与他长聊,跟他分享我的经历,为他描述未来的方向与可能。崔老师没有止步于省级荣誉,而是向着更高处进发。2015年11月,崔老师不负众望,获得了全国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郭姜燕老师是学校教师群体中近年成长起来的儿童文学作家,当我发现她时常纠结在文学、教育之间并陷入苦恼时,专门与她探讨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的关系,几番畅谈之后,她明晰了,文学与教育并不矛盾,尤其是儿童文学其实是和儿童教育相辅相成的,更加确立了自己的努力方向,还开心地戏称我是一棵值得老师们依靠的“树”。2014年,时值南通市优秀教育人才称号的评审,安定小学教师新增5名学科带头人,列南通市各学校前列;2015年,如皋市优秀教育人才称号评审,安定小学教师新增14名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列如皋市各学校之首。

是啊,独木不成林。看身边日益繁茂,众木成林,这才是我守望的最终祈愿。

人,一直在路上;路,就是人的舞台;舞台上的表达,便成了人生。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阶段成功,工作的、生活的、家庭的……每一次的成功,注定是过去式的总结。于是,每一次我都学着“清零”,当然“清零”是需要勇气的。大到一个称号的获得,小至一篇文章的发表、一节公开课的成功,我的“清零”步骤是由“看清”自己,再到“看轻”自己。我们都有一双眼睛,既能往外看,也能往内看,往内看就是修炼;既能仰望,也能俯视,但终究需要平视,因为仰望和俯视都会变形,唯有平视自己才是最真实的。

心向天空,笃定生长。扎根,是一粒种子钟情人生的抉择;向阳,是一株幼苗渴望参天的姿态;绿荫,是一棵大树召唤森林的守望。无论繁华蔓延何处,永远惦记着脚下的这片泥土,用心力生长,用树荫守护,眺望新的高度,长出自己的风姿。

(姜树华,如皋市安定小学,226500)

上一篇:肝段叶切除联合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临床可... 下一篇:浅析横江流域水文站网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