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仿的合理性与法律规制

时间:2022-01-14 12:22:11

戏仿的合理性与法律规制

【摘要】随着人们对各种文化的追求,戏仿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广泛影响。文章通过介绍戏仿的概念及特征,分析戏仿的合理性并探讨对其进行相应的限制,希望对我国著作权立法完善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戏仿;法律规制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7-143-01

一、戏仿的概念与特征

戏仿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和艺术形式,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时期。戏仿在西方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它以知名作品为模仿对象,模仿者借助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对模仿对象进行讽刺、嘲弄,以达到其对模仿对象的批判和评论。在《布莱克法律词典》中,将知识产权法上的戏仿定义为:“对知名作品进行转换使用,以达到对原作品讽刺、批判目的,而不是仅借用原作引起人们对新作的注意。”从该定义我们可以推知,戏仿的特点为:

1.模仿性即戏仿必须是对原作的模仿并使用原作中的内容。

2.滑稽性即戏仿的表现形态是搞笑的而不是严肃的。

3.批评性即戏仿的目的是通过荒谬的方式对原作进行批评。

综上可知,戏仿是依赖于已经存在的作品,与戏仿者新增的成分相比较,使观众认识到二者的差别,并因为这种差别而感受到原作的可笑与荒谬而达到戏仿的目的。这种模仿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戏仿合理性的原因分析

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给戏仿提供了条件,戏仿的合理性原因如下:

1.戏仿是言论自由权的体现。言论自由,是指公民对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言论自由权,戏仿作为一种评论是表达自由的一种体现,承认戏仿的合理性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保障。

2.戏仿是文化艺术创作权的体现。我国宪法第47条规定了公民的文化艺术创作权,公民有权选择自己的创作内容和创作形式。因此戏仿是公民行使自己文艺创作权的一种方式,戏仿有利于促进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

3.戏仿符合我国著作权法的立法目的。我国著作权法第一条规定“为保护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鼓励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和科学事业的发展与繁荣,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著作权法通过保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以达到鼓励作品的创作与传播,促进文化科学的发展与繁荣的立法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著作权法必须处理好著作权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关系。对著作权人权利的过度保护或者过度限制都会阻碍文化艺术的创新,影响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所以著作权法会采取一些特殊的制度防止对著作权保护的失衡,合理使用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4.戏仿可以构成我国著作权法上的合理使用。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两种免责事由即“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戏仿者一般可以以合理使用为由进行免责。我国《著作权法》第22条和第23条规定了13种合理使用情形之一是为个人学习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例如胡戈制作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引用《无极》的片段就是一种供个人研究而使用的行为。

三、探讨我国法律对戏仿的规制

我国的著作权法未对戏仿做具体的规定,因此需要对戏仿的法律规制进行探讨。

(一)对戏仿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公民的基本人权也得以保障,宪法赋予了人们表达自由的基本权利。戏仿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这样一种时代大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而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又为戏仿这种创作方式注入新的活力,图片、视频、音频编辑软件的广泛运用给戏仿作品创作提供了更加适宜的文化氛围。它及时、平等、互动特性使大众更加容易获取新的资讯,传播新信息。现阶段,我国正倡导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知识产权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同时,随着我国法制的健全,普法工作的开展,国民知识产权法意识也越来越浓厚,公民更加注重保护自己的各项知识财产权利。由此可知,我国进行相应的著作权立法对戏仿规制显得极其重要。

(二)关于我国著作权立法规制戏仿的思考

著作权法第22条列举了合理使用的12种情形,但因其僵化性备受批驳。鉴于戏仿作品的特殊性,应该在法律上明确戏仿的概念和构成要件。我国著作权法却没有意识到戏仿的特殊性,而将其与其他文艺作品等同对待。戏仿的表演者只有主张是为个人学习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和为评论某一作品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作品时才可以对抗他人的著作权。但是戏仿通常需大量使用他人作品,因此难以符合法条所要求的适当引用原则。因此,法律有必要将戏仿作为一类特殊的文艺作品予以规定。具体来讲,首先要统一概念,对其内涵和外延作出明确的界定;其次要确定特殊的侵权判断标准,以便给予戏仿作品和在先作品更充分的保护。比如,在判断对在先作品的使用程度时,引想的标准,即戏仿的表演者对在先进行足以使公众联想到在先作品的使用。在判断其对在先作品造成损害时,应该着重判断戏仿作品是否能取代在先作品的市场,而不能考虑因批评或讽刺给在先作品及其作者带来的影响。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社会几千年形成的道德伦理,比如团结、勤劳、善良等,包括中国人共同的价值观念,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人的特有的核心价值观。在对戏仿进行法律规制时,有些伤害我们国民感情的行为应该是被禁止的。

四、结语

正如胡戈所言:“一个小小的馒头,引发了一场惊天血案”,它也引发了一场关于戏仿定性的讨论。由于水平所限,文章未能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探索,但将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研究、探讨,为使我国文化事业在法制轨道上健康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上一篇:浅析表见代表制度构建 下一篇:论自我丢失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