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建设,少些批判

时间:2022-01-12 09:42:40

多些建设,少些批判

改革开放已经过去整整28年了,现在已是第29个年头了。28年来中华民族发生的变化之大、之深刻,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相信未来的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时必会心潮澎湃。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单项突破、重点推进的基础上一步步走向全面和系统改革的渐进式改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成功之路。与“休克式”改革相比,我们避免了生活水平的倒退、社会的大幅震荡,在潜移默化之中,走上了现代化建设的不归之路,恰是春雨润物;表面看,“渐进式”改革不如“休克式”疗法的效率高,历史地看,恰恰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达到帕雷托最优的境界。

因为我们走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才使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传统体制的弊端,更加明确地把握我们的方向和目标,也更加科学地探寻从现实到目标的道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从今天社会所处的阶段特征出发,我们应该发扬一种精神:少些批判,多些建设。

我们的改革已经进入全面和系统改革的阶段,各方面的问题得到充分暴露,矛盾的积累也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高峰,因此,人民更多地是需要解决问题和矛盾的办法,需要有建设性的意见和方案,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深具批判精神和意识的“有识之士”,对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进行猛烈地“炮轰”,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很多人看到这样的东西也觉得十分过瘾。可是,这类的炮轰往往是在一阵猛烈的“弹雨”之后,没有给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案。结果是炮轰的人出名了,而问题依旧。这就好比医生只给病人看病,而开不出治病的良方,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做法于病人有多大的帮助呢?

我们呼吁少些批判,并不是拒绝批判,而是不欢迎那些不附带解决方案的批判,更不欢迎那些只具抽象性的批判。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是建设,不是“革命”,我们欢迎和提倡那些在深入解剖个案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实证主义研究风气。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搞好经济建设仍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诸多问题,比如:效率和公平的问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协调问题、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协调配套等问题既是党中央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人民群众迫切需要答案的问题,我们那些理论工作者、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能否在多多深入基层、深入调研,解剖麻雀的基础上,多多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多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少一些抽象性的批判。(作者系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国有资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循环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上一篇:体制不是不作为的“挡箭牌” 下一篇:“体制”与“非体制”:问题根源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