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看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时间:2022-01-12 02:50:00

从海顿和莫扎特两首钢琴奏鸣曲看奏鸣曲式的阶段性特征

曲式(Form)是指乐曲的结构和形式,实为写作乐曲的一种格律。研究奏鸣曲式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必然要从音乐大师的经典创作中去寻根探源。本文选择了维也纳乐派两位代表作曲家海顿和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来展开研究。

一、两位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略析

(一)海顿钢琴奏鸣曲分析

《海顿C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Hob.XVI.50)(以下简称《海顿C大调》)创作于1794至1795年,是海顿晚期作品之一。第一乐章主题从容,结构严谨,手法简洁,构思精细,表现了海顿对音乐的热爱,对人生的豁达。

单乐章主题(谱例1):灵动而活泼、幽默且机智。音乐以C大调主和弦分解作为动机,结束在主和弦上,各种不同的创作技术手段,如节奏的变化、调性的变化、音区的变化等出现了10次之多,主题之间调性关系相对复杂,这是典型的海顿式创意。

副部主题(第20小节起),音乐在主调的属调G大调上,至24小节,音乐短暂停留在主调的从属调D大调之后马上回归G大调,同属于主部主题材料,与20小节成倒影对比,最后结束在G大调上(I-V-I)。海顿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和声语汇侧重于I-V-I主、属不断交替。

展开部(第54小节起),开始运用主部主题以及连接部的音乐成分在g小调上将其展开,两小节后音乐在A大调上进行(图示2)。至64小节运用副部主题材料在F大调上进行展开,与呈示部副部主题形成调性上的鲜明对比,至67小节将音乐节奏拉宽,43小节转入较远的降A大调,音乐悠长而深远,最后结束在G大调上。

再现部(102―150小节)前两小节与主部主题完全重复,之后音乐更加紧凑,音乐材料以及节奏、调性(C―G―C)与呈示部相比,变化不大。但整体来看,创作手法成熟,演奏技法完善,思想内涵丰富。

从上可知,海顿钢琴奏鸣曲式的结构已经非常丰满,呈示部、展开部以及再现部十分明显,织体和调性有了显著的区别。不过主部和副部的主题材料接近,主题较单一,基本结束在主和弦上成收拢性乐段(111、119小节等),结构稳定。这表明海顿晚期的创作不再严格遵循程序或者采用固定模式。

(二)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分析

《莫扎特D大调钢琴奏鸣曲》(作品K.576)(以下简称《莫扎特D大调》)的副部主题(A大调)平静而略带忧伤,与活泼而动感的音乐主题形成对比,由此可稍微感知莫扎特内心深处的伤痛。展开部运用主部主题动机的卡农式模仿,声部充实。再现部先陈述一遍主部主题,然后在连接部反复运用卡农手法进行模仿进而引出副部主题。

呈示部(1―58小节)开始先以D大调主三和弦的琶音构成主要主题(谱例3),主题八小节内部成D大调与b小调对比。前四小节停留在属和弦上,采用开放性的乐段结构,因而增强了后四小节继续发展的动力。在连接部中,主题材料在不同的音区运用,因而从主部到连接部,调式转换自然而同一,真正起到了主部与副部的桥梁作用。

展开部(59―98小节)晚期创作风格鲜明。二声部写作手法多次使用,大多用了主部主题动机的卡农式模仿,分别在e小调、降B大调等调式上的分解和弦出现构成对位,是较为充实的部分。

再现部(99―160小节),先由主要主题呈示,然后左右手的卡农手法填满中间的过门,再从下属调引导出D大调的副主题(121―129小节)。主、副主题中的两个旋律前后一一再现,在引入再现副部主题时有一种新鲜的感觉,而呈示部中也让人清新愉悦,主部主题陈述完毕后,莫扎特在连接部中将旋律向下属(112小节,G大调)方面转一下,然后经过两小节(A大调)到主调(D大调)上,使副题出现时同样呈现出向上方五度挺进的感觉,让呈示部(D大调―A大调)与再现部在调性(G大调― D大调)关系上取得某种和谐和平衡。此时可确定,莫扎特成熟时期的钢琴中的奏鸣曲式已定型,较之海顿的钢琴奏鸣曲有了明显提升。

二、钢琴奏鸣曲在曲式结构及其结构功能方面的比较

(一)呈示部

从《海顿C大调》结构看,呈示部主、副部主题对比不太鲜明,在结构功能上,主、副两部分材料虽然接近,但在织体上有所改变,将主题左手的单一跳跃性织体变为横向的分解写法(谱例4),调性从主(C大调)转为属(G大调),再将再现部分中的副部主题转入主调上,这样就使再现部是一个欢快而经过了变化的结束。

《莫扎特D大调》呈示部中对比性的第二主题采用了“稳定―不稳定―稳定”的结构原则,使展开部分的不稳定性得到了进一步强化,而这正是古典奏鸣曲式A―B―A 形式的内涵所在。我们可以在莫扎特的晚期作品中发现相对成熟的奏鸣曲式结构形态。

(二)展开部

《海顿C大调》展开部运用了主部主题材料,以g小调出现,规模与结构不成气候,主要部分从F大调开始,在重点强调该下属调后,音乐自然地转入一个离原调比较远的bA大调,这是一种很有效果的戏剧性手法,而且尽量选择了呈示部没有出现过的g小调、A大调以及E大调等。音乐节奏、主题对比以及织体的写法几乎与主部主题相一致,和呈示部一样结束在G大调上。

《莫扎特D大调》的展开部规模显然比海顿的要厚实,该部分是音乐形象冲突、矛盾情节发展的主体,《莫扎特D大调》在展开部的第一阶段主要运用主题的动机用a小调逐渐引到与原A大调的主音相距半音的bB大调上。在海顿与莫扎特的晚期交响乐的奏鸣曲式乐章展开部中,结构和调性布局的规律已经呼之欲出,导入部分、展开的中心部分、准备再现部分先后呈现。

(三)再现部

《海顿C大调》再现部分与呈示部分相比变化不太明显,结构方面,将再现部分加以扩展,使尾声失去了本身的意义,最后结束在主调上。

在《莫扎特D大调》中,当再现部主题呈示完毕后,音乐转向下属方向(D―G),在长线条的音乐中隐藏了主音到属音的半音关系:G―#G―A―#A―B―C(谱例5),使得调性关系取得完美平衡,促进了整个曲式的对称与平衡。

结语

在莫扎特与海顿的奏鸣曲式创作中,奏鸣曲式由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三个部分组成的结构得到了确立,并有进一步的发展;音乐旋律化色彩增强,一种更加流畅、分句更加明晰的音乐风格从此诞生。他们两人为古二部曲式发展为结构完整、现代气息浓厚的奏鸣曲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奏鸣曲式发展的历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作者单位:浙江衢州学院

上一篇:浅谈演奏之前的案头准备 下一篇:二胡演奏教学述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