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bE大调钢琴奏鸣曲》及其演奏

时间:2022-08-13 02:47:23

海顿《bE大调钢琴奏鸣曲》及其演奏

奥地利作曲家海顿(F.J.Haydn),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是18世纪欧洲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海顿创作的钢琴作品在他的全部创作中不占主要地位,但对后世钢琴音乐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海顿钢琴音乐的风格正如他的基本创作风格一样,明朗、充满活力、富于幽默感和民间气息,带着光辉的智慧和对人生的透视,既厚重又富于结构感,既朴实自然又泛出一种温暖。

海顿一生共创作了62首钢琴奏鸣曲,其中,早期的奏鸣曲类似于嬉游曲,结构及织体语言都比较简单。他晚期的奏鸣曲数量不多,总共只有五首,即五十八――六十二,但却是他最富有独创性、风格最成熟的作品,代表了海顿键盘风格的顶峰。特别是第六十二首奏鸣曲,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富有深刻意义和戏剧性的作品。

创作于1794年的《bE大调奏鸣曲》(L.62)展现了海顿在键盘创作方面的毕生努力,是海顿最伟大最广博的一首作品。在这首奏鸣曲中,精湛的技巧、大胆的和声、文雅的抒情和成熟的创作技巧奇妙地混合在一起。海顿十分细致地对调性关系进行了娴熟处理,调性丰富多变,通过使用钢琴的不同音区,充分发挥了“管弦乐风格”,结构紧密、色彩丰润,和声和节奏极具活力,音乐的逻辑更加清晰严密,表现更理性化。各个乐章具有乐思贯穿发展的性质,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无论在技术创新方面还是在发展钢琴奏鸣曲的新含义方面都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作品正如他的性格一样,踏实平稳、幽默高贵,显示出充实、深刻、热情,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想象力。

本文拟从钢琴演奏的角度,对演奏中应当注意和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试图找到表现这部作品的真谛,以便在演奏中以最细致地处理和最准确地表现为目的,以特有的内在深沉的情感力量打动听众的心灵。

第一乐章

适中的快板(Allegro moderato),bE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乐章结构丰富,素材变化多样,旋律充满了意味深长的内涵,音色细腻多变,仿佛多种乐器交替演奏。 整个乐章时而情绪激昂、时而温暖抒情的交替,把旋律组织得积极而有推动力,音乐具有多彩的性格,有客观性、特质性、平衡性、明确性的特点。

整个乐章以一个精练的分解和弦琶音引出了第一主题,气势十足,仿佛管弦乐队的齐奏,有一种庄严肃穆的表情在里面,更有一种刚毅、宏大、坚定的性格,洋溢着清纯健康的气氛,包含着很多乐思。首先应当引起注意的是力度记号,在这里海顿标了一个f,左右手和弦弹奏时应使手的重量弹到键底,双手发音应均衡,弹得深厚扎实。紧接着第二小节右手附点音符时值要弹得非常精确,这种附点音型与第6小节及其以下几小节中半音性质的旋律有着明显的关系。主题中出现的一种比较有特点的音型就是双音下行,这种音型均可做出由强到弱的音势,右手上三度音弹奏应结实、明亮、集中而圆润、流畅。同时我们在演奏过程中,还应注意到第6小节中的左手伴奏音型,它在这个乐句的以后几次变化形式中发展成为一个更具旋律性的对题。左手的十六分音符应步态稳定,作为第二层次的音乐烘托第一层次的右手单音旋律线条。在第10小节中,作了左右手的置换,左手旋律线条平静而可爱,是建立在一个纯朴的、很精致的主题上,含蓄细腻、亲切高贵,音色如歌,右手则以流动的分解音型陪衬。

第二主题(第17-32小节)包括两个明显的部分:第一部分(第17-26小节)弹奏时右手应想象出音乐是一条柔顺的丝带。五个手指的音量、音质必须相同, 很好地体会手指、手臂的动作,注意节奏时值的对比,右手的力应随着各指的击键变动调整,发音要非常清晰,尽量去掉肘、臂的多余动作,充分利用手腕移动触键。第二部分(第27-32小节)是第一乐章中非常有特点的音型,音乐有一股精灵般的活力,类似于小提琴演奏中的跳弓,音色要明亮而圆滑,指尖发音敏捷,略有“点”的感觉,不论是跳音还是强音,指尖都应有力,让手腕的弹性与灵活性结合好,不需要增添任何外加压力。第30小节左手部分里号角般的旋律突出了他著名的管弦乐风格,右手每一个音符节奏都很精密,作到最大可能的准确。左右手弹奏应加强指尖触键的主动性,造成轻松活泼而别有风味的整齐节奏感。

呈示部的尾声(第33-44小节)再现了他的管弦乐风格,在两个神秘的八度音之后,右手开始进行高昂的八度音及和弦上行,具有威严风格的陈述,弹奏时右手通过手臂,多运用重量调节,左手类似震音效果分解音程应强调手指本身的积极挥动。呈示部以一个铜管乐般的华彩结束,左手八度旋律线条需用手腕把手指带起来,将臂、肘力量放松,音色厚实些。

展开部千变万化 ,各种动机、织体、尤其是调性,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其中有C大调,降A大调,E大调等。它们与崭新的和声语汇及快速的音型交织在一起,光彩照人。

再现部更加充分的展现了海顿在钢琴上展现各种器乐的音响效果这一特点。旋律组织得积极而有推动力,结束部分要弹的非常辉煌而有威力。最后,第一乐章在庞大的乐队齐奏中结束。

从第一乐章中我们可以看出,演奏海顿的这首奏鸣曲,正确的速度是极其重要的,任意变化速度,均有损于海顿的音乐风格,演奏时速度要稳定,不能渐强时快,减弱时慢。

第二乐章

沉思的慢板(Adagio), E大调, 3/4拍子, 三段式。

梅勒斯(Wilfred Mellers)在他的《奏鸣曲原理:人与音乐》(The Sonata Principle:Man and his Music,1957年出版)一书中恰如其分地描述了这首奏鸣曲的某些情感意义:“其戏剧效果在一个光芒四射的结构中得以解决。井然的秩序暗示了一种新的信仰。海顿的上帝不是巴赫的神秘的神性, 也不是亨德尔的世俗荣耀之主; 然而他后期的所有作品都是宗教性的, 这表现在它们反映了对他具有独特含义的信仰――一种建立在理性和对天造自然的热爱之上的伦理人本主义。他所特有的、具有明显宗教色彩的音乐之发展, 表明他逐渐发现了――用教会的字眼来说――隐含在他后期器乐作品中的宗教。”这一说法尤其适用于中间的柔板乐章, 它的确充满了精神上的优雅。

第二乐章旋律优美,气息舒展,充满了深刻的情感,听后有沁人心脾之感。整个乐章由最初的动机(1―4小节)主导,这个非常有节奏特点的动机,以及那些小小的华彩音型,轻薄的装饰音,都增添了乐章的光彩。

第一部分(1―8小节),第二乐章的主题。从容不迫的音型,肃穆而舒缓,奠定了这一乐章的凝神气氛。 这里的音乐是耳语的、叙述的,优美而深沉。左右手都必须弹得优美,要刻意雕琢,臂和手腕要放松,注意以踏板来丰富音色及圆滑节奏。在每个乐句的句头与句尾,手腕和手臂应略有起落感。

第二部分(9―32小节),第二乐章的发展部,几乎全部由主要主题的前三个音(3,#2,#4)组成。发展部极为复杂的节奏体现了海顿作曲技法的成熟。海顿通过乐章的发展部分, 娴熟地处理了调性的转化,先是e小调,然后转为G大调,最后巩固在E大调上,从而有力地加强了这首钢琴奏鸣曲的调性统一。发展部出现了一些细小的华彩音型,演奏时声音要匀而细,做到真正透明、晶莹,手指不宜抬高,手腕平稳,使急速跑动的音阶轻盈,流畅化。

第三部分(33―54小节),第二乐章的再现部。这里并不是单调的再现,海顿加入了许多变化的节奏更加丰富了和声的织体。演奏时应投入很深的感情,要充满想象的演奏,注意聆听,随时调整触键,歌唱性的旋律要用慢而深的触键方法,臂膀、手腕、手掌、手指须协同一致,上下左右波动自如,融会贯通。

怎样演奏这一乐章的附点音符和装饰音更为合适,对演奏者来说至为重要。该乐章大量地使用了附点和装饰音的节奏型,表现出海顿从未有过的强烈的浪漫主义激情。演奏时应强调附点的尖锐性,时值稍稍拉长,让后面两个音挨得比较紧,避免使音乐情绪过于沉重,同时也要注意声音的柔美性;对于装饰音的演奏,速度上应显得比较从容,而不是急速的。演奏时手指尽量贴键。

第三乐章

急板(Presto), bE大调, 2/4拍子, 奏鸣曲式。

它无疑是海顿奏鸣曲中最出色的一个终乐章, 除了小步舞曲外,多半以回旋曲为主(主要体现在再现部),有着欢快急速的运动感, 结构单纯,,纯朴明快。这一乐章充满着海顿所独有的睿智、幽默与平和的音乐风格,戏剧性的对比随处可见。突如其来的重音、强与弱的突然转换等表现方式所呈现出的戏剧性和紧张性,使乐曲朝气蓬勃,扣人心弦。

呈示部开头采用了弱起的2/4拍子舞蹈性节奏,由弱的力量奏出六个持续的G音,弹奏时手指手腕均要有弹性。接着的第10小节左手模仿低音弦乐以动力感极强的节奏与很有节制的重音终止主题的呈示。17小节起,右手进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音群,要弹得玲珑百态,细润而清亮,手指指触均匀,下键离键要快,速度稳定,音粒清晰。左手朴实的单音要弹出温文尔雅的和蔼神态。第48小节,右手八度和弦音雄伟大气,双手掌关节要牢靠地支撑发力。

呈示部的结束采用了许多具有装饰性的经过句音型,令人联想到18世纪精雕细琢的宫殿,听得人热血沸腾。

第77小节在与乐章开头相同的同音反复音型下引出了发展部,它依然保持着呈示部的节奏型,这是一个炫技的发展部,充满节奏的活力、幽默、风趣而生气勃勃。左右手要分别把握住主题音调,弹出轻巧又光润的闪光般的音色。特别是十六分音符的乐句,声音要匀净、颗粒,洋溢着轻快的奔跑。表现海顿作品中的一种乐观的情绪。

从203小节进入再现部,乐章开头的戏谑又得以反复,音乐在这里来回波动,语气高亢上扬,调性回归到主调bE大调之上,实现了调性的统一。

可以看出,终乐章是海顿创作中情绪最炽烈的乐章,正是这个乐章以一种无拘无束、欢快欣喜的精神状态结束了海顿的奏鸣曲创作。

结 语

在对《bE大调钢琴奏鸣曲》的诠释和研讨中,我们可以看到海顿创作后期的一种新型器乐语言,这种语言以主题和动机的动力发展为基础。有富于棱角的主题、刚劲的节奏、富有表现力的和声、结构中的逻辑性和不断变化的情绪,这些都体现了海顿成熟的古典主义风格。

总之,诠释是有意识的,而演奏确是本性的,成功的演奏必须把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

(作者单位: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

上一篇:五年制高职美术教学方式探讨 下一篇:多媒体运用与高校古筝集体课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