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败

时间:2022-01-11 10:06:07

[摘 要]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令全球汽车行业为之一惊,但是,收购后的吉利能否使沃尔沃扭亏为盈,并且进行成功整合,提高整体经营绩效成为又一个焦点。本文将从财务视角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财务比率,并与收购前比较,分析相关问题,浅论吉利收购成败。

[关键词]收购 吉利 财务比率

2010年3月28日,吉利收购沃尔沃,这被比喻为农村青年迎娶欧洲公主,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又一大事件,然而它是不是又会像以前的许多并购案一样,最后以失败告终?本文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盈利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收购前和收购后的相关数据,并且得出相关结论。

一、偿债能力

本文分析偿债能力主要从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利息保障倍数三个方面进行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具体结果如下表:

可以看出,2011年的速动比率低于2009年和2010年,从财务报告分析主要原因是2011年的流动资产相对2010年增长仅8%,而2010年相对2009年增长28%,说明收购后的吉利的短期偿债能力降低,这有可能导致存货的积压。资产负债率基本保持不变,并且该比率低于1,所以企业偿还债务的综合能力基本保持不变,而保持在0.63数值上可以说吉利是处于成长时期,较好的利用了财务杠杆。利息保障倍数是变化最明显的一个指标,2010年的利息保障倍数较2009年降低了43%,从财务报告中可以发现,主要是因为2010年的利息费用相较2009年多了128%,而息税前利润仅增加了23%,这使得收购后的吉利在长期偿债能力上明显降低。2011年利息保障倍数虽然比2010年增加了29%,但是相较2009年还是偏低,说明收购的影响还在持续中,不过从变化趋势来看,吉利的利息保障倍数在上升,说明其长期偿债能力在上升。

二、营运能力

分析企业营运能力主要从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三方面分析,但在本文中,对吉利汽车来说,其收入更偏向于分期收款,使得应收账款周转率在此处不能反映真实情况,所以本文只选择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析,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0年的存货周转率和2009年基本持平,但是2011年则明显下降,从数据分析中可以看出,吉利2011年的销售成本仅增加5%,而存货平均余额增加44%,由此导致2011年的存货周转率降低。这也说明了吉利在收购一年后存货周转速度降低,这可能是库存管理不利,销售状况不好造成存货积压,在这种情况下,吉利应该采取积极的销售措施,提高存货的周转率,不然企业的销售能力会减弱,营运资金占用在存货上的金额会增加,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也会降低,资金利用效率也会下降。另一方面,2011年的总资产周转率低于2010年和2009年,最主要原因是2011年的销售收入仅增加4%,相较2010年增加43%差了90%。说明吉利利用其资产进行经营的效率降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吉利的盈利能力。

三、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最直观的指标,直接体现企业是否很好地盈利,本文主要从资产净利率、股东权益报酬率和每股利润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具体结果如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2011年和2010年的资产净利率相等,但这两年都比2009年减少了22%,说明吉利在收购后的资产报酬率降低了,并且短期内还没有回复到收购前的状态。股东权益报酬率在2010年和2011年也要比2009年低,而2010年和2011年基本持平。资产净利润和股东权益报酬率的降低都说明了吉利的盈利能力有所降低。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联系前面的分析,最主要的原因是净利润的增加幅度低于销售收入增加的幅度。但在另一方面,吉利的每股利润不降反升,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收购有积极的影响,但结合股东权益报酬率来看,在保持发行在外的普通股平均股数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每股利润增加是正常的。所以,总体来说,收购后的吉利盈利能力有一定程度的减弱。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虽然吉利收购沃尔沃后的第一年成绩并不理想,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让我们怀疑是否吉利依旧不能打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必败魔咒。但是,分析2011年相关数据后,可以发现,吉利的偿债能力在上升,尤其是长期偿债能力;营运能力虽然有所下降,但是只是2011年有下降,具体趋势如何我们无法判断;另外吉利的盈利能力虽然较收购前有所下降,但是2010年和2011年基本保持不变,这是不是在暗示吉利正处于一个过渡期,过渡期里的吉利保持平稳的盈利能力,为的是以后的成功。

总体上来说,吉利收购沃尔沃不能说是失败的,最主要的因为吉利买下的是一个完整的沃尔沃(100%的股权及相关资产,包括知识产权)。结合财务指标分析,笔者相信走完过渡期的吉利会成功,实现其海外扩张的目标。

参考文献: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主编.财务管理学

上一篇:浅谈全球采购的国际供应商管理 下一篇:网络课程建设应防止“三重三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