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兴铜矿与当地社会变迁

时间:2022-01-05 02:52:36

德兴铜矿与当地社会变迁

[提 要] 作为典型的资源工业型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发展,德兴已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基地。与此同时,德兴在以矿藏资源为依托的发展历程中,当地社会也随之不断变化发展。德兴是中国资源型城市的一个缩影,以德兴铜矿为载体,探究当地社会的变迁,并对矿区工业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有助于德兴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德兴铜矿;资源;社会变迁;工业旅游

[作者简介]潘 磊(1989―),男,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学生。(江西南昌 330013)

本文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第四届本科生科研、创新性实验项目校级一般项目结题成果。

一、德兴铜矿开采历史与矿区建立

德兴矿产资源丰富,素有“金山、银城、铜都”之称,是中国著名的“铜都”。德兴是全国有色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现为世界五大斑岩铜矿之一,亚洲第一大矿山。区内采矿历史悠久,早至唐时期就有文献记载,唐上元二年(675)置邓公场,“每岁产银十万两,收税山银七千两”。宋代进入鼎盛时期,德兴人张潜博通方技,深谙胆水浸铁炼铜之术,利用硫酸铜溶液浸铁,将铜析出,此法堪称我国冶金和化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明。张潜于绍圣年间(1094―1098)著湿法炼铜专著――《浸铜要略》,该书关于其湿法炼铜的技术在当时得到全面推行,获得很大效益。从唐到明期间断断续续开采了500余年。

德兴铜矿正式成立于1958年8月18日,初期建设规模为日采选矿2.5万吨。1958-1965年为基本建设时期,主要集中于矿区生产设备的筹建;1966年开始边生产边建设。历经数十年的艰难发展,现德兴铜矿已有铜厂、富家坞等两个采场,大山选矿厂、泗洲选矿厂、精尾厂、动力厂等29个单位。德兴铜矿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期、二期到三期工程的建设,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德兴铜矿变化巨大。

生产规模方面:德兴铜矿生产规模由建矿初期的0.25万吨/天发展到现在的10万吨/天(年产矿石3300万吨,年采剥总量6500万吨),年产铜精矿含铜12万吨,含金约5吨,含白银20吨,铜产量约占中国铜产量的1/5。

生产工艺方面:生产设备从最初的柯耙、土箕到拥有电动轮、电铲、轮钻机、自磨机、球磨机等诸多大型的国际上先进的采、选工艺与设备。生产工艺由简单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产品由单一选铜到铜、硫、金、银、钼等的综合回收,使德兴铜矿挤身于世界10大斑岩铜矿山的行列,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我国最大的露天铜矿生产基地的地位。

二、德兴铜矿与当地社会变迁

经济的发展给城市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资源给予德兴经济以富饶,也给予德兴社会以多元。

(一)德兴铜矿人口迁移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全国人民支援山区、矿区和革命老根据地建设。从1958年到1988年间,据统计先后有来自上海、湖南、云南、贵州、辽宁、山西、安徽、广东、浙江等外省近500人次分配于此,同时来自省内各县市区超过千人次分批调入矿区;同时期还有浙江新安江水库移民的大量内迁等。调入的人们大多在此定居成家,聚集规模逐渐扩大,生活区也由相对集中向分散发展。

(二)德兴铜矿社区生活的变迁

矿区是人类聚居的一种形态,是具有某种典型特征的社区。随着矿区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流动、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各地区文化相互交融,经过数十年的不断积淀,矿区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社会文化,社会生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

建矿初期,由于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善,工作重心集中在生产建设当中,另外受“”的影响,矿区的文化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职工的社区活动是自发组织,自由参加的。1958年,成立了第一所俱乐部,它既是召开大型会议的地点,又是职工文娱活动的唯一场所,当时矿俱乐部还特意购置了一部电影放映机,每周放映一部或两部影片,这几乎是当时人们社区生活的主要内容。

198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公布以后,矿正式将文娱、体育等社区文化生活作为一项事业来对待,受到了空前重视。先后成立了矿音乐、舞蹈、体育、美术书法摄影协会,并由矿党、政、工领导担任协会主席或者名誉主席,可以说至此矿区的文化生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例如1988年10月,当时的中国广播电视艺术团来矿演出3场,著名的相声演员姜昆、唐杰忠、郝爱民等参加了演出。

近年来,随着矿区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随之不断提高,社区文化活动层出不穷,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各社区均建起了休闲小广场,并安装了各种健身器材,满足了人们休闲健身的要求;矿区还于2004年创办了老年人大学,丰富了离退休职工的业余生活;每年定期在职工当中举办各种文娱活动,目前正在修建的铜矿文化中心及职工活动中心,将进一步丰富社区生活。

(三)德兴地区的教育变革

德兴自古人杰辈出。除前文所提到北宋湿法炼铜专家张潜外,有着“江左二宝”之称的汪藻也是德兴人;另外宋代文学家、诗人徐俯,是宋代江西派著名诗人之一;此外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荒政学专著,号称“南宋第一书”的作者董也是德兴人。唐贞观年间,德兴人董申中进士,为江西进士第一人。到了宋代,德兴进入人文鼎盛时期。两宋间有进士243名,其中状元2名,探花1名。至清未,德兴籍进士共414名。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造就了古代德兴教育如此高的成就呢?笔者认为正是铜的开采,给当时德兴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而富足的经济基础也自然而然地推动了该地教育水平的提高。

而到了近代以来,由于战争、人口迁移、政治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德兴经济发展进入了相对滞后期,文化教育也日渐衰弱,鲜有成就。由此可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随着德兴铜矿建立发展,德兴的教育事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硕果累累。德兴铜矿中心幼儿园于2009年被评为”江西省级示范幼儿园”,德兴铜矿中学于2009年被评为”省重点建设中学”,初中教学质量一直居市领先地位,高考录取率居同级同类学校前茅,升学率一直远远高于全省比率。

同时,笔者从德兴市财政局了解到,该局将从2010年度开始每年增加投入700多万元,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这是我省首个推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的县市,这也印证了随着矿区的不断发展,德兴的教育水平的确发生了巨大改善。

三、探究德兴铜矿工业旅游的发展条件

近年来,工业旅游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中国旅游业“十一五”规划中将工业旅游列为第五个要开发的旅游新产品。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各类矿区300多个,由矿区演变的矿业城市超过100个。一般矿业城市的发展历程都是先有矿,再有城,而德兴市却是先有城、再有矿,其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浓厚。因此,如何发掘城市内涵,充分利用丰富的“铜”文化,拓展产业结构也就成为了德兴寻求发展变化的切入点。

(一)资源条件分析

首先,交通便利。德兴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东接浙江省开化县,南接弋阳县,西接乐平市,北接婺源县。景婺常和梨温两条高速公路途径境内,皖赣铁路乐德支线贯穿全境。据悉,昌德高速于近日已完成通车,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其次,周边旅游资源丰富。部级旅游胜地、江西首个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北部座落境内,“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婺源县也紧邻该区,境内还有乌风洞、万村温泉、天门山、徐公潭、双溪水库等旅游资源。

(二)文化条件分析

德兴历史悠久,加之德兴“先有城、再有矿”的特殊模式,使得德兴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唐宋年间,德兴地区重礼崇文之风盛行,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此外,历史上伴随着德兴采铜业的发展,该区经济、文化也迅速发展,形成了良好的冶金文化。

(三)市场条件分析

伴随着黄山、婺源、三清山等周边传统旅游景区进入一个相对饱和的状态,利用新的旅游资源和项目来刺激这一地区的旅游市场变得迫在眉睫,笔者认为发展工业旅游,既是时展所趋,也是市场多元化的体现。德兴铜矿作为中国最大的露天铜矿生产基地,以矿区生产与矿区社区文化为主题的工业旅游活动,势必使该区的旅游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四、关于德兴铜矿发展前景的几点思考

德兴依铜而变、依铜而富、依铜而兴。德兴铜矿的建立与发展,如同给这个城市注入了一道新鲜血液,使其充满活力,愈发生机。但作为一个工业城市,德兴铜矿不可避免地会由资源开采型向资源枯竭型转变,德兴铜矿如何在有限的资源空间中得到长远的发展,笔者有如下思考:

(一)汲取国内外成功经验

借鉴国外资源枯竭型城市劳动力向旅游业成功转移的经验(例如德国鲁尔区循环性旅游产业),将工业遗产开发为旅游资源,然后将部分失业下岗矿工向旅游业转移,这样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一条固定的产业链。

(二)拓展潜在市场,创建品牌效应

利用自身所具有的矿产开发技术、人才和设备优势,到异地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同时加强人员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将剩余劳动力向外部转移,搞好劳务输出。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资源互补,将矿区工业旅游与周边的红色旅游、景观旅游有效结合,努力塑造品牌。

(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不动摇

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使德兴市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立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生态铜都[J].经济研究导刊,2010,(4).

[2]王振坤,吴一麟,魏子昌.德兴铜矿志[M].合肥:安徽新华出版社,1993.

[3]李开宇,王兴中,孙鹏.矿区工业旅游开发研究――以江西德兴铜矿为例[J].人文地理,2002,(6).

[4]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工业旅游和农业旅游产品指导规范探究[R].旅游调研, 2001,(11).

[5]孙钢.新世纪中国区域旅游发展大思路[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6]周德群,冯本超.矿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地理,2002,(2).

[7]朱青,罗志红.对德兴市发展循环型旅游产业的思考[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1).

[8]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上一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法律问题浅析 下一篇:基于钻石模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旅游业竞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