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7 23:52:13

阿波罗登月计划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篇

生老病死自古以来就是人们热衷谈论的话题,但是一般老百姓只看到现象,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因此,有人就把这些生命现象归结为上帝和神灵。直到本世纪40年代,科学家们才发现人体细胞中的一种化学物质:脱氧核糖核酸(DNA),这是一种遗传物质,正是由它来决定男女、高矮、胖瘦和生老病死的。50年代,科学家们进一步研究清楚了DNA的双螺旋结构,60年代初,又发现了遗传密码。我们通常所听说的基因就是DNA上特定的片断。那么,基因在人体细胞中的什么位置呢?本世纪初。科学家们就发现人体细胞核在分裂中期可见一些棒状小体,这些小体称为染色体。人类有46条染色体,其中有一对是决定性别的称为性染色体。前面讲的DNA就位于染色体上,因而基因也位于染色体上。

近期研究表明,人类总共大约有5万到10万个基因。正常情况下,这些基因控制一个人出生到老死,太太平平过一生,但实际上在人的一生中,无法避免地要接触这样或是那样的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能够引起所谓基因突变,这样,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各种各样的疾病,如果这种突变了的基因传给下一代,就变成了遗传病。科学家们还发现。即使一般的传染性疾病也与基因突变有关,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相同的环境中有的人会被传染上某种疾病,另外一些人则不会;易于被传染的人,他(她)就存在与正常人不同的易感基因。

既然我们知道了决定人类生老病死的是基因,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人类这5万到10万个基因的结构、位置等,它们都有一些什么样的突变形式?哪些疾病与哪些基因相关等等?80年代中期。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科学家达布科提出了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标书,即著名的Dulbeeco标书。这是一个十分庞大宏伟的计划!假如我们把人类基因组中所有信息全部印出来,其篇幅相当于13套大英百科全书,由此可见人类基因组计划任务之艰巨,因而有人把它与美国的曼哈顿原子弹计划和阿波罗登月计划相媲美。并称这一计划为大科学。这一计划几经科学界热烈的争论,到1989年,在美国国会获得通过,并责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美国能源部负责执行,美国政府决定拿出30亿美元从1990年开始到2005年将人类5万到10万个基因信息全部搞清楚。

这一宏伟计划开始执行后,立即得到全世界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重视,并积极投入这一计划的研究。其目的是不言而喻的,因为人类基因组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是为人类造福的一件大事。每一个国家均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协作共同开发。再者也防止某一个国家垄断这一成果,并防止商业化,事实上已出现这方面的苗头:如1993年美国克隆(制作)了一个乳腺癌基因,随即被一家公司以2000万美元买断;1994年克隆(制作)了一个肥胖基因,又立即被一家公司以7000万美元买断。尽管遭到大多数科学家的反对。但仍然无法阻止这一商业化的操作。这样,如果别的国家不积极参与这一计划,将来就得化巨额资金去购买基因专利。这对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有鉴于此,我们国家从1991年就在一些年轻学者的推动下,成立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协作组,得到党中央和国家科委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先后成立南北两个研究中心,分别由陈竺院士和强伯勤院士挂帅。最近,在上海浦东我国第一个部级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已经挂牌。可见我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已步入正轨,我们会在这计划中作出自己的贡献。

人类基因组计划执行以来,通过全世界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已取得巨大的进展,目前已经克隆的人类疾病基因超过2000个。预计人类基因组计划将按时或提前完成,在不远的将来,人一出生后,就可以通过这一成果检测出你将来可能会患什么病。从而预先制订预防措施。

一旦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将对医学界产生巨大的冲击,首先是疾病的诊断,传统的诊断是从病人的症状推断可能的疾病,而通过基因水平的诊断,则可以越过症状直接从分子水平判定病人的病因,其准确性是传统诊断方法所无法比拟的。到下一个世纪初,我们可望对人类大部分疾病实现基因水平的诊断,这样再辅助以先进的医疗仪器,可望准确无误的诊断各种疑难杂症,使得患者能得到及时地对症治疗。

在治疗方面,我们现在主要依靠药物治疗,未来的疾病治疗将是以基因治疗为主,基因治疗即运用适当的载体把正常的基因导入病人体内,并使它代替导致疾病的突变了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该方法经过科学家和临床医生10多年的努力,现在已能对部分遗传病和恶性肿瘤实施有效的治疗。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可提供的目的基因将越来越多,可实施基因治疗的病种也将与日俱增,直到所有因基因突变导致的疾病可全部实施基因治疗,这样就从根本上避免了因药物治疗给病人带来的副作用甚至是痛苦,并可对相当一部分病种达到根治的目的。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2篇

然而,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些来自月球的“礼物”,或因保管不当,或因内贼加外鬼的勾结,很多离奇被毁或诡异失踪。有媒体甚至称,在被送往世界各国的270份“月球礼物”中,目前有180份已经无据可查。

2011年10月,一位老太太在美国加利福尼亚一家餐馆内拿出一枚大约只有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质正准备交货,突然,6名警察和美国航天局的执法人员冲进来,抓住了她。原来,警察对她跟踪已久。按照警方的说法,这名老太太叫戴维斯,刚拿出来的东西是1969年美国宇航员首次登月时带回地球的月岩标本。

一直以来,航天局明文禁止买卖月球物质标本,因为它们属于美国国家遗产。但老太太始终认为,她并无违法,因为这个月岩标本是阿姆斯特朗赠送给她丈夫的礼物——她的丈夫曾为阿波罗登月计划工作过。最后,在被拘押数小时、扣留标本后,戴维斯被允许回家。

2011年6月23日,航天局调查人员竟在圣路易斯的拍卖会上发现了月尘物质,卖主是一位德国老妇人。据调查人员介绍,这份分量极少的月球尘埃,来自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时使用的录像机盒带,它们通过某种途径进入黑市,并于2001年卖出。

随着政治局势的变动,许多被送到世界各地的月球物质标本也经历了各种不同的命运。

2004年5月18日,位于马耳他首都姆迪纳的自然历史博物馆被盗,来自阿波罗17号的月球岩石标本失踪。据当时美联社的报道,这所博物馆的安防体系极其简陋,唯一的工作人员就是售票员。当时,有专家曾建议马耳他政府给小偷提供一个交出标本的“赦免期”,然而,标本依然未能出现。

塞浦路斯的情况更加匪夷所思。以前,大多数人都认为赠送给该国的阿波罗11号和阿波罗17号月岩标本,早在1973年到1974年的那场大暴乱中丢失了。但在2009年8月,披露出来的调查结果却让美国人很尴尬:阿波罗17号月岩标本根本就没有送到塞浦路斯人民手上,而是被一位美国外交官的儿子半道截留了。调查还显示:美国政府早在2003年就已经获悉这一情况,但没有做出任何行动。最后,在媒体的呼吁下,这名年岁已高的“神秘人士”终于向美国航天局交出了标本。但是,阿波罗11号的月岩标本依然去向不明。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3篇

1998年12月19日,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

钱钟书先生1910年生于江苏无锡,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5年赴牛津大学攻读,后又至巴黎大学研究法国文学。归国后,曾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国立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上海暨南大学外语系教授等。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

1953年钱钟书转任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新时期又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院特邀顾问等。

钱钟书先生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其中《围城》有独特成就,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阿波罗计划谢幕

1972年12月19日在完成了系列登月计划中历时最长的一次使命之后,“阿波罗17”号溅落太平洋,美国“阿波罗”登月计划全部结束。

阿波罗载人登月工程是美国国家航空和航天局实施的载人登月工程,又称“阿波罗计划”。工程开始于1961年5月,至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结束,历时约11年,耗资255亿美元,共进行了16次载人飞往月球的飞行。

1969年7月“阿波罗11”号在月球着陆,使逐步推进的阿波罗登月计划达到高潮,阿姆斯特朗也成为登陆月球第一人。在该工程高峰时期,参加工程的有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和80多个科研机构,总人数超过30万人。各次阿波罗飞行都对月球表面进行广泛考察,搜集了大量月球岩石、土壤标本,其中从月球上带回地球的月岩样品就达440公斤。在“阿波罗17”号登月后直至今天,人类再没有派宇航员登月。

东史郎败诉

1998年12月22日,东京高等法院以所谓“被推认为不存在日记中所描述的那样残虐行为”为由,宣判揭露当年日军制造南京大屠杀惨案罪行的原日军士兵东史郎败诉。

东史郎生于1912年4月27日,日本京都府竹野郡丹后町人。1937年8月,25岁的东史郎奉天皇之命入伍,系日军第十六师团步兵二十联兵队上等兵,曾参加攻占天津、上海、南京、徐州、武汉、襄东等战役,1939年8月因病回国。1944年3月,他再次参加侵华战争。

1987年,东史郎为揭开“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将封存40年的从军日记和战场记录公之于众,之后又整理出版。东史郎日记中所记载的一起屠杀事件的当事者桥本光治于1993年4月15日以“名誉侵权”东史郎,否认“南京大屠杀”,引发广受关注的“东史郎日记诉讼案”。

孟加拉共和国建立

1971年12月22日,孟加拉定都达卡,孟加拉共和国建立。国语是孟加拉语,通用英语。

孟加拉族是南亚次大陆古老民族之一,18世纪中叶成为英国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的中心,19世纪后半叶成为英属印度的一个省。1947年印巴分治,孟加拉被分为东、西两部分,西部归印度,东部归巴基斯坦。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独立,孟加拉是其一部分。后来孟加拉掀起要求自治和独立的运动。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4篇

为了应付在登月前后可能遇到的风险,美国宇航局曾经对宇航员进行了各种“魔鬼训练”。下面就让我们来领略一下其中的一些科目。

征服低重力环境

月球和地球有一个重要区别,那就是月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只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所以不论是宇航员的行走方式,还是他们的工作方式,都会与在地球上大不相同。如何在地球上模拟月球上的低重力环境呢?

美国宇航局想到了利用飞机。他们找来了一架飞机,让飞机沿着向下或者向上的抛物线轨道飞行。飞机在空中由上俯冲向下飞行的时候,机内的宇航员就会体会到失重的滋味。此外,美国宇航局还专门制造了一种“浮力模拟器”,这个模拟器内部可以充满水,然后让宇航员穿着宇航服,在里面完成各种动作。由于水的浮力能抵消一部分地球引力,因此宇航员在模拟器里也能体会低重力环境。美国宇航局甚至还把宇航员横着悬挂起来,然后让他们在一堵墙上行走,这种与墙轻度接触的感觉,和低重力条件下在月球行走有相似之处。

这些方式不仅训练了宇航员,还让科学家有机会研究宇航员在低重力环境下的行走方式、肌肉疲劳情况、体力消耗情况,这些研究可以给阿波罗登月计划和未来登陆其他星球提供科学依据。

该死的返程降落

千万别以为危险只存在于遥远的月球,阿波罗宇航员从月球回到地球的时候,同样充满了未知数,其中的一个大麻烦就是降落地点。

原本按照计划,阿波罗宇宙飞船载着宇航员回到地球时,太空舱会降落到海面。于是,阿波罗宇航员将面对海水的考验,他们要在迎接船只和救援直升机赶来前照顾好自己。早在1966年,执行阿波罗1号登月任务的宇航员就被赶入游泳池中,练习降落到水面后如何从太空舱里爬出来,如何展开救生筏。后来,为了更真实地模拟降落环境,美国宇航局把训练地点改在了墨西哥湾的海洋中。

由于登月任务充满了未知,因此美国宇航局不能确定宇航员返程的时候是否真的就会如愿落在海面,万一落在雨林或沙漠中怎么办?为此,美国还曾把阿波罗宇航员送到巴拿马运河区的丛林生存学校里,在那里的的雨林中练习如何用树枝和树叶搭建简易住所,和用随身携带的刀具砍伐树木和采集食物。此外,阿波罗宇航员还曾在美国内华达州和华盛顿州的沙漠地带接受沙漠生存训练,除了在沙漠中露营外,他们还要学习如何把一条沙漠无毒蛇变成美味。

采集样品不简单

虽然美苏登月计划只是冷战中为了争夺世界霸权的产物,但科学家还是希望充分利用登月计划,来实现他们的科学梦想。因此,阿波罗宇航员登陆月球后的重要任务,就是采集月球上的岩石、土壤样品,带回地球进行科学研究。

最简单的采集样品训练可以在室内进行,宇航员们穿上厚厚的宇航服,用专用的铲子、钳子一类的工具采集地面上的“月球碎石和土壤”。

仅仅会采集样品是不够的,宇航员得知道自己采集的是什么,因此美国宇航局还给他们开设了野外地质训练的科目。在美国西南部得克萨斯州的荒原上,宇航员要学会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而且他们在野外训练时,还要背上巨大的背包,用来装自己采集到的样品。而在登月的时候,这种背包的上面还装着摄像头,宇航员一边前行,一边采集样品,摄像头则一路拍摄月球环境。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5篇

在决策理论中,称只有单方案而无其他选择余地的决策为“霍布森选择”。“霍布森选择”是从一个历史故事中得来的:19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在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让顾客选择,但他有一个附加条件,即只许挑选离门口最近的那匹马,这个附加条件其实就等于不让挑选。所以后人讽刺这种无选择余地的“选择”为“霍布森选择”。

通常情况下,分析判断的结论只有一个,但决策建议方案或处置方法可以多种多样。西方管理界有一句名言:“如果看来似乎只有一条路可走,那么这一条路很可能是走不通的。”机关干部在提意见建议时,要注意多提几个方案,给领导留有选择余地。当然,多提几个方案,也不是越多越好。一般来说,解决一个问题,提出两三个方案为宜。当年,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实施前,有关机构就提出了三种方案,这个事例很值得我们在出谋划策时效仿。

阿波罗登月的第一种是“直接登月方案”,即用新的三级火箭直接将大约七万公斤的太空船送上太空,飞向月球。这种方案的难点在于:它要求制造一枚大型火箭,其推力比现有最大的火箭还要大两倍。还必须对月球外壳进行详细探察,以确定其能否承受七万公斤的冲击力,同时还要保证降落月球时不倾覆,否则飞船的自重就会把飞船自己砸得稀烂。

第二种是“地球轨道会合方案”。用“土星”运载火箭,将登月船的航天飞行器和液氧贮箱等组成部分,分别送进环绕地球的轨道,再在轨道上将这些部分连接起来组合好。这一方案对火箭推力要求稍低,但组装后的登月舱仍然是一个庞然大物,并且分五次发射,对发射时间的要求非常严格。

第三种是“月球轨道会合方案”。从地球上发射的“土星五号”火箭,将装载三个宇宙飞行员的阿波罗飞船推向月球,使阿波罗飞船绕着月球轨道运行;再在阿波罗飞船里放一艘小登月舱,带着两个宇航员,用反推火箭降落在月球表面;另一宇航员留在阿波罗飞船上环绕月球轨道飞行,等到月球表面勘察工作完成时,两名宇航员发动登月舱,离开月球重新和阿波罗飞船会合,再返回地球。这种方法,可以大量节省把阿波罗飞船主体直接送上月球后再飞离月球所耗费的火箭燃料。

阿波罗工程负责人对上述三种方案从技术因素、工作进度、成本费用和研制难易程度,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比较――

从技术因素看,第一方案的性能最好,在制导精度、通信与跟踪方面也最佳;第二方案的飞行成功率最差,仅及第一、第三方案三分之二,性能也难以提高;第三方案的性能与飞行成功率和第一方案相等,其他方面均不及第一方案,但优于第二方案。

从难易程度上看,第一方案要求研制大型新运载火箭。第二方案要求研制贮箱系统、液氧传输系统和大型月球着落舱,还要解决载人飞行器对接问题。这两个方案都要研制大型登月火箭。第三方案要求研制月球轨道交接技术和载人飞行器。三者相比,第三方案比较容易。从费用和进度上看,根据保守估算,第三方案可能比前两个方案提前几个月完成,研制费用比前两个方案可低10%。

经全面分析和综合比较,最后下的结论是:第三方案是能确保在短期内、最经济地完成阿波罗登月计划的方案。决策者最后决定实施第三方案,并在1969年7月实现了把人安全送上月球又返回地球,并对月球进行初步直接考察的目标。这一成功,标志着人类在征服太空的进军中,又跨进了一大步。

这一典型事例可给机关工作以深刻的启示。一个好的建议方案,各个要素都应该是全面的:首先,不仅有方案,而且要有充分论证,论证既要有优点,又要有缺点,特别是要把困难、风险讲清楚;其次是要有比较,各种方案之间,既要横向比较,又要纵向比较,对技术因素、工作进度、成本费用和难易程度、主客观条件等环节,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比较,这样有利于决策层从中选择最佳方案;再次就是方案建议要具体,不能太原则、太笼统。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6篇

争论不休的话题总是会呈现一种波浪形的演进模式,时而被人关注又时而被人冷落,最近全世界的热点议题和月球有关,要说把人们对月球这股热情捣鼓出来的事情,那当然是“阿波罗”了。这个阿波罗可不是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儿子――光明之神阿波罗,而是老美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整出来的一系列月球之旅(天啊,说到月球之旅又怀念起了Michael Jackson,人类的联想思维真可怕)。40年过去了,时至今日,不少阴谋论者和怀疑论者仍将阿波罗登月计划视为老美的一场高明骗局,人世间纷纷传说这个计划是美国人为了在航空航天技术上对俄国人进行打击而精心设计出来的山寨产品――冷战中两国的这场对台戏唱得可是让咱旁观者津津乐道。

说起阿波罗,我们一般想到的是说出“人类的大步”那句名言的阿姆斯特朗乘坐的那一架飞船。当然这种印象有些片面,其实阿波罗计划中共有17架飞船跨出咱的大门去拜访月球(载人登月的则有6架),而在这17架飞船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首次将人类带到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飞船。近日随着阿波罗11号载人登月40周年庆典的举行,对登月真实性的争论又不断涌现,有人继续怀疑老美搞“山寨登月”,还言之凿凿地列出了不少新的旧的“证据”。不过哪知就有这么巧,NASA一下子把登月最真实最直接的证据拿出来了!

NASA一架名为LRO的月球侦察卫星在工作期间进入了绕月轨道,敬业的它不停用其自带的相机(LROC)对月亮美眉进行猛拍。下面这幅照片中的月亮美眉的面部有一个很明显的白色印记,当怜香惜玉的人们认为漂亮的月亮不幸受伤时,却猛然发现那原来是阿波罗11号飞船的剩余组件。在经历了40年的沉寂后,它仍然静静地躺在月球表面。不过这个小玩意在照片上所能占到的面积实在是有限,芝麻般大的面积让咱们就算把眼睛焦距调了又调都看不清楚。当然叫它小玩意则有些小看了它,尽管在图片上微乎其微,要真放在你那100平方米的家里,估计全楼的人都会给你提意见,因为你家里根本就放不下。

这下你相信当年人类的月球之旅了吗?如果你还不相信的话,恐怕在举证方面你不会是老美的对手。因为在发现11号飞船的组件后,NASA又相继发现了除12号之外的所有阿波罗系列飞船的着陆点。尽管阿波罗飞船的登月舱在地图上看起来都非常的小,不过它们可都是真实存在的。

有了如此确凿的证据,世人是否就会完全相信那次月球之旅?这一点《Geek》不得而知。也许会有人说这些照片也是伪造的,“山寨登月”的言论恐怕还会继续下去。但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呢?恐怕只有当技术发展到咱们从本地的火车站骑自行车出发,沿着“地-月线”一路蹬自行车上去,中途还能找个小旅馆歇歇脚的情况下才行。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7篇

“嫦娥五号”的动态引发了无数天好者的热议,也让无数人再度关注当年的“阿波罗登月”―― 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已经过去了44年,但却不断有人跳出来说这一切是假的,怀疑论者似乎还都持有“铁证”。

惊世大骗局:阿波罗未到过月球?

2003年,一颗探测卫星划破漆黑的夜幕,静静向月球飞去。这颗隶属于欧洲太空总署的代号“SMART-1”的探测卫星将开始绕月球飞行,它的任务是为未来的国际登月计划搜集资料。

但真正吸引人们关注的据说是“SMA RT-1”此次肩负的另一个神秘使命:它将为一个整整困扰了人类30多年的问题寻找答案――飞越美国“阿波罗11号”在月球的降落点,观察月球表面究竟有没有这艘飞船的遗留物,以确定美国人在1969年7月21日那天,究竟有没有真的登上月球!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在人造卫星和载人航天方面一直落后于苏联。因此,美国制定了“阿波罗登月计划”。

1969年7月16日,美国东海岸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肯尼迪宇航发射中心,一支长达110米的巨型火箭即将点火起飞,助阿波罗登月。这种“土星5号”火箭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大的运载火箭,它的第一级推动力高达3469.3吨。

按照联合国公约规定,月球是人类共同财产,禁止任何国家声称对月球拥有。但当时美国政府却私下决定,要求宇航员登陆后在月球表面悄悄插上一面美国国旗。

然而,谁都没想到,正是这面被费尽心思带上月球的旗子,日后却成了最大疑点。据说了解真相的当事人,在政府的保密指令下一直沉默。

1969年7月31日3时51分,登月舱在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的操纵下,在月球实现软着陆,另一名宇航员柯林斯则留在指挥舱内,继续沿轨道飞行。4时07分,阿姆斯特朗左脚先跨出登月舱,在月球上第一次印上了人类的脚印。他们停留了21小时18分钟,安装了大量测试装置,还采集了23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样品。7月24日,飞船指挥舱在太平洋夏威夷西南海面安全降落。

“登月阴谋论”是如何产生的

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以来,世界上就开始传开了一个“阴谋论”: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可能纯属骗局。“阴谋论”列举了大量的“证据”,认为登月纯属弥天大谎,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阴谋;阿波罗11号飞船中的宇航员从未登陆月球,相关影像是在美国内华达州沙漠中被称为“梦幻之地”的军事“51区”或摄影棚中拍摄伪造的。

1974年,比尔・凯恩与英国一位摄影师大卫・柏新发表《我们从未曾登陆月球:美国的30亿美元诈骗》,成为质疑登月的奠基之作。比尔・凯恩也因此被称为“登月骗局说之父”。

他对登月计划列举了以下一些重大疑点:没有大气折射的月球上看星星应该更加明亮清晰,可许多所谓“登月照片”的太空背景上却看不到一颗星;登月飞船降落时,火箭发动机的巨大推力应在粉尘遍地的月球表面留下明显的痕迹,而在照片中却看不到;在一些照片上,近景与远景之间有一条不易察觉的线,使人联想到电影特技中的“褪光描画”法,即画出远景再运用光与影来遮掩。

如果登月飞行是假的话,那是用什么手段来瞒住全世界数亿电视观众的呢?比尔・凯恩认为:载有宇航员的火箭确实发射了,但目标不是月球,而是人迹罕至的南极,在那里指令舱弹出火箭,并被军用飞机回收,随后宇航员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表演登月过程,随后进入指令舱,并被投入太平洋,完成整个所谓的登月过程。

2000年7月中旬,墨西哥《永久周刊》科技版刊载俄罗斯人亚历山大・戈尔多夫发表的《本世纪最大的伪造》的文章,对美国登月照片和录影提出质疑。戈尔多夫认为,美国太空人当时只是接近了月球表面,但并未踏上月球。

2001年2月15日,福克斯电视台播放了节目《阴谋论:我们登上月球了吗?》,采访了一些“专家”,出示种种“证据”,“揭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内华达州的沙漠中伪造阿波罗登月。随着“阴谋论”在网络上传播,各国的信徒也愈来愈多。

在2009年阿波罗11号飞船载人登月40周年纪念日之际,关于载人登月纯属骗局的阴谋论甚嚣尘上。据悉,相信“阿波罗11号”登月事件纯属弥天大谎的美国人的比例已从1979年的6%猛增到了当年的22%以上,至少6000万美国人成了“登月阴谋论”信徒。

美国政府被迫炮制骗局?

阴谋论者相信,美国之所以炮制这种“载人登月”超级骗局,拥有5个明显的动机。一是美国人一心想在太空竞赛中击败前苏联。二是1969年夏天,前苏联即将发射自己的载人登月飞船,而美国正陷入越战泥潭,炮制登月骗局,可转移国内注意力。三是1969年的科技非常原始,根本不可能成功载人登月,只能伪造登月。四是NASA当时获得400亿美元的国家预算,它必须让人相信这些钱没白花。五是当时全世界都在关注美国载人登月进展。

让NASA深感困窘的是,连一名曾经参与过设计阿波罗飞船火箭的前工程师和一名前NASA宇航员都相信美国人并未登上过月球。

此外,还有“登月阴谋论”宣称,阿姆斯特朗的确是“登月第一人”,他们的确在1969年成功登上月球,然而却无法返回地球,“安全返回地球”的都是美国政府早就秘密找来的“冒牌替身”。质疑者认为,从阿波罗飞船研制到登月成功这段历史来看,最大疑点是工程进展神速,这以美国当时的国力来衡量,也是不可想象的。

一直到1967年1月才刚要做第一次发射试验(即阿波罗1号),就不幸于当年的1月27日在作登月舱充纯氧试验时,因电线碰擦引起大火,三个最优秀的宇航员都已被燃烧所产生的剧毒气体熏死了。仅此一项事故,登月计划就被迫延后18个月,怎么可能到1969年7月,这么短的时间内,就一次登月成功呢?

人人喜欢阴谋论

2011年,82岁高龄的阿姆斯特朗罕见地接受了一次采访,目的只是反击那些登月阴谋论者。

这位过着隐居生活的宇航员决定向一本澳大利亚会计杂志敞开心扉,讲述他1969年执行的登月任务。当被问及阴谋论时,阿姆斯特朗笑了,他表示,参与这项工程的宇航局人员多达80万,让这么多人一直保守着秘密,是不可能的。他说:“人们喜欢听阴谋理论,它们很有吸引力。但我对这些阴谋论不屑一顾,因为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会飞回月球,将我留在那里的相机取回来。”

2009年,美国载人登月成功40周年时,NASA公布了从太空中拍摄到的最新月球照片,以此作为对阴谋论回应。

这些照片显示了人类遗留在月球上的登月舱所在位置,其中效果最好的属阿波罗14号在月球上的遗留痕迹,除登月舱外,还能清楚地看到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和艾德加・米切尔在月球表面行走的痕迹,以及留在月球表面的一些科学仪器。科学家说,仔细观察这些照片,还可以发现运送科学仪器的车厢所留下的痕迹。

其实,如果“阿波罗”真的是一次骗局,那美国政府当初根本不需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实况转播,而只需事后发表一些照片即可。其次,美国宇航局有成千上万的科技、工程人员,绝大多数人都会持科学的态度,不会视严肃的科学问题为儿戏。如果登月计划是一场骗局,不仅全体参与者的人格将受损,而且,让几万人守着谎言过几十年,实非易事。而且,美国政府至今更替了好几届,属于不同的政党的总统在有权查看任何国家档案的权力之下,均未表示过对登月的质疑。这与政府对共和党布什政府在伊战战略失败上穷追猛打形成对比,也侧面证明登月的真实性。

美国的传媒几乎是无孔不入。虽然也有部分美国人认为政府在登月上有欺骗行为,但是各大主流媒体并没有对此大做文章。最多也仅仅只是报道相关人员对此事件的不同看法。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8篇

目前,探月技术最为先进的航天大国包括美国、俄罗斯、中国。这三国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探月竞争,它们制造的各种探月器竞相奔月,让广寒宫不再寒冷不再寂寞……

探月“大佬”美国

美国拥有的探月技术最为成熟、先进,所以其取得的探月成果尤为显著。在近60年的时间里,美国先后向月球发射了44个月球探测器和17艘飞船。在这61次发射活动中,失败了24次,这么高的失败率,足可见探月工程之艰难。

美国最早向月球发射了一些无人探月器,这些无人探月器是飞向月球的“开路先锋”,为人类征服月球提供了最初的宝贵经验。美国的探月器分为三种:在月球表面硬着陆的“徘徊者”号,在月球表现软着陆的“勘探者”号,还有长时间环绕月球的“月球轨道器”。

在这些探月器中表现最为“英勇”的当属以硬着陆方式撞月球的“徘徊者”号。“徘徊者”号一共发射了9个,头两次发射失败,探测器没有能够脱离地球轨道。第三个因火箭瞄准偏差,致使探测器在距月球3.7万千米处飞过。第四个因控制系统故障,探测器撞到月球背面去了。第五个因在到达月球前动力系统发生故障而失败。第六个准确撞向了预定月球表面,但因其携带的电视摄像机事先失灵,所以没有获得探测成果。最后三个“徘徊者”号连续“撞月”成功――其中“功劳”最大的当属“徘徊者7号”,它在与月面相撞前的17分钟里,启动了6台摄像机,连续拍摄了4316张月面的清晰照片,可以分辨出月球表面直径1米左右的坑穴和30厘米大小的岩石,为人类清楚地观察月球表面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然,最令美国人骄傲的探月活动是载人登月的“阿波罗计划”。“阿波罗计划”始于1961年,当时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要在此后10年内实现载人登月。为了让人登上月球并成功返回,美国宇航局先后于1965年和1966年进行了两次名为“双子座”计划的载人登月铺垫实验。这两次实验为航天器载人登月提供了三方面的关键经验:长时间太空飞行、太空行走和飞船对接。虽然美国觉得准备充分,但“阿波罗计划”还是出师不利。1967年1月,“阿波罗1号”飞船在发射台上起火,3名宇航员当场遇难。美宇航局不得不重新设计飞船,提高安全系数。从1968年到1969年,“阿波罗7号”至“阿波罗10号”飞船,先后测试通过了改进后的飞船系统组件,提升了飞船的安全性。“阿波罗10号”环月球轨道成功飞行,为载人登月扫清了最后技术障碍。1969年7月20日,美国的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在月球着陆,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表面留下了第一个人类脚印。同年7月24日,这艘飞船载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阿波罗计划”带回了月岩样品,获得了大量月球照片、月球表面的科学数据和环月球轨道实验数据等,使研究人员对月球的认识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美国奠定了探月“大佬”的稳固基础。

人们不断“飞向”月球,为了寻找什么?月球上具有丰富能源资源,据测定发现,月壤中有含量丰富的核聚变燃料氦-3。氦-3资源将有可能成为解决今后人类长期能源发展需求的重要原料。采用氘与氦-3核聚变发电,全世界只需100多吨,就完全能够满足每年的能源需求。假若以航天飞机作为运输工具,每架次可运20多吨,地球每年所需能源原料只需四五架次航天飞机就可满足了。据科学家初步估算,月球上有100万至500万吨氦-3资源量,这能够满足地球上万年的能源需求。

有太空爱好者在“研判”阿波罗登月计划中的诸多照片时,发现有许多登月照片与“事实不符”,于是提出了“阿波罗登月计划是个骗局”的结论,说美国从来没人登上过月球。当然大多数人还是认定美国人是登上过月球的,理由是:参与“阿波罗计划”的除了美国国家航空局,还有约2万家企业、200多所大学、80多个研究所和40余万科技人员,同时,该计划还受到苏联的间谍侦察,如此多的组织机构和人员不可能在长达40多年里都为美国保守“登月造假”的秘密。

中途折戟俄罗斯

苏联于1957年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并于1961年把宇航员加加林送入了近地轨道,掀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新序幕,也奠定了苏联成为世界航天大国的坚实地位。

冷战时代,美、苏作为“敌对国”,在各个领域展开竞争。探月活动是美苏竞争的一个着力点。当美国向月球不断发射探测器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苏、联的科技工作者也在争分夺秒地开展月球探测工作。

1959年1月2日,苏联向月球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星际探测器――“月球1号”。当时“月球1号”的任务是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摆脱地球引力场,直接撞击月球表面。遗憾的是“月球1号”在距离月球5995千米处和月球擦肩而过,未能命中月球。“月球1号”虽然没有能够完成撞击月球的任务,但是它却获得了一些未知的月球科学数据,特别是其利用携带的磁强计、离子腔等探测装置,发现了月球的磁场几乎为零的事实。

随后,苏联又连续发射了近40颗探月飞行器,分别实现了绕月探测、硬着陆探测和软着陆返回月球探测。这些探月飞行器中,最为著名的是1970年11月10日发射的“月球17号”和1973年1月8日发射的“月球21号”,因为这两个飞行器先后携带了两辆月球车软着陆月球。“月球17号”携带的“月球车1号”在月球表面工作了322天,总行程10540米,拍摄了2万多张照片,对500个地点进行了土壤物理测试,对25个地点进行了土壤化学分析,总考察面积接近8万平方米。“月球21号”把第二辆月球车“月球车2号”送上了月球,这辆月球车更大、更先进,全车除了拥有3个摄像头外,还拥有激光测距、x射线探测仪、磁场探测仪等当时最先进的太空探测装置,为进一步弄清楚月亮上的秘密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苏联成功把探月飞行器送上月球后,接下来的想法是要赶在美国之前把载人飞船送上月球,但因其火箭技术稍落后于美国,特别是大功率火箭推力不足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所以苏联的载人登月计划被美国人甩在了后面。当美国人用“阿波罗号”将人送上月球时,苏联人“失望”了,他们觉得既然载人登月已经被美国占先了,就没有必要再继续在载人登月这个项目上和美国人比赛了,倒不如发展新的航天项目,以便在新项目上获得航天技术世界先进的地位。从此,苏联就搁置了载人登月项目,转而把主要精力放到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上了。正当苏联人搁置载人登月,大力开建国际空间站的时候,国内却发生了政治巨变。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接手了苏联遗留下来的航天项目,可是俄罗斯经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蹶不振,导致其在航天领域难以再现昔日的辉煌,月球探测计划被无限期地搁置起来。国家命运影响了登月计划,可谓是“俄罗斯国力衰退,登月计划遭折戟”。

当然,现在俄罗斯的经济大为好转,“手头有钱”的俄罗斯在新一轮探月热潮的“刺激”下,拿出了自己的探月计划――俄罗斯计划在2025年前实现宇航员登月,于2027年至2032年间在月球建立可供人类居住的永久性月球基地。

各国纷纷探月,除了有展示国家实力的政治渴望,还有促进科技发展的现实价值,除此之外,登陆月球还有个机密任务――科学家对月球进行观察时,“隐约”看到了月球上有一些疑似的“不明史前建筑”和一些“飞船残骸”,科学家认为外星人有可能“驻足”过月球,甚至外星人很可能在月球上建立过基地。现在,寻找外星人存在的蛛丝马迹,甚至与外星人取得联系就成为月球探测的一个隐秘动机。月球能不能成为地球人和外星人首次会话的桥梁,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苏联在月球探测中并非一帆风顺,也遇到过重重困难。1967年4月23日,苏联航天局让宇航员科马洛夫乘坐“联盟1号”飞船飞升太空。科马洛夫认为“联盟1号”存在许多设计缺陷,认为这是一次“死亡之旅”,他知道自己会死,但拒绝退出该任务。因为当时加加林是他的替补,他不想让自己的朋友去送死。结果正如科马洛夫所说,这项任务最终以失败告终。事后,人们对坠落的“联盟1号”进行检查,发现它有203处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让“联盟1号”的出发成为“死亡之旅”。后来,有“文学作者”根据这件事虚构了一篇题为“悲壮的两小时”的文章,这篇文章还被选进我们的语文课本,后来有人发现这篇课文纯属虚构,许多内容是随意编造出来的,所以最终被“逐出”了语文课本。

后起之秀看中国

近些年来,随着科技力量的崛起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太空探索活动步步为营,扎实有效地开展了起来。特别是“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让我国的太空探索水平跃升到世界“第一集团”的行列。而“天宫一号”的建设,标志着我国已经成为航天强国。中国的太空探索未止步于“天宫一号”,而是有了新的突破方向――1994年我国就进行了探月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并于2004年1月正式立项探月工程。我国提出探月计划之后,便立即组织相关科研单位和众多航天专家组成探月工程团队,这个团队的高效工作让我国成为探月球活动的后起之秀。

中国的探月计划分为“绕月”“落月”“返回”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绕月”,已经于2007实现。2007年发射的“嫦娥一号”是我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这只“小兔子”于当年10月24日发射升空,总重量为2350千克,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长度可达18米。“嫦娥一号”绕月球工作了一年多,获取了月球表面的三维立体影像资料,并且分析了月球表面有用元素的含量和物质类型。最后,“嫦娥一号”于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

第二阶段“落月”,这一阶段的工作已经于2010年展开实施。当年10月1号,中国发射了“嫦娥二号”作为探月工程的先导星,它承担着为在月面软着陆验证关键技术,为2013年12月发射的“嫦娥三号”落月探测器做“开路先锋”,并详细为之勘察了落月区域。后来,“嫦娥二号”完成了它的“落月先导”使命,承载着“深太空飞翔”的新实验目标,脱离绕月轨道,向着更遥远的太空飞去。虽然它目前已经飞到了距离地球6500万千米之外的深空,但还是受着中国航天中心的“精准控制”,在这样的控制下它将飞得更远。2013年12月2日,“嫦娥三号”飞往月球。“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在月球着陆成功。“玉兔号”月球车在月面巡视、月夜生存等技术难点上有了重大突破,帮助科学家们完成了月球地形地貌与地质构造、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等探测活动。

第三阶段“返回”,这一工程定在2011~2020年,到时候中国的探月目标是让月球车在完成勘察与采样工作后返回地球。大约在2015年以后,中国航天中心将研制和发射小型采样返回舱、月表钻岩机、月表采样器、机器人操作臂等,采集关键性样品返回地球,并对着陆区进行考察,为下一步载人登月探测、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选址提供数据资料。此段工程的结束将使中国航天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嫦娥三号”发射之前,中国多所科研单位共研制出10多个月球车样本供选择,最后被确定可以“奔月”的月球车是东南大学研制的。这款月球车整体构成相当于一个100千克的“公交车”,搭载20千克的仪器,能在月面方圆3千米的范围内行走,这样的活动被看作是中国第一次在月球留下“足迹”。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9篇

1961年4月12日,传来了一个让美国人更加沮丧和懊恼的消息,苏联宇航员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进行了1小时48分的地球轨道绕行。美国在一个月后做出回应,5月5日,宇航员谢泼德成为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美国人,但他并没有进入地球轨道,而且在地球上空的停留时间也比加加林要短,只有15分钟。

1961年5月25日下午,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国会联席会议上发表演讲。在讲话快结束时,他宣布美国的太空计划即将开拓新的边疆,并提出了登月的远大目标:“我认为,我们的国家应当在这个十年结束之前,实现把人类送上月球并使其安全返回地球的目标。这个时期内,不可能有哪一项空间计划会比这更激动人心,比这对人类更具有影响力,或比这对宇宙的远距离探测更为重要,没有任何任务比完成这项使命更为困难和昂贵。”

在这次慷慨激昂的讲话之后,美国便开始着手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这个计划简单易懂,因为人人都知道月亮是什么,谁登上了月球谁没有,这是显而易见的。最终,人类登上月球的时间被定格在1969年7月20日,乘坐“阿波罗11号”登月的宇航员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了人类的第一个脚印。在阿波罗登月计划成功实施的背后,有数十万人默默无闻地付出,他们的工作为登月计划提供了航天设备、供给品和各种仪器。由于阿波罗飞船以及宇航员所乘坐的登月舱拥有极其巨大的质量,因此需要一个拥有巨大推力的火箭来完成推送任务。阿波罗号的运载火箭――土星5号火箭最终被设计出来,并成为登月计划中的关键一环。

起源:从战争武器到航天利器

土星5号火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之前德国的一家业余火箭俱乐部。这个名叫太空旅行协会(VfR)的俱乐部,在1927年由一群火箭爱好者创立。创立之初,俱乐部的章程便明确指出了两大目标:一是推广火箭航向月球及其他星球的观念,二是从事火箭推进发展的严谨实验。德国天才火箭工程师沃纳・冯・布劳恩(Wernher von Braun)是太空旅行协会的创始人之一。

二战爆发后,德国准备入侵欧洲。由于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德军无法使用远程大炮,因此,他们对太空旅行协会的研究产生了兴趣,并且打算将新的火箭技术应用到战争中去。在德国东北部乌瑟多姆岛上的佩内明德基地,冯・布劳恩和他的工程师团队研发出A-4火箭。到了二战末期,常规弹头被安装在A-4火箭的顶部,并且被德国宣传部门更名为V-2火箭,也就是复仇者2号。

1944年9月8日在伦敦克伊斯维克的爆炸,标志着V-2火箭作为威慑武器首次使用。得知V-2火箭袭击伦敦后,冯・布劳恩将这天称为自己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他说:“我们的火箭表现出色,只是它在一个完全错误的星球上着陆。”

在1945年二战即将结束的最后时刻,盟军派出了多支情报专家小组搜寻实用的军事技术。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也在搜寻名单之上。冯・布劳恩和他的团队最后时刻选择向美国投降,于是美国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如此重要的“战利品”。到达美国后,冯・布劳恩被任命为美国陆军弹道导弹署发展部主管。

虽然在美国从事导弹研发工作,但是冯・布劳恩始终不忘自己的太空理想,他进行演讲,出版书籍,向公众宣传人类飞向太空的可能性。1954年,《科利尔》杂志邀请了一些专家对太空探索进行讨论,并且将讨论内容分8次发表。《科利尔》杂志将这些报道视为科学,而非科幻。冯・布劳恩为太空船及其发射设备提供了真实的描述。这一系列报道传递的信息是,太空探索是可行的,并且即将发生。尽管推进技术仍然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但在冯・布劳恩看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间并不会太遥远。

迪斯尼读了《科利尔》杂志的报道后,对太空探索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决定在自己的电视节目中,设立一个有关太空的主题,取名为“明日世界”。冯・布劳恩给“明日世界”这个节目提供了很多有用的建议,他也因此受到大众更多的关注,甚至有人曾经在新年前夜给他打电话,希望得到一张前往月球的入场券。

研发:从“木星”到“土星”

在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美国陷入一片慌乱。冯・布劳恩在这场慌乱中却保持了足够的冷静。他对媒体说,美国并不缺乏火箭竞赛所需的天才。冯・布劳恩还表示,单靠一个天才独自解决所有问题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现代科学错综复杂,越来越需要一群专家共同协作,团队工作十分重要。

美国政府决定发射一颗卫星来回应苏联的太空行动,但他们没有选择冯・布劳恩及其团队研发的红石火箭,而是选择海军研发的尚未进行过试验的“先锋号”(Vanguard)运载火箭进行卫星发射。这次回应不仅是冒险的,而且也是失败的。不成熟的“先锋号”在发射途中出现故障,坠落的火箭点燃了整个发射区,让艾森豪威尔政府十分尴尬。这次卫星发射失败后,冯・布劳恩的火箭小组获得了机会。1958年1月31日,冯・布劳恩研发的木星C火箭将探索者一号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在太空竞赛中为美国扳回一局。

在登月成为一个明确的而且必须完成的计划之后,美国宇航局(NASA)的管理层便开始决策如何完成登月旅程。作为登月的重要环节,一个巨大无比的火箭是必须的。早在1952年,冯・布劳恩就曾经在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中画过一幅有关大型火箭的插图,第一级大火箭有51台发动机,起飞推力达2800万磅。在拥有超级推力的F-1液体火箭发动机被发明出来后,建造一个巨大无比的火箭成为可能。

在转向研发航天专用的重型运载火箭后,冯・布劳恩与他的团队最初研发了超级丘比特火箭,该火箭由多个发动机捆在一起,以获得巨大的推力,这一方案逐渐演变成“土星”火箭。在冯・布劳恩的绘图板上的土星系列火箭中,有一个体型巨大的C5火箭,大约有36层楼那么高,这种火箭最后改名为土星5号火箭。

冯・布劳恩最初打算制造一个完整的运载火箭系列,但最终只研制了三个型号的土星火箭。最早研制的是土星1号火箭,它验证了通过捆绑多个发动机以提高推力的设想。

土星1B号火箭则是土星1号火箭的升级版,使用了由麦道公司制造的新型高效火箭级S-4B。S-4B也是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为所有载人飞船提供最后的推力。在土星1B号火箭中,S-4B是载人级运载火箭的第二级,它将指令舱或登月舱送入地球轨道。

冯・布劳恩曾经在图纸上设计了土星1号之后的三个火箭方案,但随着NASA早期计划的变更,这三个方案没有实现,而是直接研制了土星5号。

土星5号火箭是一个高110米、直径10米、起飞重量达3000吨的庞然大物。分为三级,每一级的制造都通过严格投标,承包给不同的公司,产品的每一个部件都有NASA的工程师进行严密监督。第一级S-1C由波音公司制造,5个F1发动机捆在S-1C底部,托起土星5号3000吨的重量。尽管S-1C在土星5号的飞行中起主导作用,但它在起飞两分半多一点时间后便脱离。S-2级是土星5号的第二级,很像大号的S-4B,安装了5个不可重启的J-2发动机,可以产生相当于520吨的合成推力。土星5号火箭的第三级S-4B是土星5号火箭中最小的一级。由于它也是土星1B火箭的第二级,因此几乎不需要改进便完美地与土星5号火箭的其余部分一同工作。

关于土星5号火箭还有一些东西是定量描述无法表达的。这枚苗条、光滑、洁白的火箭直指苍穹,空前绝后。它就像美国的登月计划一样,充满了人类的冒险精神。

从地球抵达月球的路径也一直悬而未决。最初有两种登月方案被提出来。有人提出了直接上升式的方案,该方案不需要在地球轨道停留,由火箭直接将飞船送到月球。如果采用这种方案,阿波罗飞船将携带完成登月并返回地球的所有装备。同时,这个方案需要一种新型的新星火箭,如果将这枚火箭制造出来,体积将十分惊人。在研发过程中,有工程师抱怨说,这个大东西都快把航天中心所在的梅里特岛压沉了。

冯・布劳恩不赞同直接抵达月球这样简单却十分冒险的方案,他认为地球轨道交汇的发射方案更容易实现。该方案需要在短期内发射多枚较小的土星火箭,将飞船送入地球轨道,然后这些组件在那里被组装起来,再飞往月球。

另一个研究小组在研究前往月球的可能轨道时,发现了一种新的可行性方案,即与月球轨道交汇的发射方案。在月球轨道停泊可以节省很大重量,只需要一枚土星5号火箭便可以完成任务。最终,这种大胆高效的方案成为了阿波罗号的奔月途径。

起航:下一站,月球

第一枚土星火箭――土星1号在1961年10月27日发射升空,发射高度到达了136千米,是一次近乎完美的试射。1967年11月9日,第一枚土星5号火箭进行了首次飞行,在肯尼迪太空中心将阿波罗4号发射升空。

一年后,载人的土星5号火箭也首次升空。那是1968年12月21日的阿波罗8号发射任务,弗兰克・博尔曼、比尔・安德斯、吉姆・洛弗尔三名宇航员乘坐土星5号火箭离开地球。阿波罗8号是第一次脱离地球轨道飞向月球的太空船,三名宇航员在长达三天的奔月飞行中,需要练习通过观察地球、月亮和星星来检测飞船的飞行轨迹。1968年12月24日,就在地球上的人们欢度圣诞前夜的时候,阿波罗8号进入了月球轨道,开始绕月10圈的旅程,宇航员观察了登月着陆的位置,并演练绕月导航技术。他们在月球轨道上传回了声音和影像,并且拍到了第一张地球升起的照片。

1969年7月16日清晨,阿波罗11号即将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启程。39号发射台上,庞大的土星5号火箭身披白色优雅的外壳,耸立在发射台上面巨大的钢架之中,肩负着人类的登月使命。尼尔・阿姆斯特朗、埃德温・布兹・奥尔德林、米歇尔・柯林斯三位宇航员准备就绪,等待点火时刻的到来。倒计时后,土星5号底部的引擎喷射出巨大的火焰,火箭缓缓升空。据说当时有超过100万人聚集在发射场周围,在土星5号成功升空后,几乎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爬进老鹰号登月艇,与指挥舱脱离,前往月球准备着陆。之后,休斯顿指挥中心收到了那条让人激动的讯息:“休斯顿中心,老鹰号已经着陆。”在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之后,人类终于第一次到达地球之外的地方。

尾声:寂寞的结局

1972年12月7日发射的阿波罗17号成为美国登月计划的尾声。1973年5月14日,土星5号火箭成功将天空实验室发射升空。天空实验室重达77吨,有三批宇航员分别在上面工作了1个月、2个月和3个月。1975年,作为阿波罗-联盟测试计划(ASTP)的一部分,土星1B火箭将一艘美国的阿波罗飞船送入地球轨道,并且与一艘苏联的“联盟”飞船在太空交汇联接,成为两国的太空竞赛差强人意的尾声。

尽管美国人的登月行动在今天颇有争议,但大多数人对于登月的历史意义仍旧持颂扬态度并满怀期望。美国科幻小说家雷・布拉德伯利说:“我愿预测距今一万年后,未来的人们回顾起来会说,1969年7月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月份和最伟大的日子。这绝不会改变,因为在那一天,人类挣脱了地球引力的束缚,数百万年来我们一直束缚在地球上,期待某一天能够登上月球。我们生活在洞穴时代的时候就梦想着这一天。最后,我们冲破束缚,获得自由,人类的精英在那晚飞进太空,并将永远不会停止继续往前飞翔。”

至于土星5号火箭,美国人的确从它那里学到不少东西。美国一些研制公司将土星火箭的经验用到了其他系列火箭上,比如宇宙神、德尔它和大力神系列的改进型。然而,这些火箭用了30多年的时间,才能与土星1B火箭的推力相当,而土星1B火箭的功率,仅仅相当于土星5号火箭底部的一个F1发动机的推力。

阿波罗登月计划范文第10篇

“玉兔”在月亮之上的沉睡与唤醒,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时髦话题,此前很少有科技新闻能像娱乐消息那样在普通百姓中间大面积传播。这归功于“玉兔”的情商过人,用超萌的表演吸引了众多眼球,把一出本该是正襟危坐观看的主旋律大戏变成了喜羊羊式的卡通片,竟然让收视率一路飚升,达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45年前,另一部美国好莱坞式的英雄史诗大片在月球上演,观看直播的人数达到了创纪录的6亿,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那句“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成为人类向浩瀚宇宙发出的最经典的台词。美国在向全世界彰显其国力的同时,也赢得了与前苏联太空竞赛的重大胜利,最有意义的是为后来美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难怪中国探月工程高级顾问、“嫦娥之父”欧阳自远称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为“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学探测计划”。

中国人虽然是探月的后来者,时隔几十年后才开始自己的登月表演,但对于一个贫穷落后了上百年的国家来说毕竟是迈出了一大步,有此国力者在全球来说还屈指可数。对于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我们从来不缺乏对月球的渴望与想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随手翻翻中国古典诗歌、散文、戏曲、小说、传说,月亮几乎是中国文化中被描述最多的对象,以月亮为主角的中秋节也是中国仅次于春节的重要民俗活动。

进行了十年的中国登月计划,必然会促进中国从文化大国向科技大国的转型。单从名字来看,相比于西方文化的“阿波罗计划”,“嫦娥工程”的东方色彩不言而喻,而“嫦娥3号”怀抱“玉兔”月球车奔月,则暗合了中国古代神话嫦娥奔月的神韵和意境。“玉兔”在月亮之上“蹦蹦跳跳”的“表演”,加上超萌的微博台词,为登月工程赢得了无数的粉丝。

上一篇:融资计划范文 下一篇:心跳源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