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竞技体育范文

时间:2024-03-29 11:27:10

大学竞技体育

大学竞技体育篇1

【关键词】大学生 人际交往 体育竞技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77-02

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是当代大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当代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交往主动性差,表达理解能力、人际融合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这些问题也是阻碍当代大学生发展的主要因素。体育团队竞技是一项靠团队完成的竞技。经过长期的训练、比赛,能够让大家在交流、摩擦中不断提升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将体育团队竞技的集体观念强、团队协作强等主要特征融入到人际交往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让大学生在享受体育团队竞技的愉悦时,轻松改善人际交往能力,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造成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

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大学校园是让其丰富自己羽翼的环境,然而受周围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大学生渐渐迷失了自我,将自己原有的独立欲、思维活跃等特征埋没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将自己封闭在一个不存在的世界中,让他们原本就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能力逐渐退化,久而久之形成一种障碍。

1.我国人口政策及家庭生活的影响

受我国人口政策的影响,现今的独生子家庭生活往往易使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对人缺乏足够的包容与理解”的行为模式,长辈的溺爱、骄纵更引发了其集体荣誉感与合作精神的缺失;家长的过分包办让其上大学后缺乏最起码的独立生活及为人处事的能力;缺乏坦诚的心态和性格偏激等一系列问题。

2.校园环境的影响

与中学生活环境相比,大学是一种宽松、自由的管理模式,强调个人的兴趣与发展,注重个人才艺、能力的展现。而之前完全“封闭”的中学模式,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步入大学后有强烈的展现欲,希望自己能够在同学中有所展现,而事实上,大学校园环境并不能完全实现他们的展现欲,由此带来的落差,让他们渐渐失去信心,不愿与人交流,久而久之也就造成了人际交往、沟通交流的障碍。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是人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强烈的独立欲、思维活跃、创造力强是大学生的特点,也正因为对大学、对网络等新鲜事物的好奇,使得他们在不能满足自身目标时,不得不依赖网络,沉迷于虚拟网络世界不能自拔,忽视了同学、朋友、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活动,遇到问题时会依赖父母,逐渐将自己封闭,脱离了集体生活,渐渐地逃避与人沟通,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

二 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积极作用

体育团体竞技是一项依靠团队经过长期训练备战,需要团队经常在一起交流、摩擦来获取最终胜利的竞技活动项目。因其“强化集体观念,加强沟通与团体协作”的特点,使一些不擅长人际交往的学生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渐渐地形成善于交流、乐于表达、勤于沟通的习惯,进而敞开心扉,渐渐适应并融入大学生活中。研究表明体育团体竞技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着积极的作用。

1.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合作与竞争

体育团体竞技的显著特点是在相互协作中融入相互竞争。任何团队的胜利都必须依靠成员间的协作与配合,成功有效的合作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不断磨合,也是人际交往融洽的过程。而大学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渐渐走向极端。此时,体育团体竞技所表现出的人际交往合作竞争关系,弥补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中的漏洞。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且日趋激烈。体育团体竞技所呈现出的竞争特征,既提高了大家的竞争意识,又在无形中将合作融入人际关系中。所以,体育团体竞技中的人际交往关系是竞争与合作。

2.体育团体竞技中人际交往的平等性

体育团体竞技活动是以“公平、公正、公开”为宗旨开展的活动,不讲门第,不排世袭,每一名参赛人员都是平等的,也由此削弱了学生功利性、歧视性、不自信等心理。在符合比赛规则的前提下,以公平竞争的宗旨顺利完成比赛。在平等的环境中发展人际交往关系,在取得胜利的同时,收获一段记忆深刻的友谊,提升了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因此,体育团体竞技中的人际关系是平等的。

3.体育团体竞技在人际交往中的优越性

体育课程为大学生提供了改善人际关系的场所和无限空间,课外体育活动又是培养大学生个性的场所,体育团体竞技将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引向深入。大学的体育课程很丰富,体育课程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上,既有师生的配合,也有同学间的沟通交流,为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课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又为大学生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创造了无限空间。频繁的沟通交流,更是大学生提高自我人际交往的便利条件。体育团体竞技的优越性在各类活动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成员之间的交流、磨合,改善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更升华了体育团体竞技的价值。

参考文献

[1]万美荣、杨德敏.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困扰的研究[J].作家杂志,2007(14)

[2]徐曙丽、金钊.大学生人际关系影响因素[J].中国电力教育,2009(18)

[3]孙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3(5)

大学竞技体育篇2

关键词:竞技化;大学生竞技运动;整合;竞技俱乐部;体育教研室;比赛活动

中图分类号:G 807 文章编号:1009-783X(2017)02-0097-03 文献标志码:A

在目前阶段,俄罗斯大学生竞技运动的特点是对年轻人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新任务,这些任务不仅发展大学生的身体能力,而且与借助于各种竞技活动形成对自身健康、激发对身体完善和自我信心的价值态度紧密相联。重要的是参加体育和竞技运动成为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并在整个生活中继续占据了重要地位。本文认为:以上所有任务都可以在大学教学环境中竞技化的框架内得到解决。

为了实现体育教育的目标而转换使用某些可接受的运动训练技术手段是竞技化概念的依据。B・K・巴利谢维奇、・r・纳达洛夫、K・车尔尼雪夫把运动活动文化视为应当坚持的转换依据。他们认为:这是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的实体内容基础。

运动活动文化的最高表现就是比赛活动,与其他社会化形式相比,它对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形成性作用。由此,我们认为:在大学中营造竞技化的教学环境是必要的,它的内容、浓厚度、可给予的教育和发展性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学结构组成部分,即大学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以及其整合的质量。

1.研究目的

本研究从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的视角为竞技俱乐部的建构,以及为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的整合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结果与讨论

H・M・阿赫杰姆嘉诺娃、B・H・维诺古洛夫、O・C・兹达诺维奇、C・B・古欣科、A・B・尼古林、T・H・切多娃、E・A・切列波夫等的研究中探讨了与组织活动,以及与体育一竞技方向俱乐部的结构有关的各类问题。他们多视角的研究及反映在研究中的观点,主要集中在各种方向俱乐部的组织和活动问题方面。一方面证明了研究这一问题的现实性,另一方面证明了对这一现象的认识、理解和形成统一观点过程的复杂性。

在建立中学和大学竞技俱乐部的方法指导书中,竞技俱乐部在教学组织结构中被看作是在青年学生中发展群众性竞技运动最有前景的现代组织形式。根据《中学竞技俱乐部和大学竞技俱乐部活动实施细则》,教学组织可以把俱乐部作为结构组成部分或非法人的社会综合体形式。形成俱乐部的结构时应考虑到学生、教师的愿望和学校的具体可能性。重要的是要指出,在规范法律性和推荐性的文件中并未指明建立竞技俱乐部与学校已有机构组成部分,包括体育教研室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例如:O・B・科斯特洛明根据对圣彼得堡现有大学生竞技俱乐部的活动和机构进行分析,划分出了它们发挥作用及其发展的3个可能的方向:1)竞技俱乐部――独立结构的组成部分,有负责组织竞技_群众性活动的独立工作人员;2)竞技俱乐部――学校独立财政结构的组成部分,带有不属于体育教研室的教练员;3)竞技俱乐部――处于体育教研室内。按照作者的意见,与前2个方案相比,更倾向于第3方案,因为竞技俱乐部和教研室是“用同一条腿”在同一方向上前进,但是,也有其他意见。例如:以普列汉诺夫命名的俄罗斯经济大学竞技俱乐部副主席B・谢米尔哈诺夫认为,“应当清晰地区分:体育教研室严格地负责教学,而课外的所有时间――竞技俱乐部的活动,它的工作范围包括开展竞技―群众性活动、管理学校的竞技设施、组织分部的工作、组织所有代表队的比赛、观众工作、有收入的活动,以及推广学校品牌等”。

竞技俱乐部应当作为单独的机构组成部分,但它的活动必须与体育教研室的活动相整合,为在竞技化教学环境中提高运动技能水平和形成大学生个体的竞技文化创造条件;因此,编制了大学竞技俱乐部管理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在体育和竞技运动现代名词辞典中,“整合”是指:1)“具有自身结果价值的过程或行动”;2)“合并、结合为一体、恢复统一”。在俄罗斯大百科辞典中“整合”是指被单独区分的部分和系统功能联结为整体的状态,以及导致这一状态的过程。在本研究中,“整合”被视为把单独结构、功能与活动梳理、协同与组合成完整的机制,包括竞技俱乐部和体育教研室为了实现战略目标: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如图2所示。

如图2所示,整合体育教研室和竞技俱乐部活动的目的是提高大学中发展大学生竞技运动的效果,其本质性特点是吸引大学生参加积极的训练活动和比赛活动。校内主要的竞技一群众性活动和体育―健康活动体系,如图3所示,它们的数量、名称、运动会中包含多少竞赛项目具有多变的特点,可以根据以上比赛规程的改变、学生的愿望、竞技设施的现代化等作出相应的补充。

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在大学组织比赛活动是竞技化教学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根据我们的观察和M・B・普罗赫洛娃、A・r・谢苗诺娃的研究显示,运动比赛在个性社会化和发展中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其中包括:

1)形成情感满足和取得成绩的动机。重要的是,形成的对取得成绩的动机可能进一步主导年轻人其他的生活领域和促进更顺利的职业生涯。

2)比赛为自我检验和自我评价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建立了十分适宜的情景,这对于个体形成和证实心理-生理状况是十分必要的。

3)比赛借助解决出现的外部形势,有助于发展自我调节的能力;这一能力对于任何情况下“把自己控制在手中”都是必要的,不受可能的挑唆和在不可遇见的困难面前气馁。

4)比赛能极大地丰富生活经验,这对于多变的周围环境、社会适应方面极为重要,使得年轻人能形成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同样对于职业劳动市场的具体环境是必要的。

5)比赛能保障个人的提高,不仅是采取竞技行动的直接参加者,而且也包括观看他们的人。对于大多数大学生来说,参加竞技运动,开始时他们正是作为观众,当共同感受到他人的胜利或成绩的时候,他就产生了自己登上竞技体坛、登上荣誉奖台的愿望,而为此,他本人应当开始走上针对自己的复杂工作道路――身体自我完善的道路。

3.结论

大学竞技体育篇3

关键词:竞技体育;本质;渴望

一、中国竞技体育本质“求真”的探索

竞技体育发展对“求真”的探索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1)竞技体育发展的科学性;(2)竞技体育成绩表现的真实性;3.竞技体育发展应返璞归真。从哲学的视角来看,“求真”是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中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客观规律性、客观条件结果性等。对竞技体育“求真”的探索,首先我们要明确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只有确定竞技体育发展的主体就能引导出竞技体育发展的真理尺度。有研究认为:人作为竞技发展的主体,发展主体要想成功实现竞技体育的发展、进步,除了具备确定对主体的需要外,还应掌握竞技体育内部发展的大量规律,按照竞技体育发展的固有规律,综合地来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

二、对中国竞技体育本质“向善”的渴望

竞技体育“向善”则是人们通过认识竞技体育发展的本质与规律,并遵循和利用它而达到一定的发展目的――这种目的应该是代表了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有益于社会文明进步的变化,体现着社会发展的人本原则。就目前中国竞技体育所取得的成效来看,并不是竞技体育所真正追求的一种本质,竞技体育则更想向人们释放“善”的本质。从古希腊奥林匹克所倡导的精神来看,善是竞技体育发展的灵魂所在,竞技体育向人们表达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道德”才是对“善”的一种完美诠释。

三.对中国竞技体育本质“至美”的追求

哲学家柏拉图曾提出美育与体育结合的主张,古希腊将体育与美育结合作为雕塑的基础,正因为将美赋予了人体的模特才创造出了大量健美的人体雕塑杰作。竞技体育发展所表现的美即是表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本质和规律,也是对竞技体育发展所创造结果的一种表现。苏联学者萨拉夫指出:“体育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意味着新的艺术现象的出现,人类的运动美和人体形象特征在这种现象中被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29-32.

[2]熊文.竞技体育发展中的新理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5):29-32.

[3]丹纳.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3-48.

[4]杜卫.美育与体育关系论[M].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3):33.

作者简介:王庆然,女,1986年3月出生,硕士,就职学校: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体育组,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崔玢玢,女,1971年12月出生,硕士,就职学校: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体育组,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大学竞技体育篇4

关键词: NCAA;高校竞技体育;教育;业余性

中图分类号: G 807文章编号:1009-783X(2013)02-0143-04文献标志码: A

在2008年奥运会中,我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举扫除套在中华民族脊梁上屈辱与挫折的历史遭遇和民族压抑,实现了沉淀于中国人心理深层近百年的强国梦。这个强国梦以体育为载体,是对百年之前东亚病夫的直接回应。这个梦想早在1908年就被深重灾难的中国人所播下,并经过100年的努力才得以实现;但是,奥运会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并没有掩饰后奥运时代竞技体育面临的挑战。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在2008年10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上指出:文化教育、退役安置等工作中的一些长远性、根本性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为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必须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适应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体教结合的新路[1]。探索体教结合的新路要求全面深刻的重新审视一向视作为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理想模型——以NCAA为代表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以此推动构建兼顾现实竞技需要和长远民生发展的中国特色的大学竞技体育体系。

文献研究表明,我国学者围绕大学竞技体育进行了较多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来自于2个方面:1)一般学术论文;2)院校硕士和博士论文。经过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研究存在2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对以NCAA为构成主体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研究不够深入,具体表现在:对NCAA发展历史的研究几近空白,对NCAA发展现状研究不全面、对NCAA未来走向缺少认识;第二,国内以“体教结合”为理论基点的大学竞技体育相关研究停滞不前,主要原因在于过度关注我国竞技体育的现实需要,忽视深入研究大学竞技体育和大学内在价值的矛盾契合。对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深入研究直接影响着我国大学竞技体育理论体系构建。

NCAA成立于1905年,是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构成主体,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通过NCAA得以体现。笔者通过对NCAA成立之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历程和发展特点进行深入研究,为客观认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推动本领域研究的深入发展有积极意义。

120世纪之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历程

1.1校内受限制发展阶段(1636—1774年)

哈佛大学在1636年建立,在1640年受过英国教育的亨利·邓斯特将剑桥大学一些经典课程引入到哈佛,接收来自精英家庭的、年龄在12到15岁的孩子,目的是为新英格兰的清教徒培养牧师。美国其他的高校也逐渐效仿。这种直接移植、学习英国的做法一直持续了200多年。关于美国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权威观点是:其发展的主线是由普利茅斯和马萨诸塞湾开始的,而后向南和向西扩展,而这个国家其他地区的历史,尤其是南方的历史,一直被当作是一种异数,游离于新英格兰历史的正统之外,甚至不能算作美国历史的一部分[2]。普利茅斯和马萨诸塞湾作为英格兰在北美殖民时期最先建立的据点,是英格兰在北美进行经济活动和文化渗透的主要阵地,代表着英格兰本土文化。美国政治、文化和教育发展的主线也是围绕从英格兰本土继承的元素开始发端的,这种观点从实质上支持了现代美国政治、文化和教育主要来源于英格兰的论断。

美国早期的大学教育深受英国大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学校课程设置、管理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由于宗教势力影响,早期的美国大学盛行家长式管理,很多学校的管理人员行使父母似的权威,对学校学生的生活方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世纪早期。在此期间,大学被教士所控制,禁止很多诸如跳舞、打扑克,以及其他校园体育活动,在那些被允许的体育项目中,只有向学校申请并获审批之后,才能在学校正常开展活动。此外,教师也非常不鼓励体育活动,他们认为剧烈的对抗性项目对一般的工人阶级而言是合适的,但它对于国家精英的下一代来说是不合时宜的,更不适合注定要成为牧师的年轻人。此外,学校还规定固定的礼拜活动,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早期体育活动在美国大学间的传播。

2.2校内初步发展阶段(1774—1820年)

自从美国建国后,美国的教育得到长足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美国的政治精英和社会有识之士在完成独立建国以后对教育作出的思考和规划。例如,杰弗逊提出公民教育的思想,推动了《进一步推广知识的法案》的实施。在该法案中,杰弗逊阐述了对初等教育的认识和具体的实施方法,以及构筑美国公立教育的思想。杰弗逊在写给约翰·亚当斯的信中说,推广教育相关法案的目的是为了“使民众在精神道德上达到一个受人尊敬的状态,从而保证他们自身的安全,同时保障政府的秩序”[3]。在社会精英对教育的思考和切实推动下,美国教育得到持续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西部地区大学的数量发展很快。在政府精英人士的推动下,体育活动在美国大学校园恢复了作为一般娱乐活动的地位,并得到快速的发展,但是,其发展的空间还是局限在大学校园之内。

2.3校内快速发展阶段(1820—1850年)

1820年,一种组织松散的足球项目在大学得以发展起来。在诸如哈佛、耶鲁,以及普林斯顿常青藤联盟的学校中,体育比赛逐渐成为沟通学生和上层人士间的纽带。在哈佛大学,体育比赛在秋季入学的第1个星期一举行,也被称为“血色星期一”,比赛成为学校在校学生迎接新生的仪式。与此同时,相似的运动在其他一些大学也得以开展。这个时期大学体育活动还局限在大学校园之内。

2.4校际快速发展阶段(1850—1900年)

1852年,哈佛和耶鲁第一次校级之间划船比赛的成功举行标志着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校际间融合发展的新阶段。1860年后,美国地方性的公立大学发展迅猛,大量涌现的大学为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基本条件。其中,1852年到1880年早期,主要是美国大学为大学竞技体育提供单向的支持。1880年中期到1900年早期,由于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拥有的社会影响力,促使很多大学主动选择发展竞技体育,以此提高学校知名度,实现了高等教育和大学竞技体育之间双向的资源流动和发展的相互促进。从1852年开始,很多项目开始在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中陆续出现(见表1)。

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1880年以后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博得了民众的广泛支持,社会影响力逐步提高。美国大学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跨越式发展,大学之间竞争加剧。在此之前,美国高等教育的目的一直是教人们思考和欣赏智慧而不是提高学术和研究。由于科技革命的深入影响,同时为了满足专业性教育的需求,许多东海岸大学选择建立一些综合性研究生院校,提供诸如科技、文化、法律以及医学的博士课程等方法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为了支持这些新的研究项目的发展,大学需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使得大学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此时,由于美国大学体育开始在社区和全美都受到很高的关注,于是很多学校就自然选择大学竞技体育作为提高学校关注度和美誉度的载体。这也实现了大学向竞技体育提供单方面的支持转化为大学和大学竞技体育之间双向的资源交换。

总之,从北美殖民地建立第一所大学到20世纪初,大学竞技体育先后经过了校内受限制发展、校内初步发展、校内快速发展、校际快速发展4个阶段。其中:前2个阶段实现了大学体育在校园内受限制到自然发挥娱乐价值的转变,探索了大学竞技体育的价值;后2个阶段则实现了大学竞技体育从校园内发展到大学校际之间快速发展的转变,拓展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空间。

320世纪之前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特点

3.11880年后期至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组织化时代”

1880年后期至20世纪早期,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组织化时代”。这个时期被很多体育史学家称之为大学竞技体育的起飞阶段,也被体育史学家称之为“组织化时代”[5]。其含义是在这个时期多个体育项目结束自发发展状态,逐步形成项目组织或者区域组织。1881年先后成立了美国草地网球联合会(USLTA)、美国高尔夫联合会、美国划船联合会、门球联合会、滑冰联合会等。在此期间,美国大学间男子体育运动组织也得以快速的发展,并在诸如橄榄球、棒球、足球、田径、皮艇等项目比赛规则制定和赛事组织上作出很大努力,许多有竞争力的组织也逐渐得以建立。这些诸如联合会、委员会的组织将这些大学联系起来,并促进了它们在田径、划船以及棒球等项目上的发展。其中,美国业余体育联合会的成立标志着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形成全国性组织。

3.3继承业余性发展理念

英国的大学(如剑桥与牛津) 和公学(如伊顿公学)里,自由教育理念和业余体育精神深入人心。霍华德于1927年在卡耐基基金会所作的关于英国学校和大学的研究报告中认为,英国的学生对体育运动非常的严肃认真,但是他们不得不在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保持平衡发展[6]。英国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体育方面就是了解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全面发展运动技能,而不是强调精通某一个运动项目。美国观察家认为英国人从来不会梦想以专业的方式进行专门的训练,英国人认为那种通过专业训练的方式获得比赛胜利的行为是不道德的,但这也并不意味着英国的运动员不看重胜利,或者说他们缺少竞争意识。1869年剑桥与牛津之间划船比赛是在大约100万人的关注下举行的,比赛以牛津的获胜告终。比赛的重大意义意味着英国人非常重视比赛的结果,但是绅士式的业余运动反对任何系统的专业训练,反对将娱乐性的运动转化为全天候的职业。由于对英国大学思想和理念等方面的移植,业余性的思想也得以传入美国大学。美国大学竞技体育把业余性当作发展所必须坚持的基本理念。

3.3确定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宗旨

1852年,美国大学竞技体育进入校级间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大学体育主要采用学生自治的方式进行治理。学校内的、学校间的体育赛事及区域间的赛事组织都是学生社团来具体管理。由于学生团体管理不善、缺少有效监督和积极引导等原因,导致大学竞技体育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一定程度的混乱,引起美国社会的普遍关注,并产生认识上的分歧。美国社会对大学竞技体育的态度有3种:值得支持的、严厉谴责、完全铲除。大多数学校则采用一种温和的方式,也就是逐步完善机制、增强大学教师的参与,来解决社会对大学竞技体育的争议。同时认为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委员会来重新获得对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有效引导和管理。

1895年,中西部7所大学的校长开会讨论如何监管大学竞技体育的相关事宜。他们同意通过将招收学生运动员的范围限定为全日制学生、建立以教师代表为构成主体的永久性组织来监督大学竞技体育,以及采用正当的管理手段和制定有效的规章对大学体育进行改革,促使学生更好地利用剩余时间,更好地接受教育。中北部州州立大学的校长对大学竞技体育的立场为,大学管理者们应该确保大学竞技体育在整体上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服务的目的,并提出了3项具体的改革措施:建立系统的理事会来管理大学体育;制订统一招收学生运动员的标准;修订现有的项目竞赛规程等使之保持统一。这些提议在本质上要求组织的目标要和组织的架构保持一致,实质上是要求大学体育“在总体上服从于高等教育的利益”。由于学生、教练、教师、校长、校友及学校支持者对大学竞技体育的认识各异,无法使大学体育服从于美国高等教育的理念具体化,但是美国社会和相关利益各方最终还是认同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应履行教育职能,实现服务美国高等教育的宗旨。

总之,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100多年之前就对大学竞技体育和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宗旨是否契合出现争议,这引起人们对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宗旨的思考并初步确立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发展大学竞技体育的教育价值,服务于美国高等教育。

3.4确定大学竞技体育“利益相关者”

从1852年开始,美国大学竞技体育主要由学生负责组织。1887年,美国大多数的大学逐步建立起了由校友、教练、学生,以及少量的教师组成管理学生体育运动的委员会。在大多数大学比赛中,学生承担着管理俱乐部、为赛季雇佣教练,以及组织比赛等责任。校友也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他们自愿奉献自己的时间和资金,积极参加大学体育赛事的多项活动。学校教师不直接参与学校体育的管理,但作为志愿者兼职担任教练员和其他比赛组织工作。学校的管理人员由于学校竞技体育坚持财务独立、组织独立而很难干预学校体育活动。这时候的大学竞技体育处于学生自治状态。在校学生作为主要的管理者,学校校友会则作为主要的推动力量,少量的学校老师作为被动的参与者,学校的管理人员只负责宏观引导和管理,很难参与具体运作。大学生运动员、学生组织者、校友组织、大学教师构成了大学竞技体育直接利益相关者。

3 5选择商业化运作方式

EllenJ.Staurowsky在《体育商业化中的洞察业余性的幌子》一文中认为,商业化和职业化从美国大学成立之初就已经成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自然选择。他说:“1852年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之间的划船比赛被很多体育史学家认为是现代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的开端。在这次比赛中,一个负责波士顿、康科德以及蒙特利尔地区铁路的商人詹姆斯·埃尔金斯,对耶鲁大学划船队的划手提议,如果耶鲁赢得和哈佛的比赛,他将会支付所有的相关费用。耶鲁大学的组织者虽然当时拒绝了那位商人的建议,但是此后商人介入比赛和向观众收取门票却成为惯例。”[7]大学竞技体育选择商业化运作的根本原因在于缺乏运营经费,通过商业化募集资本满足了赛事运作的基本需要。

19世纪80年代后期,在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真正开始进行商业化运作募集社会资本以维持基本的运作。到1890年,普林斯顿和耶鲁都举行橄榄球对抗赛吸引了4万人到场观看。耶鲁大学橄榄球项目在1893年获得大约3.1万美元的收入,折合现在的美元相当于100万美元,到1903年获得大约10万美元的收入,折合现在的美元相当于300万美元[8]。随着大学橄榄球运动的盛行,人们对大学竞技体育的需求也就越来越旺盛。为了适应观众的需求,部分大学开始改造或重建体育馆。哈佛大学是第一个建立永久体育场的学校。体育场建于1903年,可以容纳3万1 000人,耗资31万美元,折合2006年的美元,相当于460万美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混凝土建成的大型体育场。基础设施的改善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商业化运作。部分大学通过对比赛的商业化运作获得一定回报。

3.6科技—体育传媒,推动了大学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

19世纪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在科学技术上取得突破。无线电通信及印刷技术的提高为新闻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大大促进了美国纸质媒体和无线广播的迅速发展。新闻媒体的发展也对大学竞技体育产生积极影响。哈佛大学的瓦尔特训练营通过书籍、大量的报纸和各种杂志为哈佛大学橄榄球队博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哈佛大学橄榄球运动员梅瑞威尔有着较高的运动水平,在一个名叫《巴特·斯坦利》的一本纪实性小说的宣传之下成为当时大学橄榄球的代表性人物。小说通过描述梅瑞威尔诚实、勇敢以及自我牺牲的品质,宣称这些优良的品质是他取得伟大成就的前提,以此来塑造宣传橄榄球,提高橄榄球项目在民众中的影响力。出版商通过选择、推广在学习、运动能力和个人形象俱佳的学生,塑造大学生运动员的英雄形象,促进相关书籍和杂志的销量,也促进了普通民众对大学生运动员的认识和了解,不少民众甚至对大学生运动员表现出英雄般的崇拜[9]。以此策略,这些媒体在逐渐获得了较高的行业地位和经济利益,也推动了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深入发展。

3.7导致诸多负面影响

大学竞技体育在学生自治管理模式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缺少学校老师、学校管理人员以及其他教育部门的监督,大学竞技体育在19世纪末呈现出一定程度的混乱状态。首先,在缺少必要监督机制状况下出现给教练员支付报酬、暗地聘请职业运动员参加比赛,以及参赛的运动员、教练员获得大量的物质收益的现象。这时候部分教练获得的工资以及津贴总数额普遍高于一般教授在那个时期所能获得的待遇。以哈佛为例,1905年,哈佛大学橄榄球教练的薪水高于几乎所有老师的收入,仅仅比校长的收入稍低。这逐渐引起很多大学老师的疑虑,他们认为大学橄榄球项目违背了业余性原则,干扰学校实现教育的价值。其次,校友会给大学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资源保障,促进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但是也刺激了大学竞技体育的商业化,同时也使得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受到外部组织的影响,违背了自治和独立原则。再次,新闻媒体在推动大学竞技体育深入发展的同时,为了实现自身的经济回报,大量报道大学竞技体育中出现的暴力、等事件,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和争议。最后,在19世纪90年代后期,学校教师和管理者们开始重新审视大学体育的非理性发展,并且对此产生激烈的争议。1893年,哈佛大学教师代表委员会决定暂停学校的橄榄球运动。威斯康星大学学校的教师认为大学竞技体育对大学教育是个威胁,并声称在20世纪初将其取消[10]。

4启示

1)当今的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美国社会有广泛的影响力,实现着多种价值,主要是依靠NCAA来具体实现的。作为美国大学竞技体育的构成主体,NCAA制定了明确的发展宗旨、全面的运作原则和完备的组织体系,同时NCAA利用商业化运作手段募集大量社会资本用于发展大学竞技体育,实现普及民众体育意识、培养大量优秀后备体育人才,并从根本上服务于美国高等教育的宗旨。

2)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NCAA成立之前就初步确定了发展宗旨、选择商业化运作方式、确定利益相关者、发展理念,使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在百年之前就获得了社会的广泛支持。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管理机构、大学教师等对大学竞技体育监督不够及自身监督机制缺失,导致大学竞技体育出现争议:教练员获得高额薪金;外部团体干扰大学体育的独立运作;出现球场内外暴力犯罪、财务腐败等犯罪等事件。

3)目前,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呈现欣欣向荣之势。我国大学竞技体育应兼顾国家队、国内职业体育对人才的现实需求,以及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长远价值实现;应通过对大学竞技体育高质量赛事进行适度的商业化,以此募集社会资本,作为发展大学竞技体育之用;理清和职业体育、商业组织的关系,保持大学竞技体育的相对独立;确立服务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宗旨,强调大学生运动员的接受教育的全面性;对于我国大学生运动员的招募原则,特别是关于业余和职业的问题,建议进行深入研究,确立业余性发展理念。

参考文献:

[1]体育总局宣传部.总局动态[EB/OL].[2012-02-10]..

大学竞技体育篇5

关键词: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Abstra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o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the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two countries to find out of college in sports management aspects difference, fundamental purpose is to adopt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of advantage, and then puts forward beneficial to China university athletic sports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establish a suitable for China's college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mode.

Keywords: American universities and sports management system was studied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在市场经济下不断深化,但高校竞技体育的管理水平仍处于初始状态,存在着许多不成熟的地方。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管理体制已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相对成熟,其中NCAA是美国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最主要的管理机构,它已经形成组织结构完善,规章制度健全,运行机制畅通的一个社会团体。通过对中美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对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运行机制,寻求适合我国高校运动竞赛的模式有积极的作用。

2中美高校在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上的不同

由于中美两国的差异,使得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也大相径庭。从总体上说,中国高校的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主要以国家行政协调为主导,而美国高校体育运动竞赛管理体制则主要通过社会自我协调来实施。

2.1竞技运动的管理类型

美国高校对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有独立型管理和非独立型两种。在独立型管理体制中,学校的竞技运动受校长的直接领导,非独立型管理体制由分管竞技运动的系主任负责。在我国,对于竞技运动的管理,完全属于体育部或体育系,校长直接负责制很少,对于学校竞技体育的有关问题由下级即体育部或体育系申请以报告的形式报学校一级审批,管理制度单一且烦琐。

2.2竞技运动的管理实体

美国竞技体育部和体育系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美国高校的竞技体育部应该是我国高校目前的“校代表队”。竞技体育部的师资属教练员的系统,与教师是完全不同的。在我国,体育部既负责学校的教学,也对竞技体育进行管理。

2.3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不同

目前我国的大部分高校对学生学习的管理基本上采用的是学分制,这与美国对高校学生的管理基本相同。对于大学生运动员的学分学籍的管理,我国和美国的管理存在以下不同:(见表1)

3结论与建议

高校体育既是体育教育的基础,也应该是发展我国竞技运动事业,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的一种有效依托。竞技运动的发展离不开教育,竞技运动与教育的结合更能体现出竞技运动的魅力,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美国竞技运动水平较高的实践经验已经验证了这一点。竞技运动与教育结合的意义“不仅在于解决运动员的文化教育问题,实际上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体制如何进一步深化改革、涉及到我国竞技运动如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和快速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5.1加强对大学生运动员的管理。大学生运动员的学习成绩管理应纳入学校和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组织机构的双重管理。

5.2应尽快建立一个更加完善的全国高校竞技运动的组织,专门负责在全国高校之间组织校际运动竞赛,制定与高校运动竞赛的相关规定与细节,完善目前相对不足的竞技比赛状况,使竞技运动真正成为大学生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高校运动竞赛与专业或职业运动完全分离。

5.3建立大学生运动员专门档案,正确处理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与比赛的关系,保证学生既有正常的学习时间又能够保障学生的正常训练,可以借鉴美国为每个学生运动员配备文化学习指导教师。

【参考文献】

〔1〕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Intercollegiate Athletic(NCAA)Home page: 省略

〔2〕NCAA Student一Athlete Insurance program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省略

〔3〕【美】罗伯特・郝钦斯 美国高等教育[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4〕曲宗湖 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l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5〕王永盛 马宪英中美大学高水平运动员培养的比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8(3)

〔6〕金玉美国大学校际体育竞赛管理的启示[J]体育科学1997(1)

大学竞技体育篇6

论文摘要:阐述我国竟技体育职业化、院校化发展的动因,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促使现代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快速发展,竞技体育的职业化发展使得竟技体育自身价值进一步提高,竟技体育又逐渐渗透到国家普通高校和专业体育院校中,得到蓬勃的发展。随之出现了不同类型的竞技体育管理主体,改变了过去由政府部门单一管理主体的模式,出现了职业化、院校化等共同发展的竟技体育格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体育体制,尤其是竞技体育体制由原有政府型逐步向“政府一社会”型发展,最终将转变为完全由社会力量办体育的一种模式。近年来,我国高水平竞技体育出现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之势,出现了多种不同高水平竞技体育队伍及相应的多元管理主体。笔者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这一现象,以此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社会学依据。

1、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的动因

1.1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我国加人WTO,对外开放进人新阶段,表现为由政策性开放走向制度性开放;由局部的开放走向全方位的开放;由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开放走向以服务业为重点的全面的产业开放。体育事业在我国的经济产业结构中属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范畴,那么在这种改革趋势中,对我国体育体制中原有的一些同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就必定也必须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具体到现行竞技体育体制而言,只有对其进行改革才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选择,并将为我国的竞技体育在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铺平道路。

其次,从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来看,我国的体育事业长久以来一直是“政府管理型”体制,顺应政府职能转变,近年来体育系统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严格地说,在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方面,改革的力度、深度还未能触及竞技体育体制的根本。从长远看,为了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能够尽快地走出改革带来的负面震荡,作为主管体育的政府部门,就应尽早地让竞技者事业的相关资源进人市场,只有这些资源在市场的运动时间越长,才越有可能实现均衡、合理的配置;而体育主管部门则需为这种竞技体育市场化发展制定规则,并为之服务。

1.2商品经济体制下人们体育观念的转变

中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促使世界文化的大交流。政府逐渐意识到了单一的奥运会已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出现了许多单项体育项目逐渐向职业化、市场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足球世界杯赛、国际汽车一级方程式大赛都已成为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的运动。国家于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府导向作用、各种媒介的广泛宣传,使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体育就是竞技的单一观念,将竞技与休闲、娱乐、健身有机结合,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中去,将体育的竞技、娱乐、健身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已逐渐成为一种社会需求和社会时尚。因此,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化,竞技体育队伍的职业化,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竞赛组织运营的市场化已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和社会现实。

1.3人们体育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由前20年的以经济建设为主流目标,已进人了迅速提升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生产活动方式的变革将使体育的功能、形式和内容都随之发生变化。体育的性质发生改变,各国都提供了相应的政策以促进休闲运动的发展。我国近年来开始了5天工作制,每年的“五一”和“十一”两个长假都有利地推动体育消费的发展。

我国城镇居民收人的迅速增长,使城镇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摆脱了以生存资料为目的的生活理念,群众体育活动得到广泛开展,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以及体育服务的需求明显增强。城市居民家庭体育消费增长率随家庭收人、个人收人的增长呈总体上升趋势,表明我国城镇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开发集聚了经济能量和社会消费的基础。

1.4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逐步开发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娱乐、休闲形式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随着体育产业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体育市场的主客体出现,体育健身、竞赛表演、体育无形资产、体育用品等体育市场应运而生,其中与竞技体育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竞赛表演市场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观众和球迷群体,竞技体育的巨大市场和经济价值正在被开发和利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等项目的高水平运动队,也通过市场开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政府之外的发展资金,缓解了发展资金短缺的矛盾。职业竞技体育市场的不断开发亦将进一步巩固和推动了职业俱乐部管理主体的发展。

2、竞技体育院校化发展的动因

2.1“院校化”是竞技体育社会化发展的目标之一

竞技体育与高等教育结合有着历史渊源,现代奥运会的创始人皮埃尔·德·顾拜旦体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将体育与教育结合在一起。纵观世界体育运动发展的历史,竞技体育运动的发展和提高必须同经济、文化、科技、民族素质(包括体质)等相关因素的普遍发展相协调。竞技体育不断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客观上要求竞技体育应以经济、科技、文化为基础,走科学化、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的道路,将竞技体育的发展建立在融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体育普及为一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现竞技体育“院校化”。

2.1.1“院校化”是实施“科技兴体”的一项具体措施

长期以来,出于我国体育科研机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导致科学技术与体育运动实践难以紧密结合,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贡献率不高。充分发挥我国普通高等院校和体育院校在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建立科训一体化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可以有效解决优秀运动队科学训练的集约化管理问题;体育技术市场培育问题;重点训练基地和优秀运动队的科技建设问题;高水平、适用性强的科技成果开发和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问题;以及提高教练员、运动员的科学文化水平问题。因此,竞技体育向“院校化”的战略转移,将会极大地调动普通高校和体育院校的科研力量投人到竞技体育战场,并会给高等院校各学科教师带来更多的直接为运动实践服务的机会,切实解决和突破一些运动训练实践中的关键问题。

2.1.2院校运动员已成为竞技体育领域的生力军

我国改革开放初始的1978年,国家为探索一条培养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员之路,加速奥运竞技后备人才的培养,同时解决在役和退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问题,决定在原国家体委直属的6所体育院校创办附属竞技体育学校,实施“亦读亦训”的培养方针。随后经原国家体委和国家教委科学论证,将运动训练学专业列为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本科教育正式专业,实行全国招生。各体育院校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形势的发展,迅速组建了竞技体校和运动训练学系,将竞技体校的专项训练与运动训练学专业办学进行了有机结合与衔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小学、初中、高中、本科一条龙的“亦读亦训”的竞技人才培养体系。在此后的20多年,各体育院校竞技体育和运动训练学专业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竞技运动项群,同时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北京体育大学的田径、重竞技项目,上海体育学院的摔跤、拳击、武术、击剑等项目,武汉体育学院的水上、武术项目,沈阳体育学院和哈尔滨体育学院的冰雪项目发展迅速,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运动员,在亚运会、奥运会等重大国际比赛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国争光。

198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决定在全国57所高等院校内试办高水平竞技体育运动队以来,到1990年已正式成立了田径、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5个单项体育协会。CUBA联赛在我国竞技体育领域内已形成巨大的影响,近一两年来,大学生足球联赛也在迅速推进,其它项目如跳水、艺术体操、拳击、健美操等也发展迅速,影响不断扩大、水平逐步提高,发展前景广阔。另外,一直以来作为奥运金牌榜上金牌大户的中国跳水队同清华大学的联姻,成为高校建设高水平运动队的代表。

2.1.3“院校化”可为运动员“二次就业”打下择业基拙

竞技体育“院校化”是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再就业工程的需要。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省、市运动队的专业运动员退役后,大多数由劳动部门分配到企事业单位,从事非体育性质的工作。随着我国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企事业单位的用人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才竞争日趋激烈,使得大批退役运动员长期滞留在运动队,成为运动队在编制、资金、住房等方面的巨大包袱。面对已走到尽头的统分政策和人才市场的激烈竞争,专业运动员就业前景不容乐观。尽管一些优秀运动员退役成为名牌大学的学生,但在人数众多的运动员队伍中只是凤毛麟角。同时,竞技体育向“院校化”战略转移,也可为广大现役运动员获得学历教育和文化知识提供了机会,使运动员在从事专业训练的同时接受较系统的高等教育、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退役后可在较宽范围内就业,不仅解决了运动员的后顾之忧,更有利于改善优秀运动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心理素质和思想修养,对提高运动训练水平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

2.2竞技体育的社会价值推动高校管理主体的发展

2.2.1高校进入高水平竞技体育行列的主客观条件

由于国家的长期投资,高校积累了开展竞技体育训练所需的包括体育场地设施和具有一定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体育教师两种资源要素,使高校承担一部分竞技体育训练任务成为可能。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对外交流的层面趋于丰富,国际间的交流增多。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重返奥运会,体育作为一种文化交流手段,更广泛参与到国际竞技大舞台上。然而,繁重的竞技任务和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产生的财政压力,使得体育部门单独承担国家竞技体育任务的困难程度加大。与此同时,教育部门本身也面临着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各种国际高校竞技体育交流的需要,这种形势也促使了教育部门应尽快发展高校竞技体育,参与国际竞争。

从1986年4月一1987年,原国家体委陆续下发了《关于开展课余体育训练,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规划》的4个有关普通高等学校试行招收高水平运动队的法规文件,并正式批复了清华大学等51所高校作为培养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把培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组队参与国际竞赛和体育交流,提到了高校体育工作的议事日程上。《规划》颁布后,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目标明确针对奥运争光战略和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2年3月教育部又给6所大学下放专业设置权力,这些外部环境的变化均给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法规的保证和宽松的环境。

2.2.2高水平竞技体育文化价值增强了高校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

竞技体育引导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推动校园文化发展的最有效的催化剂,校园体育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的缩影,也是社会大文化中一个具体的组成部分。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代表着积极向上的体育文化精神,通过开展竞技体育活动,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运动项目的学习、比赛当中,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而竞技体育文化的精神能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体现出来,正确地引导体育文化活动,以使校园文化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竞技体育同时又是提高大学知名度的一种手段。竞技体育管理走向多元化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政府积极支持、鼓励普通高等院校以自身实力建立相应的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普通高等院校竞技体育得到充分的发展,水平也随之大幅度的提高。在此情况下,普通高等院校所承办的CUBA联赛、大学生女足联赛、清华大学跳水队等竞技体育得到社会媒体以及政府的广泛关注。同时众多商家对CUBA联赛的赞助也充分体现了其商业价值增强。社会各界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广泛关注,无疑是对竞技体育的又一管理主体—高校加大体育工作力度注人了活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高校之间也产生了从生源到就业各个环节的激烈竞争,各高校生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在此各高校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实力,广泛宣传自身的办学理念,提高社会知名度,因此,竞技体育给高校提供了一个媒介和一个充分展示、宣传自己的舞台。

2.3体育院校的管理主体多元角色地位

2.3.1办学职能的逐步转变

高等体育院校是我国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高等体育专业教育为主要办学职能的教育机构。体育院校调整为以培养体育师资为主的单一系科院校,1980年全国体工会提出“创造条件,把体育学院办成教学、训练、科研三结合的中心”的办学指导思想后,原国家体委直属体育院校先后成立了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与竞技体育体系相结合的试验田和三结合基地的试点。各体育院校积极探索“亦读亦训”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2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的高水平运动人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与完善的环境下,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进行体制改革,对原属体育院校只保留1所,其他院校下放到地方,实行国家体育总局与地方政府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各体育院校为适应不同阶段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确立了以体育教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特色,服务全国,服务地方的办学指导思想。

2.3.2发展竞技体育是突出办学特色的要求

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对直属体育院校进行体制改革,已下放的原直属体育院校面临着全国体育教育市场的激烈竞争形势,又要面临国际体育教育机构进军国内市场的竞争环境。我国体育院校由于发展基础的原因,过去更多地强调和突出教育的特点和要求,对行业专业性特点重视不够,而与师范类院校培养师资的办学力量相比又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我国体育院校要跨出以师范教育为基础的办学模式,把体育院校办学与体育事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突出自己在体育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奥运争光计划纲要》的颁布实施,给体育院校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突出以体为本、办出竞技体育特色,是体育院校发展的需求。

2.3.3发展竞技体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体育院校仅有北京体育大学是部属院校,而其它院校均为地方所管辖或以地方为主的共建院校。因此,体育院校面临着既要承担国家奥运任务又要为地方体育事业服务的要求。从体育院校竞技项目设置目标重要性的调查可以看出,体育院校运动队项目的设置,主要考虑因素是以奥运会为最高目标,并围绕这一最高目标制定和实施全运会及大运会目标。

在普通高校竞技体育强劲发展形势面前,体育院校事业发展面临着强有力的市场竞争与挑战。因此,从体育院校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在加强体育教育、体育科技、体育产业、群众体育人才培养的同时,体育院校应十分强化其竞技体育功能,加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为提升所在省、市竞技体育竞争实力作出贡献。以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对体育院校办学的支持,同时瞄准奥运会这一最高目标,强化造就“国字号”高水平运动员的培养和输送力度,进人国际竞技舞台和竞技市场,提高国家投人比重,在认真履行既为地方服务又为国家作贡献双重职能的作用下,充分体现体育院校的办学性质与特色,促进体育院校整个事业的发展。

3、结论

市场经济观念和商品观念逐渐进人普通百姓的观念之中,人们对体育需求的多样化促进了竞技体育的社会化和职业化发展,消费意识与能力的提高为职业竞技体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大学竞技体育篇7

关键词:高校竞技体育;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6-0084-04

A Discussion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China

XU li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utilizes the research methodologies including literature review and l ogical analysis to analyze the questions faced by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comp etitive sports in th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in order to provide cer tain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the harmoniou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mpet itive sports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to insist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niversity athletics sports,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objectives of the high level sports team,and the n gradually establish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university athletes. It is als o important to establish the training system pioneered by university athletes an d pay attention to diversity of training system to enable the students become th e mainstream of the university athletes

Key words: university competitive sports;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目前,我国由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联合命名的中小学“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已近1万5千 所,经专家评审,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批准组建的高水平运动队的高等院校达235所。高 校竞技体育框架已初步建立起来,是否能够培养出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队伍最终将取决于高 校自己。国家给予高校相关政策以及诸多的倾斜性办队措施是高校竞技体育高效持久发展的 保证,而高校自身办队的理念和宗旨则是保证高校竞技体育发展原动力。回顾高校20年来竞 技体育所走过的艰难里程,我们不难看出,高校竞技体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还有很多问题 要解决,要使高校竞技体育能够扎根于高校、发展于高校、服务于高校;走健康、和谐、可 持续发展的道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1 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一些问题的质疑

1.1 高校竞技体育在发展形式上存在的疑问

1.1.1 高校竞技体育与我国竞技体育之间的关系 无论在旧有 的 、现有的还是将来竞技体育体制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都会与我国竞技体育有着千丝万 缕的联系。

在目前的体制下,从我国竞技体育和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字面的涵义及隶属关系看,我国 竞技体育应包含高校竞技体育,高校竞技体育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但从我国竞技体育长期发展的实际情况看,这一必然的包含关系所起的作用体现的并不明显 ,尤其是高校竞技体育对我国竞技体育总体发展水平所起的作用还很有限,我国竞技体育的 长足进步,并不是以高校竞技体育的率先发展作为突破口和必然。这就造成我国高校竞技体 育发展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没有必然影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实际价值并不是我国竞技 体育腾飞的必然,高校竞技体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的“附属品”也就不足为奇。但在奥运会 后,随着我国竞技体育社会化以及与群众体育的一体化发展的趋势[1],我国竞技 体育将由 多种竞技体育形式共同组成的局面将进一步拉开,高校竞技体育在我国竞技体育中的位置将 越来越重要,甚至可以代表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因此,理顺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在竞 技体育体制改革过程中的一项主要任务。

1.1.2 高校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大众体育之间的关系

高校竞技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之间、大众体育也有必 然的联系。

目前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也呈现出不和谐因

投稿日期:2010-03-11

作者简介:徐莉,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素,主要表现在高校竞技体育不能 与学校体育很好地融合,即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依靠学校体育自身的供给是很有限,两者之间 没有形成应有的“供给”、“互促”相互依存的“鱼和水”的关系;另外,高校竞技体育发 展并不能有效地带动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造成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水平与学校体育整体发展 水平不相一致,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水平越来越高,而学生的体质则呈逐年下降趋势[2 ]。

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竞技体育应与学校体育发展相互促进,共 同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不应独架在学校体育之上、游离于学校体育之外。

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甚至可以影响到大众体育,大学生是潜在的大众体育的 参与者,其在校期间体育意识、体育习惯的养成将影响其一生,因此,如果高校竞技体育与 学校体育的关系和谐、相互融合,互为促进,也将影响在校大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和看法,最 终将影响其终身体育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与养成,所以,从大的方面讲,也会促进高校竞技体 育与大众体育之间的关系走向和谐,但由于目前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发展中的不和谐, 也必然导致与大众体育之间关系的不和谐。

1.2 高校竞技体育在发展内涵上存在的疑问

1.2.1 缺乏理念支撑

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3] 。高 校竞技体育发展是以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作为“龙头”,这一历史可以追述到20世纪80年代, 距今也有2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竞技体育体制下,受世界竞技体育环境的影响,高校竞技体 育始终没有摆脱对“金牌”、“利益”的追求,因而也就忽视了对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本质的 研究和重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缺乏理念的支撑也就不足为奇。

事实也证明这一点,在CNKI、万方、维普、百度网、雅虎等搜索网站,进行文献检索, 只查到清华大学的“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学校体育观和体学兼优、追求卓越是大学 高水平竞技体育发展理念”[4]。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是以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为“龙头”,如果“龙头”在行使中没 有理念的支撑,不但运动队发展会迷失方向,就是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也会最终偏离终极目 标。

1.2.2 宗旨不明确

宗旨是组织建立目标以及为全面实现组织目标对主攻方向和资源进行布置的基础。只有 在组织有明确宗旨的前提下,组织发展才能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在追求“金牌”、“奖牌”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总趋势下,作为“龙头”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宗旨就理所当然就紧紧 围绕“奖牌利益”这一目标,而这方面的研究则表现出明显的不足。

在CNKI、万方、维普、百度网、雅虎等搜索网站,进行高校运动队宗旨的文献检索,只 查到天津财经学院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宗旨“多年来,我校全体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和管理人 员团结协作,苦干实干,精神饱满,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改进,大胆实践,自力更生、自我 提高”。这与其说是办队宗旨不如说是奋斗口号。

1.3 高校竞技体育在发展具体内容上的疑问―高校教练员培养

运动员与教练员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相伴而生、相互促进,两个既独立又相互联系的 个体。优秀运动员培养离不开优秀的教练员,同样优秀教练员的培养依然需要有好的运动员 “苗子”。优秀运动员培养需要培养年限,高水平教练员的成长更需要培养年限。以我国10 个优势项目81名优秀教练员为例,从事训练的平均训练年限为10.2 a,从教后第一次培养 运 动员出成绩时的教龄为5.3 a, 从教后取得最大成绩时的平均年限为9.2 a,成为高水平教 练 员的平均教龄为18.9 a。在专项中累积的平均时间为29.1 a[5]。吴飞对我国国 家乒乓球队 教练员调查后表明,19名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专项训练实践的平均年限为15.1 a,平均 教 龄18.26 a,在乒乓球运动中的积累时间达到33.36 a[6]。由此可以看出,一名 优秀教练员 一般要经历十几年的运动员生涯、十几年的教练员生涯,才能成长为一名业务过硬的高水平 教练员。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增加实践的机会和时间,才有可能锻炼出优秀的教练员队伍。

而目前,我国高校教练员一般既是体育教师,又是教练员,其来源大致有两条途径,一 条途径是高校自我培养,具有较高学历的体育师资;第二条途径,体育局或高校体校培养,具 有较高运动水平经过后补学历的高校体育教师。学历较高由高校自我培养的体育教练员,一 般运动等级相对较低,大部分没有经过职业或专业全过程的运动训练或运动训练时间较短, 由于训练阶段的不完整,尤其缺乏最佳竞技阶段和竞技保持阶段高水平运动训练的经验和环 境,在高校中执教水平往往受其直接经验不足的制约。而具有较高运动水平经后补学历高校 体育教师,虽然直接经验较为丰富,但由于缺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及知识结构,所以在执 教中不能自主把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训练实践是影响其训练水平的一个实际问题。另外,由 于其在高水平运动队接受训练多年,所以其训练的适宜对象一般只限定于高水平运动员或具 有较好潜质的后备力量,如果高校中没有这样的运动员,那么,其训练的直接经验在执教中 将不占有绝对优势。因此,无论是教育系统培养的体育师资,还是体育局系统培养出的高校 体育教师,在自我训练实践或是执教实践环节都存在时间不足的问题,而这也是影响我国高 校教练员水平的一个不争的事实,但高校培养优秀教练员绝不是不可能。因为高校拥有较好 的教学、科研资源,正处在我国竞技体育飞速发展期,正如2004年王义夫所讲“全国高校应 该培养优秀运动员、教练员”。

2 正确处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竞技体育是一种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 标的社会体育活动[7]。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竞技体育又 是竞技体 育在高校发展的一种形式,这一形式表明一种新型的运动员培养体系以及竞技体育体制在我 国的确立。

建国以来,尤其是举国体制下,我国运动员培养一直以体委或体育局系统为主,但随着 经济体制改革,体育体制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我国运动员培养体制试 探性的改革,目前运动员培养模式也出现不同形式[8]。高校运动员培养应突出其 高校的特 点,高校培养运动员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其将来否能成为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还取决于培养 的人才能否具备全面素质,因此高校运动员培养必须遵循教育与训练的客观规律,使高校运 动员既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也具备较高的竞技水平。据刘海元研究表明,我国大学能够较多 培养一级以上运动员的大学只占大学总数的40%[9]。20年来我国高校自主培养的高 水平运动 员占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比例偏小,获得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金牌和奖牌的运动员大部分还 是依靠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体育局系统培养)。因此,处理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的问题也 显得由为重要。

2.1 理顺高校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之间的关系

高校竞技体育作为学校体育发展的“龙头”,其发展应该起到带动和激发学校体育发展 的活力,调动学生欣赏竞技体育、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为大学生成为终生体育的参加者打 下基础的作用。同时学校体育的蓬勃开展势必极大促进学校竞技体育的发展,为学校竞技体 育真正做到培植于校园奠定基础。而大众体育的开展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延续,学校体育也 将成为大众体育开展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2007年4月23日政治局工作会议,加强青少 年 体育工作中指出的“广泛开展群众性青少年体育活动和竞赛”是这三种体育形式校园化最佳 的融合形式。

在这里我们不妨借鉴清华大学学校体育、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经验,马约翰任校长期间 就重视学校体育的开展,蒋南翔任校长期间则明确提出了清华大学体育教育理念为“为祖国 健康工作五十年”,体育不及格不许毕业是清华似的老传统,而清华大学运动队的学生在走 向工作岗位后依然可以当选为院士、成为某些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已是不争的事实。而且经 过清华大学的体育理念的熏陶,使许多入学时体弱多病的学生不但在学校能自觉地参加体育 活动,而且还有可能成为清华运动队的一员,并在毕业后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使人生变得 更加快乐。这些都说明,建立在高校中的竞技体育应该培植于高校、建设于高校,并且服务 于高校,只有这样才使得学生、学校、国家三者同时都成为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的受益者; 同时,理顺高校竞技体育与其它体育形式关系、明确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地位,是逐步建立 起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重要标志。

当今学校体育发展也给学校竞技体育发展提供了发展良机。2006年12月、2007年4月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先后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 》的意见、《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及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 07年4月23日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指出要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中央 下决心一定要把学校体育工作落实在解决具体的问题上,使学生成为最终的受益者。以此来 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在学校体育工作中体育教育作用将重新焕发活力,因此,高校竞技体 育的发展要紧抓住这一有利发展时机,依托学校体育、依靠广大学生群体,把高校竞技体育 发展好建设好。

2.2 明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中理念和宗旨

“理念”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含义为“形式”,后引入英语,则被赋予了“精神” 、“信仰”、“宗旨”等含义。理念是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 所形成的观念体系[10]。比如:奥林匹克运动的理念是“奥林匹克主义”,它是一 种“人生 哲学”,旨在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人的体魄、意志和精神,使人获得全面、和谐发展,进而 建立一个尊重人尊严的和平社会。奥林匹克的理念核心应是“人文精神”。又如:2008年举 办 的29届北京奥运会的理念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因此,此次奥运 的一切活动都以围绕这一理念进行为己任。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离不开大学生、离不开高校环 境,十七大报告强调的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 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因此,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理念应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中心,因为,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依托于高校教育体制之下,必须首先遵循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规律,即以人 的发展为中心,把教育与人的自由、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人文关怀和 道德情感,此外,高校竞技体育发展还要遵循体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只有这样高校竞技体育 才有可能通过不断探讨教育与体育的规律来求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宗旨是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它回答组织是干什么的,应该干什么[10]。高校 竞技体育 发展的宗旨,具体应该包括培养目的或使命(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人才),在 此前提之下还要有培养目标及目标定位(能够完成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国际、国内重大体育 比赛的参赛任务,为国家奥运争光计划和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作贡献)以及发展战略、政 策、规章、规划等具体的计划形式。高校发展竞技体育的宗旨应该是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竞 技能力水平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使其在享受国家给予的受教育权力同时,不断提高其文化 素养,促进其竞技能力及竞技水平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承担在校期间的竞技训练和比赛,并 能在其毕业后根据自身竞技水平发展的状况有能力选择从事专业或职业的竞技训练与比赛, 或其它可以胜任的职业。这一宗旨的理念应是“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 只有在高校竞技体育有明确的理念和宗旨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促使我国高校建立与培养高 水平运动员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环境,以及相关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制、机制,才有可能使 高校逐渐成为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基地”。

2.3 建立以高校为枢纽的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体系,是理顺高校竞技体育与我国其它体育形 式关系,以及解决高校教练员问题的法宝

高校竞技体育不应 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终结形式出现[11],而应是运动员培养过程中 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应该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培养中枢环节(图1)。高校高水平运动员首 先应是大学生其次才是运动员,而大学生年龄应该主要集中在19~25岁之间。根据运动训练 理论,这一阶段运动员正处在多年训练阶段的专项提高以及最佳竞技阶段。以体能类田径运 动项目为例,当今世界田径优秀运动员最佳年龄集中在25~29岁, 从世界最佳成绩年龄分布 比例情况来看, 25~29岁人数>20~24岁人数>30岁以上人数>19岁以下人数;而我国优秀田径 运动员的分布主要集中在20~24岁以及19岁以下,25~29岁人数很少,30岁以上没有[12 ]。我 国最佳田径运动员最佳年龄比世界小4~5岁。笔者认为这种年龄上的差异主要应归于培养体 制的不同。

如果未来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主要出自高校,那么在我国体能类项群中像田径运动项 目优秀运动员出成绩时的年龄有可能推迟,究其原因:由于高校选拔人才条件的制约以及公 平竞争意识的建立,使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更重视对教育和训练规律的探讨与研究,更 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使大学生运动员培养周期延长。又由于科学训练和训练保障措施 的加强,因此,高校优秀运动员在大学毕业时其竞技能力水平仍可保持较高水准,在其毕业 离校后,仍可参加高强度的训练与竞赛。而我国在现有的体制下,还没有支撑高校运动员继 续进行训练和比赛的良好机制,高校运动员学业的完成,其运动寿命也将结束,而竞技能力 好的运动员也就失去了继续训练的机会,因此,建立以高校为枢纽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 将有利于理顺高校竞技体育与其它体育形式关系。图1 未来我国高校运动员培养体系设想

另外,我国竞技体育教练员培养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高水平教练员必须首先是高水平 运动员,高校自主培养高水平教练员实际从运动员培养时就已经开始,高校拥有良好的教学 、科研资源和环境,将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水平教练员队伍。

国家体委早在1997年就根据中央相关指示,向体育部门下发了《关于加速培养跨世纪优 秀中青年教练员的意见》的通知,当时我国拥有教练员25 000多人,其中优秀运动队教练员 5 000多人,计划用3~5 a的时间在全国选拔和重点培养100名左右年龄在40岁以下,优秀中 青年教练员,使其在本世纪末至2010年成为我国各运动项目教练员的带头人,并担当 起国家 队教练员重任。从国家培养教练员的决心可以看出,优秀教练员的人才培养是我国竞技体育 发展战略决策之一,高校优秀教练员的培养也应抓住这一最有利的发展时机奋起直追。

3 小 结

坚定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方向,明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和宗旨,建立以高校为枢纽 的运动员培养体系,逐步完善我国竞技体育运动员的培养系统;逐步建立以高校竞技 体育为“龙头”,多种体育人才培养形式并存的高校竞技体育体育培养网络,使高校竞技体 育来源于学校各种体育形式,又高于学校各种体育形式。使高校竞技体育融合在学校 体育与大众体 育之中,逐渐使竞技体育发展根埴于高校,发展于高校、服务于高校,使在校大学生成为未 来高校竞技体育主力军。高校要培养出符合高校要求的竞技体育人才,必须遵循教育、体育 的双重规律。因此,探求其规律性将是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一大重点问题;充分利用高校资 源,创造各种条件,努力培养高校教练员队伍。落实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决定, 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大好时机,坚定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向,努力 开创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 金宗强,李宗浩,叶加宝,等.“后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 宏观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

[2] 刘建和,毛俐亚,岳海鹏,等.影响北京奥运会后中国竞技体育走向的几个因素[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1).

[3] 余秀江,张光辉.管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 陈希.现代大学理念与奥林匹克运动实践-清华大学的探索[J].体育科学,2004(1 1).

[5] 王刚,过家兴.我国优势项目优秀教练员成材过程时间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 报,2000(4).

[6] 吴飞.对中国国家乒乓球队教练员运动智能的调查研究[D].研究生毕业论文.

[7] 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8] 江海燕,陈长庚.对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几种培养模式的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5(1).

[9] 刘海元.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10] 韩延明.大学理念论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5-58.

[11] 林登宝.对全国普通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回顾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1).

大学竞技体育篇8

关键词:中学 竞技体育 教学 科学化

从当前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的现状来看,尽管近年来我国中学竞技体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取得了一些突破和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计划经济时代的“体教合一”的模式仍未打破,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够,中学生参加竞技体育教学的功利性太强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强化改革举措,切实加以改进,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

一、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的必要性

中学竞技体育要实现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科学化发展的道路,通过全面深化中学竞技体育教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把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这一基础性工程抓好抓实,切实提升广大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推动中学生综合全面发展。

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是深化体育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尽管,我国多年前都开始提出要推进竞技体育和教育融合式发展,但是,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机制的束缚,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几乎只是在理论上提出推进教育系统与体育系统结合,实际运行中仍然是以分离为主。因此,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全面加快推进中学体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必须推进中学经济体育教学科学化发展。通过推进竞技体育与现代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教育系统成体系的文化思想教育,以及健全完善的体育设施保障,将竞技体育全面融入学校教育体系中去,必然能够推进中学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中学竞技体育的跨越发展。

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是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基础工程。应该说,我国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模式,说明我国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把握。深入推进培养国家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基础性工程,能够促进和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专业化、高素质的教师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培养和教育,引导学生以综合发展的训练方式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和竞技水平,让广大青少年从学生时代就开始对竞技体育具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体悟。

二、当前中学竞技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竞技体育的重视不足

一方面是教育体制不重视。由于为国家争取国际体育竞赛荣誉的任务基本都是由专业培养的体育竞儿来完成,所以在我国的教育指导中,并没有将中学体育作为一项主要的教育指标来纳入规划当中。另一方面是学校的不重视。由于不和升学挂钩,学校在投入方面自然就没有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在当前学校的教育资源都高度集中在一些文化成绩较好的学校,使得学校的投入普遍不足,体育设施的不重视成为“理所当然”。

2.初中升学压力阻碍竞技体育教学的发展

升学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的最根本指标,也是上级教育部门给资金、老师评职称、家长选学校的重要参考,甚至是唯一参考。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体育锻炼时间被压缩,体育课被取消成为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据统计,学生每周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几乎没有。不能改变唯高考成绩论英雄的升学体制,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一纸空文。

3.竞赛体制有待完善

各项体育赛事的举办,对于促进竞技体育有着积极的作用。而当前一些体育竞赛中充斥的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现象则照般到了中学体育竞赛中,成为一些体育管理部门获得成绩谋取利益的手段,成为一些家长和学生获得加分的途径。这种乱象,极大地影响了中学体育竞技的发展。

三、提升中学竞技体育科学化水平的对策

没有强健的体魄就没有美好的未来,作为祖国的栋梁,中学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就是未来坚强的保障。提高竞技体育水平,需要教育部门、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各方努力。

1.重视中学竞技体育教学

思想重视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提高中学竞技体育,首当其冲是各级领导的重视。一方面是重视教学体制。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要从制度上改变体育的重要性,将体育成绩作为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切实改变过去体育成为“鸡肋”的局面,真正带动全面健身。同时,对于学校的考核,要将在体育设施投入、体育竞赛成绩等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带动学校加强体育方面的建设和管理。另一方面是要加强思想引导。特别是针对家长不支持子女从事体育锻炼的现实,一学校要鼓励学生从事体育锻炼,保障锻炼时间,对于一些体育成绩出色的学生重点培养,带出成绩,抓好典范。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着重提高体育老师的教学素质。招聘专业强、水平高的体育老师,把好入门关;加强体育老师的培训,提高全方面水平;加强体育老师的科学训练水平提高,特别是要求老师注重理论素质的提高。要保障好体育老师的各项权利,在后勤保障、资格获得、职称评价等方面,至少要和其他老师一视同仁。

3.加强联赛建设

要从联赛上促进,抓管理、抓风气。加强联赛的建设,是促进中学加强体育训练的良好手段。一是要细化大型运动会的参赛细则,可以规定一些参赛项目的参赛人员,也可以专门设定专业组和非专业组,让更多的非专业中学生运动员参与进来。二是要开展好低级别的运动会,特别是市、县两级的中学生运动会,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引起重视,既善于从其中发现良好的苗子,又通过运动会带动体育锻炼的气氛,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竞赛的兴趣。三是要抓好联赛的风气,特别是针对一些冒名顶替参赛的现象,可以采用科技手段,如指纹印证来加强参赛学生身份的识别,杜绝作弊现象。

结语

作为竞技体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践者,必须从全面深化体育教学体制机制改革的高度,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举措,全面加快推进中学竞技体育教学科学化各项工作,将竞技体育教学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推动中学竞技体育教学各项工作提速提质提效。

参考文献:

[1]周绍春.学校竞技体育在竞技体育中的角色探讨[J].体育博览,2011(06)

[2]孙海兰.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08)

上一篇:食品安全趋势范文 下一篇:学校安全检查情况汇报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