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品范文

时间:2023-03-11 08:04:06

化学品

化学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化学品库,消防,防腐,职业卫生安全

1、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的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相应的设计规范也与时俱进,越来越以人为本,注重对人的保护,尤其是安全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以核电厂的化学品库为例,由于贮存了易燃易爆、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的物料,而目前没有专门的化学品库设计规范,所以一般做设计的时候,也就只是考虑了消防和防腐的需求。但是在2010年8月份正式执行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中,明确提出了对工作人员保护的若干设计要求,而且都是强制执行的条目,这就要求我们设计人员在做化学品库设计时要更多的考虑对工人的职业卫生安全设计。

2、化学品库设计需关注的几个方面

2.1、消防设计

2.1.1、建筑面积要求

核电厂的化学品库用于满足在核电厂运行和检修期间存放化学品的需要,主要储存物品包括:各类气体、联氨、液氨、双氧水、酸类、碱类、油漆等。由于储存有甲类物质,所以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将整座建筑的火灾危险性定义为甲类,耐火等级一级。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其占地面积不得超过750m2,每个防火分区的面积不得超过250m2。各类储存物品单独储存,各储存间用防爆墙进行有效分隔,并独立对外开门。

2.1.2、建筑间距要求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核电厂内的化学品库应距离其附近的一、二级耐火等级的丙类仓库不小于12米,距离主要厂内道路路边不小于10米,距离次要厂内道路路边不小于5米。

2.1.3、防爆设计

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储存有甲乙类易燃易爆物品的化学品库应设计合理的泄压设施。最好利用建筑的屋顶作为泄压面,这样不仅泄压面积能得到满足,而且爆炸对周围产生的影响也较小。但是这样设计,就只能采用轻质屋面,防水和保温效果没有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的好,而且要经常维护和更换。如果采用钢筋混凝土现浇屋面,就只能利用轻质墙体和易于泄压的门、窗(不应采用普通玻璃)等泄压,就要求有足够大的外墙面作为泄压面。现在有成品的泄压墙板设施,采用铰链将轻质墙板与建筑主体连接起来。发生爆炸时,墙板整体脱出,既可及时泄压,又因被铰链拉着,不会溅出伤人,同时还能遮挡部分其他炸出碎片,极大地减少了爆炸对外界的影响,而且事故后还可再次安装利用。

仓库内应尽量平整、避免死角,并不宜设置地沟,以避免可燃气体等的聚集。必须设置时,可采取严密盖板、地沟内填砂等措施。如房间门口不能设置门墁而必须设置防止外溢的地沟时,则必须在地沟内设置通风口,以避免地沟内危险气体的聚集。

为了防止化学品向室外泄漏,所以化学品库室内不设置消火栓系统,仅设手提式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以满足火灾初期的灭火要求。

为防止温度过高引起爆炸,夏季最高气温较高地区的化学品库宜设置架空屋面,提高建筑的隔热能力。同时设置防爆排风机通风换气,防爆空调机降温等措施,使库房隔间满足储存的温度要求。

化学品库设总配电箱,设于邻近的戊类库房里。化学品库内的用电设备(包括灯具)均采用防爆产品。储存甲乙类物品的房间地面及踢脚应做不发火耐磨环氧涂料面层,并做防静电接地。化学品库的防雷按第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

在火灾危险环境区域设置防爆型感烟探测器;爆炸性气体环境区域设置防爆型可燃气体探测器。并在各出入口外墙上设置防爆型手动报警按钮、警铃。

2.2、防腐设计

根据《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50046-2008的要求,储存强腐蚀性物质和高毒物质的场所应有针对性的进行防腐设计。储碱的房间应采用耐磨环氧砂浆面层,其下最好再做两遍环氧玻璃钢,并沿墙翻高做墙裙。

储间地面应平整防滑,易于冲洗清扫,地面与墙角处需抹成圆弧或斜面。

储间的门窗宜采用喷塑钢门窗,以防腐蚀。

储存强腐蚀性物质储间内的风机等设备均应采用相应防腐型的。

2.3、职业卫生安全设计

2.3.1、重大危险源辨识

在新建核电厂的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阶段,都应对厂址内的化学品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的规定,同属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且边缘距离小于500m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场所,为一个评价单元。若一个单元内各种危险化学品的储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之和大于1,则该单元定为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辨识公式: 1

其中, ---每种危险化学品实际存在量,单位为吨(t);

---与各危险化学品相对应的临界量,单位为吨(t)。

如厂区内存在重大危险源,应到相应主管部门进行报备,并制定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预案;应在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处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并在便于取用处配备相应的防护设备,并定期保养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核电厂内可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危险化学品主要包括氢气、氨、联氨、乙炔、氧气、过氧化氢等,主要存在于制氢站、汽机厂房和化学品库内。同时,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的要求,化学品库宜布置在主要生产区和办公区的当地全年最小频率风向的上风侧。

2.3.2、职业卫生安全防护设计

根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的要求,产生或可能存在毒物或酸碱等强腐蚀性物质的工作场所应设冲洗设施。冲淋、洗眼设施应靠近可能发生相应事故的工作地点。贮存酸、碱及高危液体物质贮罐区周围应设置泄险沟(堰)。

核电厂内的化学品库根据具体储存的物质,宜在相应的房间内分别设置复合式洗眼器(带喷淋),以满足冲洗要求;在储存酸、碱及高危液体物质储存间内部及门口设防溢地沟(设防透水层),并加设门槛,有效防止储品外流。

在有毒性物质如液氨、联氨等可能发生泄漏的储存间应设置有毒气体检测仪,并制定相应的运行规程,规定在人员进入化学品库之前应先运行通风系统,以避免储间内可能存在的挥发并积聚的有毒、有腐蚀性的气体对工作人员的伤害。

3、结论

虽然核电厂的化学品库很小(不超过750m2),但是因为其内存储了易燃易爆、可燃、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设计情况比较复杂。且化学品库内储存的物质基本包络了核电厂内所有非放射性危险化学品的种类,其设计可以为其他厂房内危险化学品的储间设计提供借鉴。

由于化学品库存在火灾、爆炸、毒性和腐蚀性等较大危险荷载,所以要特别重视,充分做好消防、防腐和职业卫生安全等方面的设计,疏忽了任一方面都会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针对单体设计,要做好防爆、泄爆和防腐设计,布置合适的洗眼和冲淋设施、通风、电气及警报设备等,并制定完善的运行规程,共同保障化学品库,乃至核电厂的安全。

4、参考文献

[1]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10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化学品范文第2篇

从时间进度来看,自2000年开始,大量资金拥入该危险化学品行业,产能盲目扩张,建成了一批存在重多安全隐患的小化工厂,这一时期事故发生次数及伤亡人数大大增加,至2003年伤亡428人为历年最高。2003年国务院签署实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并于2004年1月13日正式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加大了对危化行业的清理整顿力度,由此2003年成为一个转折点,全国危化行业安全形势趋于好转,发生事故次数及伤亡人数大大减少。但2006年安全形势较为严峻,事故总量及伤亡人数同比上升8.5%和16.2%,其中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及死亡人数明显上升,还发生多起重大未遂事故,社会影响极大。

数据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总局“十一五发展规划”

危化行业安全生产状况难以彻底改观,生产事故居高不下,安全投入不足是其直接原因。企业作为追求个体私利最大化的理者,我们不能单纯依靠道德或是责任来约束所有的企业主,由此,政府介入成为必然,其监管政策的选择、路径的取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政企博弈模型分析

在地方监管部门介入危化企业安全生产的状况下,二者成为一对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利益共同体,由此我们构建二者的博弈模型。在这一模型中,监管部门及企业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理性参与者,都会按照博弈的规则行事,都是在充分考虑对方可能采取的行动之后,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策略。

〔一〕构建政企博弈模型

对政府而言,任何一种制度(体制)的安排必须要令各利益相关方达到一种均衡,在此前提下制度才可以达到预期目标,否则这种制度就无法成立,也无法贯彻下去。也就是说,只有当监管部门制定的政策、法规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能够达到博弈的一个均衡解时,各方才没有采取其它策略的积极性,这时政策才能贯彻下去。图c中,监管部门有两种策略:监管和不监管;企业也存在两种策略:减少安全投入和增加安全投入。在监管部门不监管的前提下,如果企业减少安全投入,则其收益为V,监管部门收益为(-D),包括上级部门的查处,公信力下降以及社会压力等;因此,作为理性参与者,监管部门必然在利己动机的驱使下转而采取监管的策略,这样其收益由(-D)变为0,而企业的收益为(-P);企业为改变这一不利状态,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努力解决安全生产问题,其收益上升为0,双方皆无利可言。同样的道理,监管部门在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情况下,转而采取不监管的策略,以追求其收益由0上升到S,而企业也会随之减少安全投入,将其收益由0增加到V。根据收益矩阵,如果企业选择减少安全投入,则监管部门最好的策略就是监管;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而言最好策略就是增加安全投入;同样,监管部门在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前提下,必然会选择不监管的策略……这样就形成了一列环环相扣的博弈链条,即图中的箭头所示,该博弈不存在纳什均衡解,因为没有导致确定性结果的内在机制,双方均有机会改变自己的策略而获取额外的收益。由此,在实际操作中,地方监管部门与危化企业屡屡上演的“你进我退”的闹剧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

在不存在纳什均衡的情况下,我们寻找该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其原则一是不能让对方猜到自己的选择;二是双方选择每种策略的概率要使对方无机可乘,即对方无法针对性的采取某一策略而获得额外收益。以r表示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概率,以q表示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企业应该保证使监管部门选择监管与不监管策略的期望收益是相同的,即无差别,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组:

可以解得,

同样的,给定监管部门选择不监管策略的概率为e,选择监管策略的概率为c,其应该保证企业选择增加或减少安全投入策略的预期收益是相等的,即

可以解得,

此时的混合策略均衡为:监管部门以(,)的概率选择不监管与监管的策略,企业以(,)的概率选择减少和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此时,双方均无法通过改变自己的混合策略(概率分布)选择而获取额外的利益(期望收益),也就是说该混合策略组合是稳定的。由此我们计算双方的期望收益。

监管部门期望收益:

企业的期望收益:

〔三〕政策取向分析

根据上面的假设,当监管部门的监管概率为e时,危化企业增加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其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令n代表危化企业进行违规生产被处罚的程度(被查处后的损失与未被查处时的收益之比),且,即有

在达到该博弈模型的混合策略均衡时,须保证企业增加或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相等,即有

整理得

基于理性的企业行为取决于其选择两种策略期望收益的对比,如图d所示,以横轴表示监管部门不监管的概率e,其取值在0到1之间,C点的位置代表的取值。

(1)当时,即有,企业的混合策略选择中,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变大,行业的安全投入量不足达不到社会要求的水平。

在D点处,e较大(监管部门漠视其监管职能),且n比较小(危化企业没有足够的利益诱惑减少其安全投入),政府的查处力度较小,企业也不太会关注其安全生产职责,安全投入较少。

在E点处,e足够大,即有(监管部门履行其监管职能的概率是微乎其微),且n足够小(危化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利益诱惑足够大),此时,没有任何的激励——惩戒因素促使企业重视安全生产状况,安全投入低于社会所要求的最小值。

(2)当时,即有,企业的混合策略选择中,减少安全投入的概率逐步变小,行业的安全投入比较充足,安全生产状况可以得到改善。

在B点处,e值比较小(监管部门比较重视其安全监管职能),且n较大(危化企业减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惩罚比较小),此时,企业比较关心其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投入较多。

在A点处,e非常小,即有(监管部门必定履行其监管职责),且n足够大(危化企业减少其安全投入受到的惩罚非常重),此时,企业非常重视其安全生产职责,自然会努力增加其安全投入,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到实处。

三、政策效果评估及监管路径选择

(1)考虑增大n值的政策效果,即加重对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

构建博弈模型图解〔图f〕。以横轴表示监管部门监管的概率,其取值在0到1之间;以纵轴表示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期望收益。加大对企业的惩罚力度,使企业减少安全投入的收益变为〔-P'〕,其预期收益为,于是企业会改变自己的策略选择,增加安全生产投入,这样,监管部门就有减少其监管概率的利益动机,即由c减少到c',这时企业选择两种策略的预期收益再次相等,于是企业重新回到混合策略的选择上,其混合策略的概率分布取决于监管部门的期望收益,即有r=。在S、D的值不变的情况下,监管部门加强对于违规企业的惩罚力度,在短期内会促使企业增加安全投入,安全生产状况会有所改观,但从长期来看,却会使监管部门的惩罚概率减小,社会安全生产状况不会有太多改善

(2)考虑减小e值的政策效果,即加大对监管部门漠视其监管职责的惩罚力度。

构建博弈模型图解〔图g〕。以横轴表示企业加大安全投入的概率,其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纵轴表示监管部门对企业采取不监管策略的期望收益。现加大对于监管部门这一行政失职行为的惩戒力度,使得监管部门的收益变为〔-D'〕,在r不变的情况下,其期望收益为<,监管部门自然会采取监管的策略,增加对企业的监管力度。而对企业来说,在短期内不得不选择增加安全投入的策略以应对监管,在图中表现为概率由r增加至r'。这样监管部门选择两种策略的期望收益相等,会再次选择混合策略,达到新的混合策略均衡。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加重对监管部门行政不作为的惩戒力度短期内会促使监管部门真正尽职尽责,从长期来说也会促使企业加大对于资源的安全投入力度,业内安全生产状况会得到改观。

摘要: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状况难以改观,生产事故屡屡发生,安全投入不足是其直接原因,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博弈及力量对比则是导致此问题的关键。本文力图构建监管部门与企业的博弈模型,评估监管政策实施的效果,以便监管部门在政策取向及评估上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关键词:政府博弈政策取向政策效果

化学品范文第3篇

《造纸化学品》(CN:33-1202/TQ)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双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造纸化学品》设有专题综述、科学试验、应用技术、经验交流、国外动态、新产品新技术、市场与信息、产品介绍、造纸文摘、成果转让、造纸与化学品商情等栏目。

化学品范文第4篇

2.低碳造纸化学品大有可为姚献平,YAOXian-ping

3.中性施胶剂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造纸化学品 陈夫山,王松林,CHENFu-shan,WANGSong-lin

4.低相对分子质量高阳离子度淀粉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王立军,罗灵芝,陈夫山,WANGLi-jun,LUOLing-zhi,CHENFu-shan

5.阳离子C-9石油树脂/石蜡育果袋纸表面施胶剂的制备及应用王海花,沈一丁,刘钦,费贵强,WANGHai-hua,SHENYi-ding,LIUQin,FEIGui-qiang

6.混合废纸高效脱墨剂配方的优化研究吴瑞青,杜俊琪,李铭,WURui-qing,DUJun-qi,LiMing

7.聚醚用于混合办公废纸浮选法脱墨初探杨磊,范约明,冯新丽,王德龙,YANGLei,FANYue-ming,FENGXin-li,WANGDe-long

8.助剂对普通喷墨打印纸性能的影响刘艳新,王玉珑,胡可信,刘菲菲,LIUYan-xin,WANGYu-long,HUKe-xin,LIUFei-fei

9.脂肪酰胺施胶剂的合成及应用马叶红,戴红旗,万丽,林玲,MAYe-hong,DAIHong-qi,WANLi,LINLing

10.双氧水强化两段氧脱木素的应用宋建新,徐林,赵永建,徐重斌,母辉民,李洪菊,SONGJian-xin,XULin,ZHAOYong-jian,XUChong-bin,MUHui-min,LIHong-ju

11.节约纤维兼保性能的填料处理新技术刘俊

12.纸和纸板功能性涂料中的纳米应用技术李燕

13.光学增白剂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李海明

14.如何低成本有效地获得特佳白度和亮度性能李海明

15.特种高岭土赋予制浆造纸工业可持续发展之路王亮

16.多组分颜料在涂布纸生产中的应用王亮

17.防护涂布材料的"绿色化"杨波

18.远离氟碳化合物的一个有效途径杨波

19.制浆洗涤过程中硅酮消泡剂的开发动向杜伟民

1.'2009(第十七届)全国造纸化学品开发及造纸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和'2009(第四届)中国国际造纸化学品展览会在上海隆重举行协会秘书处

2.阳离子环氧乳液湿强剂CPSBG的制备陈祥真,赵玉柱,吴玉英,刘玉莎,CHENXiangzhen,ZHAOYuzhu,WUYuying,LIUYusha

3.不同粉体催化剂对甲基红光催化降解的研究严安,刘泽华,苗冉冉,YANAn,LIUZehua,MIAORanran

4.硅灰石替代部分木浆的研究刘焱,于钢,LIUYan,YUGang

5.逐层涂覆技术在纸张增强中的应用鲁鹏,刘温霞,LUPeng,LIUWenxia

6.企业发展

7.乙二醛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宋成剑,苏文强,SONGChengjian,SUWenqiang

8.超细重质碳酸钙研磨分散剂的选用刘慧枫,彭庆华,LIUHuifeng,PENGQinghua

9.煅烧高岭土在造纸涂料中的应用梁忠平,LIANGZhongping

10.应用直接紫染料提高纸页的不透明度顾秀梅,庄耀礼,王辉,刘永顺,GUXiumei,ZHUANGYaoli,WANGHui,LIUYongshun

11.黑液处理后的滤液回用于蒸煮、漂白和抄纸陈新爱,CHENXin-ai

12.高相对分子质量CPAM在2640纸机上的应用王学军,徐建忠,王涛,马玉春,张金霞,陈艳娟,贺静,WANGXuejun,XUJianzhong,WANGTao,MAYuchun,ZHANGJinxia,CHENYanjuan,HEjing

13.纸浆特性对阳离子淀粉吸附作用的影响田志强,段希磊

14.高固含量表面施胶中压榨速差和定量对不含机木浆纸张性能的影响李海明

15.造纸化学品 表面施胶中运行参数的变化对淀粉渗透的影响李燕

16.淀粉表面施胶量对不含机械浆纸机械强度性能的影响王成海

17.表面施胶淀粉的酶改性杜伟民

18.《造纸化学品》征稿启事

19.蔗渣飞尘用于纸厂废水的脱色杨波

20.TAED作为H2O2漂白活化剂去除木素模型物中发色基团的研究郭盛,刘忠

1.因为专业所以卓越——专访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郑丽萍总经理陈根容

2.行业动态

3.优化产业改善生活——专访道康宁有机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纸张工业中国区杜鹏亮经理

4.Pickering石蜡乳状液的研制田鹏飞,刘温霞,TIANPeng-fei,LIUWen-xia

5.临时湿强剂的合成及应用郭伟杰,周海骏,GUOWei-jie,ZHOUHai-jun

6.市场行情

7.低成本改性PAE的合成与应用滕铭辉,赵传山,崔建同,TENGMing-hui,ZHAOChuan-shan,CUIJian-tong

8.ASA施胶模型的建立李有金,任其龙,LIYou-jin,RENQi-long

9.企业发展

10.热固性湿增强剂KH560/PAE的制备及其对纸张的增强性能造纸化学品 田德卿,TIANDe-qing

11.环保型功能助剂在脱墨浆中的应用研究李国秀,李建文,王克全,王春东,詹怀宇,LIGuo-xiu,LIJian-wen,WANGKe-quan,WANGChun-dong,ZHANHuai-yu

12.纸机速度对纸张色相的影响刘鑫,LIUXin

13.淀粉精在文化纸中的应用顾秀梅,庄耀礼,王辉,王保,刘永顺,GUXiu-mei,ZHUANGYao-li,WANGHui,WANGBao,LIUYong-shun

14.新产品新技术

15.150t/d横管连蒸麦草浆设备特点及生产经验陈志浩,CHENZhi-hao

16.基质表面PCC涂层的形貌与光泽度黄驰,于亚新

17.助留性能优良的两性聚丙烯酰胺混合体系温思茹

18.胶印过程中纸张静电的产生及其测量徐千,刘忠,崔明虎

19.保水性对纸和纸板涂料配方的重要性张权,刘丽娟

20.硫酸盐浆中残留化学品回收技术的进展宋微,董荣业

21.芬兰硫酸盐法制浆技术的改进黄静,刘泽华

22.天然染料在造纸中的应用李海明

23.造纸及化学品相关专利信息陈生

1."'2007中国造纸化学品发展高层论坛会议"在杭州举行

2.淀粉-TDI共聚乳液的合成及其应用李锦,谢益民,帅兴华,赵芳,LIJin,XIEYi-min,SHUAIXing-hua,ZHAOFang

3.分散蒽醌和晶体蒽醌在黑碱土欧美杨107ASAM制浆中的对比研究杨蕾,姚春丽,夏耀玲,YANGLei,YAOChun-li,XIAYao-ling

4.行业动态

5.制浆造纸中胶粘物控制剂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苗庆显,候庆喜,秦梦华,MIAOQing-xian,HOUQing-xi,QINMeng-hua

6造纸化学品 .氢氧化镁铝及其在造纸中的应用刘华,刘温霞,LIUHua,LIUWen-xia

7.液体染料在牛皮箱板纸染色中的应用特性许夕峰,李艳艳,梁福根,XUXi-feng,LIYan-yan,LIANGFu-gen

8.市场行情

9.CMC用量对涂料及涂布纸性能的影响冯明仕,刘延春,郭义,窦晓红,FENGMing-shi,LIUYan-chun,GUOYi,DOUXiao-hong

10."2007年全国无碳复写纸技术交流会"在郑州召开

11.表面施胶剂在无碳复写纸中的应用顾秀梅,刘永顺,王保,王凤敏,王辉,GUXiu-mei,LIUYong-shun,WANGBao,WANGFeng-min,WANGHui

12.2种非氧化型杀菌剂在造纸白水中的应用效果黄小茉,麦霭平,李静,黄坤雷,邱晓颖,施庆珊,欧阳友生,陈仪本,HUANGXiao-mo,MAIAi-ping,LIJing,HUANGKun-lei,QIUXiao-ying,SHIQing-shan,OUYANGYou-sheng,CHENYi-ben

13.企业发展

14.废纸处理及复配脱墨剂的应用研究张敏,毕洪福,ZHANGMin,BIHong-fu

15.辊子包覆层的选择决定着薄膜施胶压榨过程王成海

16.涂布颜料技术的新发展郭彩云

17.新产品新技术

18.碳酸钙复合填料崔明虎,徐立新hHTTp://

19.印刷书写纸用矿物填料陈根荣

20.氧脱木素对白杨和松树未漂硫酸盐浆中残余抽出物的影响邓小娟,张升友,刘忠

21.利用淀粉改性沉淀碳酸钙填料来改善纸张性能李燕

22.二氧化氯脱木素作用中氯酸盐的形成机理孙冬冬,徐立新,温雪梅

23.技术联网——降低造纸生产成本的正确方法李海明

24.造纸及化学品相关专利信息

1.混合办公废纸碎浆过程中溶胶物质的气相色谱分析张春辉,秦梦华,詹怀宇,HolmbomB,徐春林,ZHANGChun-hui,QINMeng-hua,ZHANHuai-yu,HolmbomB,XUChun-lin

2.AM-DMC共聚合成纸张增强剂的研究赵立会,刘书钗,张光华,ZHAOLi-hui,LIUShu-chai,ZHANGGuang-hua

3.微波干法制备改性淀粉粘合剂刘造纸化学品 积灵,张玉坤,LIUJi-ling,ZHANGYu-kun

4.聚合氯化铝改性阳离子松香胶及其特征晏永祥,陈夫山,王高升,周林杰,YANYong-xiang,CHENFu-shan,WANGGao-sheng,ZHOULin-jie

5.反相微乳液聚合在造纸工业中的应用杨开吉,苏文强,沈静,YANGKai-ji,SUWen-qiang,SHENJing

6.浅谈絮凝剂的研究进展牟洪燕,秦梦华,MOUHong-yan,QINMeng-hua

7.聚乙烯胺的Hofmann降级反应合成郭振,王立军,陈夫山,GUOZhen,WANGLi-jun,CHENFu-shan

8.显色剂对CF纸性能影响李劲松,刘文波,陈京环,LIJin-song,LIUWen-bo,CHENJing-huan

9.新型两性聚丙烯酰胺增强剂的合成及在封闭循环条件下的应用朱文远,赵传山,于建仁,ZHUWen-yuan,ZHAOChuan-shan,YUJian-ren

10.壳聚糖在造纸中的应用徐腾,XUTeng

11.专用洗涤剂在防油纸中的应用李经萍,隗继发,LIJing-ping,WEIJi-fa

12.特种颜料MARTIFIN/OL-107用于彩喷纸的生产马恒臣,MAHeng-chen

13.涂料和原纸优化是使用刮刀涂布机和计量施胶压榨涂布机的关键李海明,王海松,高晓峰

14.非接触式涂布及其原纸王海松,李海明,尹华

15.真正的中性脱墨技术田胜艳

16.一种有效脱除树脂的方法张瑞霞

17.造纸工业中沉积物的控制郭建欣,王立军,陈夫山

18.酶技术能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安全去除胶粘物张盆

1.中低相对分子质量聚氧化乙烯(PEO)的合成罗勇,李菊梅,陆平晔,贾晓蕾,何珩,LUOYong,LIJu-mei,LUPin-ye,JIAXiao-lei,HeHeng

2.纸张用含氟防油剂的合成和应用研究吴中杰,谢孔良,WUZhong-jie,XIEKong-liang

3.市场行情

4.胺改性酚醛树脂/PEO新型助留体系的研究田中建,邱化玉,张学金,TIANZhong-jian,QIUHua-yu,ZHANGXue-jin

5.两性型聚丙烯酰胺助留助滤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孙艳霞,程芹,车吉泰,SUNYan-xia,CHENGQin,CHEJi-tai

6.微粒型助留助滤剂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程芹,孙艳霞,张蕾,崔祜徽,尹海滨,车吉泰,CHENGQin,SUNYan-xia,ZHANGLei,CUIHu-hui,YINHai-bin,CHEJi-tai

7.适于高封闭抄纸系统的造纸用两性聚丙烯酰胺朱文远,赵传山,ZHUWen-yuan,ZHAOChuan-Shan

8.造纸系统中阴离子垃圾的分析郝妮,王海毅,夏新兴,HAONi,WANGHai-yi,XIAXinxing

9.造纸化学品 硬脂酰取代二羟乙基甘氨酸酯的合成及在造纸施胶中的应用研究王海英,杨建洲,WANGHai-ying,YANGJian-zhou

10.行业动态

11.硅溶胶微粒助留系统在纸机上的应用实践张新东,ZHANGXin-dong

12.聚乙烯胺在草浆造纸中的应用王毓,陈少平,陈丽珠,WANGYu,CHENShao-ping,CHENLi-zhu

化学品范文第5篇

由于化学品的种类众多,因此以化学品特征可分成大宗化学品与特用化学品两大类。大宗化学品具有成分简单及利润不高等特色。反之,特用化学品为具特殊性质,较具高附加价值的产品,如塑料添加剂、染颜料、涂料、接着剂、界面活性剂与清洁用品及化妆品制品等。

依据中华征信所征信资料库,近5年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资料显示,该产业自2007年的新台币592亿元下滑至2011年的新台币563亿元(见图1),其中2009年受到金融风暴袭卷效应扩大,国际经济快速转为萧条,市场需求衰落,及消费者消费能力低落,导致销售量大幅萎缩。此外,2011年再受美欧就业情况仍然持续低迷,美元汇率走势疲软及通膨压力、大陆经济发展降温,与欧洲国家债信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整体景气处于停滞现象,导致2011年TOP10营收总额微幅下滑为新台币563亿元,呈负成长。其TOP10业者近5年来营收总额以-1.22%的年平均成长率呈现衰退,可见整体产业受国际经济景况的影响颇大,产业发展呈现停滞现象。

在产品进出口贸易值方面,就长期观察下虽然进出口金额为成长趋势,不过近年来随者景气波动的影响,使其进出口贸易值成长率呈现缓步,其中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岛内外工业景气逐渐回温,使得化学品产业下游各大产业开工率普遍提高,带动化学品产业各项产品进出口金额年增率呈现成长的趋势,2011年年增长率达15.98%,但2012年受到全球景气不佳影响,市场需求减缓,当年度则下滑11.65%。

二、TOP10业者分析

综观入榜化学品产业前10大业者,多为岛内耳熟能详的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见表1),台湾塑胶工业公司持续稳坐化学品产业者龙头宝座,2011年营收高达新台币321亿元占该业TOP10的营收总额的57.21%,营收亦较第二名的胜一化工公司差距有新台币255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蝉联化学产业榜首,足见其龙头地位稳固(见图3)。

依近5年化学品产业TOP10排名状况分析(见表1),近3年来前五名入榜业者的变动幅度不大,而台湾塑胶工业、胜一化工、三福化工等3家厂每年都在TOP10的行列,显见化学品产业呈现大者恒大的趋势,不过台湾汽巴在2010年时,却被剃除在TOP10之外,主要系因该公司于2010年10月合并解散。另一方面,台湾肥料在2010年,正式加入TOP5行列中。因此,在化学品发展产生停滞成长的状况下,厂商以合并或出售方式专注核心本业发展。另外,各大厂商开始布局大陆以及俄罗斯、东南亚、印度等新兴市场。

据最新资料显示,全球景气仍处于低迷,终端市场需求不热络下,2012年TOP5总营收成长率仍较2011年衰退,从个体而言,台湾塑胶、胜一化工、三福化工及长兴化学2012年总营收比重皆较2011年下滑。

台湾塑胶工业公司 股票代码:1301

该公司成立于1954年,原名福懋塑胶工业公司,主要经营业务为塑料原料、塑料加工、精密化学及纤维制品等等,为台湾最大的石化集团,亦是台湾PVC粉的最大生产商。产品于岛内的市占率分别为:PVC占63%,液碱73%,亚克力棉45%,碳纤维75%,HDPE56%,PP26%,LLDPE34%,AN41%,EVA20%。看好电动车产业,而该集团与日本三井化学合作,在大陆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锂电池电解液,规划年产能5千吨,位于宁波的台塑石化工业区,预计2014年5月建成投产。

胜一化工公司股票代码:1773

该公司成立于1979年,总部位于高雄,主要从事生产溶剂产品,包括丙二醇甲溶剂醚(PM)、丙二醇甲醚丙酸酯(PMP)、丙二醇甲醚醋酸酯(PMA)等产品,为台湾第二大溶剂厂商。产品结构:溶剂62%、原物料买卖(贸易)32%、甲醛1%、其他5%。其中,用于工业级溶剂占营收比重45%、电子级则占15%。产品内外销比重分别:内销约占62%、外销约占38%。外销地区主要于东南亚及东北亚地区。

三福化工公司 股票代码:4755

主要营运项目为精密化学品及基础化学品。精密化学品包括显影剂、蚀刻液、剥离液、稀释液、清洗液等;基础化学品包含环己胺(CHA)、双环己胺(DCHA)、单水柠檬酸(CAM)、安息香酸纳(BNA)、对羟苯甲酸酯类(Paraben)、己六醇(Sorbitol)、对羟苯甲酸(PHBA)。产品结构比重:精密化学品约占55%、基础化学品(食品添加剂)约占45%。该公司2012年10月于柳营科技工业区举行动土,主要将作为生产特殊化学产品使用,第一期开发区预估投资额新台币603.99亿元,年产值新台币714.9亿元,二期开发区预估投资额新台币201.84亿元,年产值新台币296.5亿元,预计于2014年5月兴建完成,并计划产品项目能扩增至高科技的特用化学品、饮料及食品等多元化产品。

台湾肥料公司 股票代码:1722

该公司成立于1946年5月,主要从事生产肥料、化工、电子级化学等产品,是岛内最大肥料生产厂商,市占率70%。产品结构比重:肥料产品74%、化工产品21%、土地开发2%、其他3%。销售地区:内销77%、外销23%。该公司于大陆昆山投资新台币3亿元的旭昌化学科技(昆山)公司将于2013年4月完工投产,加上,该公司海外投资已由“西进”转向“南进”,从2012年下半年相继考察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市场,其中两度考察缅甸,将评估兴建肥料厂,市场预计该公司的营运可望在提升。

长兴化学工业公司 股票代码:1717

该公司成立于1964年,为亚洲最大的合成树脂厂,亦是全球最大的干膜光阻剂供应商。主要产品包含合成树脂、电子化学材料、特殊化学品,其中合成树脂为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产品占营收比重:合成树脂60%、电子化工材料23%、其他化工产品17%。

三、产业前景展望

化学品范文第6篇

产业年度概况回顾

根据台湾行业分类,凡从事助剂(如溶剂、安定剂、界面活性剂、乳化剂、起泡剂)焊药、塑蜡、冷冻媒、梓脑、漂白剂、感光剂、防水料、发火剂、灭火剂等化学制品等均属于化学品产业。依据中华征信所征信资料库,以及近5年台湾地区大型企业排名资料显示,台湾化学品产业TOP10业者近5年来营收总额以-1.3%的年平均增长率呈现衰退(详见图1)。

就中华征信所观察,化学工业是台湾长期以来提供岛内其它产业原材料与技术的支援,且近年来在产业结构的改变下,朝向高值化方向发展,并扩散至材料、电子、光电等新兴领域,成为高科技产业背后的重要助力。而近年来化学品产业TOP10营收总额由2007年的新台币592亿元下滑至2009年的新台币408亿元(见图1),其下滑系因2008年第三季起,受到金融风暴冲击加剧,市场买气略有下滑,下游买盘萎缩,加上2009年上半年持续受到金融风暴袭卷效应扩大,国际经济快速转为萧条,后市能见度不佳,海外买家订单蒸发,销售量亦大幅萎缩所致。直到2010年各国(地区)政府实施经济刺激方案,且全球经济景气持续复苏带动市场需求提升,加上国际油价走高,业者抬升售价反映成本,带动化学品价格上涨下,使其2010年TOP10营收总额回升至新台币574亿元;然而2011年再受美欧就业情况仍然持续低迷,美国财政与贸易双赤字持续恶化、美元汇率走势疲软及通胀压力、大陆经济降温、日本经济停滞不前,与欧洲国家债信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整体景气复苏出现疑虑下,致2011年TOP10营收总额微幅下滑为新台币561亿元。

在产品生产值及销售值方面,近年来随着景气波动之影响,使其生产值及销售值呈现下滑之趋势,然而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逐渐复苏,岛内外工业景气逐渐回温,使得化学品产业下游各大产业开工率普遍提高,带动化学品产业各项产品生产值及销售值年增率呈现增长的趋势。

TOP10业者分析

综观入榜化学品产业前十大业者,多为岛内耳熟能详的上市公司及大型企业(详见表1),台湾塑胶工业公司持续稳坐化学品产业者龙头宝座,当期营收高达新台币321亿元占该业TOP10营收总额的57.21%,营收亦较第二名的胜一化工公司差距有新台币255亿元,这已是连续4年蝉联化学品工业排行榜的榜首,足见其龙头地位稳固。

依近5年化学品产业TOP10排名状况分析(参见表1),近3年来TOP10人榜业者的变动幅度不大,而台湾塑胶工业、胜一化工、三福化工、长兴化学工业、妙春实业、乾惠工业等6家厂每年都在TOP10的行列,显见化学品产业呈现大者恒大的趋势,中小型厂商欲跨入TOP10排名门槛不易。

台湾塑胶工业公司创立于1954年,为岛内塑化产业龙头,PVC粉年产能130万吨不仅为亚洲最大生产厂,若含美国及大陆转投资公司年产能达287万吨,亦系世界PVC粉生产大厂之一,目前系从事各种塑胶原料及石化产品等产销业务,旗下分为塑胶事业部、聚烯事业部、聚丙烯事业部、台丽朗事业部、化学品事业部、电石事业部、工务部等,而主要产品又以塑胶事业部所生产之PVC粉、液碱为主。而该公司化学品事业部以充分优先供应企业内客户如台化公司新港、麦寮、宁波ABS厂、南亚公司树林、麦寮Epoxy厂和该公司台丽郎棉厂及碳纤厂,且善用ECFA减免关税的优势,在较日、韩同业更有利的条件下,积极开拓大陆市场外,并将开辟东南亚、印度和中东等市场,以提升市场占有率。

胜一化工系由孙静源与李金岩联合当时岛内合板业界三大巨擘――国丰木业、裕国合板、三裕木业集资新台币1亿元所创立。该公司早年从日本引进先进技术,以制造胶合板接着剂为主,供应全台湾胶合板业的胶水需求,并在1980年代初成功开发醋酸丁酯等系列溶剂产品,开始向溶剂产品的制造以及应用技术发展。到了1990年代,该公司已在传统溶剂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便开始迈向多元化与国际化的道路,且于2009年2月成为股票上市公司。

此外,近年来随岛内液晶面板及集成电路制程所需电子级清洗溶剂市场需求持续增加,因此该公司为扩展高科技事业所需的电子级溶剂、低毒性化学溶剂产品,一方面与德商巴斯夫(BASF)合作生产电子级溶剂,另一方面则进行各种高附加价值耐热性材料、低毒性溶剂的研发,积极扩展海内外市场,扩大溶剂的进口业务以及转口贸易业务。另据了解,该公司液晶面板及集成电路制程所需电子级清洗溶剂的丙二醇醚(PGE)主要由美商利安德LYONDELL等外商供应,其中美商LYONDELL的PEG产品在台湾市占率高达50%,该公司在美商LYONDELL的技术支援及原料供应下,携手合作兴建PGE厂(永安二厂),不仅可直接供应台湾市场,取代大量进口,并可外销日本等海外市场。

产业前景展望

展望2012年,全球经济仍有不确定因素存在,且欧美失业率高居不下,欧洲财政和银行业危机,造成金融市场紧缩,目前全球景气前景不明,经济呈现趋缓状态,投资及消费亦偏向保守,使得全球贸易呈现萎缩,将多少对该产业业务开发造成另一波影响。

化学品范文第7篇

现在看起来,化学品公司将可能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或者起着引领的作用。因为其深远地影响着这个行业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问题(电池笨重、寿命短且成本高昂,以及续航能力有限)的解决方案。

世界著名的化学品公司总部位于德国,巴斯夫(BASF SE)将因为有机会解决这些问题而成为市场明星。

2010年,它的全球销售额为639亿欧元,利润超过77亿欧元,其中向汽车行业OEM销售额70亿欧元。它在巴斯夫亚太区2020战略中还提出了这样的目标一一每年比亚太地区化学品市场的增长高出2个百分点,在2009-2020年期间实现销售额翻番。

目前在日本和欧洲,每一辆中高级车目前所包含的化工产品(包括涂料、塑料和燃油添加剂)的价值约为850欧元,而在亚洲地区这一数字仅为650欧元。具体到中国,欧美的中高档汽车中工程塑料已达到25公斤,而中国国产车辆使用的工程塑料却平均不到5公斤。

《汽车商业评论》了解到,一般而言,汽车每减重100公斤,运行100公里就能实现节省汽油消耗0.4L,减少1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对于正在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及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市场来说,巴斯夫显然机会无限。

高性能工程塑料减重

电动汽车电池组重量平均可达200~300公斤,如果能够进一步降低车身重量,就能够消化一些因为电池组自身重量而带来的续航里程的损失。

在巴斯夫为传统汽车制造业提供的多种汽车减重解决方案中,工程塑料可以替代钢材用于汽车座椅框架的制造。在车身底盘中,工程塑料还可以被制成保险杠,而在传动系统中,油箱底托、发动机盖罩、发动机进气管、扭矩杆,以及传动横梁都可以使用工程塑料来替代。

2011年5月底,巴斯夫股份公司大中华区总裁郑大庆在广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按照目前的技术水平,巴斯夫预测,目前欧美市场上的主流汽车重量还能再减轻50公斤,这也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将减少5克/公里。

对于电动车而言,工程塑料的大量使用将更具意义,因为这将有效降低汽车的重量,从而提升汽车的续驶里程,而续驶里程是电动车能否获得消费者认可的关键因素。

巴斯夫的第一个被应用到电动车领域的解决方案,就是壳体解决方案。市场上大部分的电池外壳都由冲压钢或铝制成。而如果采用工程塑料,可为电池减轻约40%的重量。

使用高性能工程塑料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能应对各种恶劣环境,例如:乙二醇耐受性、较高的运行温度、阻燃性和电磁屏蔽等。

电池阴极材料突破

目前市场上最高效的锂离子电池寿命并不理想。国内市场上主流的锂电池充电次数只有500次左右,它表明这种电池的寿命只有两年左右,而目前整个电动车总价的1/3都来自电池,高昂的使用成本也是目前电动车市场化发展的一大拦路虎。

巴斯夫正与德国的其它公司共同投资研发新的高能电池。比如正在研发的NCM(镍钴锰)电池阴极材料和特殊金属氧化产品,以及硫化锂电池或锂空气电池等新理念、新部件和新材料的研发。

郑大庆告诉《汽车商业评论》,公司已经在电池阴极材料的研发中取得了突破,其HED阴极材料获得了美国能源部阿尔贡国家实验室的专利。全世界现在仅有两家公司获得了这一专利,巴斯夫是其中之一。最近的测试表明,巴斯夫HED NCM一111阴极材料中的铬、铁杂质含量远远低于其他同类产品,而杂质含量越低,意味着电池的循环寿命和使用寿命越长。

此外,巴斯夫还正在开发基于高性能聚合物的耐高温薄膜。这种膜电极组件(MEA)产品被用于燃料电池堆的生产。巴斯夫Celtec-MEA是全球第一款商用MEA,它可确保燃料电池系统在高达180。C的温度下运作。

如此,液态石油气或生物乙醇等碳氢化合物就无须再进行复杂的净化――燃气净化占据了低温燃料电池系统成本中最大的一块――从而能够有效降低燃料电池的成本。

这种耐高温聚合物电极薄膜燃料电池可用于提高电池的续航能力,因为车载转换器可将柴油或甲醛转化为氢气以供燃料电池使用,继而对电池进行连续充电并在必要时提供采暖。

采用这种解决方案后,菲亚特Scudo原型车的续航能力将从50公里提高到500公里。这款车是丹麦政府为展示这一技术可行性而推出的模版车型。

全方位能量管理

与性能相仿的传动动力汽车相比时,电动汽车最显著的缺陷是续航能力不足(约140公里),如使用空调系统,这一数字还将下降30%。这个问题同样存在于传统能源车中,且冬季内燃发动机的废热并没有用于供暖。

因此从汽车内部温度的角度,为了减少制冷、供热造成的能量消耗,巴斯夫重新设计了能量管理系统,针对夏季和冬季环境下车内温度情况开发出了相应的解决方粟。

根据他们的计算,夏季70%的热量通过车窗传递,剩余30%则通过车身传递。如车内仪表板、方向盘、座椅等深色区域如暴露在阳光下会吸收热量,温度可能达80℃左右,表面发烫的部位就需要更多的冷却处理。

巴斯夫研发的黑色颜料Lumogen可反射热量。它与传统碳黑颜料的不同之处在于可以避免吸收不可见的近红外辐射(NIR),这种辐射在太阳能中所占比例高达50%。这一概念可用于涂料、仪表板和座椅。

化学品范文第8篇

关键词:纺织化学品;禁限用危害化学品;2013年上半年;最新动态

中图分类号:TS190.2 文献标志码:A

前言

2011年国际绿色和平组织针对14种全球品牌服装,在生产加工中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情况了两份调查报告,分别题为《时尚之毒:全球品牌服装的中国水污染调查报告》和《毒隐于衣——全球品牌服装上危害化学品残留的调查报告》,称全球17个不同国家(包括欧洲、非洲和亚洲等)的一些知名品牌纺织品中含有NPEO(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等10多种危害人体(包括性发育在内)和生态环境的有毒有害化学品,特别是NPEO,在采集的样品中占到了67%,它们会逐步分解产生高毒性的、持久的、污染人类食物供应链和破坏人体内分泌功能的NP(壬基酚)。英国和东亚的绿色和平组织明确地指出“NPEO等”事件涉及到全球、影响全世界,在世界和我国市场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与很大的震动,也给世界和我国染整企业与纺织化学品生产企业带来了信任危机。

2012年底根据欧盟统计,我国被召回的出口到欧盟的纺织服装产品有271项,占各国出口到欧盟被召回的纺织服装产品的48%,比2011年上升了4%,其主要原因是纺织服装产品中被检测出禁限用的危害化学品。再加上2013年初上海发生的“毒校服”事件更给我国染整和纺织化学品等行业的信任危机雪上加霜。

这些情况表明当前纺织化学品和纺织品的安全性问题,是影响各国特别是我国染整和纺织化学品行业节能减排、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主要障碍之一,因此自2012年以来世界各国对纺织化学品中需要禁限用的危害化学品采取了加大力度、加快速度进行立法、制定标准、加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2013年上半年纺织化学品中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最新动态更是一个佐证。

2013年上半年纺织化学品中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最新动态

1.国际市场上的最新动态

1.12012年12月19日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正式公布了第八批54种SVHC

ECHA为欧盟REACH法规提供的SVHC(高度关注化学物质)候选清单,自2008年10月28日公布第一批起到2012年12月19日共公布了八批、计138种SVHC,各批的品种数以及涉及纺织助剂的品种数列于表1中。

从表1中反映的信息如下。

(1)在SVHC候选清单中第八批公布的SVHC品种数是8批中最多的一批,占到迄今公布品种总数的39.1%,而其中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数有20种,占到迄今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总数的47.6%,几乎为前7批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数的总和。

(2)在SVHC候选清单的第八批SVHC中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数有20种,占第八批SVHC品种数的37.0%,而涉及染料的SVHC品种数为7种,占13.0%,只有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品种的约1/3,但两者之和要占到第八批SVHC品种数的一半。

(3)在SVHC候选清单的第八批中有37种物质是由ECHA提议,17种物质分别由奥地利、德国、荷兰、斯洛伐克、瑞典和英国等7个国家提议。这54种物质由于具有致癌性、致突变性和生殖毒性(CMR)而被提议进入SVHC候选清单,其中1种物质因为具有内分泌干扰性质而被认为是同等关注物质,5种物质是因为属于同等关注物质而被提议加入,还有5种物质是由于它们具有持久稳定性、生物累积性及生殖毒性(PBT)和/或高持久稳定性与高生物累积性(vPvB)而被提议进入SVHC候选清单。

(4)在SVHC候选清单的第八批中涉及纺织助剂的SVHC简要介绍如下:

①十溴二苯醚,用作PES、PE、PP、ABS等的阻燃剂,属于PBT或vPvB;

②全氟十一酸、全氟十二酸、全氟十三酸和全氟十四酸,它们类似于全氟辛酸(PFOA)。用其得到的中间产物可以制得纺织品整理剂,具有防水、拒油和抗污的“三防”特性,但中间产物会降解产生这些全氟羧酸,属于vPvB

③偶氮二甲酰胺,它属于一种通用型大发气量发泡剂,用于PVC、PE、PP、PS、ABS、PA6等合成材料中。该化合物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④六氢邻苯二甲酸干、六氢-1,3-异苯并呋喃二酮和反-1,2-环已烷二羧酸酐,它们可用作增塑剂、驱虫剂、防锈剂等的中间体和树脂改性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但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⑤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4-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和3-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它们可用作制造增塑剂、驱虫剂、防锈剂等的中间体和树脂改性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但可能严重影响人体健康;

⑥对壬基酚(支链或直链)聚氧乙烯醚,可用作表面活性剂,用于制造抗氧剂、纺织印染助剂、农药乳化剂、树脂改性剂、油添加剂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并严重污染环境;

⑦对特辛基酚聚氧乙烯醚,可用作表面活性剂,用于制造抗氧剂、印染助剂、农药乳化剂、树脂改性剂、油添加剂等,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并严重污染环境;

⑧二丁基锡二氯化物,可用作杀菌剂、PVC等的稳定剂等,对人体有毒;

⑨环氧丙烷,可用于制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增塑剂、乳化剂、剂、洗涤剂、杀菌剂等,具有致癌性和致变异性;

⑩邻苯二甲酸二戊酯(支链或直链)(DPP),它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生殖毒性;

(11)邻苯二甲酸二异戊酯(DIPP),它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生殖毒性;

(12)邻苯二甲酸正戊基异戊基酯,它是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具有生殖毒性;

(13)4,4’-二氨基-3,3’-二甲基二苯甲烷,可用作制造聚氨酯粘合剂和环氧树脂固化剂等的原料,具有致癌性。

根据REACH法规的规定,在SVHC候选清单中的第八批54种SVHC对于欧盟生产商和进口商来说同样被要求:①作为化学物质进行销售时需要向下游用户提供MSDS;②作为混合物(配置品)中的一种组分,当其质量百分浓度大干0.1%时需要向下游用户提供MSDS;③在物品中质量百分浓度大于0.1%时必须向物品的接受者或按消费者的要求在45天内免费提供可获取的充足信息包括物质名称及其含量等;④2010年12月1日后被列入候选清单的SVHC,当在物品中的质量百分浓度大于0.1%和年总量大于1t时必须在列入后的6个月内完成通报的义务。

1.22013年1月8日了《Oeko-Tex Standard 100》最新版本

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每年年初都要出一个《Oeko-Tex Standard 100》新版本,增加一些新的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的测试标准与限量值要求和调整某些原有有害物质的限量值要求,2013年也是如此。2013年1月8日该协会在其年会上了最新《Oeko-Tex Standard 100》纺织品有害物质检验的测试标准和限量值要求,新标准于2013年1月1日起生效,2013年4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与2012年版本相比,其主要有以下新增变化。

(1)对候选认证纺织品新增8种多环芳烃(PAH)含量的检测,并规定在婴幼儿产品(产品级别I)中将现有苯并(a)芘及PAH累计限量值由原先的1.0mg/kg和10mg/kg分别调整为0.5mg/kg和 mg/kg。

(2)考虑到REACH法规中SVHC候选清单的更新情况,将二甲基酰胺(DMF)列入受监管溶剂清单,限量值为0.1%。

(3)对检验样品中的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品种的检测要求,增加邻苯二甲酸二戊酯(DPP),这样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品种从11种增加到12种,12种的累计限量值保持原先质量百分浓度0.1%的要求。

(4)考虑到REACH法规中附件XVII《限制物质清单》的最新修订情况,将富马酸二甲酯(DMFu)即反式丁二酸二甲酯作为添加物质列,Koeko-Tex受监管残留化学物质清单中并对相关成分进行检测,其限量值为0.1 mg/kg。

(5)调整Oeko-Tex的4个产品级别的可萃取镍限量值:产品级别I的限量值由1.0mg/kg调整至0.5mg/kg,产品级别Ⅱ至Ⅳ的限量值由4.0mg/kg调整至1.0mg/kg。

(6)自2012年初起已根据《Oeko-Tex Standard 100》规定,在产品认证中对壬基酚(NP)、辛基酚(0P)和它们的聚氧乙烯醚(NPEO、OPEO)含量进行监管,而自201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下列强制规定,规定中将原先对OP、NP及其OPEO、NPEO的单项要求改为累计要求:①OP和NP累计为50mg/kg(相当于纺织品重量的0.005%);②OP、NP,OPEO(1~2)和NPEO(1~9)累计为500mg/kg(相当于纺织品质量的0.05%)。

在这些新增变化中有5项涉及到印染助剂,与前几年相比,新增纺织品有害物质的检测项和新增纺织品的有害物质品种更多,如表2所示。

2.国内市场上的最新动态

2.12013年3月国家环保部发出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一批)》(征求意见稿)

为了落实国家环保部在2012年的第22号令《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登记方法(试行)》的有关规定,环保部在2013年3月了《重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目录(第一批)》的征求意见稿。该第一批目录中列入了142种重点危险化学品,组成如下。

(1)芳香族化合物有14种

包括芳香族烃类10种、芳香族卤素衍生物4种、酚及其衍生物4种、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6种。

(2)脂肪族化合物有33种

包括脂肪族卤代衍生物12种、脂肪族醇及其衍生物2种、脂肪族醛、酮及其衍生物5种、脂肪族羧酸及其衍生物5种、脂肪族含氮化合物4种、脂肪族含硫化合物3种、脂环族化合物及其衍生物2种。

(3)杂环化合物有1种

(4)金属及其化合物有35种

包括汞及其化合物4种、铬化合物9种、铅化合物9种、锡化合物2种、硒化合物2种、镉化合物3种、钴化合物1种、镍化合物1种、铜化合物1种、氰化合物8种。

(5)农药有15种

包括杀虫剂7种、杀菌剂3种、除草剂5种。

(6)其他

包括砷及其化合物7种、硅有机化合物1种、甲基肼1种、无机酸5种。

显然芳香族化合物、脂肪族化合物和金属及其化合物是第一批环境管理危险化学品的重点,其中涉及染料的重点危险化学品达到51种,占36%,主要是芳香族含氮化合物及其衍生物、芳香族卤素衍生物、酚及其衍生物等;涉及印染助剂的重点危险化学品有17种,占12%,它们是:三氯乙烯,四氯乙烯,氯苯,丙烯酰胺,1,4-苯二酚或对苯二酚,丙烯腈,丙烯酸丁酯,乙酸乙酯,甲醛,重铬酸铵、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钠,二丁基氧化锡,三苯基氢氧化锡,环氧乙烷,四氯化硅。

在第一批目录作为重点环境管理的142种危险化学品中基本上都是有毒有害化学品,其中有22种危险化学品属于迄今欧盟REACH法规SVHC候选清单中公布的SVHC,涉及印染助剂的有5种SVHC,即三氯乙烯、丙烯酰胺、重铬酸钠、重铬酸钾和重铬酸铵,涉及染料的有6种SVHC,即1,2-二氯乙烷、2,4-二硝基甲苯、2,4-二氨基甲苯、2-甲基苯胺、4-氯苯胺、4,4’-二二氨基二苯基甲烷,使用时必须高度重视。这些与环保部2013年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剔除的开展挥发酚、氰化物、氟化物、硫化物、苯、甲苯、乙苯、苯胺类、甲醛、硝基苯类、酸类物质、丙烯腈、氯苯、苯酚、化学农药等水体污染物和甲醛、苯、甲苯、二甲苯、酚类、苯并芘、氟化物、氯气、硫化氢、苯胺类、氯苯类、氯乙烯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监管是相一致的,其目的是为了有效遏制危险化学品环境污染和突发环境事件高发态势,防范化学品导致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构建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机制。

2.2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排放《新标准》

近年来我国纺织染整行业由于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的不断开发和新染化料的加速应用,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节水效果明显提高,同时排放废水中污染物的负载增加很快,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据统计,2010年纺织工业排放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量分别达到30.1万t和1.7万t,占工业排放总量的8.3%和7.1%,均居全国第4位,其中染整工业占了较大比重。

为了有效控制纺织工业水污染物排放,从2008年起有关部门已着手对原有的水污染排放标准进行修订,计划出台一些文件,特别是在制定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加大染整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的力度、提高行业废水中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排放总量的控制、削减比例与2010年相比不低于10%的规划目标,同时新出台的《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染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印染行业准入条件》等行业规划与政策也对纺织染整工业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具体要求。在这些文件基础上,为了更好地适应“十二五”环境保护工作和节能减排的新要求,形成和出台了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的新标准,它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具体落实和体现,按照新标准分阶段废水中污染物排放限值的规定,若达到第二阶段(2015年)的排放限值,水污染物的排放量将大幅度削减,其中化学需氧量与氨氮排放量与2010年相比削减率预计将达到68%和70%,环境效益显著。这就是纺织染整行业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的出台和实施背景。

纺织工业2013年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实际上是一个新标准体系,由4个新标准组成,《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3)是对“GB4287-1992”经过20年实践后的第一次修订,它是一个染整工业执行的单独的行业型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控制棉的前处理和棉、麻、毛、丝与化纤的染整工艺过程中的水污染物排放。此外,还有3个行业特征污染物的排放新标准,即《缫丝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毛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麻纺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它们分别控制蚕茧加工缫制成丝工艺过程、洗毛工艺过程和麻脱胶工艺过程的水污染排放,行业特征污染物识别充分、排放控制和污染防治与监督管理针对性强。本文指的新标准是其中涉及面最大的《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42872013),它与原有标准“GB4287-1992”相比不仅增加了控制排放的水污染物项目,而且提高了水污染物排放控制要求(表3)。

在表3中,老标准中III级标准是指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下水道的废水排放标准;I级与II级标准是指排入未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下水道的废水排放标准,但必须根据下水道出水受纳水域的功能要求相区别,即I级标准是指排入GB3838中III类水域、GB3097中二类海域的废水排放标准;II标准是指排入GB3838中IV、V类水域、GB3097中三类海域的废水排放标准。

由表3可见:

(1)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均为13个,而老标准的III级排放(相当于间接排放)和I、II级排放(相当于直接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分别为9个和11个;

(2)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数与老标准的III级排放和I、II级排放废水中的污染物控制指标数相比分别增加了5个和3个,同时各减少了1个即铜指标;

(3)新标准与老标准的排放水污染物控制指标和控制指标排放限值的区别为:

①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了5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分别为:

(a)可吸附有机卤化物(AOX)指标,旨在加强对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排放控制,防范环境风险;

(b)总氮和总磷指标,旨在强化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

(c)色度和氨氮指标,旨在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②新指标的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了3个污染物控制指标为:

(a)AOX指标,作用同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的AOX旨标;

(b)总氮和总磷指标,作用同间接排放废水中增加的总氮和总磷指标。

③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均较大程度地提高了5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即COD、BOD5、悬浮物(SS)、色度和氨氮(NH3-N)的排放限值,旨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和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④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均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3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即硫化物、苯胺类和六价铬的排放限值,旨在满足环境管理的需求和加强环境风险防范。

⑤新标准的间接排放和直接排放废水中均有2个污染物控制指标即pH值和二氧化氯的排放限值与老标准相同。

总之,新标准的水污染物控制指标设置更加科学合理、要求更加严格,对纺织染整行业的压力肯定会更大。染整行业为了使排放废水达到新标准的严格要求,已经和正在采取下列对策:

(1)从源头抓起,加强管理和开展“双革”,切实做到清洁生产,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清洁生产企业或清洁生产先进企业;

(2)大力创新节能减排新工艺,切实推行节能减排新工艺,例如冷轧堆染色、湿短蒸连续轧染、涂料染色、高固着率染色、小浴比染色、低温染色、一步一浴法染色、一次准染色、快速染色、低盐染色和涂料印花、冷转移印花、热转移印花、数码喷墨印花等技术等;

(3)创新末端治理技术,加强预处理和采用新型污染防治技术,提升污染防治技术水平。

3.节能减排环保型染料与助剂的开发方向

对于纺织化学品行业来说,必须大胆创新和开发适合新染整工艺的节能减排环保型染料与助剂,开发能取代禁限用染料与助剂的环保型替代品以满足纺织染整行业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需要。

3.1开发适用于节能减排新染整工艺的染料

目前染整行业开发的节能减排型新工艺已有不少,它们需要用适合这些新工艺要求的新型染料来配套,这些染料实质上是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染料,例如适用于高固着率或高上染率染色的新型活性染料和新型分散染料。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活性染料的平均固着率在50%~70%,利用率不高,未固着的水解染料和其他未固着染料等的水溶性好,采用现有的废水处理技术与设备难以去除,这样染色后产生大量有色污水,色度和CODer都比较高,一般每升废水中高达几千甚至上万毫克,而在采用活性染料的竭染和轧-蒸工艺中为了抑制纤维素纤维表面的负电荷,需耗用大量电解质,造成废水中的阴离子(Cl-、SO2-4)浓度高达10万mg/L以上,大大地增加了治理活性染料染色废水的难度。另外,由于活性染料的固着率不高,为了除去纤维上的水解染料和未固着染料等,水洗加工繁复冗长,水洗效率低、水耗能大;再加上活性染料的生物降解性较差,一般都含有卤代杂环类活性基,若染料应用时处理不当,还会提高印染废水的AOX量等。因此开发高固着率的活性染料来满足染整行业的高固着率染色工艺势在必行,国外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活性染料的固着率都已达到90%甚至超过90%的水平,如Levafox CA染料、Novacron S型染料等,而且还发展了相配套的新型助剂。

分散染料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前我国市场上供应的分散染料在染色过程中的上染率(高温高压法)一般在75%~90%,损失率在5%~30%,染料损失率差不多是国外对应染料的2~5倍。这固然与分散染料的精细化程度、商品化质量即粒径大小、粒径分布均匀性、粒子形状规则程度、晶型稳定、分散稳定性特别是高温分散稳定性等有关,也与我国目前监测的染料分散性不是实际应用条件作用下的分散特性、不能视作为一个单独的染色加工中分散染料染色性能的可靠预示有关,还与所用的分散剂和添加剂的质量有关。因此开发具有高上染率的分散染料和相关助剂仍是当前满足染整行业对涤纶等进行高上染率染色的迫切要求。

又如由于我国活性染料和分散染料的固着率与上染率以及在染色性能与牢度性能方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目前染整行业用这些染料染色的染色物不合格率还比较高,棉染色物和棉/涤混纺染色物的不合格率在35%~45%,涤纶染色物的不合格率在25%左右。为了降低染色物的不合格率,采用一次准染色技术是节能减排的必由之路,这就要求染料具有“四高”特性即高固着率或高上染率、高染色性能(包括对染色工艺参数变化的低敏感性、好的匀染性和重现性、优良的提升性与相容性等)、高洗涤性、高色牢度,因此染整行业也迫切要求纺织化学品行业开发和供应适用于一次准染色的新型活性染料和新型分散染料及其相应的助剂。

再如小浴比吸尽染色对节能减排有着重要的作用,浴比太大会影响染料的吸尽率和固着率、增加废水量与废水负荷,浴比太小会影响匀染效果和染色物质量,因此围绕着如何降低染色的浴比国内外都在积极进行研究,目前喷射液流染色已能在确保织物匀染的前提下把浴比降低至1:(4~10)。

意大利Brazzoli(巴佐尼)公司开发的染液横动再循环技术可使活性染料染棉织物的浴比降至1:(4~4.5),耗电量只有喷射气流染色的1/3,染中深色全面织物的耗水量可降低至每吨布40~50t水之内;目前的喷射气流染色浴比更低,可达到1:(2~4)。

这种小浴比吸尽染色工艺对活性染料来说最大能缩短30%染色加工时间、削减50%水、减少40%化学品、节约30%能量,而且提高了固着率、减少了排放废水负荷。不过这种染色工艺对活性染料有一定的要求,如直接性要小、溶解度要大(在碱及中性盐存在下溶解度应大于100mg/L)、反应性要中等以上、固着率要高,虽然印染企业能从我国现有的活性染料中筛选出一些品种,但染色性能和染色效果还不能满足染整行业的要求,与国外的Novacron FN型染料和Remazol Ultra RGB染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染整行业也迫切希望纺织化学品行业能开发出很好适应小浴比染色技术的新型活性染料和配套助剂。

3.2开发适用于节能减排型新染整工艺的助剂

适用于节能减排型新染整工艺的助剂要求是多方面的,有前处理剂、印染助剂、后整理剂等,范围及涉及面更广。归纳起来,要求新助剂能满足“一低、二高、一多”即低温节约型助剂、高功能节约型助剂、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多功能节约型助剂的要求,同时要求可生物降解,这些也是对可持续发展新型纺织印染助剂的要求。例如“一低”的助剂包括低温型前处理剂和低温型染色助剂等,前者如双氧水低温漂白用活性剂、低温练漂剂、低温去油剂等,后者如羊毛低温染色助剂、分散染料常压染色涤纶用新型载体、低温皂洗剂等。

以低温皂洗剂为例,最近Huntsman(亨斯迈)公司开发了一种含3个活性基的新型染料,HOAvitera SE染料配套的高效水洗助剂Eriopon LT,它是一种非离子/弱阳离子复配型助剂,适用于硬水,在水洗过程中耐碱和耐电解质,整个水洗处理工艺为中温、低耗、低排、短时流程,连同染色过程在内可节水60%左右、节省蒸汽74%、节时43%、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8%,具有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但目前我国还没有如此高效的低温水洗助剂。

又如“二高”的助剂包括高功能节约型助剂和高专用性节约型助剂,前者如高功能前处理剂、高功能印染助剂、高功能整理剂等,后者如染整加工用新一代酶制剂、防泛黄助剂等,以高功能前处理剂中的高效乳化剂为例,目前的棉、涤纶、锦纶等纤维为了提高其弹性和制成织物的服用性能都加入氨纶,纺纱时也都添加有机硅油类的剂,所加量与氨纶的混纺比有关。目前市场上的混纺织物中氨纶含量一般在10%左右,高的含量已超过20%,因此织物中有机硅油量较多,它们一般难以乳化,在前处理时用常规乳化剂难以去除,造成印染时布面上容易产生色花、色渍、色斑等弊病,同时会影响印染织物的色牢度。

近年国外开发了一种高效乳化剂又称氨纶专用除硅油剂,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我国杭州的一家外国独资公司——多思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生产,商品名为氨纶精练剂CPA New。它是一种去除天然和合成纤维中各种油剂的特效乳化剂,特别是可以避免因氨纶油剂中的硅油组分去除不净而产生的各种染色问题,不仅能降低加工时间和成本,还能大大减少排放污液和废液中负荷,但目前产品价格高、应用不普遍,染整行业迫切希望我国助剂行业能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助剂来满足需求。

再如“一多”的助剂包括多功能前处理剂、多功能印染助剂、多功能整理剂等,以多功能前处理剂为例,茶皂素是一种无毒、无害、无刺激的多功能前处理剂,它用一道工序解决了三道工序的要求,不仅减少织物失重、增加纤维强力使产品质量稳定,而且能降低排放废水中的CODcr近一半、耗水量也比常规工艺减少1/3等。Univadine DMF是亨斯迈公司开发的一种多功能染色助剂,它不仅可使分散染料在较低温度对涤/氨混纺织物染色,而且能抑制氨纶吸附分散染料。助剂行业也应积极开发这些多功能助剂满足染整行业的需求。

3.3开发适用于取代禁限用染料和助剂的环保型替代品

在纺织品印染加工中有一部分染料和助剂属于禁限用危害化学品,国际市场上把危害化学品分为两类,即:(1)11种重点危害化学品,它们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溴化和氯化的阻燃剂、在特定(还原)条件下可分解产生24种致癌芳香胺(其中4种对人体有强致癌作用、20种对人体有疑致癌作用)的偶氮染料(包括偶氮型的分散染料、酸性染料、直接染料、碱性染料、媒染染料、活性染料、溶剂性染料、冰染色基等和氧化色基)、有机锡化合物、氯苯类化合物、含氟有机溶剂、短链氯化石蜡、含氯酚、重金属(指镉、铅、汞、六价铬)、烷基酚聚氯乙烯醚(特别是壬基酚聚氯乙稀醚和全氟化学品(目前集中在全氟辛烷基磺酰化物(PFOS)与全氟辛酸(PFOA)上);(2)在各国被限制或控制的其他危害化学品(指被现有黑名单或危害/使用屏蔽的备忘录所证定的危害化学品)。

分析这些禁限用的危害化学品,可知极大部分与纺织化学品有关,特别是纺织染整助剂,因此开发新型替代品来取代这些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特别是禁限用重点危害化学品,不仅能大大地减轻排出的水污染物负荷、降低甚至消除危害化学物质,而且能减少排出的污水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这对染整行业贯彻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新标准、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意义重大。例如已开发的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替代品有脂肪醇聚氧乙烯醚(FAEO)、烷基多糖苷(APG)、仲醇聚氧乙烯醚、失水山梨醇酯及其聚氧乙烯醚和脂肪酸酯聚氧乙烯甲醚(FMEE)等5类。它们基本上能取代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特别是C11~C13仲醇聚氧乙烯醚能完全替代,烷基多糖苷也具备了完全替代的条件,某些C12~C1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的性能已基本上达到了壬基酚聚氧乙烯醚的水平。

又如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的替代品目前已有7~8类,其中多元醇苯甲酸酯类,利用廉价石油化工原料(C5~C9酸)或某些林产品开发的增塑剂、对苯二甲酸酯类、环氧类、已二酸酯类和癸二酸酯类等不仅增塑剂性能与邻苯二酸甲酯类增塑剂相近,而且还具有其他的功能如抗静电性等,经济性也适中。

再如可用低毒和耐久性杀菌剂,如无机化合物型杀菌剂、季铵盐型杀菌剂、胍类杀虫剂等和壳聚糖与改性壳聚糖等来取代含氯酚和有机锡化合物,也能用可湿性代森锌或可湿性代森锌与除虫菊的混合物来替代。

还有目前能用来取代溴化和氯化阻燃剂的替代品已不少于10类,其中有机膨胀型阻燃剂、无机膨胀型阻燃剂、烷基磷酸的氮衍生物和复合型阻燃剂等已广受市场欢迎。至于氯苯类化合物和含氯有机溶剂,目前在染整等行业中使用的品种不少,用途也是多方面的,它们中有的属于AOX、有的属于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近年针对它们的不同用途开发了不同的替代品,例如可用新型无氯无毒的载体来取代用分散染料和载体工艺染色涤纶及其混纺织物时使用的含氯载体或其他有害载体,比较典型的有N-环已基吡咯烷酮、N-甲基邻苯二甲酰亚胺和用85%的二乙烯二醇与10%的N-环已基吡咯烷酮组成的混合物等;又如可用异丙醇、一缩二丙二醇单甲醚等来取代含氯有机溶剂用作织物的去油渍剂与清洁剂等。

另外,六价铬的化合物在染整行业中用的也不少,近年开发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替代品,如可用毛用活性染料取代铬媒染染料对羊毛、锦纶等染色,用二价铜与适量钒化合物组成的催化剂和溴酸盐的组合取代重铬酸钠二水化合物用作硫化染料的轧染氧化剂等。上述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替代品虽然性能上已基本或能取代危害化学品,但在综合性能、使用方便性,特别是经济性等方面还有待纺织化学品行业进一步改进。

4.将在下半年出台《纺织染整行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排放标准》

国家环保部在近日的《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要重点开展对甲醛、苯、甲苯、二甲苯、酚类、苯并芘、氟化物、氯气、硫化氢、苯胺类、氯苯类、氯乙烯等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监管。显然,在这些重点大气污染物中除了氯气和硫化氢外都是有机化合物,而且大部分为VOC,因此环保部在2012年组织行业人员对上述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排放状况进行了大量调研,2013年5月下旬组织专门会议对纺织染整行业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讨论,明确提出纺织染整工业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标准将于今年下半年出台。6月13日在总理主持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将进一步推进包括VOC在内的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强度和进程。

众所周知,VOC包括很多化学物质,例如甲苯、甲醛、二甲苯、苯乙烯、乙烯基环乙烷、苯基环已烷、丁二烯、氯乙烯、芳香烃、汽油、煤油、白精油等,目前国际上对其定义为由碳元素与一个或多个氮、氧、氢、硫、磷、硅或卤素(氟、氯、溴、碘)相结合的化合物且在20℃或运行条件下,其蒸汽压超过0.01kPa和不发生化学变化的化学物质,有些国家还增加了一些条件,例如瑞士除了考虑化学物质的蒸汽压外,还规定在标准压力下的沸点240℃且不发生化学变化等。通常对V0c的检测是采用仪器组合来分析,如用GC/MS或LC/MS等方法进行分析。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人们对自身安全和环境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VOC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与重视,例如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问题研究小组2007年的报告,在大气层中温室气体含量的不断增加是造成全球气温逐步上升的主要原因,尽管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释放二氧化碳最多的是矿物燃料——煤的使用。但VOC的排放也是主因之一,属于高VOC的范围很广,一般在8个碳的脂肪族烃、醇、醚、酮、酯、酰胺、卤素化合物、不饱和烃以及芳香族烃、杂环化合物如四氢呋喃、四氢吡喃、四氢噻吩、甲基吡啶、甲基吗啉等都属此列,还有氟化温室气体。它们不仅作为高VOC会影响全球气温上升,而且它们会破坏臭氧层,促使其形成空洞,加速全球气温的升高。当然,VOC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不仅于此,它们的毒害性会直接影响到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

正因为VOC特别是高VOC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很大危害性和破坏性,国际上不少国家都制定了VOC法规,目前世界上包含范围最广的VOC法规是美国的CleanAir Act,欧盟和瑞士等也都有VOC法规,国际环保纺织协会在20世纪90年代就在他们的《Oeko-Tex Standard 100》中规定了对纺织地毯、床垫和不用于服装的泡沫与大型涂层产品进行的9项可挥发物释放量的检测和限量值(4个产品级别的限量值相同),即甲醛、甲苯(两者的限量值均为0.1mg/m3)、苯乙烯(限量值0.005mg/m3)、乙烯基环乙烷、丁二烯、氯乙烯(三者的限量值均为0.002mg/m3)、苯基环已烷(限量值0.03mg/m3)、芳香烃(限量值0.3mg/m3)和有机挥发物(限量值0.5mg/m3)等。

美国服装和鞋类协会(AAFA)从2007年11月的RSL(被限制的物质清单)起明确禁用25种氟化温室气体即氟硫化物1种(六氟化硫)、氢氟碳化物17种(一氟甲烷、二氟甲烷、三氟甲烷、二氟乙烷、三氟乙烷、1-氟-2,2-二氟乙烷、四氟乙烷、1-氟-2,2,2-三氟乙烷、五氟乙烷、五氟丙烷、1,1-二二氟-3,3,3-三氟丙烷、六氟丙烷、1-氟-2,2-二二氟-3,3,3-三氟丙烷、1,1-二氟2-氟-3,3,3-三氟丙烷、七氟丙烷、1,1,1-三氟-3,3-二氟丁烷、十氟戊烷)和全氟碳化物7种(四氟化碳、六氟乙烷、八氟丙烷、十氟丁烷、十二氟戊烷、十四氟己烷、八氟环丁烷)。一些国际上著名的品牌纺织品供应商也都有类似的检测规定和限量值。

我国环保部规定“十二五”期间重点开展对甲醛等12种(类)大气污染物的监测与监管,并明确提出将出台重点行业的VOC排放标准,这些是符合我国节能减排、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举措。纺织化学品行业是涉及VOC排放的重点行业,必须大胆创新、转型升级,迅速调整产品结构和改进生产技术,用不含VOC的染料和助剂来满足纺织染整的需要。不过近年发现在一些印染助剂特别是新开发的替代助剂中被检测出VOC,需要行业高度重视。

(1)甲叉膦酸类螯合剂

由于EDTA(乙二胺四乙酸)和DTPA(二乙烯三胺五乙酸)在欧盟的Eco-Label和某些国家中被禁用或限用,市场上开发了乙二胺四亚甲基磷酸(俗称四甲叉(EDTMP))、二乙烯三胺五亚甲基膦酸(俗称五甲叉(HTPMP))、三乙烯四胺六亚甲基膦酸(俗称六甲叉(TETHMP))等新兴螯合剂来取代,它们都是以三氯化磷、脂肪胺和甲醛为原料,经过羧甲基化脂肪胺与亚磷酸反应制得;另外,还有氨基三亚甲基膦酸(俗称三甲叉(ATMP)),它是用三氯化磷水解为亚磷酸后再与氯化铵、甲醛在酸性介质中一步合成制得,这些产品在制造中有时由于控制不当,存在未反应的甲醛和羧甲基化脂肪胺,它们会释放出甲醛。

(2)分散剂MF和NNO

这两个助剂是老产品,不仅大量用作染料助剂,而且染整行业也用得很普遍。近年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飙升,用作制造分散剂MF和NNO的a-甲基萘和工业萘的价格飞涨,不少生产企业就用a-甲基萘含量低的洗油和萘含量低的下脚萘来制造,造成生产中甲醛量难以控制,产品中含有过量甲醛,既影响了染料,也造成织物上甲醛严重超标。这些产品必须加紧改进工艺、加强过程控制,否则无法被染整行业接受。

结语

2013年上半年国内外纺织化学品中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的最新动态再次告诫纺织化学品和染整等行业的人们,当前国内外市场都在加大力度禁限用危害化学品特别是重点危害化学品,两个行业必须充分认清改变这种局面的紧迫性。

上一篇:化学发光范文 下一篇:化学武器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