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行通知范文

时间:2023-03-22 20:37:14

限行通知

限行通知范文第1篇

为了进一步调动各级的积极性,加快我市经济的发展,根据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县级市经济管理权限的通知》(粤府〔*〕139号)的精神,市人民政府决定,由市有关部门将以下管理权限委托给区和县级市,以利于把工作做得更细、更好。

一、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规定,生产条件不需要国家和省、市综合平衡,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下的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由市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委托各区和花都、从化、增城市自行审批。花都、从化、增城市自行核发证书,报*市外经贸委备案。各区报市外贸委核发证书,证书必须当天发出。

二、由中国人民银行*市分行委托中国人民银行*市支行对辖内金银首饰加工企业自主行使监督管理权。

三、*区*、*潭、*、*、*、*6镇要搞好村镇规划,并报市规划局备案。在此6镇范围内(城市建设规划发展区555平方公里范围外),每年由市规划局结合村镇规划,划定500亩土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批发给*区规划分局,由区政府行使土地使用审批发证权,在市规划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明确的用地范围内,每宗用地审批权限为耕地3亩以下,非耕地10亩以下。地价按统一规定标准先由区收取,再按原定比例上交市。建设用地的规划、报建审批由区规划分局负责,审批后报市规划局和国土局备案。

四、简化因公出国和赴港澳的审批手续。对*市确定的高新技术企业项目的科技、商务人员实行一次性审批,一年内多次出境有效的办法。

五、由*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委托各区对辖内申请登记为公司的区属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登记发照。登记费按市局与区商定的比例分成。委托手续在*年3月底前办妥。

六、由*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委托花都、从化、增城市和*区审批三级以下(含三级)建筑施工企业资质等级。

限行通知范文第2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牧)、农垦厅(局、委、办),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公安厅(局),监察厅(局),交通运输厅(局),工商行政管理局,质量技术监督局,供销合作社,邮政管理局:

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关系到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采取了有力措施,坚决打击制售假劣农药违法犯罪行为,教育农民科学安全使用农药,农药监管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一些地区农药市场秩序混乱和非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的问题仍未彻底解决,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严重隐患。各地区各部门要立即行动,切实加强农药监管,整顿和规范农药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制售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着力强化农药安全使用指导

各地农业部门要重点加强对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技术指导,特别是进一步督促其健全和完善农产品生产记录,对生产的农产品进行自检或委托检验,防止不合格农产品上市。要充分利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科技入户工程,大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禁限用农药危害,加大对农民合理使用农药的培训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特点,指导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农药。要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态控制和化学防治等防控措施,大力推广绿色防控和高效、安全施药技术,推进农药“统购、统供、统配和统施”服务,防止滥用、乱用、误用农药,严格执行安全间隔期制度。

二、严格规范农药经营流通行为

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农药经营流通行为的监管。加强对农药经营单位所销售产品的生产许可(生产批准证书)和登记真实性、标签合法性的核查;蔬菜、水果等鲜食农产品主产区要特别重视禁限用高毒农药的监管。要加强对农药运输的监管,对国家明令禁止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不得运输,对合法生产、使用的高毒农药要按照危险货物运输的有关规定执行。邮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寄递服务企业的监管,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禁寄物品指导目录及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不得违规收寄农药产品。供销合作社农资企业和邮政企业要严格落实农药经营管理规定,把好农药进货关,推进农药连锁经营和统一采购。工商部门要加强农药经营索证索票制度监督力度。农业、工商部门要加强对农药广告的审查和监管,依法查处虚假违法农药广告。

三、组织开展高毒农药生产企业清理工作

各地工信部门要会同农业等部门对高毒农药生产企业进行清查,重点核查各企业是否具备农药生产定点资质和农药生产条件,所生产的产品是否取得农药登记证、生产许可证或农药生产批准文件,农药产品是否含有禁用成分。对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立即责令停止生产,并报请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撤销相应农药生产定点资质、生产许可证、生产批准文件、农药登记证等许可证。生产高毒农药的企业要建立健全高毒农药原料采购以及生产销售台账,掌握高毒农药生产数量和销售流向。

四、切实加强农药产品质量监管

各地有关部门要按照2010年农资打假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农药产品质量的监管。要加强对农药生产环节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重点抽查高毒农药生产企业,强化生产企业质量安全意识,对产品质量不符合要求、多次检查不合格的,列为重点监控对象,实施动态跟踪。要严厉查处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假冒知名农药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之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的行为,及时受理消费者的申诉举报。要加大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加强农药标签检查。对被抽查产品,要重点检测其中是否含有禁用或限用高毒农药成分。对检查中发现的违法产品,要依照有关规定收缴和销毁,对违规生产经营单位要严肃处理。

五、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各地要集中力量查处制售假劣农药的重大恶性案件,特别要加大对农药生产“黑窝点”的打击力度,及时曝光查处的典型案例,涉嫌犯罪的要依法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坚决杜绝“以罚代刑”。行政执法机关在案件查处过程中,要主动向公安、检察机关通报情况,在移送涉嫌犯罪案件时,要接受监察、检察机关的监督。对于线索明显、事实清楚的重大案件,公安机关要提前介入。检察机关、法院要加大对制售假劣和禁用农药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特别是对重大恶性案件,要依法从严处理。各级司法机关要注重针对此类犯罪现象的调研,加强法律适用问题的研究,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打击犯罪。要坚持属地管理原则,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监管不力的地方,要追究失职渎职的单位和个人的责任,对涉嫌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国务院有关部门将组成联合督导检查组,选择重点地区进行督导检查。

各地方各部门要加强工作的协调与配合,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形成工作合力,提升整体监管效能。对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案件,要联合行动,重拳出击,确保案件查办到位。要落实农药监管所需工作经费,整合各种项目资源,加强农药产品质量和农药残留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毒农药禁限用管理规定的宣传力度,增强农药生产、经营、使用者自觉守法意识,及时宣传整治工作成效,为整治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附件:

1.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名单。

2.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等作物上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

农业部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工业和信息化部

公安部监察部 交通运输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附件1: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的农药名单(23种)

六六六,滴滴涕,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类,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磷胺。

附件2: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等作物上限制使用的农药名单(19种)

禁止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禁止氧乐果在甘蓝上使用。禁止三氯杀螨醇和氰戊菊酯在茶树上使用。禁止丁酰肼(比久)在花生上使用。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除卫生用、玉米等部分旱田种子包衣剂外,禁止氟虫腈在其他方面的使用。

限行通知范文第3篇

的调研检查工作方案

省政府法制办省发展改革委省编办省效能办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2007年推进依法行政工作要点的通知》(闽政办〔2007〕104号)第十三点要求:“对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后,下放行政审批权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回顾检查(省法制办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编办、效能办等有关部门配合)。”据此,特就这项调研检查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目的及内容

(一)落实省政府领导有关指示精神,了解《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若干意见》(闽委发〔2003〕11号)、《中共福建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扩大县(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工作的通知》(闽委办发〔2003〕11号)颁布后,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落实情况,以及县(市)行政机关获得下放的行政审批权后的运作情况。

(二)总结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取得的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做好下放行政审批权工作提供政策建议。

二、方法及步骤

调研检查工作采取各单位自查总结和省政府法制办牵头组织调研检查相结合的方法。

(一)各单位自查总结(本通知下发之日起至8月30日)。各单位认真自查并回顾总结近几年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形成书面报告。其中:

1.省直单位:主要总结本单位按照要求应该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有哪些,是否都已经下放,还有哪些没有下放,是什么原因没有下放;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在运作过程中,与省直单位之间是否存在争议;还有哪些行政审批权限可以进一步下放。

2.设区市政府组织本级政府所属部门:主要总结本级行政机关按照要求应该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有哪些,是否都已经下放,还有哪些没有下放,是什么原因没有下放;本级行政机关承接了哪些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目前运作情况如何;省直单位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下放。

3.县级政府组织本级政府所属部门:主要总结本级行政机关承接了哪些下放的行政审批权限,目前运作情况如何;省直单位、设区市级行政机关实施的行政审批项目还有哪些按照要求应该下放而没有下放,或者还有哪些可以进一步下放。

(二)省政府法制办组织调研检查(9月)。省政府法制办牵头组织省发展改革委、编办、效能办等有关部门,在梳理、汇总各级、各部门上报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召开座谈会等形式,调研抽查省直有关部门、有关市县政府工作落实情况。

(三)形成报告(10月)。省政府法制办、发展改革委、编办、效能办等部门在组织调研检查的基础上形成书面材料报省政府。

三、调研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各级、各部门要从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角度来认识此次调研检查工作,要组织专人负责,要认真总结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取得的经验,深入分析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实事求是。各级、各部门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近几年来,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进行自查并回顾总结,既不能忽视成绩,也不能回避问题。要提供真实的材料,为省领导决策提供准确的信息。

(三)全面及时。各级、各部门要全面总结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落实情况,全面提供素材。在报送本级、本部门落实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工作报告时,需附送本单位制定的相关文件制度:

1.本单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文件制度;

2.本单位下放(接受)行政审批权限的文件制度;

限行通知范文第4篇

关键词:通知系统;微信公众平台

1 研究内容

1.1 高校通知系统特点 信息交流、通知传达是任何组织正常运转所必须的功能;为高等院校构建通知系统需考虑其特殊性,高校人员数量较多、结构复杂、组织变动较大,内部通知呈现两个特点:①垂直分级管理的通知,即校级、院系级、班级多级通知系统,校级部门所发通知一般会一级一级传到学生;②水平交叉管理的通知,学生属于不同的组织,包括相对固定的专业、班级组织,以及流动性较大的社团组织、课程组织。这些特点增加了高校通知系统的业务复杂性。

1.2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进行通知系统开发的优势 以微信公众平台为基础进行通知系统开发具有以下优势:①相对于传统

B/S模式更具有易用性,依托微信移动平台进行通知传达具有随时随地性;②相对于终端应用APP,开发及使用成本更低,APP的开发需要考虑不同终端软硬件平台的特点做多平台、多设备适配,APP的使用需要预先额外耗费流量及设备存储空间进行安装,而使用微信公众号形式进行开发,可通过微信屏蔽底层设备的软硬件环境的差别,开发过程更多关注核心业务,用户使用时只需要在微信应用上关注账号即可,不需要额外成本;③功能越来越强大,依托第三方平台进行应用开发会受限于其平台提供的接口,这也是人们普遍认为开发APP优于开发微信公众号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以微信JS-SDK为代表的接口使得开发微信公众号几乎可以使用与APP可用的全部底层功能,而且调用功能方法更简单。

2 系统设计

2.1 重要概念 高校通知系统的核心功能在于人员组织管理、通知管理,而人员组织管理功能是通知业务的基础。为解决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较强的难点,本文对高校人员组织进行了抽象,得出以下概念:①组 group 通知的发送和接收以组为单位,只有属于该组的具有发送通知权限的用户才能发送给该组用户发送通知,只有属于该组的用户才能接收到该组的通知,以组为单位进行通知的隔离。②权限 permission 用户针对组所具有的权限,涉及到组的管理与通知的管理,本系统设计的权限包括:用户申请建立组、审核建立组、用户申请加入组、审核加入组、设置管理员、设置通知发送者、发送通知权限、修改通知等权限。③角色role 仅有组和权限的概念即可实现用户的管理,但对用户设置权限时会较复杂,对一个用户可能需要设置两个及以上的权限,为简化操作,将常用的权限组合设置为角色,本系统角色有:a超级管理员: 具有审核建立组、设置组管理员权限; b一般组管理员 :具有审核加入组、设置管理员、设置通知发送者权限,默认组的创建者具有该角色;c通知发送者: 具有所在组的发送通知的权限;d一般用户 :接收查看本组内的通知。

根据以上人员组织的概念,通知应具有的重要属性有:发送者、发送时间、组。通知在系统内的接收者不是个人用户,而是组;用户查看通知时,需根据其所属的组来检索属于该组的通知。这种方式可以节省通知信息在系统中的存储成本,简化通知业务实现。

2.2 系统功能 ①微信接口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管理微信公众平台接口,包括被动消息、模板消息、微信access_token管理、素材管理、菜单管理等,其中access_token是公众号的全局唯一票据,公众号调用各接口时都需使用,access_token的使用有时间周期和申请次数限制,需设置全局统一的access_token管理机制,保证每个接口的正常使用。微信接口管理模块为其他模块提供微信底层功能调用的基础。②微信关注用户认证管理模块。公众号的每个关注者都有一个只对该公众号有效的openid,通过该openid可获取关注者的昵称、地区、姓名等信息,但不包含该关注者的校内身份信息,为保证系统中通知的私密性,所有关注者都需要实名认证,认证后根据其身份会自动成为默认组的成员,系统默认的组有学生组、教师组。该模块是系统的业务基础,实现将微信提供的openid与真实信息绑定的功能,其他业务模块操作时都需要传递openid参数以进行身份验证,类似于传统B/S系统中用户注册和登录模块。③组与成员管理模块。该模块功能涉及到组的创建、组信息维护、组成员维护。难点在于组的关系,比如一个具体的班级组,假定13级信息班所对应的组,该组成员获取的通知除了本组组内通知,还应包括13信息班所属系信管系的组的通知,还应包括校内所有学生组具有的通知;解决用户与组、组与组的关系问题的关键在于组与组的内在联系,存在两种联系:继承、包含,继承是指13信息班组继承其所属信管系组的通知,包含是指13信息班组包含在其所属信管系组的范围内,信管系组的通知会发送到其包含的组。为简化信息存储的逻辑关系,本文采用“包含”的联系来设置组间关系。④权限与角色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组内成员的权限设定和角色管理,主要是通知发送者和组内管理员的维护,组的创建者默认设置有组内管理员及通知发送者两种角色。⑤通知管理模块。该模块负责通知信息的维护,包括发送通知时对通知格式的设置、通知有效期的设置、通知所属组的设置等。

3 总结

随着微信的发展,公众平台可用接口越来越多,基于公众平台可开发的业务系统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本文设计的高校通知系统,核心在于在微信用户管理基础上的组管理和通知管理,解决分层多级别、多组织的通知需求。

参考文献:

[1]白浩,郝晶晶.微信公众平台在高校教育领域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

[2]单晓彤.微信传播模式探析[J].新闻世界,2013(02).

[3]张秋,杨玲,王曼.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服务发展现状及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4(02).

限行通知范文第5篇

JIANGDa-xing

(SchoolofLaw,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China)

【作者】蒋大兴

【作者简介】蒋大兴,南京大学法学院,南京210093

蒋大兴(1971—),男,湖南邵阳人,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内容提要】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是关乎股东利益的大问题,但我国公司法理论并未对此给予足够的关注,现行《公司法》的有关规定亦极为简略,存在颇多缺陷。故应借此次《公司法》修改之机,从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通知期限、通知方式、通知对象、通知内容等方面予以完善。

【英文摘要】Thenoticeofthegeneralmeetingofshareholdersisabigissueconcerningtheshareholders''''interests,butthecompanyacttheoryofChinahasnotpaidadequateattentiontoit.TherulesstipulatedinTheCompanyActaretoobriefwithmanydrawbacks.Therefore,atthetimewhenTheCompanyActisbeingmodified,regulationsconcerningthenotifier,theperiodofthenotice,thepatternofthenotice,theobjectofthenotice,andthecontentofthenoticeshouldbeperfected.

【关键词】公司/股东会/通知/《公司法》

company/thegeneralmeetingofshareholders/notice/TheCompanyAct

【正文】

中图分类号:DF411.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278(2001)04—0070—10

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技术问题。受制于这一理念的影响,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会会议通知的规定极为简略。实质上,股东会会议通知是股东得以参加股东会并行使其法定“干预权”的前提,在经营者和控股股东合二为一的情况下,股东会已成为少数股东要求大股东解释其政策并提出微弱反对意见的惟一场所。在我国实践中,因公司未遵守通知程序而产生的纠纷已偶有发生,研究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股东会会议通知人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各国(地区)立法一般将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区分为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和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前者是指拥有实质通知权,即有权决定召集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后者是指仅拥有形式通知权,即对股东会会议召集无决定权,但可协助召集权人通知的人。司法惯例一般认为,惟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方可在会议通知上署名,以其自身名义会议通知,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仅在得到召集权人的特别授权时,方能会议通知。因此,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可视为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的人,在得到授权时,应以被人名义会议通知。一般情形下,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不得以自己名义自主决定会议通知,否则,若非得到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追认,该通知不会产生预期的效力。例如:在我国香港,股东会会议一般由董事会召集,会议通知亦以董事会名义,董事会系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虽然董事会通常指令公司秘书这些通知,但公司秘书不得自行主动通知,亦不得依个别董事的指令通知。[1](P573)在Hooperv.KerrStuartandCoLimited一案中,法官严格坚持了这一规则,认为“除非获得董事会集体追认,公司秘书未经董事会授权而擅自的股东会会议通知无效”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谁为公司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但该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一般由董事会召集,似可推导,通知人应为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作为一个集体系法定的实质意义上的会议通知人。因此,股东会会议通知应以董事会名义。然而,在《公司法》出台以后,证监会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又有将该通知权赋予“公司”的歧义表述,这些前后矛盾的规定极易产生操作歧解。在实践中,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的署名很不一致。就上市公司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署名为公司。例如: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股东年会的公告即直接以其公司的名义。其二,署名为董事会。例如潍坊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即以公司董事会名义。其三,署名为获得董事会授权的董事会秘书。例如: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年会即以董事会秘书名义,署名为“承董事会命邵敬扬董事会秘书”。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2月颁布的具有“准法”性质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第47条、1998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以下简称1998年《规范意见》)第2条以及2000年5月18日修订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以下简称2000年《规范意见》)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的通知人为董事会,从而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对于非上市公司,上述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此外,现行《公司法》对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及其通知规则尚乏明文。例如:若系董事会秘书或其他人会议通知,其合法性如何?人是否必须在该通知中明示关系?如系无权,能否适用一般无权规则进行处理?等等,均待明确。笔者认为,一概否定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及其通知行为的效力并不恰当,关键是应对其进行适当规范。这些规范大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人代为通知时,应取得合法授权,并在会议通知中明示关系;其二,若人系无权,原则上应得到董事会追认,通知行为方能生效。在未获追认而又符合表见规定时,若通知事由事实上存在,则构成表见,通知行为对股东和董事会有效;反之,若通知事由纯系虚构,则不能成立表见,该通知对股东和董事会均无约束力,因人之欺诈通知而给善意股东造成损害的,由通知人自负其责。对此,我国台湾法院1984年度台再98号判决亦采类似做法,即如“股东会之召集经董事会决议,纵其公司公告之报纸上未刊载董事会名义,然已足供一般人了解系依董事会意旨召集;且其召集未侵犯董事会职权,更不危害公司及股东权益。则其召集自属合法。从而该次股东会决议难认为无效。”[2](P322)

二、股东会会议通知方式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对于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方式,各国概有两种立法例:其一,强制主义立法例,即以强行法明确规定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方式,此为韩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多数国家所采。并且绝大多数国家要求股东会会议通知须以法定的书面形式,惟英国的规定较为灵活,即该通知可采取委派专人递送、邮寄、刊登广告或其他方法送达[3](P182)。此外,在采取强制主义立法例的国家,往往针对股东和公司类别的不同而分别规定不同的书面通知方式。对记名股东和闭锁性公司(如有限公司)通常要求以专人递送或信函寄送的方式通知,对无记名股东和公开性公司(如上市公司)则大多要求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通知。其二,任意主义立法例,即未以强行法明确规定股东会会议通知的具体方式,而是将其交由公司章程自治,此为美国、瑞士、瑞典等少数国家(地区)立法所采。但在实践中,对记名股东和无记名股东通常亦采区别对待原则处理。并且,为预防纯粹的章程自治主义的缺陷,采此立法例的国家普遍对章程自治进行了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部分国家(如美国)建立了“法律候补适用规则”,即在公司章程未有规定的情况下,补充适用法律规定的通知方式;第二,部分国家(如瑞典)建立了“特定决议通知方式法定规则”,即通知方式一般由公司章程规定,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特定决议则须依法律确定的方式送交通知。

无论采取何种立法例,各国许可或实际采纳的通知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即口头送递、专人送递、邮寄送递、公告送递和现代传媒送递。其中,前四种方式是传统的送递方式,后一种方式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较为新颖的送递方式。无论采取何种送递方式,应以能送达各股东为原则。应当注意的是,这几种不同送递方式的生效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对此,有些国家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本》规定:口头传达通知时,只要通知是能令人理解的即为有效;书面通知如能令人理解,在以下三种情形下生效:其一,专人送递采“签收主义”,以收到为生效。为提高送达效率,该“签收”可由受送达人本人签收,亦可由其注册人、主要办事处的秘书签收,其效果视同本人签收。其二,邮寄送递一般采“推定到信主义”,如果付清邮资并正确写明地址,则在通知投入邮局的五天后便生效,投入时间可以邮戳证明。但特拉华州对邮寄送递采“发信主义”或“投邮主义”,发出通知的时间以已支付邮资,并按公司记录上的地址将通知投进美国邮箱的时间为准。[4](P65)其三,特殊邮寄送递采“签收主义”,如果以挂号信或证明信件邮寄,并要求有收条,且该收条是由收件人本人或其代表收件人签字的,则以收条上的签字日为收件日。无论采取何种生效主义,对于寄达开会通知的举证责任,应由公司或通知人承担。在我国台湾,此一举证责任亦由公司负担。[5](P431)此外,对于公告送递各国一般采“发信主义”,通知公告一经发出,即视为到达生效。如在韩国,会议通知公告后,无须过问到达与否,因未送达而导致的损失由股东而非通知人承担[6](P356)。

我国现行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对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方式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公司法》除对无记名股东明确限制为“公告通知”外,对其他股东的通知方式并无明确规定。1994年证券委的《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以下简称《条款》)第57条第1款、2款规定,股东会会议通知应采取书面形式,可以以专人送出或者以邮资已付的邮件送出。对内资股股东的通知也可用公告方式进行。其后,证监会在1996年《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3条第2款、3款中又规定,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采取公告方式。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通知召开股东大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采取书面形式通知境内上市外资股股东。这些规定实际上将公告通知的范围扩大了,即在上市公司中,无论对记名股东还是无记名股东均应采取公告的方式传递股东会会议通知,但对内资股东与外资股东的通知方式仍有所区别。《指引》第161条采取了类似于《条款》的灵活规定,即上市公司的股东会会议通知可以专人、邮件、公告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形式送出。1998年《意见》第2条和2000年《意见》第5条基本重申了《通知》的规定,即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以公告方式通知各股东。依此规定,无论是记名股东还是无记名股东、无论是内资股股东还是外资股股东均应以公告方式通知。这一规定实质上简化和统一了上市公司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方式,但其与《公司法》的不协调之处亦较明显,按《公司法》规定至少并未否定对记名股东采取非公告方式通知的合法性。以公告方式通知股东,对公司而言可能是成本最小的一种通知方式,公司可以省去同时采取其他通知方式而产生的不便和麻烦。例如:公司无须对记名股东一一单独送达通知,亦可避免采取口头通知、电话通知而面临的举证困难等等。但笔者认为,尽量简化通知的方式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从《公司法》的立法精神来看,设计股东会会议通知制度的目的在于成功地向股东告知开会事宜。一种通知方式应否被通知人选用,关键在于该种方式能否实现上述目的。与此同时,通知方式的选用应尽可能地给通知人提供便利,降低通知成本。但成功通知股东始终应是通知制度意欲实现的首位目标,而提高通知效率、节约通知成本只能是附属性目标。就此而言,立法应给通知人提供尽可能多的通知渠道,以方便通知人根据公司和股东的具体情形选择适用。将通知方式压缩为单一的“公告通知”,不利于实现设计通知制度的本旨。因为,“通知公告”以后,并非即如法律推定的那样,所有权利人都会看到公告。而且,个别权利人未看到公告可能完全是主观因素以外的原因造成,此时其获得通知的权利事实上将被不公正的制度设计所剥夺。例如:对已知名址的记名股东而言,公告即不是最佳的通知方式,若强令采取此种通知方式,无非给通知人创造了懒惰的机会,股东的利益极有可能受到损害。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抛弃目前流行的“压缩主义”立法思维,维持《公司法》所确定的“多元主义”通知方式,但应对“通知”一词的含义予以细化。尤其应当明确对于口头通知(含电话通知)以及特殊的书面通知如数据电文(含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传媒送递方式的态度。

此外,对不同通知方式的生效时间,我国《公司法》和《意见》(1998年、2000年)并无明确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亦仅有零星规定,很不完整。如《条款》第57条第2款规定,股东大会以公告通知时,一经公告,视为所有内资股股东已收到有关股东会议的通知。《通知》第3条第3款亦有类似规定。惟《指引》第166条的规定相对较为全面,即“公司通知以专人送出的,由被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名(或盖章),被送达人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公司通知以邮件送出的,自交付邮局之日起第[]个工作日为送达日期;公司通知以公告方式送出的,第一次公告刊登日为送达日期。”这些规定至少存在如下缺陷:其一,仅适用于特定的公司类型,即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对于大量存在的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其二,仅适用于对特定股东的通知,即仅规定了对内资股股东的通知生效的时间,未规定对外资股股东(尤其是境外上市公司中的外资股股东)的通知生效的时间;其三,仅适用于特定的通知方式,即专人递送、邮寄送达和公告通知方式,对除此以外的其他通知方式(尤其是现代传媒送递等通知方式)的生效时间未作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对于专人送递强调以被送达人本人签章为确认送达效力的惟一依据,未明确规定相关权利人(如人、法人之收信员、自然人之家属等)接受通知亦视为送达,显然不利于提高送达效率。而将邮寄送达的到达时间交由当事人自治,必然人为地造成适用标准繁杂的现象,很不恰当。这些缺陷,有必要在修改《公司法》时予以克服。三、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对于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期限,少数国家(地区)采取统一主义立法例,仅规定一个统一的通知期限,如奥地利规定至少为14天,瑞士规定至少为10天,卢森堡规定不得少于8天。多数国家(地区)采区别主义立法例,区别公司类型、股东会议或决议的类型、股东类型、通知方式等分别设置不同的期限要求,但仍有以下共同之处:其一,多数国家(地区)要求通知人发出股东会会议通知时应遵守一个最低时限,而且,对开放性公司股东的通知期限一般长于非开放性公司股东的通知期限,对公告通知的期限大多长于其他通知的期限,对无记名股东的通知期限大多长于记名股东的通知期限。其二,多数国家(地区)不允许以公司章程压缩法定的通知期限,但对公司章程规定更长的通知期限却并不禁止。公司法要求维持最低的通知期限旨在确保有参会资格的股东能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和准备出席股东会会议。因此,有些国家(地区)规定,在全体或绝大多数股东出席或同意的情况下,股东会会议期限可以缩短。此外,亦有个别国家同时限制股东会会议通知的最长期限,如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本》第7.05条(a)规定,公司应在会议召开日前不少于10天不多于60天的时期内通知股东。加拿大及安大略省《商业公司法》规定,该通知期限为会前21日—50日。此立法意旨在于,防止公司规定过长的通知期限,致使领受通知的股东产生遗忘,间接损害其利益。其三,多数国家(地区)规定通知期限的计算以“净天数”为准。如在英国和香港,通知期限不包括通知送达或视为送达的当天和会议召开的当天。我国台湾“经济部”在1971年2月以“商6804号文”对“公司法”的通知期限进行解释时,亦指出:对股东之通知期限不“包括开会本日在内”。

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亦采区别主义立法例。该法第44条第1款、第105条第1款、2款规定,有限公司召开股东会会议,应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于会议召开30日以前通知各股东;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应于会议召开45日以前作出公告。《通知》基本上维持了这一规定。然而,有关上市公司的其他一些特殊规范,如《指引》第47条、1998年《意见》第3条和2000年《意见》第5条、《条款》第53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到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第20条第1款却修改了《公司法》的上述规定。这些规范性文件将境内上市公司的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统一规定为30日,而将境外上市公司的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统一规定为45日,这一修改并非完全吻合《公司法》之精神。因为,就境外上市公司而言,我国目前仅允许其发行记名股份,故境外上市公司的股东均为记名股东,将通知期限定在会前45日尚无违反《公司法》之处。而境内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记名股和无记名股之分,将会议通知期限统一压缩为30日,难言妥当。至少,对无记名股东而言,依《公司法》所定之45日期限而能获得的期限利益已告丧失。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的规定尚存在以下不足:其一,通知期限过长。其他国家所规定的通知期限一般未超过30日,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最短为30日和45日,似嫌过长。并且,现行立法对于最长通知期限未予限制,显得过于宽松,这对股东权之维护有害无利。过长的领受通知期限对股东而言反而是一种负担,这可能是有关规范性文件压缩通知期限的原因之一,似宜在修改《公司法》时采压缩主义,再行缩短通知期限。其二,未明确规定通知期限的计算方法。即该期限是否系指“净天数”,并不明确。惟《通知》将其界定为“会议通知的公布日至股东大会召开日不得少于”30日和45日,似采“净天数”计算规则。《指引》第47条注释部分也强调,公司在计算30日的起始期限时不应当包括会议召开当日。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做法来看亦多采用此解释,如上海九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拟定于2000年6月30日召开,其会议公告系于同年5月30日刊登于《上海证券报》。但亦有个别上市公司未完全遵守这一规则,如江西昌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拟定于2000年6月29日召开,其会议通知系于同年5月30日刊登于《上海证券报》,其间净天数仅29天。因此,笔者认为,修改《公司法》时应明确规定这一计算规则。而且,《公司法》还应对该净天数的计算始期予以明确。因为,就公告方式而言,实践中,许多上市公司会议公告上所载明的日期与该公告实际刊登的日期并不一致,应明确规定以后一日期为计算始期,以防个别不道德的通知人与媒体串通,埋伏通知期限,损害股东利益。对于非公告方式而言,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例如邮寄送达时,是以通知发出之日起计算,还是以股东实际收到或推定收到通知之日起计算,对股东权利影响较大,亦应明确。其三,未明确规定通知期限能否以公司章程压缩。笔者认为,为确保少数股东不受压榨,应采否定主义立法例,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不得以公司章程缩短。

四、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对于股东会会议通知是否必须发给每位股东,各国(地区)亦有两种立法例:其一,限制主义立法例,即股东会会议通知无须对全体股东,仅部分股东(通常指有表决权的股东)享有获得通知权。此为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立法所采。其二,无限制主义立法例,即股东会会议通知必须对全体股东,公司所有股东均有权获得通知。此以英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最为典型。

无论采取何种立法例,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确定有权获得通知的股东之资格?这在证券市场流动性日趋增强、股东变动不居的现代经济社会,更显重要。对此,香港采取了“关闭股东名册”的办法确定通知对象,股东名册一旦关闭,公司就不再接受股份的注册转移。《公司条例》规定,股东名册可以多次不定期关闭,但一年不能超过30天。这一制度遭到了学者猛烈批评,何美欢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笨拙、不方便的措施”[1](P580)。因为,对股东名册的强行关闭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注册迟延,将会影响到希望注册的人的交易。随着公众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股东权利的不确定会变得无法容忍。与香港的做法不同,在一些公众股东为数众多、股份交易十分活跃的国家,不是采取关闭股东名册的消极办法解决上述冲突,而是以一种更为合理的股权登记日制度取而代之,以避免为确定与会股东资格而影响公司股份交易的正常进行。例如:加拿大和安大略省《商业公司法》规定,为确定有权收到股东会议通知的股东名册,董事会可以预先确定一日作为决定股东名册的登记日。但该登记日不得早于会前50天,亦不得短于21天。在登记日那天,其名称或姓名未登载于公司或其过户人的记录上的股东无须给予会议通知。但这些股东的表决权并不因未获通知而受到影响。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本》和《特拉华州公司法》亦采取了登记日规则,惟其具体规定的登记期间有所不同,前者规定“股东登记日不得确定在会议召开的70日以前”;后者规定,该日期要定在会议召开前10—60天以内。从加拿大、美国的规定来看,法律对通知人选定的股东登记日通常有下限和上限的要求,这是因为,时间过短,不利于公司对已确定的股东履行通知义务。时间过长,难保已登记的股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如在此漫长的期间内,多数已登记之股东已转让其股权,获得通知的该等股东大多将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股东,这会使股东登记日制度变得毫无意义。此外,个别国家(地区)如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我国香港还要求股东会会议通知必须发给股东以外对公司业务经营活动拥有特定监督权的人(如审计师、查账员、监事等),其立法意图有二:其一,使监督人员了解股东大会的会议计划,促使其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其二,在监督人员和股东大会之间架设沟通渠道,使股东大会能及时了解公司运作中的不正常状况,及时调整经营方针。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对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亦采无限制主义立法例,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将有关事项通知全体(各)股东。这些规定较为合理。因为,无表决权之股东尽管没有表决权,但其出席股东会的权利不应被剥夺,否则其表决权以外的其他诸项权利(如知情权、质询建议权等等)将会受到侵犯。我国台湾学者武忆舟先生亦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无表决权之股东,并无剥夺其出席权之必要。以无表决权为已足。故似宜通知列席。故董事会召开股东会时,如不通知出席者,自非适法。因其仅不得加入表决而已,非谓董事会有不通知其出席之权限也。”[2](P325)

限行通知范文第6篇

若干年前,当我们打开小白电脑用户的IE浏览器时,迎接我们的可能是数个浏览器工具条。而如今,当我们打开小白用户的手机通知栏时,映入眼帘的多半是一望无际的无用推送消息。我无奈一笑之后,惊闻江湖上出现了一个一劳永逸的解决办法。

首先,从手机的应用商店中将《豌豆荚通知清理》下载并安装到手机当中。接着打开APP,再根据提示赋予APP读取通知栏内容的系统权限。就这么简单地点两下,我们便可以获得一个清爽的通知栏了。没错,《豌豆荚通知清理》的操作就是这么简单。值得一提的是,《豌豆荚通知清理》还会申请匿名使用用户通知栏数据的权限,不过这一选项默认并未选中,值得点赞。

操作这么简单,那效果究竟如何呢?请跟随我们的“镜头”来看一看。点亮屏幕后,手机上显示已经帮我清理了多条“非重要通知”,只有好友发来的《微信》消息被单独显示,通知栏终于变得赏心悦目。而在打开《豌豆荚通知清理》APP之后,我们才会看到这些被隐藏的通知内容。在此,它们已经被按照APP和通知类型进行了分类,查找起来一目了然。

如果你会担心APP会误杀掉一些重要通知,我们还可以在点击《豌豆荚通知清理》右上角的设置按钮,将“在通知栏显示通知统计”选项设置为“常驻”。而要是你完全不担心这个问题,也可以选择“关闭”,在有需要的时候自行进入APP查看。

重要消息会被误杀吗?

事实上,目前国内的很多定制Android系统都已经集成了权限管理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自定义APP的通知栏权限。然而,真正使用过这个功能的普通用户并不多。除了不知道这个功能之外,很多人放任通知栏中的无用消息肆虐,其实是担心真正有用的消息被误杀了。

这种情况也的确存在。比如,我们要是屏蔽购物APP的消息推送的话,的确可以屏蔽掉烦人的电商促销信息,但同时也可能无法接收到商品发货等物流相关消息。

限行通知范文第7篇

一、会议通知的基本作用

会议通知是把参加会议的有关事项告知与会者的会议文书。

会议通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传递有关会议的性质、内容、方式、时间、地点等基本的会议信息,以便与会者提前做好充分准备,按时赴会。二是可以借助于它来收集与会者提出的议题、对会议议程的意见、提交的论文或报告以及其他需要在会议上进行交流的文件,以便进一步完善议题与议程,审定或筛选论文、报告和其他交流性文件。三是有关人员可以用它来向会议组织者反馈与会者的有关信息,如姓名、职务、职称与人数等,为会议的接待服务工作做好准备。四是可用它来履行相关义务。在一些法定的会议中,正式成员具有出席会议的法定权利,向他们发出会议通知,是会务工作机构的法定义务,同时也是对与会者的尊重。

二、会议通知的规范格式

会议通知的告知项目必须齐全、明确、具体。会议通知的一般结构包括标题和正文两个部分。会议性质、规模、重要性不同,会议通知的写法也不同。

(一)小型会议会议通知的格式

小型会议会期不长,告知事项简单,会议通知的写法也相对简单一些,一般结构是:

1.标题:一般写“会议通知”,或“关于召开×××会议的通知”,不宜只写“通知”,甚至不写标题。

2.正文:写明会议的时间、地点、内容、出席(列席)人及与会的有关要求等。

(二)大型会议会议通知的格式

大型会议或重要会议会期较长,内容丰富,告知事项比较多,会议通知的写法就相对复杂一些,一般结构是:

1.标题:通常的写法是“×××会议通知”或“关于召开×××会议的通知”。

2.正文:通常包括开会的缘由、赴会应知事项和要求等。开会的缘由要写明会议的原因、目的、任务;赴会应知事项要写明会议的内容、议题、时间、地点、出席人员、报到时间、报到地点及方式、应带材料、注意事项等,有些会议通知中还要说明代表资格、名额分配等事项。

3.说明:写明有关的联系方式、电话、联系人等。对外地与会者,通知中要说明接待办法。

三、常见会议通知的写法

(一)政府会议通知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召开全市审计工作暨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议的通知

(会议通知[20****]9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

市政府决定召开全市审计工作暨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会议,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会议时间和地点

20****年3月10日(星期五)上午8:30在市党政大楼会议厅报到,9:00准时开会,会期半天。

二、会议内容

传达全国、全区审计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全市20****年审计工作,部署20****年全市审计工作,表彰先进。

三、参加会议人员

各区政府分管审计工作的副区长,各区财政局长、审计局长(由各区政府通知);市政府各有关部门分管财务领导、财务科长及有关内审机构负责人;市属有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财务科长及内审机构负责人;驻市有关单位负责人及内审机构负责人(参会名单附后)。

四、其他事项

1.参加会议人员必须按要求准时参加会议,无特殊原因不得请假,确需请假须向市政府办公厅提出申请。

2.邀请市人大、政协各一位领导出席会议。

3.新闻单位到会采访,由政府新闻办公室负责安排。

附件:参加会议名单(略)

二六年三月七日

(二)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0****年学术年会会议通知

根据20****年××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第一次常务理事会会议决定,××省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20****年学术年会定于7月15日到7月17日在××大学软件技术学院召开,请各高校、各会员单位选派有关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参加,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主题

创新与计算机教育。

二、研讨的主要内容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2.计算机公修课程教学研究、计算机实践教学研究。

3.研究会理事会换届(本届推荐理事请务必参加)。

4.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

5.其他。

三、征文要求

论文应具有新思想和新观点,并未在其他会议或国内外公开刊物上发表过。论文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论文一律用A4纸打印,并复印60份,提交大会。凡符合大会会议主题的研究论文可在会上进行交流(参加会议报到时交会务组),文章作者可以申请由研究会组织的论文评奖。本次年会将评选优秀论文,向《计算机教育》杂志推荐发表。需要在大会发言的与会人员,请提前告知会务组。

四、会议费用

1.每人会务费、资料费××元,交通、食宿费用自理。

2.各团体会员单位交20****年团体会员费××元。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会员单位交20****年全国研究会会员单位费××元。

3.参加论文评奖的文章,每篇文章交评审费××元。

4.非会员单位交费××元,安排10分钟左右的大会发言;大会设有展台,每个展台费用××元。

五、报到注意事项及报到地点

××市××北街与××路交叉口御花园××宾馆(原××工业大学南门向南50米路西)。乘车路线:乘6、28、1****路公交车到文化路工学院站下,沿红砖路到工学院南门。报到时间:20****年7月15日下午6点以前。

联系人:×××

联系电话:0××638888××(办)、0××686863××(小)、139385619××

电子信箱:lxx@

××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

××大学软件技术学院

20****年6月15日

(三)年度股东大会会议通知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年年度股东大会会议通知

(20********25)

本公司及董事会全体成员保证信息披露的内容真实、准确和完整,没有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

经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召开公司20****年年度股东大会,现就股东大会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召开会议基本情况

1.召开时间:20****年5月25日上午8:30时。

2.召开地点:××省××县×××宾馆五楼会议室。

3.召集人:公司董事会。

4.召开方式:现场投票。

5.出席对象:(1)凡是20****年5月16日下午收市时××证券登记有限公司登记在册的本公司全体股东均有权出席股东大会,并可以委托人出席会议和参加表决,该股东人不必是公司的股东。(2)本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3)公司法律顾问。

二、会议审议事项

1.提案名称:(1)审议《公司20****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2)审议《公司20****年度监事会工作报告》;(3)审议《公司20****年度财务决算报告》;(4)审议《公司20****年年度利润分配预案》;(5)审议《公司续聘会计师事务所议案》;(6)审议《修改〈公司章程〉部分条款的议案》;(7)审议《修改〈公司股东大会议事规则〉部分条款的议案》;(8)审议《修改〈公司董事会议事规则〉部分条款的议案》;(9)审议《修改〈公司监事会议事规则〉部分条款的议案》;(10)审议《预计公司20****年全年日常关联交易议案》;(11)审议《×××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对外投资议案》;(12)审议《关于公司与×××水泥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供货服务关联交易合同的议案》;(13)审议《关于公司与×××机电工程有限公司租赁经营合同的议案》;(14)审议《关于公司与××建筑安装有限公司租赁经营合同的议案》;(15)审议《关于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提供银行贷款资产抵押的议案》。

2.听取公司独立董事20****年度述职报告。

3.披露情况:以上提案的具体内容见20****年1月5日、20****年1月24日、20****年3月21日、20****年4月25日刊登在《××证券报》和《××时报》的20****02号公告、20********号公告、20****08号公告、20****10号公告。

4.特别强调事项:《修改〈公司章程〉部分条款的议案》需特别决议审议通过。

三、现场股东大会会议登记方法

1.登记方式:(1)法人股东凭营业执照复印件、法人授权委托书、出席人身份证、股东账户卡到本公司证券部办理登记手续;(2)社会公众股东应持本人身份证,股东账户卡及证券商出具的有效股权证明办理登记手续;(3)受托人持本人身份证、授权委托书、委托人身份证、股东账户卡及证券商出具的有效股权证明办理登记手续;(4)异地股东可以用传真或信函方式进行登记。

2.登记时间:20****年5月18日—20****年5月22日(8:30—17:00)。

3.登记地点:×××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

四、其他事项

1.本次会议会期半天,出席会议者食宿、交通费自理。

2.会议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市高新开发区京东北大道××科技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证券部

邮编:3300××

联系电话:0××81610××

传真电话:0××81610××

联系人:××××××

五、授权委托书

兹委托先生(女士)代表本人(单位)出席×××水泥股份有限公司20****年度股东大会。

委托人股东账户号:

委托人身份证号码:

委托人持股数:

委托权限:

委托人(签名):

受托人身份证号码:

受托人(签名):

受托日期:

×××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

限行通知范文第8篇

在驾车、走路等不方便上网的情况下,人们同样有获取信息的愿望;盲人、弱视群体同样有享受信息的权利。在互联网时代,眼睛已经疲惫不堪,如何既解放双眼,又能获取信息成为引发思考的崭新问题。现在,导听系统在城管通上的成功应用,让只能眼看的城管通成为可以耳听的小电台。

对于在外执法的城管队员,执法队或市政管理部门经常需要下发一些临时通知,其手段不外乎打电话、发短信。打电话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明确知道被通知人能否收到通知,却有着需要一个个拨电话的麻烦。群发短信毫无疑问要简单一些,却又会担心被通知的执法队员没有看到。在实际工作中,队员经常处在嘈杂环境中,可能没有听到短信息提示音。此外,队员经常处在颠簸的车中,或处在与小摊小贩的交涉中,很难能有机会盯着城管通的不大的屏幕看上十几分钟。对于那些年龄偏大的队员来说,盯着城管通的屏幕看更是一件吃力的事情。

可发声的通知,可以听的城管通,成为城管执法队员的期盼。

现在,一种可以听的城管通已经在北京市朝阳区等地开始启用,并受到了城管执法队员和市政管理部门的极大欢迎。

解放眼睛

城管通是城市网格化管理的标志性产物,在城市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通过GPS技术和手机定位技术实现了对城市管理问题的精确定位,并可以对城管队员在规定区域内的工作状况进行有效的监督。但由于缺乏基于移动技术的信息传播手段,市政管委与基层城市管理人员沟通手段比较缺乏。市政管委和城管员的沟通仅仅依靠文本的信息传递是不够的,急需一种便捷、高效的沟通工具。

通过采用闻言科技移动听网技术,城管部门可以在现有城管通基础上实现城管导听系统功能,从而在手持设备上能够以音频的方式向相关城管人员实时播放中心的通知,达到实时、高效、定向的信息沟通目的。所谓城管导听系统,其实就是用耳朵来听的城管通。传统城管通的使用方式都是用眼睛来看的,导听系统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现在城管不但是可以看的城管通,而且是可以像听收音机一样听的城管通。

城管队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可以通过城管导听系统接收指挥中心的命令,去执行某项具体的工作任务。在执法过程中,城管队员如果遇到有歧义的问题,可以通过城管导听系统播放相关执法条例,以彰显执法的权威性。在日常巡逻过程中,城管队员可以通过城管导听系统听相关规章制度、政策条例、政府精神,从而提高城管队员的执法能力。

网格化城市管理导听系统可以强化政府部门与城管员的信息联动,使指挥中心的命令能够方便、准确地传达下去。系统将与位置定位、GIS功能结合,可以为城管队员提供语音命令导航,指挥中心可以及时向某一位城管员单独语音指令,实现了市政的精确化管理。

使用网格化城市管理导听系统后,指挥中心或分队长不再有与队员逐个进行电话或短信沟通的繁琐。通过一条指令,系统就可以让与此通知相关的城管队员通过城管通导听系统立刻收听通知,不仅快捷高效,而且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在日常巡逻中,城管人员可以通过听网技术收听指挥中心的重要信息,如公告、通知、政策法规等,为提高城管队伍的素质和执法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网格化城市管理导听系统还丰富了城管员的生活,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沟通交流、相互学习的园地。安装培训过程中,队员们对导听系统非常好奇。实际使用后,城管队员对于行进中听取通知的便捷性、获取通知的及时性很满意。城管队员期待着以后导听系统还能有更丰富的资源,例如最新的政策法规信息、最热点的时事内容。届时,城管通更像一个个性化的小电台了。

多级权限管理

导听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平台和终端管理两个部分。导听系统平台包含权限管理、通知信息管理、政策法规管理等。权限管理提供严格的多级权限管理功能,保证通知信息在权限约束范围内,并下发到指定的终端上。通知信息管理提供完善的通知内容、时间和查询归档功能。政策法规管理功能是一个提供业务知识的模块,可以提供最新的政策法规功能,允许指定的终端获取这些内容,提高业务知识能力。

考虑到通知对城管工作的重要性,导听系统平台设立了多级权限控制功能,如分队队长、管理科室、区域监督中心。系统建立了分队的后台账号及权限,分队队长可以直接向所属队员发送通知信息。系统建立了农村监督管理科、城市监督管理科等科室专有账号,各业务科室可以向各自所辖分队发送通知信息。通过区域监督中心专有后台账号,区域中心可以向该区域全部城管人员直接发送通知信息。

导听系统终端功能包含通知信息模块、语音合成模块、播放及设置模块、智能解析模块功能。通知信息模块提供本地对通知信息的获取存储管理,按照权限、指定的时间、通知类型维护获取的特定信息。语音合成模块提供高效的语音合成技术,将文本内容转化为音频方式。播放及设置提供方便的播放控制功能和用户个性化设置。另外,导听系统支持智能的文本解析技术,可以把文本信息解析为声音信息。

适合无线的音频

导听系统用到了多种技术,如无线通信、短信息、Http/xml、Webservice、语音合成等等,从而确保其满足个性化的需要。分队长或某位市政管委领导可能是偶然看到某种市政设施的故障,或是接到市民的投诉电话,从而临时决定要发一项通知时,他可能并不在指挥中心现场,不能打开电脑登录后台系统。对此,导听系统提供了无线通信、短信息、Web等多种技术通道提交通知信息,从而在技术上保证了通知的便捷、易用与可靠。导听系统信息平台提供稳定可靠的服务端管理功能,使用.Net或J2ee服务端技术实现权限管理、通知信息管理、管理,从技术上保证通知能安全、定向到达。

由于城管通与指挥中心之间的通信是靠无线网络实现的,如果把通知的音频文件传送到城管通上,目前的网络带宽难以承受。因此,导听系统的通知信息传递过程以纯文本方式传播,城管通终端导听系统模块通过语音合成技术、智能解析技术以声音的方式播放文本通知。这种方式的优点是保证通知信息以城管人员最方便的音频方式播放,同时GPRS流量小、服务端负载小、稳定性与可靠性高,让在外的城管人员随时随地、更容易地得到上级的通知指令。

点评:耳朵经济

在网络时代,眼睛之所以重要,是由于眼球注意力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也可以使网络服务商获得巨大利益。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的眼睛开始疲惫,因长期上网、使用电脑,我们的视力开始下降。于是,有人开始把注意力从眼球上离开,去关注听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一个可以听的互联网―听网,正在引起我们的重视。

限行通知范文第9篇

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常常被认为是一个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技术问题。受制于这一理念的影响,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会会议通知的规定极为简略。实质上,股东会会议通知是股东得以参加股东会并行使其法定“干预权”的前提,在经营者和控股股东合二为一的情况下,股东会已成为少数股东要求大股东解释其政策并提出微弱反对意见的惟一场所。在我国实践中,因公司未遵守通知程序而产生的纠纷已偶有发生,研究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的有关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股东会会议通知人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各国(地区)立法一般将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区分为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和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前者是指拥有实质通知权,即有权决定召集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后者是指仅拥有形式通知权,即对股东会会议召集无决定权,但可协助召集权人通知的人。司法惯例一般认为,惟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方可在会议通知上署名,以其自身名义会议通知,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仅在得到召集权人的特别授权时,方能会议通知。因此,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可视为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的人,在得到授权时,应以被人名义会议通知。一般情形下,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不得以自己名义自主决定会议通知,否则,若非得到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追认,该通知不会产生预期的效力。例如:在我国香港,股东会会议一般由董事会召集,会议通知亦以董事会名义,董事会系实质意义上的通知人。虽然董事会通常指令公司秘书这些通知,但公司秘书不得自行主动通知,亦不得依个别董事的指令通知。[1](P573)在Hooper v. Kerr Stuart and CoLimited 一案中,法官严格坚持了这一规则,认为“除非获得董事会集体追认,公司秘书未经董事会授权而擅自的股东会会议通知无效”[1](P573)。

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未明确规定谁为公司股东会会议的通知人,但该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股东会一般由董事会召集,似可推导,通知人应为公司董事会。董事会作为一个集体系法定的实质意义上的会议通知人。因此,股东会会议通知应以董事会名义。然而,在《公司法》出台以后,证监会的有关规范性文件又有将该通知权赋予“公司”的歧义表述,这些前后矛盾的规定极易产生操作歧解。在实践中,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的署名很不一致。就上市公司而言,至少有以下几种情形:其一,署名为公司。例如:上海金桥出口加工区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股东年会的公告即直接以其公司的名义。其二,署名为董事会。例如潍坊华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即以公司董事会名义。其三,署名为获得董事会授权的董事会秘书。例如: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年会即以董事会秘书名义,署名为“承董事会命邵敬扬董事会秘书”。令人欣慰的是,1997年12月颁布的具有“准法”性质的《上市公司章程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第47条、1998年颁布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以下简称1998年《规范意见》)第2条以及2000 年5月18日修订的《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规范意见》(以下简称 2000年《规范意见》)第5 条明确规定: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的通知人为董事会,从而部分地解决了上述问题。但对于非上市公司,上述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此外,现行《公司法》对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及其通知规则尚乏明文。例如:若系董事会秘书或其他人会议通知,其合法性如何?人是否必须在该通知中明示关系?如系无权,能否适用一般无权规则进行处理?等等,均待明确。笔者认为,一概否定形式意义上的通知人及其通知行为的效力并不恰当,关键是应对其进行适当规范。这些规范大体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其一,人代为通知时,应取得合法授权,并在会议通知中明示关系;其二,若人系无权,原则上应得到董事会追认,通知行为方能生效。在未获追认而又符合表见规定时,若通知事由事实上存在,则构成表见,通知行为对股东和董事会有效;反之,若通知事由纯系虚构,则不能成立表见,该通知对股东和董事会均无约束力,因人之欺诈通知而给善意股东造成损害的,由通知人自负其责。 对此, 我国台湾法院1984年度台再98号判决亦采类似做法,即如“股东会之召集经董事会决议,纵其公司公告之报纸上未刊载董事会名义,然已足供一般人了解系依董事会意旨召集;且其召集未侵犯董事会职权,更不危害公司及股东权益。则其召集自属合法。从而该次股东会决议难认为无效。”[2](P322)

二、股东会会议通知方式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对于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方式,各国概有两种立法例:其一,强制主义立法例,即以强行法明确规定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方式,此为韩国、德国、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等多数国家所采。并且绝大多数国家要求股东会会议通知须以法定的书面形式,惟英国的规定较为灵活,即该通知可采取委派专人递送、邮寄、刊登广告或其他方法送达[3 ](P182)。此外,在采取强制主义立法例的国家,往往针对股东和公司类别的不同而分别规定不同的书面通知方式。对记名股东和闭锁性公司(如有限公司)通常要求以专人递送或信函寄送的方式通知,对无记名股东和公开性公司(如上市公司)则大多要求采用公告送达的方式通知。其二,任意主义立法例,即未以强行法明确规定股东会会议通知的具体方式,而是将其交由公司章程自治,此为美国、瑞士、瑞典等少数国家(地区)立法所采。但在实践中,对记名股东和无记名股东通常亦采区别对待原则处理。并且,为预防纯粹的章程自治主义的缺陷,采此立法例的国家普遍对章程自治进行了限制,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部分国家(如美国)建立了“法律候补适用规则”,即在公司章程未有规定的情况下,补充适用法律规定的通知方式;第二,部分国家(如瑞典)建立了“特定决议通知方式法定规则”,即通知方式一般由公司章程规定,但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特定决议则须依法律确定的方式送交通知。

无论采取何种立法例,各国许可或实际采纳的通知方式主要有以下五种:即口头送递、专人送递、邮寄送递、公告送递和现代传媒送递。其中,前四种方式是传统的送递方式,后一种方式是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而衍生出来的较为新颖的送递方式。无论采取何种送递方式,应以能送达各股东为原则。应当注意的是,这几种不同送递方式的生效时间并不完全一致。对此,有些国家作了较为明确的规定。如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本》规定:口头传达通知时,只要通知是能令人理解的即为有效;书面通知如能令人理解,在以下三种情形下生效:其一,专人送递采“签收主义”,以收到为生效。为提高送达效率,该“签收”可由受送达人本人签收,亦可由其注册人、主要办事处的秘书签收,其效果视同本人签收。其二,邮寄送递一般采“推定到信主义”,如果付清邮资并正确写明地址,则在通知投入邮局的五天后便生效,投入时间可以邮戳证明。但特拉华州对邮寄送递采“发信主义”或“投邮主义”,发出通知的时间以已支付邮资,并按公司记录上的地址将通知投进美国邮箱的时间为准。[4](P65)其三,特殊邮寄送递采“签收主义”,如果以挂号信或证明信件邮寄,并要求有收条,且该收条是由收件人本人或其代表收件人签字的,则以收条上的签字日为收件日。无论采取何种生效主义,对于寄达开会通知的举证责任,应由公司或通知人承担。在我国台湾,此一举证责任亦由公司负担。[5](P431)此外, 对于公告送递各国一般采“发信主义”,通知公告一经发出,即视为到达生效。如在韩国,会议通知公告后,无须过问到达与否,因未送达而导致的损失由股东而非通知人承担[6](P356)。

我国现行立法和规范性文件对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方式的规定并不完全一致。《公司法》除对无记名股东明确限制为“公告通知”外,对其他股东的通知方式并无明确规定。1994年证券委的《到境外上市公司章程必备条款》(以下简称《条款》)第57条第1款、2款规定,股东会会议通知应采取书面形式,可以以专人送出或者以邮资已付的邮件送出。对内资股股东的通知也可用公告方式进行。其后,证监会在1996年《关于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3 条第2款、3款中又规定, 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采取公告方式。发行境内上市外资股的公司通知召开股东大会,可以依据公司章程规定采取书面形式通知境内上市外资股股东。这些规定实际上将公告通知的范围扩大了,即在上市公司中,无论对记名股东还是无记名股东均应采取公告的方式传递股东会会议通知,但对内资股东与外资股东的通知方式仍有所区别。《指引》第161 条采取了类似于《条款》的灵活规定,即上市公司的股东会会议通知可以专人、邮件、公告和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形式送出。1998年《意见》第2条和2000年《意见》第5条基本重申了《通知》的规定,即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以公告方式通知各股东。依此规定,无论是记名股东还是无记名股东、无论是内资股股东还是外资股股东均应以公告方式通知。这一规定实质上简化和统一了上市公司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方式,但其与《公司法》的不协调之处亦较明显,按《公司法》规定至少并未否定对记名股东采取非公告方式通知的合法性。以公告方式通知股东,对公司而言可能是成本最小的一种通知方式,公司可以省去同时采取其他通知方式而产生的不便和麻烦。例如:公司无须对记名股东一一单独送达通知,亦可避免采取口头通知、电话通知而面临的举证困难等等。但笔者认为,尽量简化通知的方式未必是最佳选择。因为,从《公司法》的立法精神来看,设计股东会会议通知制度的目的在于成功地向股东告知开会事宜。一种通知方式应否被通知人选用,关键在于该种方式能否实现上述目的。与此同时,通知方式的选用应尽可能地给通知人提供便利,降低通知成本。但成功通知股东始终应是通知制度意欲实现的首位目标,而提高通知效率、节约通知成本只能是附属性目标。就此而言,立法应给通知人提供尽可能多的通知渠道,以方便通知人根据公司和股东的具体情形选择适用。将通知方式压缩为单一的“公告通知”,不利于实现设计通知制度的本旨。因为,“通知公告”以后,并非即如法律推定的那样,所有权利人都会看到公告。而且,个别权利人未看到公告可能完全是主观因素以外的原因造成,此时其获得通知的权利事实上将被不公正的制度设计所剥夺。例如:对已知名址的记名股东而言,公告即不是最佳的通知方式,若强令采取此种通知方式,无非给通知人创造了懒惰的机会,股东的利益极有可能受到损害。鉴于此,笔者认为应抛弃目前流行的“压缩主义”立法思维,维持《公司法》所确定的“多元主义”通知方式,但应对“通知”一词的含义予以细化。尤其应当明确对于口头通知(含电话通知)以及特殊的书面通知如数据电文(含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现代传媒送递方式的态度。

此外,对不同通知方式的生效时间,我国《公司法》和《意见》(1998年、2000年)并无明确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亦仅有零星规定,很不完整。如《条款》第57条第2款规定,股东大会以公告通知时, 一经公告,视为所有内资股股东已收到有关股东会议的通知。《通知》第 3条第3款亦有类似规定。惟《指引》第166条的规定相对较为全面,即“公司通知以专人送出的,由被送达人在送达回执上签名(或盖章),被送达人签收日期为送达日期;公司通知以邮件送出的,自交付邮局之日起第[]个工作日为送达日期;公司通知以公告方式送出的,第一次公告刊登日为送达日期。”这些规定至少存在如下缺陷:其一,仅适用于特定的公司类型,即境内上市公司和境外上市公司,对于大量存在的非上市公司并不适用;其二,仅适用于对特定股东的通知,即仅规定了对内资股股东的通知生效的时间,未规定对外资股股东(尤其是境外上市公司中的外资股股东)的通知生效的时间;其三,仅适用于特定的通知方式,即专人递送、邮寄送达和公告通知方式,对除此以外的其他通知方式(尤其是现代传媒送递等通知方式)的生效时间未作明确规定,在实践中容易产生歧义。而且,对于专人送递强调以被送达人本人签章为确认送达效力的惟一依据,未明确规定相关权利人(如人、法人之收信员、自然人之家属等)接受通知亦视为送达,显然不利于提高送达效率。而将邮寄送达的到达时间交由当事人自治,必然人为地造成适用标准繁杂的现象,很不恰当。这些缺陷,有必要在修改《公司法》时予以克服。

三、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对于股东会会议的通知期限,少数国家(地区)采取统一主义立法例,仅规定一个统一的通知期限,如奥地利规定至少为14天,瑞士规定至少为10天,卢森堡规定不得少于8天。 多数国家(地区)采区别主义立法例,区别公司类型、股东会议或决议的类型、股东类型、通知方式等分别设置不同的期限要求,但仍有以下共同之处:其一,多数国家(地区)要求通知人发出股东会会议通知时应遵守一个最低时限,而且,对开放性公司股东的通知期限一般长于非开放性公司股东的通知期限,对公告通知的期限大多长于其他通知的期限,对无记名股东的通知期限大多长于记名股东的通知期限。其二,多数国家(地区)不允许以公司章程压缩法定的通知期限,但对公司章程规定更长的通知期限却并不禁止。公司法要求维持最低的通知期限旨在确保有参会资格的股东能有充裕的时间考虑和准备出席股东会会议。因此,有些国家(地区)规定,在全体或绝大多数股东出席或同意的情况下,股东会会议期限可以缩短。此外,亦有个别国家同时限制股东会会议通知的最长期限,如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本》第7.05条(a)规定, 公司应在会议召开日前不少于10天不多于60天的时期内通知股东。加拿大及安大略省《商业公司法》规定,该通知期限为会前21日—50日。此立法意旨在于,防止公司规定过长的通知期限,致使领受通知的股东产生遗忘,间接损害其利益。其三,多数国家(地区)规定通知期限的计算以“净天数”为准。如在英国和香港,通知期限不包括通知送达或视为送达的当天和会议召开的当天。我国台湾“经济部”在1971年2月以“商6804 号文”对“公司法”的通知期限进行解释时,亦指出:对股东之通知期限不“包括开会本日在内”。

我国《公司法》对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亦采区别主义立法例。该法第44条第1款、第105条第1款、2款规定,有限公司召开股东会会议,应于会议召开15日以前通知全体股东。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于会议召开30日以前通知各股东;发行无记名股票的,应于会议召开45日以前作出公告。《通知》基本上维持了这一规定。然而,有关上市公司的其他一些特殊规范,如《指引》第47条、1998年《意见》第 3条和2000年《意见》第5条、《条款》第53 条以及《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到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以下简称《特别规定》)第20条第1款却修改了《公司法》的上述规定。 这些规范性文件将境内上市公司的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统一规定为30日,而将境外上市公司的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统一规定为45日,这一修改并非完全吻合《公司法》之精神。因为,就境外上市公司而言,我国目前仅允许其发行记名股份,故境外上市公司的股东均为记名股东,将通知期限定在会前45日尚无违反《公司法》之处。而境内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记名股和无记名股之分,将会议通知期限统一压缩为30日,难言妥当。至少,对无记名股东而言,依《公司法》所定之45日期限而能获得的期限利益已告丧失。此外,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的规定尚存在以下不足:其一,通知期限过长。其他国家所规定的通知期限一般未超过30日,我国现行立法规定最短为30日和45日,似嫌过长。并且,现行立法对于最长通知期限未予限制,显得过于宽松,这对股东权之维护有害无利。过长的领受通知期限对股东而言反而是一种负担,这可能是有关规范性文件压缩通知期限的原因之一,似宜在修改《公司法》时采压缩主义,再行缩短通知期限。其二,未明确规定通知期限的计算方法。即该期限是否系指“净天数”,并不明确。惟《通知》将其界定为“会议通知的公布日至股东大会召开日不得少于”30日和45日,似采“净天数”计算规则。《指引》第47条注释部分也强调,公司在计算30日的起始期限时不应当包括会议召开当日。从目前上市公司的做法来看亦多采用此解释,如上海九百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拟定于2000年6月30日召开,其会议公告系于同年5月30日刊登于《上海证券报》。 但亦有个别上市公司未完全遵守这一规则,如江西昌九化工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拟定于2000年6月29日召开,其会议通知系于同年5月30日刊登于《上海证券报》,其间净天数仅29天。因此,笔者认为,修改《公司法》时应明确规定这一计算规则。而且,《公司法》还应对该净天数的计算始期予以明确。因为,就公告方式而言,实践中,许多上市公司会议公告上所载明的日期与该公告实际刊登的日期并不一致,应明确规定以后一日期为计算始期,以防个别不道德的通知人与媒体串通,埋伏通知期限,损害股东利益。对于非公告方式而言,这一问题同样存在,例如邮寄送达时,是以通知发出之日起计算,还是以股东实际收到或推定收到通知之日起计算,对股东权利影响较大,亦应明确。其三,未明确规定通知期限能否以公司章程压缩。笔者认为,为确保少数股东不受压榨,应采否定主义立法例,在《公司法》中明确规定股东会会议通知期限不得以公司章程缩短。

四、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对于股东会会议通知是否必须发给每位股东,各国(地区)亦有两种立法例:其一,限制主义立法例,即股东会会议通知无须对全体股东,仅部分股东(通常指有表决权的股东)享有获得通知权。此为美国、加拿大、韩国、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立法所采。其二,无限制主义立法例,即股东会会议通知必须对全体股东,公司所有股东均有权获得通知。此以英国和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最为典型。

无论采取何种立法例,各国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确定有权获得通知的股东之资格?这在证券市场流动性日趋增强、股东变动不居的现代经济社会,更显重要。对此,香港采取了“关闭股东名册”的办法确定通知对象,股东名册一旦关闭,公司就不再接受股份的注册转移。《公司条例》规定,股东名册可以多次不定期关闭,但一年不能超过30天。这一制度遭到了学者猛烈批评,何美欢教授认为:这是“一个笨拙、不方便的措施”[1](P580)。因为, 对股东名册的强行关闭以及由此而造成的注册迟延,将会影响到希望注册的人的交易。随着公众持股比例的不断提高,总有一天股东权利的不确定会变得无法容忍。与香港的做法不同,在一些公众股东为数众多、股份交易十分活跃的国家,不是采取关闭股东名册的消极办法解决上述冲突,而是以一种更为合理的股权登记日制度取而代之,以避免为确定与会股东资格而影响公司股份交易的正常进行。例如:加拿大和安大略省《商业公司法》规定,为确定有权收到股东会议通知的股东名册,董事会可以预先确定一日作为决定股东名册的登记日。但该登记日不得早于会前50天,亦不得短于21天。在登记日那天,其名称或姓名未登载于公司或其过户人的记录上的股东无须给予会议通知。但这些股东的表决权并不因未获通知而受到影响。美国《示范公司法修订本》和《特拉华州公司法》亦采取了登记日规则,惟其具体规定的登记期间有所不同,前者规定“股东登记日不得确定在会议召开的70日以前”;后者规定,该日期要定在会议召开前10—60天以内。从加拿大、美国的规定来看,法律对通知人选定的股东登记日通常有下限和上限的要求,这是因为,时间过短,不利于公司对已确定的股东履行通知义务。时间过长,难保已登记的股东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如在此漫长的期间内,多数已登记之股东已转让其股权,获得通知的该等股东大多将为名义股东而非实际股东,这会使股东登记日制度变得毫无意义。此外,个别国家(地区)如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我国香港还要求股东会会议通知必须发给股东以外对公司业务经营活动拥有特定监督权的人(如审计师、查账员、监事等),其立法意图有二:其一,使监督人员了解股东大会的会议计划,促使其更好地行使监督权;其二,在监督人员和股东大会之间架设沟通渠道,使股东大会能及时了解公司运作中的不正常状况,及时调整经营方针。

我国《公司法》和有关规范性文件对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亦采无限制主义立法例,即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将有关事项通知全体(各)股东。这些规定较为合理。因为,无表决权之股东尽管没有表决权,但其出席股东会的权利不应被剥夺,否则其表决权以外的其他诸项权利(如知情权、质询建议权等等)将会受到侵犯。我国台湾学者武忆舟先生亦持这一观点,他认为:“无表决权之股东,并无剥夺其出席权之必要。以无表决权为已足。故似宜通知列席。故董事会召开股东会时,如不通知出席者,自非适法。因其仅不得加入表决而已,非谓董事会有不通知其出席之权限也。”[2](P325)

至于如何确定获得通知的股东资格,我国《公司法》第145条第3款系采“关闭股东名册”的办法进行处理,即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召开前30日内,不得进行股东名册的变更登记。《指引》第34条系采登记日制度,即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由董事会决定某一日为股权登记日,股权登记日结束时的在册股东为公司股东。并且,第47条要求,登记通知应在会议召开30日以前发出。《条款》则兼采“关闭股东名册”和股权登记日两种规则确定接受通知的股东名单。其第38、39条规定,股东大会召开30日以前不得进行因股份转让而发生的股东名册变更登记。公司召开股东大会时,应当由董事会决定某一日为股权确定日,股权确定日终止时,在册股东为公司股东。至于股权确定日的具体期间,《条款》尚无明确规定。一般而言,设置股权登记日(或确定日)旨在确定“股东身份”暨有权收取“股东会会议通知的股东范围”,因此,从逻辑上而言,股权登记日应在公司会议通知发出之前确定。然而,在实践中,上市公司关于股权登记日的确定几乎完全背离上述逻辑。如数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拟定于2000年6月9日召开,其会议通知于2000年5月9日公告,股权登记日确定在2000年6月2日,即于该日下午交易结束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登记有限公司登记在册的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东有权亲自或委托人出席会议。具体登记事宜于2000年6月3日—6月7日办理。这一通知显然并未完全遵守上述逻辑。因为,在5月9日—6月2日之间,公司股东仍处于变换之中,有权获得会议通知的股东范围仅在6月2日方能确定,在此之前,通知对象并不确定,无法对其发送通知。并且,将股权登记日通知与会议通知合并,还会产生两个问题:其一,可能致使通知期限违反法定要求。假如某股东系于6月1日购买公司股份,则其获得会议通知的期限显然短于法定要求的30日。其二,可能诱发道德危机。由于登记日和具体登记的办理往往确定在正式会议召开前很短的一段时间内,难以防止个别道德危险者利用此点谋取非法利益。在实践中,为吸引股东与会,上市公司往往于登记股权时向股东发放价值不菲的纪念品,因此,在上海等上市公司较为集中的城市产生了一批“开会专业户”。该等人士专门在公司登记股权之前购进少量股票,待办妥股权登记,领取了纪念品之后即抛出股票。据说,如此操作,在年会集中期间,每天均有100余元纪念品入囊。 虽然不能将此种情形的产生完全归咎于股权登记日,但显然不合理的股权登记日对该种现象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采取“关闭股东名册”的办法确定出席或获得会议通知的股东资格,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公司股份交易的正常进行,应予放弃。而同时采纳“关闭股东名册”和股权登记日规则确定股东名单亦无必要,实际上单采股权登记日规则已足以应付,关键是要完善现行规则。具体可从三方面来操作:首先,修改《公司法》,废止“关闭股东名册”制度,改采股权登记日规则,并将其统一适用于所有股份有限公司,以避免其目前仅适用于上市公司的弊端;其次,明确规定董事会可选择的股权登记日的法定区间,即应如加拿大及安大略省、美国特拉华州一样明确规定该登记日只能确定于会议召开以前“××日—××日”之间,以防止董事会规定过长的登记日,从而使与会股东丧失真正的代表性;其三,对股权登记日和股东会会议通知以及登记的具体办理日期采分离主义,明确规定股权登记日必须确定在会议通知之前的某个区间,而登记的具体办理日期则确定在会议召开前的某个很短的日期内,以防止出现前述违反法定通知期限和衍生“开会专业户”的道德危机现象。此外,我国《公司法》和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并未规定监事等其他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有权获得会议通知,此与我国现行立法并未赋予该等人员出席股东会的权利有关,实际上赋予监事股东会会议出席权对于强化监督刚性,加强股东会和监督机构之间的沟通无疑大有裨益。在实践中已有大量上市公司采取了类似做法。例如: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关于召开1999年度股东大会的公告”,即将公司监事列为出席会议的对象予以通知。上海钢管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度股东大会公告亦将监事列为了通知对象。因此,我国有必要借鉴英国、加拿大、德国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明确将监事列为股东会会议通知对象。

五、股东会会议通知内容之制度分析与缺陷检讨

各国(地区)几无例外,均要求股东会会议通知必须将会议的地点、日期和时间告知被通知人,这是确保股东出席会议的起码条件,正如何美欢教授所言:“这些细节必须是绝对的、无条件的。”[1]( P577)惟对于会议议决的内容以及与此有关的其他信息是否须在通知时言明,不同国家(地区)的立法态度有较大差异。但概括而言,基本上有两种立法思路:其一,有的国家(地区)根据股东会会议的类别来确定是否需作详细通知,年度股东会因其议决的事项相对较为稳定和常规,且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大多对此有明确规定,一般均为股东所了解,故无须就其内容作详细罗列。而除此以外的特别股东会议则大多要求详细通知。此以美国、英国和我国香港为代表;其二,有的国家(地区)则根据股东会所要议决的具体事项来确定是否需作详细通知,一般性的事务无须作详细通知,而对股东利益或公司业务经营有较大影响的特别事务大多要求在会议通知中详细告之。此以加拿大及安大略省为代表。无论采取何种立法思路,其基本立足点均在于方便股东对是否与会以及如何表决进行充分决策。

我国《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会会议通知的内容未作任何要求,仅在第105条第1款、2款规定股份有限公司召开股东大会, 应将会议审议事项通知各股东(或公告)。临时股东大会不得对通知中未列明的事项作出决议。这一规定既未区分股东会议类型,亦未区分会议议决事项的性质而对通知内容作不同要求,过于笼统和简略。而且,《公司法》甚至并未强制要求股东会会议通知必须载明会议的地点、日期和时间,其缺陷十分明显。正基于此,在实践中,有些上市公司在其会议通知中埋伏会议地点。如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在其“关于召开1999年度股东大会的公告”中,即表明“会议地点另行通知”。上海龙头股份有限公司亦采取了类似做法,其股东会会议通知系于2000年3月29日公告,而会议地点却在2000年5月9日以另一公告通知。 如此“补丁通知”,势必给准备与会的股东徒然增添了许多麻烦。《特别规定》部分地弥补了《公司法》的上述缺陷,该规定第20条第1 款要求境外上市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当将会议审议的事项及会议日期和地点告之所有在册股东。《通知》第3 条对境内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会议通知内容进行了类似补充,即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应当将拟审议的事项、开会的时间、地点等通知股东。《指引》和《条款》对此作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这些规定主要有以下特点和不足:其一,区别公司类型(境内上市,还是境外上市)分别规定不同的通知内容,严格来说,这一分类标准并无多大的科学性;其二,对会议的一般要件(日期、地点、期限)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就具体开会时间的措辞而言,《条款》的规定比《指引》更为合理,因为前者使用“时间”的概念,要求具体到时点,更为精确,后者使用“期限”的概念,易使人误解为可仅具体到日,无须具体到时点,不甚精确;其三,都要求在通知中载明会议讨论或审议的所有事项,这对公司而言可能是一种负担,并且,《指引》对于该类事项的通知应披露到何种程度并无原则性和具体性的要求,这显然易使该种披露流于形式。在实践中,许多上市公司对会议审议事项的披露过于简略,根本起不到帮助股东决策是否与会以及如何表决的作用。例如:数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在其关于召开1999年度股东大会的通知中载明,该次年会将“审议公司1999年度利润分配方案”,然而,对于该方案的具体内容却无片语言及,显然披露极不充分。此种差强人意的披露与前述规范的缺陷不无关系。相较而言,《条款》对某些重要的特别事务(如合并、购回股份、股本重组或者其他改组)的披露作了列举,并要求该披露必须达到“使股东作出明智决定所需要”的程度,对于特别决议强调必须披露全文,这些规定更为科学、合理;其四,都要求载明股东事宜,但《指引》未规定应载明投票委托书的具体送达时间和地点,不利于具体操作。而且这些要求在实务操作中均不同程度地走样了。如各上市公司基本上均未在其会议通知中言明“股东人不必是公司股东”;其五,《条款》要求会议通知披露议决事项与特定人员的利害关系,《指引》对此无特别要求,此亦其缺陷。1998年和2000年《意见》与前述文件相比既有进步,又有退步。进步之处表现在,它确立了充分披露的原则。如1998《意见》第3条指出:“董事会提出涉及投资、 财产处置和收购兼并等议案的,应在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中,充分说明该事项的详情,……证券交易所认为公司披露的内容不足以使股东和其他投资人了解该事项的实质的,有权要求公司在作出补充后公告。”2000年《意见》第10条指出:“董事会在召开股东大会的通知中应列出本次股东大会讨论的事项,并将董事会提出的所有提案的内容充分披露。”退步之处表现在,《意见》对会议通知中必须具备的一些共性规则(如会议的日期、地点、时间和表决等规则)未予规定,这或许不会影响实务操作,因为《指引》和《条款》仍在生效,但作为一个系统规范上市公司股东大会的官方文件,因此而产生的缺憾是十分明显的。

【参考文献】

[1]何美欢.公众公司及其股权证券(中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武忆舟.公司法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5.

[3]R·E·G·佩林斯,A·杰弗里斯.英国公司法[M].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4]姜凤纹.美国公司法选译[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84.

[5]黄川口.公司法论(增订版)[M].台北:三民书局,1984.

限行通知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任务通知管理;可配置;组织机构;事件触发;逾期

0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工作量越来越大,如何更科学、高效的管理各项任务,使工作任务可信息化、可追溯、可量化,并使逾期任务可送达上级领导,这些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能够满足上述功能,并能统筹管理任务的任务通知管理系统就应运而生了,而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任务通知为核心的管理理念,对工作的进度、成本、质量、人员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

企业经常还会有一些特殊需求,比如有些业务有一些危险临界值,到达这个临界值就需要危险报警或者通知某些相关人员进行相应的处理。或者设定在某天进行一个重要的项目审核,需要提前几天提醒项目人员或者需要设定每隔几天提醒、通知项目人员一次,使他们能重视并提高工作效率,这些就会用到任务通知管理系统里的通知提醒功能。

任务和通知在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市场上的很多任务通知管理系统都是在企业的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系统中定制开发的,这些任务和通知都是固化在程序里的。不能根据企业的流程不同,进行相应的配置,也不能根据每个流程人员权限的不同需求,进行任务的下发和通知的发送。本文为大家提供了一种任务、通知可配置的思路,以一种更灵活的方式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控制工作进度的目的。

1 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本文介绍的任务通知管理系统,是一款表单可配置、流程可配置、任务通知可配置的通用软件平台的一部分。基于这款通用软件平台,任务通知管理系统发挥着他强大的管理功能。

任务通知管理系统是一套适用于任何协作型组织(如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实施任务过程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理体系。每个员工登录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到系统中,看到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任务列表。每个人的任务列表中详细记录了他未完成的工作和已完成的工作。每条任务的详细信息中包含了,任务发送者、完成日期、优先级、完成状态等关键数据信息。逾期没有完成的任务,将会转发给上级领导处理。任务通知管理系统与通用软件平台的流程系统和权限系统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以任务为中心的一套管理体系。下面我们以一个实际配置的公司流程的例子,来理解这个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体系。当某公司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设计并配置好了一套采购流程,并设定了采购流程中各表单的权限。图1是某公司的采购流程图,表1罗列出了这个采购流程的各个表单的权限。当创建人创建了一个采购流程实例后,在流程中出现了第一个表单采购申请表单,因为填表人为创建人,所以他有权限进行第一个表单的填写和提交。下面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当创建人填写完采购申请表单,提交完毕后,此时第二步采购二次压价的填表人,工程部经理就会自动收到一个任务通知,告诉他有新的任务。当他点击打开新的任务,查看任务的详细信息后,就可以点击任务信息中此任务的相关跳转链接,跳转到相应的工作界面,进行他的任务处理。同理,当第二个界面采购二次压价提交完成后,第三个界面的填表人工程部综合管理员,就会收到相应的任务通知,并进行他相应的任务处理。当任务超过规定设定的天数仍然没有完成,那么任务就会转到上级领导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任务的可追溯性,并起到了一定的监管管理作用。

2 任务通知系统的后台配置

上文已经提到,本文介绍的任务通知管理系统,是一款表单可配置、流程可配置、任务通知可配置的通用软件平台的一部分。此通用平台是分前后台设计并开发的。所以任务通知管理系统可以进行相应的后台配置。后台配置的意思就是,通用软件平台的后台对系统管理员或者对二次开发配置的人员是开放的,前台才是用户实际看到和操作的界面。因为软件是通用开放可配置的,所以在后台根据企业的实际业务需求,可以进行权限、流程和任务的相应配置。用户在前台就看到相应的流程界面显示和收到不同的任务消息通知。那么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任务通知管理系统如何在后台进行相应的配置。

2.1 普通的任务通知流程设置

任务通知流程可以设置到系统后台的每个文件夹上,流程起始点也就是初始触发项,是从系统后台的事件列表中进行选择的,比如选择添加了一个新的项目。任务流程可以由多层次的任务或提醒构成。任务通知流程采用树状的数据结构来表示,根据树状节点的结果不同,而选择走向不同的流程分支。节点结果节点结果的层次顺序,层次分明。根据结果自动触发相对应的下一步任务程序。除初始触发项外,后续的任务流程,都是自己编辑定义的。任务流程在后台任务设置的时候,可以设置任务的完成天数、任务的优先级、任务的接收人、任务查看时是否需要密码确认、任务逾期是否发送上级领导等基本信息。在此设定的完成天数,就规定了此任务需要在多久的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优先级,分为普通和紧急,紧急的需要优先完成。任务的信息接收人,也是本系统区别于其他系统的一个显著地方。本系统的任务信息接收人可以选择单个或者多个用户(人),也可以选择单个或者多个组织机构。组织机构的定义,下文有详细的介绍。图2显示了后台配置的一个任务流程。当用户在前台对应的文件夹里,创建或者启动一个项目时,就会触发一个任务事件,生成一个针对相关人员进行发送的任务。

2.2 特殊值的任务设置

任务通知管理系统还可以对某些重要的值设置任务触发。比如库存临界值等,当系统运行过程中,达到此临界值,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发送给相关人员进行处理。

上一篇:公司年会通知范文 下一篇:网页升级访问紧急通知范文

友情链接